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没有规定用于练习冥想的固定时间,可是圣典还是提到了四个最有利和最吉祥的时间。第一个是梵之时刻(brahmamuhurta),在凌晨的三点到五点之间。在那几个小时里,一股特别的灵性之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非常有益于冥想。《梨俱吠陀》(1.125.1)说:“清晨到来,他必将赐予财宝。”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在清晨的时候,身心都仍然处于一种惰性的状态。结果是,它们很容易被来自潜意识层面的任何粗糙的思想巨浪所征服。在那个时候起床,可以回归到意识层面,避免了这样的巨浪。
第二个时间是中午,是大自然趋向于回归平静与寂静的时候。第三个时间是黄昏,这时候白天融进了黑夜,大自然也变得平静。第四个时间是午夜,一种深深的寂静遍布了整个大自然。
重要的是要注意冥想的时间。一旦选定,必须每天遵守。这是因为精神世界也跟物质世界一样,有一种循环或韵律在运动的力量里面。坚持固定的冥想时间,求道者会发展出一种强烈的倾向,在每天相同时间里会自发地感到有练习冥想的需要。
当心意提升到意识的精神层面的时候,冥想的时间形成了一天的高峰期。一位求道者被建议去用尽所有的努力去明白,他的心意并没有失去了每次冥想期间所得到的精神高度。因此,冥想所获得的意识感觉或状态应该尽可能地加以延长,甚至延长到非冥想的时间。换言之,在冥想期间所维持的精神状态的时间长短,取决于高峰期的提升高度。
关于一天中的冥想时间,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
什么时间是最好用来练习瑜伽呢?在黎明与日出的交替之时,整个自然界都变得平静的时候,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帮助。关于用于冥想的时间长短,斯瓦米·维达兰雅(Swami Vidyaranya),在他的《个体-解脱-明知》里,给了以下的指引:
“初学者应该跟着正确的瑜伽之路而行:他要让心意的两个部分充满了享乐的对象,一部分是通过学习经典而来,另一部分是通过服务他的老师而得到。”
“在取得一定进步的时候,他应该要让自己心意的一半被学习经典和实践弃绝所占据,余下的一半要被冥想和拜师所占据。”巴伽(Bhoga)——享乐对象——这个词在这里是指为了生存等诸如此类的事而乞讨的行为,以及根据种姓和生命各阶段所要求的各种行为。
他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练习一个时辰(ghatika)或一牟呼粟多,也就是二十四分钟或四十八分钟的瑜伽;然后他要花一牟呼粟塔(muhurta)的时间来跟他的老师学习经文和为他服务,下一个牟呼粟塔是满足他自己的身体需要,然后下一个牟呼粟多是用来学习瑜伽科学,然后又要练习瑜伽。因此,更多地把重心放在瑜伽上,会把所有其他(有益的)活动融入它里面,也会很快地完成它们,然后回到床上,计算用于瑜伽的牟呼粟多。
这样,即使是每次只增加片刻的瑜伽-牟呼粟多(yoga-muhurta),练习瑜伽的时间也会仅仅在一年时间里大大地增加。关于冥想时间的长短,斯瓦米·婆罗门南达说:
尽可能多地把时间用在持咒、冥想、崇拜和学习上。希望要过一种纯粹冥想生活的人,要每天至少花十六个小时来崇拜和冥想。随着不断的练习,可以增加每天的练习时间。越多地把心意朝向内在,就会得到越多的欢乐。一旦你在冥想中得到了欢乐,就会很难把它中断。接着,你不再会问自己该花多少时间去冥想。你的心意会告诉你。在你来到这种状态之前,尝试一天花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持咒和冥想,其余时间用于学习经文和自我反省。闭上眼睛一小时来练习冥想是不够的。应该要检查自己的心意,排除它对世界的精微渴求。然后,当心意变得平静的时候,可以进入深度冥想中。如果你的心意不平静,如果你没有得到内在的欢乐,记住,你不是在正确的道路上。我要提醒你一件事:向你供养食物的人会得到你的一些修行成果。因此,你必须获取足够多,这样在你给了其他人以后,还有一些留下。
一个有利的环境
《毗耶娑经》说:“没有规定的地点;只要能够使心意专注,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练习冥想。”虽然如此,在创造专注与冥想状态的条件中,环境是一种有力的帮助。
为了有利于冥想,环境必须安静,远离世俗思想的萦绕,洁净和风景怡人。根据吠檀多圣典,一些有利于练习冥想的地点是山脉、河岸和庙宇,还有一些曾经被很多灵性求道者成功地实践过冥想的地点,以及一个不受凶猛的动物和其他干扰影响的偏僻地点。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建议:
