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春
中原闽营人是指康熙初年由福建沿海移驻河南屯垦的明郑降清官兵。经历明末清初连年兵燹,中原地区人口锐减,昔日良田多化作棒莽之墟,成为闽南将士重要的屯垦地。闽营人在原籍信奉妈祖,来河南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此信仰仍得以秉持,妈祖文化因而在该地区流布。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第五章第二节《清代进入中原的移民》论及中原闽营人,然过于简单;杜世伟《河南邓州高山族“闽营”背景初探》则仅对邓州闽营人作了探究,张振杰《洛宁“闽营人”》、《中原的“闽营人”》仅介绍了洛宁闽营人的来历。本文拟在全面梳理中原闽营人分布的基础上,研究其妈祖信仰。
一、中原闽营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旧将蔡禄在福建铜山岛降清。“禄,海澄(今福建龙海市海澄镇)人,自海道来降。顺治十八年九月,授左都督,予三等男世爵。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授河南河北镇总兵官。”清代兵制河南总镇分河北、南阳二镇,河北镇驻怀庆府。康熙四年蔡禄率旧部四千余人驻怀庆府,十三年(1674年)因响应吴三桂反清被阿密达俘获。“即将蔡禄父子并其侄蔡鼎席及同谋人等俱行正法;其余投诚垦荒弁兵事无干涉者,概不株连。”“投诚垦荒弁兵”见出蔡部屯垦性质。蔡禄所率闽南漳浦籍将士有蔡、田、江、康、聂、汤、孙七姓落籍怀庆府济源县(今河南济源市)。
康熙三年明郑将领林顺、黄廷等相继降清,郑经弃铜山退守台湾。四年施琅率兵进攻台湾。“四月,施琅见船只已备,遂会藩、院,调诸投诚官兵郑鸣骏、黄廷、郑缵绪、何义、陈煇、杨来嘉、陈蟒、林顺、杨富等兵分配,飞题报出师日期,将大队舟师出铜山。十五日,开洋。”结果是日三更遭遇飓风,施琅等无功返回厦门,清廷与明郑战事暂告结束。之后,黄廷屯福建长乐,林顺移驻河南府(今洛阳市)。康熙六年(1667年),湖广道御史萧震疏言投诚开荒之策,遂为清廷采纳。是年,“部议分拨海上投诚兵移驻外省。先拨慕义伯黄廷驻河南邓州”。
康熙七年黄廷部移驻南阳府屯垦。黄廷率五营亲兵屯邓州,副将余伯益屯方城,都督佥事涂孝臣屯唐河,左都督杨正及都督佥事张旻屯新野,翁求屯南阳,陈显屯镇平。
乾隆《邓州志》卷十三《武胄·武功》云:“黄廷,宇华明,福建人。明末聚兵海上,唐王封为永安伯。投诚本朝,封慕义伯,屯长乐。康熙七年,迁廷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黄廷在邓州城里设武衙门,府第则建于州城西十八里(今文渠乡伯府宅村)。其本标兵丁屯垦地在州城西北至冠军故城沿刁、湍二河间官道两侧。邓州闽营人主要分布在今文渠乡、张村镇、九龙乡一带。
余伯益定居裕州(今河南方城县)潘河沿岸。雍正十一年(1733年)《镇国将军余公墓碑》云:“公讳添,宇伯益,原籍福建漳州府漳蒲(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由行伍受札副总。于康熙七年奉旨同慕义伯黄公带领官兵移驻河南南阳府裕州督垦。”余伯益本人定居离县城二里的今券桥乡营坊村,附近大营、小营、沈营等村均为屯垦地。清时置增福里。乾隆《裕州志》卷三《赋役志·里甲》云:“增福里,系闽人奉旨安插垦荒者,户少无甲。”
乾隆《唐县志》卷八《人物志下·流寓》云:“涂孝臣,福建漳霞人,明末因寇乱,聚乡勇立营寨以御摽掠。国朝定鼎,孝臣率众归命。康熙七年,移驻唐县(今河南唐河县),督所属士卒屯田。”漳霞即漳州市诏安县霞葛镇。随黄廷由福建至南阳后,孝臣率参将六员、正兵二百四十名分屯今唐河县昝岗乡闽营村,包括闽营西街、闽营老街、中营、前营、东小庄五个村落。
总兵官左都督杨正率部屯垦新野。乾隆《新野县志》卷三《秩官·武胄》云:“杨正,总兵官,左都督,奉召带兵移驻,督垦新邑。后奉旨南征。张旻,都督佥事。张德,副将。张遴,左都督,世袭拖沙喇哈番,授浙江黄岩镇右营。”今城郊乡卢庄村、孟营村委会闽营村(亦名北闽营)、五星镇闽营村委会南闽营村、王庄镇赵庙村委会江营村等为闽营人屯垦地。
清时南阳县设有闽营保。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置》云:“东界淯水、包丰紫,循梅溪南抵城为保一十四。”闽营保即其一。陈卦原籍漳州府龙溪县城东关,弟兄三人,兄朴居原籍,卦及弟外随黄廷至南阳。陈卦与郭、苏、翁、许、马、黄、林、蔡诸姓至南阳府北八里(今南阳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寨村)一带屯垦,此处后设闽营保。陈外则到了今镇平县柳泉铺乡温岗村。至镇平屯垦者还有原籍福建泉州同安县的总骑陈显、骑尉陈非。
