过完中秋节,妻子从老家带回来了一袋新挖的土豆,炒了一盘她最拿手的醋熘土豆丝,吃着香滋滋的土豆丝,我心中的那份满足感溢于言表。在物质生活条件富足的今天,美味佳肴也品尝了不少,但萦绕心怀挥之不去的,却还是那百吃不厌的土豆。
在上个世纪,土豆就是生命之根本,生活之主食。家乡那片黄土地上特别缺水,却为傻乎乎的土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每年中秋节过完,地里最后一项活计就是挖土豆。那圆乎乎的土豆似乎为一年的秋收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生给生产队挖土豆,已经过了晌午,还不见送午饭的人来。同学们肚子早就饿得饥肠辘辘了,队长一个劲地说:干粮快来了,请同学们耐心等等。直到后晌,一个社员才挑着两大盆冒着热气的土豆急匆匆赶来。一到地里,已经饿急了的同学们不顾老师和队长的喊叫,一窝蜂地涌上去抢了起来。挤啊,抢啊,两大盆土豆一阵就被抢了个精光。有的还根本没有挤到跟前,有的只抓了两手被挤碎的疙瘩,有的弄得满头满脸白花花的土豆渣子,惹得大家又大笑不止。老师高声喊着让同学们站好队,当场进行了一番严厉的批评,点名让拿多了的同学给没有抢到的同学分上两个。
同学们当时吃土豆的方式是有点土气,要是奢侈的能煮上一大锅新挖的土豆,把土豆皮剥掉捣得散散的,最好是放点辣椒油,再给每个人捞上一碟咸白菜刷子,来个土豆下咸菜的吃法,那种醇香的味道,真是能渗入到人的五脏六腑里。
我上学的时候,书包里就常常揣着几个煮熟的土豆作为干粮,而且舍不得吃,只有等到饿得实在忍不住了才品尝几口,但还是不敢一次吃光,生怕吃了这顿没下顿。有时,我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或在山里拾柴火时,结伴用土坷垃垒土锅灶烧土豆。我们先在地埂上挖一个小土窑,把土窑上面的土铲得薄薄的,在上面修挖一个圆洞,用土坷垃垒罩成金字塔形的烟囱,土灶算是修挖成了。然后用干柴火把土灶烧得通红通红时,把土豆放进土灶膛里后,以最快的速度把土灶推倒压实了,好让烧红的土坷垃和未燃尽的灰烬焖烤土豆。当我们焦急地等待上一个时辰后,听有人喊“烤熟啦,烤熟啦”,垂涎三尺的小伙伴们再也忍不住了,直奔过去扒开埋土豆的热土,那一缕缕清香一下子四处弥漫开了,烤得黄脆黄脆的土豆被一双双小手捧来抢去。有的人急不可待,拿着烫手的土豆顾不上剥皮,吸溜着狼吞虎咽吃开了。也许从那个时候起,土豆那香甜的味道就在我的记忆里再也抹不去了。
日子在土豆的新旧交替中悄然而去,没想到它变着花样儿现在成了乡村人家不可或缺的佳肴。而且,这土里土气的“乡巴佬”被请进了大都市,成了高档酒店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曾经不懂什么是营养,更不知道土得掉渣的土豆会有什么营养价值,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可填饱肚子的充饥物而已。
偶然的一天,在报纸上看到土豆是碱性食物,不仅营养十分丰富,吃了能使人聪明。据专家介绍,土豆的矿物质比一般谷类粮食作物高一至二倍,含磷尤其丰富。在有机酸中,以含柠檬酸最多,苹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含维生素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特别是维生素C,每百克鲜土豆,含量高达20至40毫克,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土豆,即可满足需要。总之,它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营养成分齐全,在欧洲被称为“第二面包”。由于土豆营养价值高,且颇具药用效果,土豆食品已成为目前的一种消费时尚,甚至反过去漂洋过海,走出国门,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创造着巨大的财富。
没有艳丽的花朵,只有丰硕的果实;没有张扬的个性,只有默默的积蓄。这恰如农民一样憨厚实诚的土豆蛋,谁又能说它普通寻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