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冥想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障碍的困扰。在这种实践中,求道者沿着意识的层面,展开了内在的旅程,他在这次旅程中的唯一伴侣是他的心意。从意识的六个中心的观点来看,这种旅程也是由较低中心向上移动到较高中心的旅程。在这趟旅程中,求道者的感官要穿越清醒、睡梦和记忆,以及无梦睡眠状态,最后到达第四种状态,自我在那里闪耀着。
障碍是由于身体的抵抗和身体的习性,由于心意和它根深蒂固的潜在业力,还有理智和它在虚幻与真实之间的无分别性。这些障碍表现为多样性,穿上了各种不同的外衣,粗钝的或精微的,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又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相继地交替着。想达到目标的求道者,必须准备去面对障碍和知道克服它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障碍都是从心而来。它们都是过去放纵生活积聚的结果,是由我们的幻觉和欲望所产生。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人可以清除阻挡在我们道路上的障碍。
钵颠阇利列举的冥想障碍
根据钵颠阇利,冥想的障碍有:(1)疾病;(2)心理惯性;(3)怀疑;(4)幻觉;(5)懒散;(6)对感官享乐的渴望;(7)错觉;(8)心意无法专注;(9)从专注中退缩。
疾病
身体的不适是实践冥想的极大障碍。它一次又一次地把心意拉回到物质层面,使之难以朝专注的方向走去。良好的健康对于实践冥想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身体和心意相互之间紧密相连,所以在大的程度上,身体的疾病会使心意变得无能为力。无论如何,只要是身体,由于它恶劣的健康,就无法产生与求道者的努力相应的专注。
除了慢性病和病理状态以外,身体的疾病是由不洁和不适当的饮食,缺乏对精微欲望的控制,缺乏有规则的锻炼和过度劳累引起的。建议纠正的方法是洁净和健康地饮食和适度地吃、娱乐、休息和保存精力。对于洁净的饮食,《薄伽梵歌》提出如下主张:
坚实和可口的食物,为萨埵属性的人所喜爱。饮食要简单、温和、味淡和有营养。大麦、小麦、清澈的黄油、牛奶和杏仁能促进长寿,增强能力和力气。至于奶类,奶牛的奶是最好的。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的一位亲密弟子斯瓦米·图利亚南达说:
我不喜欢水牛的奶,它会增加脂肪。奶牛的奶是最好的。坚战王(Yudhisthira)从小就喜欢奶牛的奶,而难敌(Duryodhana)却喜欢水牛的奶;你会看到它们本质上的不同。
要避免的食物是辛辣的菜、糖果、洋葱、大蒜、肉类、盐、干辣椒和调味品。据说肉类可以使一个人成为科学家,但很少会成为瑜伽士。盐会激发热情和耗尽意志力。《薄伽梵歌》更进一步指出:
对于有节制地饮食和娱乐,有节制地工作,有节制地睡和醒的人,瑜伽会终结所有的悲伤。
根据瑜伽的书籍,一位瑜伽士应该让自己胃里的一半填满食物,四分之一填满水,留下另外的四分之一来让空气流动。根据商羯罗,食物不仅仅是吃的;任何被感觉器官吸引住的东西也被视为食物,因此求道者需要注重对所有感觉器官的净化。
接下来的是需要锻炼和保存精力。有规律地锻炼对于健康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保存精力需要放弃粗俗的满足和控制精微的刺激。除了节食外,瑜伽体系还提倡练习体式(asana)或哈特瑜伽和控制呼吸(生命之气)来达到良好健康的目的。
心理惯性
心理惯性是由于答摩质(tamas)占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心意不愿振作。这是由于没有任何明确的生活目的和心意缺乏果断而引起的。对于这种障碍的纠正方法,斯瓦米·婆罗门南达说了以下的话:
心意自然会跟努力对抗,总是寻求舒适。如果你想达到某些成就,就不得不努力工作。在这个预备阶段,为了培养一种强烈的习惯,你必须迫使你的心意去冥想。如果发现自己难以长时间地坐着,那么就躺在床上去练习持咒。如果感到有睡意,那么就起来走走和念诵曼陀罗。习惯就这样形成。不要放弃你的规范修习。必须跟心意作战。让心意受到控制是灵性戒律的目的。
心理惯性是通过正确地对待饮食,有规律的睡眠和坚定地练习冥想来克服的。
在这一方面,斯瓦米·婆罗门南达作出以下指引:
在实践规范修习期间,最好是稍为分辨地对待食物。要避免某些增强睡意的食物。吃过多的甜食、腌菜或小扁豆都是不好的。这些食物会增加身体的答摩质,意味着更加懒惰和更加嗜睡。让一个拥有答摩属性的人去实践规范修习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吃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填饱食物超过胃的三分之二。这样做会增加你的力气和精力。如果胃负担过重,大量精力都会用在消化食物上。此外,气体会在腹部形成,会使你感到不适。但是,如果你的胃有三分之一是空的话,这就不会发生。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规范修习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关于食物和睡眠,《薄伽梵歌》说:
阿周那,吃得太多和吃得太少都不适合瑜伽,睡得太多和睡得太少也不适合瑜伽。
根据另一种观点,五种要素在成功的冥想中是必不可少的:练习静默,吃少量的奶类和水果,独自地生活,与老师的个人接触,以及一块清凉的地方。要空腹、空膀胱和空肠来练习专注与冥想。对此,无盐的饮食会有巨大的帮助。
有关食物的规定,神圣母亲室利·萨拉达·戴薇说:
师父[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在食物上尤其注意一点。他经常禁止所有的奉献者去吃葬礼上的食物。他时常说那样会有害于一个人的虔诚。
除此之外,你可以吃你喜欢吃的,但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要记住师父。在食物营养的必要性方面,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了以下的话:
有一天,一位年轻人把我带到莫海尼·巴布(Mohini Babu)在达卡的家里,指着一张照片说:“先生,请告诉我他是谁。他是一位化身吗?”我很多次温和地告诉他说,我对此一无所知。当我再三地告诉他的时候,那男孩并没有停止他的询问,我最后被迫说:“我的孩子,今后你吃上一点儿有营养的食物,你的大脑会发育。没有了食物的营养,我看你的大脑已经枯萎了。”那年轻人听了这些话后,也许会变得很不高兴。但我还能够做什么呢?除非我对男孩子们说这样的话,否则他们会渐渐变得狂妄。斯瓦米·沙拉达南达给出了以下规定:
你也许会问我,素食对于灵性生活来说是否绝对有必要。我的回答是,在食物的问题上,并没有严格的素食规定。我们能够不伤害某些形式的生命而活着吗?你认为水果和蔬菜有生命吗?我们的经文说它们有;科学也已经证实了。如果你在以素食为生的同时又想保存身体和心意的力气和精力,那么你会贸然这样做。但是,在忘记了鱼和肉的时候,如果你的健康在恶化,就必须放弃这样的念头,吃更为适当的食物。作为一种普遍的规则,当身体变得虚弱的时候,心意也会变得虚弱。一种虚弱的心意不适合冥想。当一个拥有如此心意的人在设法冥想的时候,他的心意脱离了控制。只有身体强壮,拥有足够意志力的人才能把心意专注起来,并且专注于神。因此,一定不要做任何损害灵性生活的事。不管吃什么,都把它作为祭品来献给上帝。观想上帝以火的形式住在身体内,这样你所吃的食物就是祭品,献给那火。在他的命令下,你在举行着一场内在的祭礼。藉着这些想法,“吃”这种身体行为会献祭给一种仪轨,是否因为伤害动物而产生的顾虑也会被废止。但是,要让心意保持这种状态并非易事。它需要规范练习和正念。为此,印度的僧侣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不背诵以下出自《梵歌》的诗节就不进食:“梵是祭礼,梵是祭品,献祭给那火的也是梵。如果心意看到梵在每一种活动里面,那么就会找到了梵。”食物的对象是用来构建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智力。除非身体和心意都纯洁,否则就不可能实践灵修。正是奉献给上帝的食物构建了纯洁的身体和心意。葬礼上的食物是供奉给鬼魂幽灵的,而不是神。结果是,它影响了人们的其他方面,而不是构建纯洁的心意和身体。食物构成了身体和心意,食物的属性也影响着它们。在采坦尼耶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情形:一个普通人偶尔碰到了处于心醉神迷状态的他,也被这种宗教情感压服了。他被告知要吃虚拉达仪式上的食物来克服这些情感。
事实上,这种食物结束了那人的神迷状态。
摩奴给了以下有关食物和吃法的规定:
面向东方而吃的食物促进长寿;面向南方而吃的食物促进名望;面向西方而吃的食物促进好运;面向北方而吃的食物促进真理。一个二次出生的人在洗刷完毕后,总是应该带着专注的心意来吃食物;在吃完以后,应该彻底地洗刷干净,用水冲刷身体上的孔……不要把剩余的食物给任何人,也不要在两餐之间进食;不要吃得过多,也不要在口含食物或手拿食物的时候到处乱走。吃得过多不利于健康、长寿或升天,它摧毁了美德,人们憎恨它,因此应该避免。
怀疑
在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无法判断和衡量其进展的时候,求道者的头脑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怀疑。每当求道者遇上了障碍,他会怀疑是否遵循正确的方法,怀疑冥想的主体是否正当。怀疑是由于心意的不洁引起的,在潜意识的层面中产生了抗拒。求道者在早期阶段会无可避免地产生怀疑,必须用积极的顺从和辨别智来与之斗争,直至在某种程度上品尝到冥想的内在喜悦。有三种类别的怀疑:对某种结果的怀疑;对不可能产生的结果的怀疑;以及对相反思想的怀疑。结交圣人和倾听圣典会消除第一种怀疑;反省和分辨是消除第二种;严格地冥想是消除第三种。除了这些以外,钵颠阇利还建议要专注在一个单一的对象上;那就是,建议求道者专注在他的择神上,排除所有其他的东西。
幻觉
幻觉是由于缺乏对达到专注的方法进行反省。知识的对象是无可置疑的,但求道者也许不会跟着达到目标的正确方法来练习。求道者会过分强调或过分简化通往冥想的一个或多个步骤。他会跟着去练习,但忽略了规范性的一面。一个梦的体验也许会被当成是灵性的体验,一场短暂的激动也可能会被视为是进步,执著也会被看成是责任。幻觉可以通过忠实地遵守所指示的练习规范,通过老师的教导和通过反省来克服。
懒散
受到懒散的影响,心意不能振作,就像精神懒惰的情形一样,但有别于“不愿意”振作。懒散通常是归咎于由于能量供应不足而引起的某些心意上的缺点。为了克服这种懒散状态,求道者被建议去唤醒其意志,遵守保持良好健康的规则。无论这样的练习是多么乏味和多么机械,都要坚持练习。只有苦行者般的坚定意志才能克服懒散。
对感官享乐的渴望
一位实践冥想的求道者的心意会出现对感官享乐的渴望。这是由于心意潜意识部分的抵抗。在心意开始提升到意识较高层面的时候,潜意识的阻力开始变得更加强烈。通过冥想,神圣的思想会倾注到心意里,深深地进入潜意识层面,隐藏在潜意识核心里的相反念头会浮现出来。世间欲望的潜在业力不可被合理化、忘记或忽略。它们必须通过培养相反的业力来中和。
这种渴望感官享乐的纠正方法是培养不动心,这样求道者就能够看到感官享乐的恶果,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规范地实践持咒和冥想上。通过持续不断和有规则地实践,一种新的业力产生了,求道者开始品尝到了内在的喜悦。只有尝到了内在的喜悦,才可以使一个人克服对感官享乐的渴望。直到这样,求道者才会被建议去通过实践不动心和感官控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对该对象的享受。这种为了克服对感官享乐的渴望而做的努力是对神唯一的真正崇拜。对感官享乐的渴望蒙蔽了心意,阻碍求道者去观想内在的择神。
错觉
一位实践冥想的求道者通常会被自己的心意所迷惑。他会把子虚乌有的东西视为实有,会把短暂的情绪激动视为一种灵性体验。由于高度的想象力,他会在冥不到目标。引起这种错觉的原因是缺乏辨别和反省。成功的冥想并非由梦的体验、情绪的体验,或者是精神的获取来衡量。求道者必须明白,梦终归是梦,并非真实,情绪也会有起伏。真正的成就是根据性格的转化来衡量的。
纠正这种错觉的建议方法是提高灵性的辨别力和加强辨别性的思考。求道者必须继续前进,不要满足于把局部的事物视为一切。真正的灵性意识是有它自己的凭证的。它平息了怀疑,增强了信心。任何无法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现象都是暂时和短暂的。
心意无法专注
我们已经发现,尽管对那目标有了正确的解析和清晰的了解,求道者还是无法达到某个特定层次的心意专注。这种无法专注是由于潜意识里隐藏的对抗倾向和执著,称为潜在业力。潜在业力是过去放纵生活留下的种子。它们本身不会死亡。
求道者在实践专注与冥想的时候,它们开始浮现于表层,把求道者的心意拉了下来。
作为一种纠正方法,求道者必须通过有规律的冥想来培养相反业力。有意识地和有规律地练习不间断地冥想一个对象,会有助于发展出一种相反业力。通过长期地不断练习,这种专一思想的相反业力会中和心意里所有的对抗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