林顺七年由驻地洛阳至今河南鲁山县马楼乡、让河乡一带屯垦,设立闽兴屯。林顺卜居马楼乡沙渚汪村,其侄元建居张良镇老庄村、元灿居马楼乡丁楼村,副将陈枢居马楼乡老将庄、陈参居马楼乡仓房庄。陈枢墓在老将庄南,墓碑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碑文云:“公讳枢,宇拱薇,昭勇将军,振轩公长子也。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唐末从征至闽,居泉州府同安县浯洲斗营。簪缨世系,代有传人。康熙初年间,敕授公为昭勇将军。五年(1666年)移居河南府,七年,督垦鲁山东南参将庄。”陈参墓及墓表在仓房庄东南。该村陈兴柱与族众1995年所修《陈氏宗谱》录有陈参墓碑文,其中亦有居泉州府同安县浯洲斗营的表述。浯州乃金门古称,陈枢、陈参先世均为河南固始人,唐末从征至闽,康熙五年复移驻河南府,七年至鲁山督垦。现今鲁山县仍保存有老庄村林氏祠堂、沙渚汪村林顺古宅、老将庄老将院三处清代闽营人建筑。
康熙八年(1669年),张梅率部移驻洛宁县,在洛河南岸屯垦。民国《洛宁县志》卷四《武略》云:“张梅,宇开,原本福建漳州诏安县民籍,初官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康熙八年,移驻永宁(今河南洛宁县)永安里张营村而屯田焉。”张梅驻今赵村乡张营村,其部下分驻今赵村乡、山底乡、底张乡等。邻近洛宁的宜阳县亦安插有闽营人,置闽合里。康熙《宜阳县志》卷二《赋税·分里》云:“康熙八年,安插福建投诚官军三百七十二员名,每名给荒地五十亩,令之垦种,另立一里,曰闽合里。”
闽营人屯垦,初时仍属军籍,钱粮只纳正供,差徭则尽皆蠲免。在中原闽营人历经征吴三桂、平台澎、剿罗刹、镇古北口、征噶尔丹等战事。随着时间流逝,其军人身份渐失,安于农桑,与当地农民无二致。乾隆《鲁山县志》云:“奉旨驻鲁山县屯垦,迄今七十余年,老者没,少者老,新齿森森,耕读乐业,服徭役庠序,与土着者无异矣。”
二、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闽营人在原籍信仰妈祖,来河南后也建庙供奉妈祖。
黄廷于邓州城内花园口向东一百米处创建闽营家祠,祠堂内供奉妈祖。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闽营人在家祠东北方修建天后宫:“天后宫,又名天妃宫,在花园街东。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原建有山门、祭坛,前后殿、左右陪殿共45间。院内有石碑5通,现为城关第二小学校址。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坐北面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祭坛、前殿、后殿及左右厢房。南北长约一百三十米,东西宽近七十米,占地九千余平方米。宫门为石质牌坊,门楣上书“天后宫”三宇。前殿即正殿,面南,有楹联,上联为“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下联为“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横批“踏海浪平”。天后塑像立于正殿中央,高丈余,铜铸鎏金。东山墙内壁书一“济”宇,西山墙内壁书一“康”宇,为清末邓州人王德贵所书。后殿高于前殿。宫殿左侧是营房,右侧是闽营会馆。会馆大厅楹联为“开宗闽台雪耻恨,作祖花洲报国恩”。
天后宫又名福建会馆,昔日香火旺盛。前揭《重修邓县志稿》附建国后刘燃撰《革新建设》篇,云:“天后宫是福建居民创修,会馆内塑天后娘娘之像,面积广大,人民多称灵验,抽签问卜,香火很盛,庑棚内挂满匾额,几不能容。”民国时改作完小,建国后易名城区第二小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后宫渐为新建教学楼房取代。现存唯有仍保留在学校镌刻“天后宫”三宇的石门楣和数通埋在地下的碑刻。周庆选说,民国初妈祖神像被毁,“文革”后期,大约1973年左右,盖小学毁了后殿。朱文显说,家就在天后宫附近,小时候常在里面玩。天后宫大门两旁有一对非常威风的石狮子,两面扇形墙,门前有台阶。大门是木制的。天后宫正殿为三间瓦房,中间是天后高大的神像。五六年前还有两间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