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12100000010

第10章 邓小平第二次复出的公开亮相和幕后进程

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两落两起。他两次复出的公开亮相,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幕后进程,人们不知其详。

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即被作为第二号人物打倒,林彪事件后东山再起。复出后第一次公开亮相则被特意安排在一个重要的外事活动场合。

1973年4月12日晚7点半,人民大会堂一楼宴会厅灯火辉煌,周恩来在这里盛宴欢迎视察柬埔寨解放区于12日返回北京的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席宴会。这是自1967年邓销声匿迹以后,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同中外人士会见。一位外国记者报道说:虽然他坐的位置并不显眼,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他没有说一句话,甚至还显得有点孤单,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感觉到他重新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分量。

从林彪事件发生到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重新露面,将近一年半时间,其间经历一系列重要情节,才出现4月12日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面。

林彪事件后,邓小平以政治家特有的敏感,意识到中国要有大变化,自己重见天日的机会来了。他立即抓住机遇,给毛泽东写信。表示拥护主席和中央对林彪事件的决定,同时汇报了自己在江西的情况:“我在主席的关怀下,到江西来整整两年了。这两年,我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看书、看报、听广播和做些家务劳动,除到工厂外,足不出户,与外界是隔绝的。在这时期,我遵照主席指示,努力通过劳动和学习自我改造,绝对遵守我向党作的保证,除自己的亲属外,没同任何人有来往。我们的生活,由于组织上的照顾,没有什么困难。”他在信中提出:“我个人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党做点工作,当然是做一点技术性质的工作。我的身体还好,还可以做几年工作再退休。报上每天看到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在国内建设的突飞猛进,和国际威望的空前提高,都使我的心情激动起来,想做点事,使我有机会能在努力工作中补过于万一。”信中还请求主席帮助安排好他的孩子们。毛泽东读后在信封上批示:“印发政治局。他家务事请汪办一下。”

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大病一场。

1972年1月10日,毛泽东抱病参加陈毅追悼会。因是临时决定,匆匆赶去,毛泽东花白的长髯来不及修剪,连衣服也来不及更换,只在睡袍外面罩了一件大衣。在同陈毅亲属谈话中,毛把邓小平与刘伯承并提,说邓是人民内部矛盾。周恩来当场示意陈毅的子女把毛对邓的评价传出去。

1月下旬,周恩来即在接见外地一个会议的代表时,当着江青、姚文元的面指出:在揭批林彪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林彪这伙人就是要把邓小平搞成敌我矛盾,这是不符合主席的意思的。

1972年8月3日,邓小平利用中央要求揭发批判林彪的机会,致信毛泽东,在批林的同时作自我检讨,并向党中央、毛主席提出:愿为党和人民做一点工作。8月14日,毛泽东对邓信写了以下批语:

请总理阅后,交汪主任印发中央各同志。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但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一、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整他的材料见《两条路线》、《六大以来》两书。二、他没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三、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除此之外,进城以后,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没有作的。例如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他没有屈服于苏修。这些事我过去讲过多次,现在再说一遍。

毛泽东这个批语,虽然还有“所犯错误是严重的”这类话,但总的说来,对邓小平作了一个很不错的政治结论,特别是肯定他在中央苏区就是“所谓毛派的头子”——用当时流行的话来说,即早就是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的领导骨干;肯定他“打仗得力”、“有战功”,全国解放后做过好事,突出的是“没有屈服于苏修”。毛泽东的这些评语,为邓小平复出铺平了道路,具体的安排就要看周恩来的政治艺术了。

周恩来审时度势,采取了积极而又稳妥的办法。

毛泽东写下批语的第二天,1972年8月15日,周恩来即在政治局会议上传达毛泽东的批语,但没有讨论安排邓小平工作的问题。因为毛泽东批语有此意向但毕竟没有说得十分明白。会后,以中共中央名义通知江西省委,邓小平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可以作一些调查活动。此后,邓小平即到江西瑞金、湖南韶山冲等参观访问、调查研究。

然而,三四个月过去了,对解放邓小平的问题却不见下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时党内高层就批林是批极左还是批极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周恩来搅在里面,受到打击。不过,周恩来仍然关注着邓小平重新出山这件大事。他在等待适当的机会。

1972年12月17日晚,毛泽东当面对周恩来说:“谭震林同志虽有一时错误,但还是好同志,应该让他回来。”第二天,周恩来利用致函纪登奎、汪东兴的机会,在信中传达了应该让谭震林“回来”的“昨晚主席面示”、吩咐“此事请你们二人商办”以后,又特意提出:“邓小平同志一家曾要求做点工作,请你们也考虑一下,主席也曾提过几次。”这就促使中央把安排邓小平工作提上日程。12月27日,纪、汪回信,提出建议:邓仍任副总理,分配适当工作。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邓小平于1973年2月接到中央要他于近期返回北京的通知。2月22日,邓小平一家回到北京,住到西郊马神庙附近的花园村一个新盖的大院东边最后一栋灰色两层楼房里。

