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92800000001

第1章 学而第一

我认为,《学而第一》是课堂实录。老师:孔子。学生:有子、曾子、子夏、子禽、子贡……上课方式:讨论式。老师和学生辩论,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的对话。他们围坐在一起,似教非教,亦师亦友;多一分自然、自由,少些许害怕。这是真正的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在中国已经存在2500多年,今天还鲜有会用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上课伊始,孔子提出问题: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对待同学?如何对待社会的评价?这三个问题是很有针对性的。有的学生读死书,不能学以致用;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特别是互相瞧不起;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学生们可能会到孔子面前发些牢骚话,埋怨社会不公平,埋怨人们不尊重老师,不尊重知识。

此处的“习”,并不止于复习,当有“习作”之意,也就是有“应用”之意。孔子强调学以致用。唯有学以致用,才能越学越明白,越学越有兴趣。

“同师曰朋”。同学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家,学生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甚至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行为。以学论友,互相尊重,就能和睦相处,快乐共进。

孔子说:“读书人就要会学以致用,要热情地对待客人,要乐于接纳同学,要尊重提不同意见的人。别人不认识你,不知道你有什么学问,这不是很正常的?你们天天说要学做君子,君子就是要‘人不知而不愠’嘛。”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首先发言。

有子是孔子晚年的学生,无论在相貌上,还是在言行上,都与孔子生前十分相似,深得孔子的器重,但有信口开河的习惯。

有子说,老师,您是在批评我们吗?我们同学之间那点小事,值得如此小题大做吗?您不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吗?一个人只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很少会去触犯上层统治者,更不会喜好造反。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才是仁的根本!

有子对孔子的观点提出质疑。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子却偏偏拿仁来说事。孔子可能有点生气,他说:像你这样巧言令色,还有多少仁义道德!有子挨这一顿批,伸伸舌头,做出调皮状,坐在一旁不再出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看到老师生气,知道有子的批评不合老师的原意,便回到老师原初的问题上,询问老师是不是可以这样做。曾子说,我不会说大道理,我每天就做这么三件事,不知道老师觉得如何?第一,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对事对人有不尽心的态度?教书是否误人子弟?第二,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与学生交往是否讲信用?讲了的话是否都兑现?第三,老师教我如何读书、作人和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

李泽厚说:“最后一句今天无妨释作:自己所讲授所写作的东西,认真思索过、研究过或实践过吗?很好的自警语,今日之‘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特别是言行不一,品学分离者,盖亦多矣。”

对于教师,就是是否忠于教育事业?是否尽心教育每一位学生?是否像朋友一样与学生交往?对学生的承诺是否都兑现?是否讲信用?是否认真温习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否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没有回答曾子的问题,而是继续就有子的问题进行分析。

有子指出社会问题的根源是老百姓,是兄弟和睦,人民团结。孝悌是仁的根本。

孔子却指出统治者的行为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源。在这里,孔子指出统治者必须做好的五件事:敬事、信用、节俭、爱人和把握时机。

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政府官员要诚心诚意的为老百姓办事;不要失信于民;要节约开支,防止社会资源的浪费;要爱护民众,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要把握发展的时机,不要瞎折腾。

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孝悌也者”是夸夸其谈。

管理一所学校,带好一个班级,上好一门功课也是如此,那就是:

认真工作,说话算数,勤俭节约,爱护学生,及时教育。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孔子“德育为先”的教育观,也是孔子对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的一种结论。

孔子说:“同学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为人处世要谨慎,要有信用;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要博爱,做人处事要符合伦理道德,讲究仁义。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就要认真读书,学习如何做文章了。”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立言要先立德,立德就是要做到孝顺、尊敬、谨慎、诚信、博爱和德行,形成习惯。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做文章,为民众立言。

教育以德为先,今日已成幌子,重智轻德的教育要不得,是时候大力倡导孝顺、尊敬、谨慎、诚信、博爱和仁义的教育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说,同学们,我说得怎么样呢?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吗?

