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15400000088

第88章 归国记 (3)

我那段日记的前段还说:当此字母制未成之先,今之文言终不可废置,以其为仅有之各省交通之媒介也,以其为仅有之教育授受之具也。

我提出的四条古文教授法;都是从我早年的经验里得来的。第一条注重讲解古书,是我幼年时最得力的方法(看《四十自述》,页四四——四六)。第二条主张字源学是在美国时的一点经验,有一个美国同学跟我学中国文字,我买一部王筠的《文字蒙求》给他做课本觉得颇有功效。第三条讲求文法是我崇拜《马氏文通》的结果,也是我学习英文的经验的教训。第四条讲标点符号的重要也是学外国文得来的教训;我那几年想出了种种标点的符号,1915年6月为《科学》作了一篇《论句读及文字符号》的长文,约有一万字,凡规定符号十种,在引论中我讨论没有文字符号的三大弊:一为意义不能确定,容易误解,二为无以表示文法上的关系,三为教育不能普及。

我在日记里自跋云:吾之有意于句读及符号之学也久矣。此文乃数年来关于此问题之思想结晶而成考,初非一时兴到之作也。后此文中,当作此制。7月2日。

以上是1915年夏季的事。这时候我已承认白话是活文字,古文是半死的文字。那个夏天,任叔永(鸿隽)、梅觐庄(光迪)、杨杏佛(铨)、唐擘黄(钺)都在绮色佳(Ithaca)过夏,我们常常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从中国文字问题转到中国文学问题,这是一个大转变。这一班人中,最守旧的是梅觐庄,他绝对不承认中国古文是半死或全死的文字。因为他的反驳,我不能不细细想过我自己的立场。他越驳越守旧,我倒渐渐变得更激烈了。我那时常提到中国文学必须经过一场革命;“文学革命”的口号,就是那个夏天我们乱谈出来的。

梅觐庄新从芝加哥附近的西北大学毕业出来,在绮色佳过了夏,要往哈佛大学去。9月17日,我作了一首长诗送他,诗中有这两段很大胆的宣言:

梅生梅生毋自鄙!

神州文学久枯馁,

百年未有健者起。

新潮之来不可止;

文学革命其时矣!

吾辈势不容坐视。

且复号召二三子,

革命军前杖马箠,

鞭笞驱除一车鬼,

再拜迎入新世纪!

以此报国未云菲,

缩地戡天差可儗。

梅生梅生毋自鄙!

作歌今送梅生行,狂言人道臣当烹。我自不吐定不快,人言未足为重轻。

在这诗里,我第一次用“文学革命”一个名词。这首诗颇引起了一些小风波。原诗共有420字,全篇用了11个外国字的译音。任叔永把那诗里的一些外国字连缀起来,做了一首游戏诗送我往纽约:

牛敦爱迭孙,培根客尔文,

索虏与霍桑,“烟士披里纯”。

鞭笞一车鬼,为君生琼英。

文学今革命,作歌送胡生。

诗的末行自然是挖苦我的“文学革命”的狂言。所以我可不能把这诗当做游戏看。我在9月19日的日记里记了一行:牛敦(Lsaas Newton,1643-1727),今通译牛顿,英国着名科学家。

右叔永戏赠诗,知我乎?罪我乎?

9月20日,我离开绮色佳,转学到纽约去进哥伦比亚大学,在火车上用叔永的游戏诗的韵脚,写了一首很庄重的答词:寄给绮色佳的各位朋友:

诗国革命何自始?

