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15700000012

第12章 三次扩建变身世界最大的都市广场(7)

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2011年3月26日,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览,该国宝首次以新名字“后母戊鼎”展出,并且是没有玻璃展柜隔开的“裸展”。

现在,后母戊鼎沐浴在温暖、赞叹的目光中。令它意想不到的是,在沉睡三千多年重现人间时,竟目睹了如此惊心的仇恨和丑陋。

它为一个创造了自己又为自己杀戮的民族而伤痛,它希望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与后母戊鼎大开大合的传奇性相比,油画《开国大典》的故事虽然还不具备传奇色彩,但在历史的转弯处却留下无法摆平的尴尬事。

在举行开国大典的第二年,油画《开国大典》就诞生了。它的作者是时年36岁的董希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新中国最有威望的油画家之一。他是奉命而作,必须两个月完成,因为要赶赴1951年在印度举办的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展览。画作展出后得到高度好评,特别是得到毛泽东的赞赏,随即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幅不可多得且过目难忘的画作: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在画面中央执稿宣布新中国成立,其他国家领导人在左侧一字排开;远处是天安门广场,万头攒动,蓝天白云甚为辽阔。

这确是一幅带有标志性的画作,它甚至比那些表现开国大典的摄影作品更有感染力。正因为如此,这幅画为自己埋下了悲剧基因。

已经身为国家级收藏品的《开国大典》,似乎应该是获得了护身符。

没想到,仅仅过了三年也就是1954年,高岗、饶漱石事件发生。高岗,1926年入党,党的七大上就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跻身中共最高决策层的高岗突然被传出与饶漱石结成反党联盟,阴谋篡党夺权。遭到批判的高岗随即自杀身亡。

很快,董希文接到通知,要求把画面上的高岗去掉。董希文不敢怠慢,因为这是政治立场问题。幸好,高岗站在国家领导人前排的最外端,董希文研究了洗去油彩的办法,高岗站立处变成了一盆花。

然而,这幅画的噩运并没有完结。“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党的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打倒。1972年董希文又接到通知,把画面中的刘少奇去掉。此时已身患癌症的画家,只得抱病跑到博物馆修改,在刘少奇的位置上改画成董必武。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做出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人们立即想到了油画《开国大典》。遗憾的是,董希文已于1973年7月病逝。

现在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开国大典》油画,刘少奇重新站在了原来的地方,是由靳尚谊、赵域、阎振铎根据董希文的原作并参照印刷品临摹的复制品。董希文的原作只能永远存放在仓库里了。

5.毛主席纪念堂:一个时代的记忆

又一场“人民战争”

11月24日,一年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是1976年的这一天,却是举国瞩目: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此时距毛泽东逝世仅两个多月,选址、设计等诸多复杂工作已经完成了。这是一段被高密度压缩的日子,是一段承受着巨大悲痛和压力的日子。

“文革”刚刚结束,奠基现场还可以明显闻到“文革”的味道。

一条条大幅横标重重叠叠:“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热烈庆祝粉粹‘四人帮’反党集团的伟大胜利!”、“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最引人注目的是百米长幅“热烈拥护中央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奠基!”口号先行是当时惯用的做法,在口号的指引下,便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近万名各界代表早已守候在工地上。下午4点10分,华国锋等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来到现场。他们依次挥锹,只是一锹而且是一小撮黄土,撒向奠基石。轮到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这位开山劈石出身的农民果然身手不凡,他向依然还是老茧密布的手心吐了一点吐沫,搓一搓,只3锹就把奠基石盖了一半。他朝身后看了看,还有不少人等着盖土,才依依不舍离开。

陈永贵是来自山西的农民,在环境非常恶劣的大寨村,他带领当地农民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创造了人定胜天的神话。“文革”

中,毛泽东号召全国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陈永贵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73年他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此时他的户籍地仍然是大寨村。1980后,他解“政”归田,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为短暂的政治生涯画上句号。

在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工程大显身手的另一位工农干部是李瑞环,担任现场指挥部党委书记和总指挥。党政一把手由一人统领,在当时有一个热度很高的词汇——“一元化领导”。

纪念堂依旧沿袭了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模式:多兵种大兵团联合作战,打一场人民战争。这是头号政治任务。当时凡是重要的事情都要冠以“政治”二字,因为唯有“政治”才是最重要的,是可以压倒一切的。

据记载,工地上汇集了全国各路人马55700人,要求必须在毛泽东逝世一周年之前完工。仅仅10个月工期,而且当年恰恰遇到了罕见的严冬,其中4个月许多项目无法施工。

工程量巨大,质量标准极高,双双都超过了人民大会堂。而中央的要求也十分坚决:1977年9月9日瞻仰万无一失!