孔子说,子夏,你来说一说。

子夏说:“见到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能肃然起敬;对父母能尽心尽力;对社会、对国家能尽忠职守;和朋友交往能信守承诺。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可能没有读什么书,我却说他很有学问。”

在这里,“贤贤易色”的第一个“贤”作动词,第二个“贤”作名词;“色”不是色情形的色,不是美色的色,而是指态度或神色。“事君”的“君”不是指“帝王”,在日本至今仍尊称成年男子为君。李仪子的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其中的“君”并不是指帝王。最后一句第一个“学”作“读书”,第二个“学”作“学问”。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夏的回答,虽然强调以德为先,强调如何进行品德修养,但也有轻视学习,有以实践代替读书学习的倾向。

孔子说,你不能只顾道德的外在形式。如果你不重视研究学问,你的威信将丧失,你的自尊心也将丧失,读书学习也将犯下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的毛病。做人做事要以忠信为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没有人比你差,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也就是说要尊重别人。如果你有什么过失,要正视它,要不怕改正它。

孔子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自重,要重视自身学问的积累提高,提高自己的威信;二是尊重,要尊重他人,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三是自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及时改过自新。

品味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也是对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回答。

孔子当时没有回应曾子的问题,因为在孔子看来,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是远远不够的。

李泽厚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标点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并翻译为“君子不严肃、自重,就没有权威,所学习的东西就不稳固。”对此,他加注说:“‘不重则不威’,为什么?因为此‘学’乃指实践,如果不严肃认真,那么他的行为、实践便不会真正牢固,便不能‘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而别人也不会信任、尊敬他。

所以这里的‘威’不作外表容颜的庄重威严解。后世好些人装出一副威严面目,道貌岸然,煞有介事,其实内心猥琐,行为卑劣,所谓‘假道学’是也。君不见,彼官场傀儡、左派先生,不皆如是?”我的理解部分受此启发,但我不把“重”作“严肃”解。因为严肃与做学问、读书学习没有必然联系。特别是,作为老师,更不应该如李泽厚先生批评的那样,对学生“装出一副威严面目,道貌岸然,煞有介事”的样子。

我认为孔子的这句话,是针对子夏对问题的理解,针对子夏的特点,换一个角度对自己一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释。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回答,这是孔子教学方法的鲜明特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情节:孔子回答完子夏的问题之后,心想自己已经间接回答了曾子的问题,就转向曾子,问曾子明不明白?还有什么想法?

曾子还真不客气地抛出一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作为一堂课,孔子和他的学生至此讨论的问题,无非是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读书做学问?讨论到人,无论是父母、朋友、国君都是还活着的人。如何对待逝去的人呢?曾子终于抓到一个老师和同学都还没有提出的问题,直接作出结论,把如何对待逝去的人与社会风气直接挂钩。孔子的学生真是不简单,一个个都是思考大问题的能手。

这句话非常美,无需翻译,翻译就没有韵味了。朱熹注:“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年易忘也,而能追之,厚德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于厚也。”南怀瑾先生不同意朱熹的解释,他认为“‘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南怀瑾先生的解释不足取,因为:

第一,与《论语》的上下文不相符,容稍后再说。

第二,孔子时代,“慎终”与治丧是有关联。荀子(与曾子差不多年代)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第三,“丧礼极为重要,是远古先民氏族的共同特征。征之于世界人类学文献,俱然。”当然,如果我们顺着南怀瑾先生的思路,把曾子的话作西方式的解读,问题可能也好理解。也就是说,我们把“慎终追远”当作追求理性生活、敬畏因果循环来理解,也是行得通的。

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没有认真听课。他悄悄拉住子贡的衣角,打听老师的私事。

子禽说,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要打听人家官场的事,是老师想谋一官半职呢?还是想给人家出出主意?

子贡显然有些恼怒,子贡说,夫子以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谦让而得到他应得的东西。你不觉得夫子要求的东西与别人要求的东西不相同吗?

从子贡的回答来看,子贡并不否认子禽所提问题确实存在,也即孔子确实想“有所作为”,这与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有些许矛盾的。

然而子贡为了维护老师的形象,还是用“温良恭俭让”来形容自己的老师,表明老师的所有所得都是实至名归的。

“温良恭俭让”是孔子的教学目标之一,子贡将其作为对老师的评价。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是孔子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解释。

从孔子的话来看,他对曾子的说法是肯定的。首先,孔子把曾子的说法理解为“孝”,如果人人都能行孝道,民风自然会变得纯朴,社会风气自然会变得清明。其次,孔子显然认为曾子没有把问题说清楚,令人费解,或者故弄玄虚,不能深入浅出。

作为老师,孔子既要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思维水平,还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应用语言的技巧。于是,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场面:

孔子:子舆,你说的“慎终追远”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就是说对逝去的人也要守孝吧?