要须作诗如作文。

琢镂粉饰丧元气,

貌似未必诗之纯。

小人行文颇大胆,

诸公一一皆人英。

愿共力莫相笑,

我辈不作儒腐生。

在这短诗里,我特别提出了“诗国革命”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个“要须作诗如作文”的方案,从这个方案上,惹出了后来作白话诗的尝试。

我认定了中国诗史上的趋势,由唐诗变到宋诗,无甚玄妙,只是作诗更近于作文!更近于说话。近世诗人欢喜作宋诗,其实他们不曾明白宋诗的长处在哪儿。宋朝的大诗人的绝大贡献,只在打破了六朝以来的声律的束缚,努力造成一种近于说话的诗体。我那时的主张颇受了读宋诗的影响,所以说“要须作诗如作文”,又反对“琢镂粉饰”的诗。

那时我初到纽约,觐庄初到康桥[剑桥],各人都很忙,没有打笔墨官司的余暇。但这只是暂时的停战,偶一接触,又爆发了。

1916年,我们的争辩最激烈,也最有效果。争辩的起点,仍旧是我的“要须作诗如作文”的一句诗。

梅觐庄曾驳我道:足下谓诗国革命始于“作诗如作文”,迪颇不以为然。诗文截然两途。诗之文字(Poetic diction)与文之文字(Pros ediction)自有诗文以来,(无论中西)已分道而驰。足下为诗界革命家,改良“诗之文字”则可。若仅移“文之文字”于诗,即谓之革命,则不可也。一言以蔽之,吾国求诗界革命,当于诗中求之,与文无涉也。若移“文之文字”于诗,即谓之革命,则诗界革命不成问题矣。以其太易易也。

任叔永也来信,说他赞成觐庄的主张。我觉得自己很孤立,但我终觉得他们两人的说法都不能使我心服。我不信诗与文是完全截然两途的。我答他们的信,说我的主张并不仅仅是以“文之文字”入诗。

我的大意是:今日文学大病在于徒有形式而无精神,徒有文而无质,徒有铿锵之韵,貌似之辞而已。

今欲救此文胜之弊,宜从三事入手:第一须言之有物,第二须讲文法,第三当用“文之文字”时,不可避之。三者皆以质救文胜之敝也。(2月3日)

我自己日记里记着:吾所持论,固不徒以“文之文字”入诗而已。然不避“文之文字”,自是吾论诗之一法。古诗如白香山之《道州民》,如老杜之《自京赴奉先咏怀》,如黄山谷之《题莲华寺》,何一非用“文之文字”,又何一非用“诗之文字”耶?(3月3日)

这时候,我已仿佛认识了中国文学问题的性质。我认清了这问题在于“有文而无质”。怎么才可以救这“文胜质”的毛病呢?我那时的答案还没有敢想到白话上去,我只敢说“不避文的文字”而已。但这样胆小的提议,我的一班朋友都还不能了解。梅觐庄的固执“诗的文字”与“文的文字”的区别,自不必说。任叔永也不能完全了解我的意思。他有信来说:要之,无论诗文,皆当有质。有文无质,则成吾国近世萎靡腐朽之文学,吾人正当廓而清之。然使以文学革命自命者,乃言之无文,欲其行远,得乎?近来颇思吾国文学不振,其最大原因,乃在文人无学。救之之法,当从绩学入手。徒于文字形式上讨论,无当也。

这种说法,何尝不是?但他们都不明白“文字形式”往往是可以妨碍束缚文学的本质的。“旧皮囊装不得新酒”,是西方的老话。我们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话。文字形式是文学的工具;工具不适用,如何能达意表情?

从2月到3月,我的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我曾彻底想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333“文学革命”。例如《水浒传》上石秀说的: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我们若把这句话改作古文,“汝奴之奴!”或他种译法,总不能有原文的力量。这岂不是因为死的文字不能表现活的话语?此种例证,何止千百?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全是文学工具的革命。叔永诸人全不知道工具的重要,所以说“徒于文字形式上讨论,无当也”。他们忘了欧洲近代文学史的大教训!若没有各国的活语言作新工具,若近代欧洲文人都还须用那已死的拉丁文作工具,欧洲近代文学的勃兴是可能的吗?欧洲各国的文学革命只是文学工具的革命。中国文学史上几番革命也都是文学工具的革命。这是我的新觉悟。

我到此时才把中国文学史看明白了,才认清了中国俗话文学(从宋儒的白话语录到元朝明朝的白话戏曲和白话小说)是中国的正统文学,是代表中国文学革命自然发展的趋势的。我到此时才敢正式承认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革命。