哪里堆积着火或水,哪里的地面就铺满了枯叶;哪里有众多的小山丘,哪里就有威胁着人的野生动物;哪里有四棵树相遇,哪里就会有太多的嘈杂声;哪里有众多的坏人——哪里就必定不可以练习冥想。这尤其适用于印度。在身体感到非常懒惰或生病的时候,或者是在心意感到非常痛苦和悲伤的时候,不要去练习。去一处便于隐藏的地点,人们不会来打扰你。不要选择肮脏的地点,要选择美丽的风景点,或者你自己屋子里的美丽房间。在你练习的时候,首先要向所有古代的瑜伽士、你自己的古鲁和上帝顶礼,然后开始。
求道者通常会被建议去使用一张特定的地毯或者坐垫来练习冥想。圣典和传统建议,坐垫要用虎皮、鹿皮、羊毛、丝绸或棉花制成,被求道者专门使用,只用来练习冥想。随着有规则的练习,祷告用的坐垫或地毯吸收了灵性的振动,散发出灵性的能量。
根据《薄伽梵歌》所说:
要修习瑜伽,须选择一处幽静之地,地上铺上库撒圣草,再铺上鹿皮和软布。垫座须在圣地,不高不低。瑜伽士坐于其上,稳若磐石,修炼瑜伽,控制心意、感官及活动,并将心意专注于一点,如此而净化内心。……
完全地宁静和无畏,坚定于守贞生的誓言,约束自己的心意,不断地观想我。他要安坐在瑜伽中,把我视为至高的目标。
地理方向
在冥想期间,应该面向哪个方向?如果上帝无处不在,那么所有地点都是上帝的地点,所有方向都是上帝的方向。在较早的时候,一位求道者仍然需要某些指引,以及练习正规的仪式。这好比是围在我们灵性生命的小树周围的栅栏。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树长大了,这样的栅栏也变得不需要了。
至于方向,冥想者被建议去面向东方而坐,因为地球每天都是由西向东自转。
通过面向东方,我们面向的是运动的方向,这就跟我们在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面向着车子移动的方向一样。如果一个人在冥想的时候无法面向东方,会被建议去面向北方,因为磁极的流动总是由南方流向北方的。通过面向北方,一个人面对了那股流动的方向。
甚至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如果我们让头部面向南方,那股涌流会由头到脚地穿过我们。就地球的转动而言,我们随同地球而运动;就极性的流动而言,我们或多或少是静止的,那股涌流穿过了我们。
独处
冥想要秘密并过独处的生活。正如室利·罗摩克里希那所说:“要冥想,应该收敛你自己,或者隐退到一个偏僻的角落,或者到森林中。”一位初学者尤其需要让他或她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隔离,不时地隐退并过独处的生活。一个人生活在太过接近干扰来源和分散注意力的地点,同时又要让心意专注于冥想,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内在的独居必须来自独处的天性。
《白净识者奥义书》建议:
火被摩擦点燃的地点,空气受到了制约;苏摩流经的地点,[完美的]心意被创造出来……在[偏僻的]地点,例如山洞,那里地面也不受卵石和沙子的影响,不受火的影响,没有来自人或瀑布的干扰声。心意感到满意的地点和不让眼睛感到痛苦的地点,是练习瑜伽的地点。独处是重要的,因为正如数论哲学所说:“与很多人在一起,会产生出激情、厌恶等诸如此类的情绪,是一种冥想的障碍,就像童贞女手上的贝壳手镯。即使两个[人]在一起也同样如此。”(在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话里,是提到“一个少女,手腕上带着数个手镯,为了能让父亲安睡,[正在]为他按摩。但是,手镯的摩擦发出的声音,打扰了他的休息。”)
然而,很多人都习惯于生活在日常生活的喧闹声中间,经常发现很难找到机会独处,以及由此而得到的灵性好处。对于他们,以形式上的独处,缺少内涵的独处作为支持,被证实是窒息和压抑的。因此,一位初学者只是被建议偶尔地和短暂地独处——例如,一两天一次——然后逐渐地延长这样的持续时间。独处,正如神圣母亲室利·萨拉达·戴维指出,是加深一个人的灵性状态:
如果你去一处僻静的地点灵修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心意已经变得强壮,然后你可以生活在任何地点或社会里,不会受到一点儿的影响。当树还是幼嫩的时候,周围要用篱笆围着。但是,当它已经长大的时候,即使是牛和羊也伤害不了它。
独处,让心意平静。据说分散精神的事物和情景是眼看不到的,也倾向于顺着心意向下而来。然而,实践独处,必须以一种平心静气的精神和祷告作为后盾。没有了它,初学者就像被一种度假的精神所占据似的,而不是一种冥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