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融合各种力量,提升教育效能
1.教育文化年建设
“文化年”的提出,是下城区教育行业发展中寻求和时代保持同步的战略思考,是下城教育在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需要进一步整理、提炼、延续和弘扬。教育文化年是提升教育文化力的一种举措,是有效提升教育效能的一种方式。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软实力,它集中体现于一定的社会群体自我提升力(内驱力)与核心竞争力(扩张力)。所以,文化力是一种能力,一种强大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独具的,且远胜于利益、权力、社会所催化出的竞争力,仅次于自然之力。
回眸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炎黄子孙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光焰不灭,正是因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黏合剂、凝聚力,文明动力。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用这种文化应对着社会和自然的挑战,使中华民族绵延不断。在现代知识社会到来的今天,这样的文化仍然作为一种最强大的力量发生着决定性的作用。
竞争力的实质内涵是软实力,保持竞争力必须有软实力,要提升软实力必须有文化力支撑。竞争力以前也讲,文化年建设的提出,是为了增加内涵,融入文化力。
下城教育融合的例子很多:退休的和在职的、校内的和校外的、本地的和引进的、公办的和民办的、政府的和个体的以及本区的和外来的孩子、党政工团、专兼职督学和研究员等等。包容的思想促使不同的个体能舍弃眼前的利益,从而凝聚下城教育强大的动力。
2.教育品牌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效益
教育品牌同其他品牌一样,具有一切品牌所具有的识别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有外显的标记,有内在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也针对特定的教育群体,表达态度,引导观念。因此,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有积淀而来的内敛,又有外在显现的张扬;就会成为一种生态形象,既有个体存在的唯一性,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又有众多唯一构成的千姿百态;就会成为一种精神引领,既呈现主题化、核心化的简约,促成思想、行动、追求的高度统一,减少大量教育浪费,也呈现生动活泼的生命力,促进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目前,广大群众在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要教育、关注教育的程度日益增高,教育取向日趋优质化、人本化、个别化,对优质教育资源及品牌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教育的发展也在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品牌已经成为赢得家长、学生和求得生存发展的关键。因此,新办学校需要品牌,以获得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薄弱学校需要升级改造,跨入品牌学校行列;老牌学校需要进行学校品牌诊断,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每一所校园,都需要认清自己的生态环境和定位,认清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运用教育策划的谋略,打造自己的品牌“烙印”,找寻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和状态。
因此,教育品牌建设是改变资源观、发展观的管理战略,强调把品牌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管辖、处理、指挥、控制,更多的是开发、设计、策划、激励;不仅仅对显形资源看管、使用,更多的是对隐性的资源的挖掘和盘活,已经成为社会及广大群众的需求,已经成为驱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
近几年,下城教育在坚持以实现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的小康社会教育为目标,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打造高水平教育强区,争创全国一流教育的目标追求引领下,迄今,已经走过名校集团化的扩张积累。同时,经过“2006下城教育文化年”的挖掘、整理、发展,有了“三满意”争创活动、月评季考制度、教育超市、教育公园、零投诉、收费阳光工程、名师共享制度、梯级名师培养、初中教育高地、托幼一体化工程、幼儿办学“零无证”、市民大课堂、志愿者银行、学习型组织、嫁接办学、联盟办学、移植办学、督评“一室两中心”、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携手1+6”系列活动等等一系列近似于下城教育文化符号的创新标识,以及全纳教育、个性班规、传媒特色、乒乓特色、新概念集邮、射击特色、诗画校园、翰墨文化、口琴特色、溢绿工程、扎染特色、羽毛球特色、墙面文化、摄影特色、融合文化等等一系列各校园品牌雏形的办学特色,已经有了初步的品牌意识,有了一定的品牌知识、经验和人才积累,但还缺乏成熟的品牌,以及品牌打造的谋略和技术。
3.教育学术之区,提高教育学术效能
2008年,杭州下城区提出打造“教育学术之区”行动。推进“教育学术之区”项目,就是为了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精神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是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创建校园(单位)特色品牌的必然要求。
教育学术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探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发现教育规律,创造出符合教育实际需要的,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形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获得个性化发展的局面。因此推进“教育学术之区”项目,也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形成教育的特色化与多样化,实现下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打造“学术之区”与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密切相关。现在,教师职业倦怠、疲劳等情况比较集中,教师职业缺乏幸福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然教师倦怠、疲劳有很多因素,但毋庸置疑与教师不注重研究、不享受学术的快乐有很大关系。学术是承载思想的,思想是多样的,因此,学术是参差多态的,参差多态就能各有所长,各尽所能,参差多态的是幸福的,是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是广大教师成长、成功、成熟的有效途径和迫切需要。
推进“教育学术之区”项目要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以项目带动。下城区着重从以下方面重点推动:
第一,加强领导。教育学术区的领导者,要像领导课程一样领导打造“教育学术之区”的具体实践。
第二,创新载体。下城区教育局号召开展读书活动,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广泛开展“草根研究”,“草根研究”是最本色的研究,体现一个教师、教研组的研究行为,它来自于基层的土壤,能够形成教师的风格、风采;开设学术大讲堂,主要由研发中心牵头;开办专题研讨会等等。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创设新的载体、小的载体加以推动。
第三,机制保障。下城区教育局已经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包括经费、组织、激励、考核等措施,确保“教育学术之区”项目落到实处,并且将在目标考核中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