1916年3月间,我曾写信给梅觐庄,略说我的新见解,指出宋元的白话文学的重要价值。觐庄究竟是研究过西洋文学史的人,他回信居然很赞成我的意见。他说:来书论宋元文学,甚启聋聩。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Folklore,Popular poetry,Spoken language,etc.)入手,此无待言。惟非经一番大战争不可。骤言俚俗文学,必为旧派文家所讪笑攻击。但我辈正欢迎其讪笑攻击耳。(3月19日)

这封信真叫我高兴,梅觐庄也成了“我辈”了!

我在4月5日把我的见解写出来,作为两段很长的日记。

第一段说:文学革命,在吾国史上,非创见也。即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又变为五言七言之诗,二大革命也。

赋之变为无韵之骈文,三大革命也。古诗之变为律诗,四大革命也。诗之变为词,五大革命也。词之变为曲,为剧本,六大革命也。何独于吾所持文学革命论而疑之!

第二段论散文的革命:文亦几遭革命矣。孔子至于秦汉,中国文体始臻完备。六朝之文亦有绝妙之作。然其时骈俪之体大盛,文以工巧雕琢见长,文法遂衰。韩退之之“文起八代之衰”,其功在于恢复散文,讲求文法,此亦一革命也。唐代文学革命家,不仅韩氏一人;初唐之小说家皆革命功臣也。“古文”一派,至今为散文正宗,然宋人谈哲理者,似悟古文之不适于用,于是语录体兴焉。语录体者,以俚语说理记事。此亦一大革命也。至元人之小说,此体始臻极盛。总之,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词也,曲也,剧本也,小说也,皆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吾国真可谓有一种“活文学”出世。倘此革命潮流(革命潮流即天演进化之迹。自其异者言之,谓之革命。自其循序渐进之迹言之,即谓之进化,可也)。不遭明代八股之劫,不受诸文人复古之劫,则吾国之文学必已为俚语的文学,而吾国之语言早成为言文一致之语言,可无疑也。但丁(Dante)之创意大利文,却叟(Chaucer)之创英吉利文,马丁路得(Martin Luther)之创德意志文,未足独有千古矣。惜乎,五百余年来,半死之古文,半死之诗词,复夺此“活文学”之地位,而“半死文学”遂苟延残喘以至于今日。今日之文学,独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诸公之小说可称“活文学”耳。文学革命何可更缓耶?何可更缓耶!(4月5日夜记)

从此以后,我觉得我已从中国文学演变的历史上寻得了中国文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我更自信这条路是不错的。过了几天,我作了一首《沁园春》词,写我那时的情绪:

沁园春誓诗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以此誓诗。

任花开也好,花飞也好,月圆固好,日落何悲?

我闻之曰,“从天而颂,孰与制天而用之?”

更安用,为苍天歌哭,

作彼奴为!

文学革命何疑!

且准备搴旗作健儿。

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

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

诗材料,有簇新世界,

供我驱驰。(4月13日)

这首词下半阕的口气是很狂的,我自己觉得有点不安,所以修改了好多次。到了第三次修改,我把“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的狂言,全删掉了,下半阕就改成了这个样子:

文章要有神思,

到琢句雕词意已卑。

定不师秦七,不师黄九,

但求似我,何效人为!

语必由衷,言须有物,

此意寻常当告谁!

从今后,倘傍人门户,

不是男儿!

这次改本后,我自跋云: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而呻,二曰摹(模)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顷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4月17日)

前答觐庄书,我提出三事:言之有物,讲文法,不避“文的文字”;此跋提出的三弊,除“言之无物”与前第一事相同,余二事是添出的。后来我主张的文学改良的八件,此时已有了五件了。

1916年6月中,我往克利佛兰(Cleveland)赴“第二次国际关系讨论会”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去时来时都经过绮色佳,去时在那边住了八天,常常和任叔永、唐擘黄、杨杏佛诸君谈论改良中国文学的方法,这时候我已有了具体的方案,就是用白话作文、作诗、作戏曲。日记里记我谈话的大意有九点:

(一)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

(二)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

(三)白话并不鄙俗,俗儒乃谓之俗耳。

(四)白话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凡言要以达意为主,其不能达意者,则为不美。如说:“赵老头回过身来,爬在街上,扑通扑通的磕了三个头。”若译作文言,更有何趣味?