孔子:你能不能表达得清楚一点呢?

曾子:嗯?!

孔子: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因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说尽孝了。

曾子:是的,是的。老师说得对。

做孔子的学生还真不容易。试想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不认可,因为只是知的层面,还不能行,知行不能统一。而说“慎终追远”,又太玄,华而不实。当然,这也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比较倾向于李泽厚先生的解读:“所谓‘不改’,是承继父业,不轻易改动,这是氏族传统的要求,即使改动,也得慢慢来,所以要‘三年’即多年之后才能动。……保持本氏族的生存经验的重要性,才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一传统的真正原因,这才是关键。”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第一个发言便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只好乖乖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讨论。但他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也没有人去亦云。

他在等待机会。机会终于来了。孔子问完曾子,又转向有子。

孔子:“若,你现在觉得怎么样呢?”

有子:“不怎么样。老师,我还是不同意你的观点?”

有子这次是有备而来。他用“礼”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元素,在古代,“知礼”、“用礼”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礼”为据,可以使老师找不到批评自己的借口。有了前车之鉴,有子这次还真下了工夫,不再泛泛而谈。

有子说,礼的作用,和为贵,什么是“和”?“和”就是一个度,列祖列宗的礼数,讲求“度”最美,大事小事,都要把握礼数这个度。为求一团和气,为礼而礼,不讲原则,而忘记礼数的度是不可取的。

对待朋友,不能因朋友的远近而有亲疏;对待社会也是这样。有朋自远方来,尽礼数就是了,乐什么乐?被社会误解,生气也很正常。

至于读书学习,也是要讲究原则的。有子说,符合道义的书,才可以去实践。就如讲恭敬要符合礼节,礼节不可太过或不及,才能恰到好处而远离耻辱。

兄弟不和,交友何益?因此,只要能处理好家庭、亲戚关系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听完有子的发言,可能还是觉得有子的话有些言过其实。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追求饮食的饱足,不应该追求居处的安逸;君子要勤于做事,慎于言语,事可多做,话不可乱说。要向社会贤达学习,以匡正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为好学,也只有这样读书才有好的效果。

一节课两次提到有子,一次严厉批评,“巧言令色鲜矣仁”,一次却循循善诱之。

孔子的教育是有批评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子贡针对孔子的话,提出两个问题。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吗?君子就一定要追求贫困吗?

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不骄,敏于事而慎于言,怎么样?

孔子说,能做到这样也可以了,当然如果能做到这样更好:贫而乐,富而好礼,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吗?

子贡问,老师,《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与您说的“就有道而正焉”是否不一致呢?

孔子说,子贡啊,你开始把诗读懂了,读诗和读书做学问一样,就是要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提出的三个问题,前面两个已进行充分的讨论。

关于读书做学问,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诸往而知来者”。

关于如何对待同学,要“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贫而乐,富而好礼”;“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三个问题,除了有子发了一点牢骚之外,没有人提出来开展讨论,为什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太难做到,你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名利却都落在别人头上,然后告诉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能做到吗?

孔子不愧为一名好老师,他看到没有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便只好自己修正自己的观点,后退一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总想到别人不了解你,要想想你是否了解别人;不要总埋怨自己命不好,要看到别人的处境也艰难;不要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有没有能力做官。

至此,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同类推荐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老夫子品评韩非子

    老夫子品评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韩非子》共55篇,分为20卷,约10万言,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其中大部分为韩非子所作。纵观《韩非子》全书,构思精巧,说理精密,描写大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语言幽默。书中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 庄子品读

    庄子品读

    庄子的哲学让人们追思_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_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道家之老庄,实在是能够关照人的本真、使心灵可以自由遨游的精神家园。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成就了多少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热门推荐
  • 薄情少主追爱100天

    薄情少主追爱100天

    【大宠小虐】爱她,宠她,把她捧上天,让人人羡慕的人是他。伤她,弃她,把她打进地狱,让人人辱骂的人也是他。他说,“歌儿,从今以后我不会让你伤一分心,流半滴泪。谁若敢胆伤你分毫,我一定让他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怎知,他才是那个伤她最深的人。他婚礼上,她挺着大肚子,红着眼眶,问他为什么,他却说,“我什么都可以给你,但除了名分。”
  • 修真界大姐大