请看看下面一组数据:

拆除和拆建房屋8.8万平方米;挖运回填土方114万多立方米,相当于人民大会堂工程的4倍多;绑扎钢筋1.2万吨;钢筋混凝土浇灌10.5万多立方米;铺各种石料3.7万平方米;修建各种管道4.3万米……

这项工程要求9度以上抗震设防,不仅钢筋粗,绑扎密度大,浇灌混凝土相当于30万平方米结构建筑的用量。

在一个政治凝聚力奇高的年代,人的潜能得到超乎寻常的释放:

1977年5月24日,纪念堂胜利竣工了,仅仅用了181天!中国人再一次展示了“战无不胜”的巨大创造力。

纪念堂高度为33.6米,比纪念碑(38米)略低,面宽75米。堂内分3层,首层有瞻仰大厅,南大厅和北大厅,及东、西陈列室;二层为展览室、电影厅;地下室为机电设备用房、办公用房等。

纪念堂的许多设计意味深长:

——在东西南北的四个入口处各有三樘包铜大门,闪耀着紫红色光彩。每樘大铜门有7吨重,铜门框5吨重。其高贵的气势令人敬畏,此设计是凸显在这里憩息的主人之伟岸。

——纪念堂的台基高度4米,台基的台帮全部使用四川省石棉县大渡河边的枣红色花岗岩砌成。当年红军在这里强渡成功,象征着毛泽东奠定的红色江山坚如磐石,永不变色。

——走出南大厅,顺两层平台的台阶而下,最后一级的台阶里埋藏着珠穆朗玛峰顶的岩石标本,那是当年登顶运动员潘多、贡戈特地送来的。当人们踏上这块台阶时,就好像站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眺望祖国的锦绣河山。

……

一位不该被忘记的女性

在数万人轰轰烈烈、夜以继日为建设纪念堂选址、设计、建设的同时,另一项更为紧迫、更为重要的工作在高度机密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1976年9月9日凌晨4时,徐静在百万庄居所从睡梦中被叫醒,来人并不认识,只是说有紧急任务,立即到卫生部去一趟。几经辗转她被送进中南海,接见她的是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

汪东兴直截了当地告诉她毛泽东逝世的噩耗,因要举行一周遗体告别活动,更重要的是将要长期保存毛泽东遗体,必须立即对遗体进行特殊处理,确保遗体的完好。

徐静系组织胚胎学专家,中国医科大学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此刻她却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稍有差错或延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当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死后就想保存遗体,但因采取防腐措施不当,遗体腐变,最后只好火化;孙中山遗体也曾有过保存的意图,但因脸上长了霉斑而无法保存下去。遗体保存完好的也不乏其例:列宁1924年去世后,遗体一直保存在莫斯科红场列宁墓的水晶棺材中,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徐静虽曾留学苏联,并获副博士学位,但护理遗体的防腐秘方是尖端科技项目被列为国家一级机密,徐静无从知道。胡志明、金日成遗体的保护,均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的。中苏关系一直没有解冻,要想得到苏联的帮助是不可能的。

中国1972年在长沙市郊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女尸,历经两千多年仍保存完好,其皮肤至今仍有弹性。主要原因是在地下深埋,多层厚厚的棺和椁密封,形成了避光、避氧、低温的自然条件。显然毛泽东的遗体保护是无法照搬的。

当天上午10点,徐静会同合作者张炳常、陈克栓再次来到中南海,向政治局全体委员详细汇报了保护方案,并得到通过。

事实证明他们的保护方案是成功的。

1977年8月20日凌晨1时40分,毛泽东遗体被转移至纪念堂瞻仰厅。

1983年12月,已是纪念堂管理局局长的徐静首次对外披露:毛主席遗体保存情况良好,已处于完全稳定状态。

1989年3月,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传言,徐静对中国新闻社记者发表谈话。她说,现在的保存情况非常好,除了吸取以往医学保存经验外,还深入研究了西汉古尸的保存方法,通过先进的现代化仪器仪表来实现低温、避光、避氧等措施。

徐静还说,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毛主席遗体比过去缩小了、变色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经过大量的测试数据表明:毛主席的遗体并没有缩小,体重并没有减少,颜色也没有变化。人们之所以有那些感觉,都是视觉差异引起的。

据统计,每年的7、8、9三个月是纪念堂接待任务最繁忙的季节,平均一个小时要接待9000人次,瞻仰者在瞻仰厅的时间一般为26秒,平均一天达5万人次,全年约600万人次。