(五)凡文言之所长,白话皆有之。而白话之所长,则文言未必能及之。

(六)白话并非文言之退化,乃是文言之进化,其进化之迹,略如下述:

(1)从单音的进而为复音的。

(2)从不自然的文法进而为自然的文法,例如“舜何人也”变为“舜是什么人”;“己所不欲”变为“自己不要的”。

(3)文法由繁趋简。例如代名词的一致。

(4)文言之所无,白话皆有以补充。例如文言只能说,“此乃吾儿之书”,但不能说“这书是我儿子的”。

同类推荐
  • 西方哲学十二讲

    西方哲学十二讲

    像其他有关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一样,本书也是对哲学的回忆。不过,本书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回忆每个时期每位哲学家的思想,而是把目光集中投射到他们思想的某些方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试图让回忆更深入一些,在澄清哲学家本人思想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当代视野来揭示其中的深层蕴涵,另一方面也通过问题本身的如其所是来展开对问题本身的回忆与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本书探讨哲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哲学地思考。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大学论·意志升华论

    大学论·意志升华论

    当一个生命主体降生在大地上,不论是什么样的一个生命,他都有他的角色与任务,而这样的任务是在生命主体不断成长过程中形成并使其为之奋斗的,退一步说,生命本身的存在其实就是最根本的、最初级的价值目标。如果人一旦连这一价值目标也不去认可,那么这样的生命只能谓之为行尸走肉,也就不会再有更多的生命主体的需求与欲望以及价值实现与满足。意志就是脊梁完成这个任务和目标的根本。
  • 近代思想的主潮

    近代思想的主潮

    本书分为精神生活的基本概念、知识问题、世界观问题、人类生活问题、根本问题五章,内容包括:主观与客观、唯心论与唯实论、法则、一元论与二元论、道德的问题、人格与性格等。
热门推荐
  • 神话

    神话

    三个身影,两个站着一个躺着。躺着的是一个少年。虽然是躺着,却不是在地上。事实上三个人影所处的位置是一片苍茫的虚空。无边无际,不是黑暗,却看不到光明。而照亮凭空出现三人的光明却不知道从何而来。这是一个无法用言语解释的世界。躺在地上的那人拥有刀削斧凿的刚毅脸庞,鼻梁坚挺,眉毛浓密,眼睛紧闭着,虽然年纪尚幼,但可以预见长大之后一定是铁骨铮铮的好男儿――至少外表上是。两个站着的人影却不知道是男是女,两个人站在那儿似乎非常清晰,但若是你凝神想看清他们的外貌穿着,就会讶然发现,你从来都没有看清这两个人的位置。仿佛近在咫尺,又仿佛远在天边,两个人周身云山雾笼看不清庐山。“准备好了?”站着的其中一个人的身影。“我办事你还不放心吗?”另一个声音笑嘻嘻道,仿佛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兴趣盎然,“这会是人类最完美的身体。力量、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各方面都会是普通人极限的数倍。
  • 亮出最好的自己

    亮出最好的自己

    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在礼仪修为方面有所提升,以更得体的方式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我们应该如何与外国朋友打交道,在出国旅游、涉外商务活动等场合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外交部资深礼宾官张国斌先生,将在本书中与大家分享自己多年的礼宾礼仪心得,旨在帮助国人在涉外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礼仪形象,在对外交往中亮出最好的自己。
  • 一叶幽兰一箭花:马湘兰