    修真界大姐大

    脸皮是什么?七月从来不知道。悲伤是什么?七月不想知道。丢掉所有不好的,剩下的就都是快乐。我很忙,忙着快乐,忙着赚钱,忙着八卦,忙着听墙角,忙着跟大王掐架,没空难过。
  • 神道修罗

    神道修罗

    兄弟的背叛,使得原本衣食无忧的战帝之子遭受无情的战火,庞大的家族势力瞬间崩塌……神魂穿越,落入一个无法修炼的小家族弟子身上。低谷强势崛起,融修罗神血,凝苍龙之魂,绝世天才?丰富的资源?古今有谁?重剑挥动,天地变色,上古真神耐我何……两段记忆,相同命运,谱写蛮荒小子走向武道巅峰的传奇之旅!
  • 花都天朝录

    花都天朝录

    她叫清许,她自降生便成为了花都的主人。身边还跟着一个小童。她始终认为,天地孕育的百花仙子,也有出错的时候,将大脑和样貌都给了琅轩,将身形给了清许。
  • 古剑奇谭之苏雪合体

    古剑奇谭之苏雪合体

    “苏苏,哪怕你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陪着我,哪怕你永远都记不起来我,我也会永远守护着你,为了你,我可以背叛幽都,放弃灵女,不要十二品莲台,不要伏羲琴,不要赤霄剑......只为陪着你。”晴雪望着如冰块脸的屠苏,明亮的眼睛里滴下了浓浓的爱与深深的情——眼泪。女娲娘娘说只有苏雪合体才可以换来这世界的安宁,换来百姓的健康,桃花谷是他们相遇的园地,如今隔山相望,却不望那对丢入悬崖粉碎的泥土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晴雪他们都拼了命,完成自己人身坎坷的使命。【据作《古剑奇谭之苏雪合体》简介】
  • 凰者归来:高调二小姐

    凰者归来:高调二小姐

    前世,她是一名除暴安民好警察,为查清一起贩卖人口案子,她潜入人贩内部,却被赖以信任同事出卖,死于非命再生,她是天下第一钱庄如海傻瓜二女儿,受父亲嫌弃,受兄长姐妹欺辱,受深爱之人算计,受世人唾弃,。嫌弃之人,反正年岁已高,赶出家门也罢,执掌钱庄之权,我最在行。欺辱之人,虽血浓于水,却处处碍眼,与下人换换身份不错。算计之人,虽貌若潘安,却辜负上天美意赐予好脸,脸上刻上王八二字,游于天下别人低调做人做事,她偏偏要高调横行……遇神杀神,遇人杀人,遇鬼杀鬼
  • 蛮荒人皇

    蛮荒人皇

    一个普通学生的穿越,一次宿命的重生,一个种族的崛起!主角商云啸在妖魔丛生,百族林立而人族微末的蛮荒世界打造一个人间乐土,开启煌煌大世,成就蛮荒人皇!
  • 马踏中世纪

    马踏中世纪

    这是一个流淌着草原骑士血液的中国青年,一次意外的际遇,一次主神之间的赌约,让他来到了一个铁与血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他见到了勇猛坦诚的骑士,也见到了彪悍野性的草原狼骑,更亲眼目睹了君士坦丁堡城墙的雄伟与圣地的血腥。面对这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个重生的年轻人将走向何方,等待他的是一将功成万户侯,还是苟且一世冢中枯!(以下是一些人对本书主角的看法)教皇英诺森四世:“他就是一个暴徒,魔鬼,毁灭者,我迟早要把他送上火刑架!”元世祖忽必烈:“来兄弟!我们喝完这碗酒后就战个痛快。”狮心理查:“今欧罗巴英雄,唯你金尼迪与我理查德二人。”圣战骑士萨拉丁:“金尼迪今生你是我最大的宿敌,但我希望来生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 极尽荣宠:青楼花魁

    极尽荣宠:青楼花魁

    谁说只有男人才能三妻四妾,苏简晴偏不信这个邪,她也要要三夫四奴!某人不乐意了:“是是,你是女王,我愿意当你的三夫四奴,甘愿累死在床上!来吧,不要客气。”苏简晴:“……”【换血归来,宠文加点虐,咸中带些甜。】
  • 风雷烈火传

    风雷烈火传

    并不是所有的强者生来就强大;也并不是所有的弱者生来就弱小。强大与弱小,只是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