关于纪念堂去留的风波

1980年8月11日上午,天安门广场发生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非常事件”:两辆吊车和一辆加长大卡车,来到人民大会堂东门前,把悬挂在那里的毛泽东巨幅画像取了下来。

尽管“文革”结束近四年了,毛泽东在众多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神圣,那种根深蒂固的崇信已成为思维定式,生活中已离不开那张熟悉的面容。把毛泽东画像突然取下来,特别是从人民大会堂这样重要的政治场合,实在难以接受,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反革命事件。

随后,这一“事件”从北京到全国持续发酵:毛泽东的画像从会议室、广场、车站、列车上被摘了下来;墙上粉刷多年的“毛主席语录”被清理掉;毛泽东的巨大雕像也从校园、军营纷纷请走,有的修建得过于坚固,不得不动用炸药……

原来,也就是在8月11日这一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指示:要少宣传个人,毛主席像、语录和诗词在公共场所挂得太多,这是政治上不庄重的表现,有碍国际观瞻,今后要逐步减少到必要的限度。

天安门广场摘取毛泽东画像的举动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西方报刊更为敏感,竟大胆预言:毛泽东时代从此结束;大陆批毛,势在必行;毛泽东的遗体将会从纪念堂搬走……正在各种传言甚嚣尘上的时刻,意大利着名记者、被誉为“世界采访女王”的奥丽埃纳·法拉奇乘风而来,她走进中南海邓小平的办公室。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法拉奇没有客套,单刀直入提出第一个问题,便咄咄逼人。

这位一生采访过几十位世界政要的女记者,语言犀利、尖锐,常常采用近乎挑衅的轰炸式逼问,弄得政要们狼狈不堪。她的采访要诀是:打破政要的权威,树立自己的权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就曾抱怨说:“接受法拉奇采访是我一生最愚蠢的事情。”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在采访现场被逼得暴跳如雷。

“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邓小平回答十分干脆,且不含糊。

关于纪念堂,邓小平说:“粉碎‘四人帮’后,建毛主席纪念堂,应当说,那是违反毛主席自己的意愿的。五十年代,毛主席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毛主席是第一个签名的。我们都签了名。……现在签名册还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做的这些事,都是从为了求得比较稳定这么一个思想考虑的。”

法拉奇穷追不舍:“那末毛主席纪念堂不久是否将要拆掉?”

邓小平把手一摆:“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建是不妥当的,如果改变,人们就要议论纷纷。现在世界上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事后邓小平诙谐地说,他的被采访“考试及格”。

法拉奇对邓小平的采访共四个小时,分两次进行。这次采访不仅廓清了纪念堂去留的悬念,也阐明了中共中央对毛泽东功过是非的评价。

同类推荐
  • 乾坤撼

    乾坤撼

    李宇,一个重生者,两手空空地来到公元前220年的大秦国。他凭着自己的智慧与权谋,从零开始,一步步走进大秦朝的政治中心。斗倒赵高、胡亥,辅助秦始皇之长子扶苏成为秦帝国皇帝。打败项羽、刘邦,使秦朝国祚得以延续数百年。这,就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宿命!温情与血泪交集,权谋与豪情碰撞!历史能否就此改写?乾坤能否就此再造?敬请关注《乾坤撼》!==========================建了一个Q群:80355527读书,写书,讨论书。欢迎新老朋友加入!
  • 成帝之路皇帝是怎么练成的

    成帝之路皇帝是怎么练成的

    和尚不是吃素的,练武的和尚更了得,少林拳,少林棍,铁头功,铁布衫,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师傅,一一一一一我艺已成,下山挣钱去吧!0k,现在正流行:昆仑决,武能疯,小子,打比赛去吧,既能挣钱,还能扬名,这条道,老纳我看行!中,中,师傅,挣了钱咱三七分可成!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小子,注意好身体就行,临别之际,为师送你八个字,上要护头,下要护裆!知子莫如父,知徒是师傅,两处软肋,师傅是洞察分毫呀!不过俺的头可硬了,当过杵子敲过钟,.........
  • 三国之大李帝国

    三国之大李帝国

    每个人都有一个三国梦,我写这本书,无关其他,只是想在自己笔下,实现自己曾经的三国梦……一个痴迷三国的游戏宅男,在游戏时和自己的众多小伙伴们一起穿越到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阴差阳错成为了东汉末年郎中令李儒之子。面对铁血与柔情,信仰与背叛,历经跌宕起伏的人生,且看他如何在群英荟萃的三国时代,涅槃重生,开创一个帝国盛世的……
  •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