    一叶幽兰一箭花:马湘兰

    本书以精雕之字词、融情之段落,唯美地描摹了马湘兰的一生。既是她爱恨离别的人生白描,也有大明王朝走向没落的细处侧写。让读者重温秦淮河畔的莺歌燕舞,感受封建娼妓文化的点滴刻录。马湘兰的知性、才情和对爱的执着,势必会感动每一个愿意深度解读她的人。虽时光逝去数百年,然而对爱情和人生的探讨,依旧在这字里行间微微绽露,让人不禁掩卷深思、感怀不已。
  • 此去经年:假如爱成为回忆

    此去经年:假如爱成为回忆

    许凝雪在很小的时候,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带着姐姐决绝地离开,而她,则跟着自己的父亲,哭得再也哭不出来,一步三回头,她不明白,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要分开?直到有一天,她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安排,成为另一个人,踏入了一所无比陌生的学校。她遇到了成绩优异帅气的学长梁以枫,为人淡漠,笑起来可以让世界充满阳光的味道。迎新会上的情书,也让她认识了张扬跋扈的唯恐天下不乱的程慕。开始了一段奇妙而又危险暗涌的校园生活。却不曾想,一切美好的景象皆是泡沫,当谎言被拆穿,当真相如此让人心酸,她又该何去何从?当她成功蜕变归来,当流年似水无痕,她还能不能逃得开曾经的少年?还能不能淡然说一句,好久不见。
  • 佛陀的智慧

    佛陀的智慧

    佛陀也就是被大家经常称之为佛祖的大圣者,他所弘扬的最纯正真实的佛法到底是什么样的?佛陀当初是如何说法度众,又是如何让弟子们开启智慧解除痛苦,离苦得乐的?这些问题一直都困惑着很多人,我一直都在寻找最真实,纯正的佛法,翻遍了各种集结的佛经,希望找到佛陀当初说法的实态,希望还原最真实的佛法,我将把自己找寻到的佛陀开示弟子们的真实故事写出来,以此来展现佛陀当初为弟子们所说的真实法义,希望看见这些故事的人,能够也像当初佛陀的弟子们开启智慧一样,离苦得乐,证悟果位。
  • 御鬼狂妃:这个王爷太粘人

    御鬼狂妃:这个王爷太粘人

    以卫嫣语前六世的经验来看,她的第七世一样活不过十五岁。所以她的目标是,吃好喝好,睡好!至于手持《枉死录》却被人说成废魂?卫嫣语表示只要他们不惹上她,随便人家怎么说!耶?她竟然活过十五岁了?卫嫣语翻着《枉死录》上印有十万恶鬼的名字阴测测的笑了,难得长寿一回不搅他个天翻地覆怎么对得起跟随她七世的十万恶鬼?某男在身后默默卜算,腆着脸道:“娘子,你近日不宜见血,还是由为夫来操劳吧!”已有完结文《妖主缚情:养个弟弟是妖怪》读书群:384133821欢迎书友们加入,群内气氛和谐哟~!
  • 淡世

    淡世

    大梦沉浮,淡世俯尘……这是一本很无趣的书,适合三年以上书龄的书友们……请先收藏,然后推荐,最后发发自己的评论……欢迎大家加群291887086我会在那透剧哦
  • 那一剑的光芒

    那一剑的光芒

    江湖仗剑,笑问苍穹,谁是知己,谁是对手?
  • 偶遇先生,从了我吧

    偶遇先生,从了我吧

    她被前任堵在卫生间门口,问她:“你说你有了喜欢的人了,是谁?”她后无退路,正无措之际,他从她身后走了出来,她咬牙拉住他,对前任说:“是他!”前任走后,他对她挑眉:“你刚才算是跟我表白吗?”她脸红,晶亮的眸子映出他带笑的脸:“算!”
  • 回首的相思(残心缘之三)

    回首的相思(残心缘之三)

    主人谈绍宇是个风度翩翩的男子,紫筑是他爱妻的芳名。谈绍宇和韩紫筑原是一对欢喜小情人,她嫌他桃花眼勾魂勾到眼抽筋,他则嫌她“铁沙掌”抢钱抢到手软,两人针锋相对听在别人耳里尽是打情骂俏!可美好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