从2月下旬到3月初,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恢复邓小平工作问题。3月9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汇报讨论情况,提出政治局认为需要中央作出一个《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发到县、团级党委,向全党及全国人民通报此事。毛泽东阅后批示“同意”。这个决定即于3月10日发出。

此后,周恩来在玉泉山3号楼做全面检查治疗两周。病情趋于稳定后,即于3月28日晚上,同李先念、江青约邓小平会面。29日,邓小平到毛泽东住处参加政治局会议。会前,周恩来约邓小平先到毛泽东住处同毛见面。毛同邓握手时,讲了一句话:“努力工作,保护身体。”对邓的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议定:“正式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并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参加对外活动;有关重要政策问题,小平同志列席政治局会议参加讨论”。4月1日,星期天,下午,周恩来即召集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负责人会议宣布了上述决定。周恩来指出:如果不是把林彪、陈伯达的问题揭发出来,不是粉碎林彪反党集团斗争的胜利,邓小平同志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并说:今天这个会是毛主席催促要开的,再不传达就失职了。墨西哥总统来访,邓小平同志参加接待。

随后,周恩来、邓颖超在玉泉山3号楼同邓小平、卓琳会面长谈,共进晚餐。

按原定安排,墨西哥总统埃切维利亚4月19日抵京,邓小平接待,公开露面。这时,一个新的外事活动,使邓小平的公开露面提前了一个星期,这就是西哈努克亲王于4月12日的返回北京。

诚然,邓小平复出后的公开露面只是一件事情的开始。当时,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的状况,正如毛泽东有一次向外国客人所说,“我们现在有领导危机”,总理身体不好,叶剑英身体也不好,还有他自己也已年迈,“只有他(邓小平)算一个壮丁”。处在长期内乱中的中国,正需要邓小平这样精力充沛而又成熟老练的政治家。周恩来在1973年秋天向外国客人谈到邓小平时说:这是一位将来会成为很重要人物的领导人。

毛泽东感到,有必要让全世界进一步知道邓小平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分量。于是他采取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措施:决定由邓小平担任出席第六届特别联大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在国际上树立邓小平作为中国政府代表的形象,提高邓小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威望。

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定于1974年4月9日在纽约召开。3月20日左右,外交部就我国出席六届联大特别会议代表团团长人选问题请示毛泽东。毛泽东主动提出由邓小平当团长,乔冠华当邓的参谋。说这件事不要讲是他的意见,还是由外交部写报告提出为好。外交部即于22日向中央呈送了团长人选问题的请示报告。3月24日,周恩来批示同意。考虑到国内情况,他建议在三周会期中,邓小平可以只出席一周,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与多方要人接触,便可回国。当天,毛泽东圈阅了周的批示。

毛泽东、周恩来派邓小平当团长出席六届联大特别会议,本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显而易见,由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规格高,影响大,是对第三世界发起的这次重要会议的有力支持,对发展我国的对外关系,特别是同亚、非、拉各国的友好关系有积极作用。可是,江青竭力反对。就在毛泽东圈阅同意的当天晚上,江青找王海容、唐闻生,强令撤回外交部的报告。王、唐告以主席已经圈阅,外交部无权撤回。

周恩来得知江青有不同意见,3月25日下午,在参加毛泽东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后,提出与王洪文一起向毛请示。因毛太累未能面谈。毛让秘书传话:关于邓小平出国的事,他是这个意见,如果政治局大家都不同意,那就算了。周表示,将在明天(26日)向政治局传达。王表白:原来不清楚,既然主席这样说了,当照办。周要王向张春桥、姚文元谈一谈。

这天下午,江青4次打电话给王海容、唐闻生,逼她们撤回要邓小平率团出席六届联大特别会议的报告。

王海容、唐闻生担心26日政治局会议发生问题,于是打电话请示毛泽东处:毛主席是否仍主张由邓小平率团出国?他们可否将是主席提议让小平同志当团长的意见说出去?秘书回话,除重述25日下午的话之外,还说:毛主席说,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说明,让邓小平去是他提议的。

3月26日,政治局会议讨论此事,江青继续无理取闹。当与会政治局委员均表示同意毛泽东的意见时,江表示保留自己的意见。

会后,王、唐向毛泽东汇报了会议情况。毛于27日给江青写信:“江青:邓小平同志出国是我的意见,你不要反对为好。小心谨慎,不要反对我的提议。”江青这才复信表示拥护毛的提议。但4月3日至5日政治局讨论邓小平出席联大特别会议的主题发言稿和中国代表团的具体工作方针时,江青和张春桥、姚文元都称病不到。

1974年4月6日上午,邓小平率团离京赴纽约出席六届联大特别会议,周恩来抱病与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群众4000多人前往机场热烈欢送。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发言。第一次向全世界阐述毛泽东前不久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三个世界”战略思想,支持第三世界各国在原料和发展问题上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帝反霸的立场。邓小平发言后,当场受到许多国家代表的热烈祝贺。4月19日,邓小平一行乘专机回到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群众4000多人热烈欢迎。周恩来在机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这次活动,在国际国内重新树立了邓小平具有重要地位的公众形象。