    本书力图满足读者“看热闹”和“明智”的两种需求,同时,笔者还有一点存心,那就是汲取古人思想学说中的人性光辉,涵养我们的心灵。在风格上,尽量写得轻松些。当然,限于笔者水平,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景,到底如何,还需读者评判。
  • 焚天以火

    焚天以火

    一个来路不明的少年,一个来自边陲小城家破人亡的少女。他最终带着她走向了征程,是胜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他说:“或许我最幸福的时候,还是在小城的河边开着茶摊,看着竹筏来来去去。”本文无异能,主角无bug,以此纪念一个故友。
热门推荐
  • 星空魔帝

    星空魔帝

    前世他只有一个妻子一个兄弟,妻子被众强为了长生祭天,兄弟为了阻止他屠天下与他共赴黄泉。且看今生是魔是仙。
  • 妖圣至尊

    妖圣至尊

    从小被师傅告知,自己是天命所在、应天而生,可是昆仑昊从来都不信天、不信命,他只相信自己,相信拳头。“拳头大/便是真理。”这是昆仑昊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像书中写的那样:“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做、谁能拦!!!”
  • 重生之学霸女王

    重生之学霸女王

    闺蜜遇渣男的背叛,叶奈熙彻底的看清了现实,原来我一直是他们眼中那个最傻.最好骗.却又有极大利用价值的傀儡,一朝重生,既然老天给她这个机会,她就定不负自己!她发誓,这辈子绝不走老路,定要让那些人付出代价!让所有人都仰视她,活出自己的璀璨人生,要做属于自己的女王!不要嚣张太久,因为,我叶奈熙,一点儿也不喜欢别人欺到我头上,人若犯我,我必百倍还之,终有一天,我会站在你们所有人都无法企及的位置上,命运之神重新洗牌,如今,叶奈熙已获得新生,她,再不是以前的那个她。
  • 那一刻的你进驻了谁的心田

    那一刻的你进驻了谁的心田

    人世间,谁不喜欢才子佳人?谁不愿意成就梦想?那么多的烦恼,不尽人意,如果可以躲在一种虚幻里,让自己换一种思维,洗去疲累,然后,去面对现实,转换着,让自己继续的行走在钢筋水泥之间,谁会不愿意呢?没有谁情愿教条的活着,没有谁不喜欢色彩绮丽,钟情于美好的事物,让步履可以轻松,让身姿可以婀娜,该是回馈于自己多么好的礼物。生活如同丰盛的筵席,甜酸苦辣,红黄绿白,应有尽用;女人如同杯中的琼浆,光影交错,各具各味,酌者自知。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个女人一台戏,永远的话题,亘古不变。。。。。。
  • 梧桐故事

    梧桐故事

    梧桐镇流传有关于梧桐的传说故事,但却没有一棵梧桐树,一代一代的梧桐人,为了能让家乡落下金凤凰,他们痴心不改栽植绿化,始终用绿色梦想打造自己的家乡,并用”梧桐故事“不断地激励后人,让他们用各自的实际行动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陆梧桐大学毕业后,回家乡梧桐镇参加工作不久,竟然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刁难和威胁,但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勇敢地与偷砍滥伐的黑恶势力进行了较量……
  • 小女子玩转子夏国

    小女子玩转子夏国

    意外穿越,她来到子夏国。怪事一桩接一桩:许愿成功大把钞票从天而降?天天偷看她洗澡的白马精变成美男子?更有阎王死缠烂打说她是他的冥府夫人?天哪,这让她这个小报记者如何吃得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初恋的句号

    初恋的句号

    为初恋的幸福护航!为自己的最美的记忆称为过去。
  • 永远还不起的债

    永远还不起的债

    本书从温暖感人的亲情世界、扑朔迷离的鬼魅人生、美如梦幻的爱情风儿三大章节,让读者通过一个个的故事深刻的体会亲情、爱情、友情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并从中感受温暖、甜蜜以及惊喜。
  • 毕业那些年

    毕业那些年

    在绿绿葱葱的大学校园里精彩的大学生活总是让大学生难以忘记的。本故事以王小雨、张欣、李桐和潘静在读大四的时候在大学校园里所发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爱恨情仇和抉择。
  • 一支黑玫瑰

    一支黑玫瑰

    一位乡村女子奋斗到女国土局长,膨胀的野心与物欲,终将她送上命运的不归之路。拆迁、国有土地规划、房地产开发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鲜为人知的权钱色交易内幕……读来跌汤起伏、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