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几种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说法。一说是纪念屈原,二说是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吴、越都处于江南水乡,河湖交错,民间习惯以舟代车,都很有条件形成竞渡之俗。隋朝的龙舟竞渡已变为“竞渡之戏”,每逢举行龙舟的活动时,就像一次盛大的节日来临。有些地方五六十只龙船同时参赛,船身窄而长,每只船头上都安装有各式各样的木雕龙头,还有龙尾,鳞甲,色彩绚丽,形态各异,有金龙、黄龙、白龙、乌龙等。开赛号令一响,只只龙舟犹如离弦之箭、出山之虎,争先恐后,一往无前。每只船上锣鼓喧天,喊声阵阵,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河岸两侧人头攒头,万众欢腾。前来呐喊助威的观众,群情激昂,欢声震天。扣人心弦的龙舟竞渡,把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
其实,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一项重大的游戏活动,最早并不一定是在5月初5举行。“龙头舴艋吴儿竞”就是吴兴一带,青少年在水上赛龙舟的景象。江南造船多在三四月间,新船造起以后,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江河湖泊水量增多的时候。为了检验新船的质量,大家就约定时间同时试船,让新船接受考验。这种试船活动年年举行,规模逐步扩大,规矩也越来越多,人们也就把它固定成一个民间单项竞技表演赛了。后来干脆确定在5月5日举行“竞渡日”。今天,赛龙舟作为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几乎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特别是在江南水乡,人们对赛龙舟夺锦标更是十分重视,他们说:“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据说,夺锦归来,不仅会使村子名声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丰收与幸福。
二、吃粽子
粽子最初用作祭祀祖先及神灵。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粽”。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商、周时就有。后来端午节用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上古祭祀神灵所供奉的牺牲,往往以角为贵,角是人神沟通的灵物。早期的粽子角黍,制成角形,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这种模仿的意义在于赋予粽子以祭祀的功能。由此,制成角形的粽子就与动物的角一样成了沟通人神的灵物,古人以为用之祭祀,特别灵验。由于粽子本身是用作祭祀的灵物,所以到了南北朝,随着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渐崇高,又成了祭祀屈原的物品。每到这天,人们就以竹筒贮米,投江祭奠,这就是“筒粽”的来历。但是,后来为什么要用楝叶包粽呢?这还有这样一段传说:
东汉建武年间(25年-55年),长沙有个名叫欧回的人,于端午节前,在汨罗江边散步,忽然见到一人,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腰里系着长长的宝剑,脸上写满了深深的哀戚和忧伤。他来到欧回面前自称三闾大夫(即屈原,是管理贵族宗族的官职),并对他说:“你们的好意我非常感谢,可是你们年年给我送来的食物,总是被那些鱼、虾、蚌等水族吃得干干净净,我怎好意思去与它们争抢饭食呢?欧回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屈原说:“今后如果你们还有心赠送,就请用楝叶包米,外面用五色丝线缠绕之,做成尖角形状,再把船装成龙的模样。水族看见楝叶和五色丝线就会害怕,况且还有尖角,它们吞食不下,那当然就不会再去吃了。”后来欧回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大家就照着做了,这也就是“角黍龙舟吊屈原”的来历。后来的粽子,改楝叶为苇叶,就成了端午节的应节食品。这吃粽子、划龙船的风俗,千百年来,不仅百行不废,而且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其实,用粽子祭奠屈原,不过是人们用传统的祭祖方式来祭祀英雄人物而已。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备,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北京的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个头较大。北方的粽子大约可分为3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 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山东粽子在诸多品种的粽子里,辈分最高,资格最老的,当首推山东黄米粽子。选用黄黏米制作的粽子,夹以红枣,制品风味独特,食用时,可根据食客习惯,适当加以白糖,增加甜味。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黏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广东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的五芳斋,鲜肉粽四季供应,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入口鲜美、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而不腻。
由于粽子是糯米制品不易消化,而且又多是高脂、高糖、高蛋白的产品,因此,端午节前后,千万不要餐餐吃粽子。要注意营养均衡,及时摄取其他种类的食物,如青菜和水果等,合理搭配。粽子一定要注意保存温度,吃不完的粽子要及时放入冰箱,但冷藏时间也最好不要超过3天,冷冻也不要超过2个星期,吃之前解冻再加热即可。
三、插蒲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民间还有悬挂艾蒿和菖蒲的习俗。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中医以艾入药,可祛痰消炎,晒干后点燃可驱蚊蝇。菖蒲也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可做香料。民间的老百姓认为五月初五是毒日,此时正值初夏季节,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很容易得病。而艾蒿味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不但能治多种疾病,而且还具有极强的杀菌能力,悬在门上,病毒不敢临门。
于是,人们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或将艾叶悬挂于堂中,剪为虎形,故又有悬“艾虎”之说,据说老虎能够威慑百虫驱邪避瘟。同时,民间还认为菖蒲形状如箭,可以辟邪,俗称“薄箭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关端午挂蒲艾的传说: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打得官军闻风丧胆。有一次,黄巢率军打到河南邓州城下时,到城边去察看地形。他遇见一个村妇手拉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怀里抱着的却是个五六岁的大男孩。他们神色慌张,在逃难的人群中缓慢地西行。黄巢见此,大为疑惑,便上前询问。不料,那村妇说:“县衙今天挨门传令,说黄巢马上要血洗邓州,要大家赶快逃命!”
黄巢又问:“那你为什么拉着小的,却抱着大的?”村妇答道:“大的这个孩子,父母都已被乱军杀死,如今只剩下这根独苗了。小的这个是我的亲生儿子,万一黄巢追来,我就是丢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让邻家这根独苗遭灾。”黄巢为村妇的古道热肠所感动,便对村妇说:“我黄巢专门和官府作对,绝不伤害无辜百姓。”说着,他拔出佩剑,砍倒路边两株艾草,交给村妇说:“大嫂,你快快回城,暗暗传话,让穷人们在自家门上都插上艾。有这个记号,就不会受到伤害。”村妇很快就把这个消息传到了全城,当晚,穷人们的门上都插上了艾。 第二天恰好是端午,黄巢义军攻下邓州,开仓分粮。大家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从此,端午节就有了插艾可避免兵灾瘟疫的风俗。
端午挂艾蒲也与钟馗有关。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挂钟馗画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的画像在民间流行,最初与门神的作用是一样的。明代以后,钟馗不知何时又被加封为“五月石榴花之神”,兼司端午克制五毒之任。
原来这钟馗是终南人士,长得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甚为丑陋吓人。他与好友杜平一起参加京试,名列榜首。可是皇帝嫌他相貌丑陋,不堪夺魁。钟馗羞愤难平,一怒撞死在廷柱上。阎王怜他秉性耿直,才学未展,便封他为“平鬼大元帅”,命其前往人间弭平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