同类推荐
  • 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国际关系实用手册》根据教科书的内容编写成许多条目,学习这些条目有利于记忆,而且每个条目的编写都参照了有关的读本和参考书,内容上简明扼要而又完整,解决了学生在复习时找不到重点或掌握不了要领的困难。说得确切一点,这本手册是专供考生使用的名副其实的复习资料。当然,如果要想了解国际关系历史发展的全貌,还需要读国际关系史的教科书,只知道词条的内容是不能系统化的。两者结合起来会使复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记在脑子里的东西也会更加牢固。
  • 官德修养读本

    官德修养读本

    本书是根据国家推出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基本精神编写而成的。其中参考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者关于道德建设和官德教育的精典论述,并结合诸多实际案例和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思想进行分析,为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官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秉承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的执政理念,提供了多视角深入、多层次架构、全方位汇览的放射性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在提高思想、加深认识、匡正观念、涵养道德和提升理论水平方面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作用和教育意义。
  • 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

    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

    这里辑录的是1975年1月至1976年1月邓小平同胡乔木以及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进行的谈话,共二十四次。其中十五次是邓小平与胡乔木单独谈话。这二十四次谈话,具体地记录了邓小平在1975年整顿中亲自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并直接领导它同“四人帮”进行斗争,推动各方面整顿的历程。
  • 走向现代化的行政改革——深圳政府体制创新之路

    走向现代化的行政改革——深圳政府体制创新之路

    本书是深圳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此成果是由深圳行政学院与深圳市编办合作完成的。本书总结了深圳近三年行政改革的新经验;并以面向未来,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的视角分析了深圳政府改革的不足或差距;分析了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背景下,深圳政府面临的行政改革任务与挑战。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报告,各章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总体上体现了深圳行政改革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 怎样当好社区领导

    怎样当好社区领导

    本书着眼于社区领导任职需要,从社区领导角色定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社区组织管理、规划管理、环境管理、卫生管理、物业管理、治安管理、人口管理等方面,阐述怎样当好社区领导。
热门推荐
  • 卓有成效的八大自我管理工具

    卓有成效的八大自我管理工具

    《卓有成效的八大自我管理工具》相关信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庙上刻着惟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千百年来,这一直是古人向世人提出的最伟大的建议。也许是受到这条古老格言的启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观点,认为“认识你自己”“管理你自己”对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 修辞理论和语言应用研究

    修辞理论和语言应用研究

    语言学的教科书都这样写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在人类世界中,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它的重要性就如同水、空气、食物一样重要,也许没有语言人可以维持生理、生命的延续,但决不会有精神世界。没有了精神的世界,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也就意味着不会有今天的人类进步和社会繁荣。正是因为语言和水、空气、食物一样之于人类太重要了,而且习以为常了,理所当然了,以至于人们反而又不以为然起来。人的心理往往就是这样,当你习惯了某样东西,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当你真正失去的时候,需要它的时候,才会觉得它的可贵。
  • 灭绝都市

    灭绝都市

    总有一天,你们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 六道封天

    六道封天

    我欲封天,天必可封,仙亦如何,妖亦如何,尽在我掌中。
  • 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教你学谚语(上)

    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教你学谚语(上)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 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

    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终身积累了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并对此问题颇有研究。他关于如何读书,如何选书,如何做学问的不少精辟见解,值得今人学习、借鉴。本书收入胡适关于读书治学的文章、演讲稿二十多篇,力求全面、准确反映反映胡适的读书治学观点和方法。
  • 一起杀出个三国

    一起杀出个三国

    苍茫的天空,数不尽的人马,疯狂的厮杀。在那震天的喊杀声中有许多人倒下后就在也没能起来,也有些人起来后又倒下。一员小将手持一把丈余长的长枪,他身边的敌人不断地倒下。身上那本就破烂的铠甲上浸透鲜血,还有血正在从铠甲缓的滴下。看着战场上这无数的尸体和血腥的杀戮,那小将握紧了手中那滴血的长枪。他心中正在疯狂的低吼、这就是战争,这就是乱世!
  • 剑写春秋

    剑写春秋

    建平五百二十六年,白雀国入侵中原,中原第一大国吴国灭,一时间天下群雄并起,江湖上纷争不断。十八年后,西荒之地走出一小子,剑法超绝,在武林中引起一阵腥风血雨,后以剑入道,竟窥得仙门。
  • 擦肩而过的爱与寻觅

    擦肩而过的爱与寻觅

    谁离开了谁的怀抱,没有一丝眷恋。谁抛下了谁在身后,没有一抹心惜。谁放开了谁的温暖,没有想过回头。谁在时光里只留下一道浅浅的伤痕,镌刻下跳跃的途径,以青春的名义。然后,挥袖而去,忘却了葵花最初的味道。波光荡漾的心湖,醉了。
  • 相爱不如相杀

    相爱不如相杀

    青梅竹马的玩伴,了解的越多可能越适合做朋友?不,一定要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