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77200000008

第8章 “人类经验”意味着什么(3)

这个问题把我们带到了正念/觉知静心、现象学与认知科学互动的方法论核心。我们的建议是,改变反思的本性,使之从抽象的、非具身的活动转变为具身的(警觉的)、开放的(open‐ended)反思。通过“具身的”,我们意指的是身心在其中从来就是统一的反思。这个表达的含义是,反思不仅仅是针对经验的,而且它自身也是经验的一种形式——这种经验的反思形式能通过正念/觉知来施行。当反思以那样的方式来施行时,它便能斩断习性的思想模式和先入之见的链条。这样一来,它便能成为一种开放的反思,向诸可能性开放而不是向那些束缚在一个人当前生活空间的表征中的可能性开放。我们称这种形式的反思为“警觉的、开放的反思”。

作为西方科学家和哲学家,在我们通常的规训和实践中,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明显与之不同。我们问,“什么是心智?”“什么是身体?”继而进行理论反思和科学研究。这一过程引起了有关认知能力的各方面的全面的主张、实验和结论。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忘记究竟谁在问这个问题,以及它是如何被问的。若不把我们自身包括在反思之中,我们追求的也仅是部分的反思,这样我们的问题也就变成非具身的了;它试图表达一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 Thomas Nagel)所说的“无源之见”(view fromnowhere)。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试图拥有一种非具身的无源之见,导致有了一种来自特定的、理论上受限的、被先入之见套牢的某处(somewhere)之见。

自胡塞尔以来,现象学传统就强烈地指责这种不包含自我的反思,但现象学传统在其中只能提供一个对经验的理论反思方案。而另一个极端则是,把自我包含在内,但又出于朴素的、主观的冲动性而完全舍弃了反思。

正念/觉知则两者都不是,它直接针对我们基本的具身性,并因此表达了我们的具身性。

让我们来看看反思的理论传统和正念传统的差别如何表现在实际的问题——即所谓的心-身问题中的。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中的主导性问题就一直是:身心是同一的还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属性、描述层次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存在论关系是什么。我们已经看见在正念/觉知的静心中采取的这个简单的、经验的、务实的进路。我们的心和身可以分裂,心智能够游移,我们可能觉知不到我们在何处以及我们的身或心正在做什么——这些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经验。但是这种情形,这种非警觉的习性,可以被改变。

身和心可以统一(be brought together)。我们能够开发身和心完全协调一致的习性。这个结果就是一种精熟(mastery),它不仅被个体静心者本人所知,而且对其他人也是看得见的——我们很容易通过它的精准和优雅识别出因完全觉知而洋溢生机的姿势。通常我们把这样的正念与诸如运动员或音乐家那类专家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我们认为,笛卡尔有关他是一个思维之物的结论是他问题的产物,而问题是特定实践——那些非具身的、非警觉的反思——的产物。胡塞尔的现象学尽管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涵盖了经验,可是它只是以反思思想的本质结构来继续这个传统。尽管最近对这种“我思”(cogito)的观点的批判或“解构”很流行,但哲学家仍然没有离开这个对之负有责任的基本的“实践”。

理论反思没有必要是非警觉的(mindless)和非具身的。对人类经验的这个渐进(progressive)进路的基本主张就是,心-身关系或模态不是完全固定的和给定的,而是本质上可以改变的。许多人会承认这个信念的明显的真实性。西方哲学并不像它所忽视那样否认这个真实性。

要扩展这一点:正如一般的正念情形,这里存在两种谈论具身反思发展的方法。一种方法——预备或初学者的进路——是把它比作技能发展。以学习演奏长笛为例。可以这样来描述:向学习者展示手指的基本位置,能以直接的方式,也能以指位图谱的形式。接着学习者以各种组合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这些音符,直到掌握基本的技巧。一开始,心理意图和身体活动之间的联系很生疏——心理上,一个人知道要做什么,但在身体上却无法做到。随着练习的深入,意图和行动之间的联结变得越来越紧密,直到最终,两者之间的差别感完全消失。学习者进入了这样一种境界:在现象上,感觉既不是纯粹心理的,也不纯粹是身体的,确切地说,这是一种特别的身心统一。当然,存在许多可能的解释层面,正如在许多造诣高深的演奏者那里所看到的。

尽管这样的例子似乎是引人注目的,并且尽管静心指导对于初学者而言有时会使正念听起来像某种技能的发展,但只依照这些术语所作的对该过程的描述可能确实会引起误解。来自世界各地的沉思传统都认同:如果一个人认为静心修行的关键就是发展特定的技能,从而使自己进入宗教、哲学或静心的大师之列,那么他不过是在自我欺骗,结果适得其反。特别是,涉及正念/觉知的修行,事实上从来没有被描述为静心精湛技艺的训练(当然也没有被描述为发展一个更高境界的精神性(spirituality)),而是描述为对非警觉(mindlessness)习性的放下,描述为非学习(unlearning)而不是学习(learning)。这种非学习也许会采取训练的方式并且要用功,但是这与我们习得某种新东西的那种用功的意义不同。确切地说,恰是在静心者以最大的雄心——一种通过决心和用功获得新技能的雄心——开发正念时,他的心凝固和空转着,而正念/觉知变得难以捉摸了。这就是为什么正念/觉知的静心传统谈到无功用行(effortless efforts)以及为什么它用了有关静心的弦乐器调音的类比而不是弦乐器演奏的类比——这个乐器的音被调得既不要过紧也不要过松。当正念静心者最终开始放下,而不是竭力去获得某种特定的活动状态时,他发现这时身心已自然地协调一致并成为具身的。

于是他发现警觉反思完全是自然的活动。当我们继续我们的故事时,技能和放下之间区分的重要性应该会变得日益明显。

总之,正是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反思一直以来与其身体生活切断开,才使得心-身问题对抽象反思而言成为一个中心主题。笛卡尔的二元论与其说是一个竞争的解决方案不如说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明确表达。反思被当成完全是心理的,于是问题就出于它究竟如何与身体生活相连接。尽管关于这个问题的当代讨论很大程度上因为认知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深奥微妙,但是它们都没有离开本质上是笛卡尔的疑问,即试图理解两个似乎完全不同的东西是如何关联在一起的。(不管这些东西是实体、属性或者仅仅是描述层次,对讨论的基本结构而言都无关紧要。)从一个警觉、开放的反思的观点看,心-身疑问不必是“不管是谁的经验,心与身之间的存在论关系是什么?”的问题——而毋宁是“在实际的经验中身与心的关系是什么(正念的方面),和这些关系如何发展以及它们采取什么形式(开放的方面)?”的问题。正如日本哲学家山寺宏一(Yasuo Yuasa)所评论的:“一个人开始于这样的经验假设(experiential assumption),即通过心身的培养(shugyo)和训练(keiko),心-身模态会发生改变的假设。

只有假设了这个经验前提后,一个人才能问心-身关系是什么。也就是说,心-身问题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的思辨,最初来说它是一个实践的、活生生的经验(taiken),涉及一个人完整心身的凝聚。这个理论的问题仅仅是对这个活生生经验的一个反思。”

我们可能注意到,这个观点与实用主义发生了共鸣,实用主义是一个在现代不断得以复兴的哲学观念。身心关系是因为它能做什么而为人所知。

当一个人在哲学或科学中采取更为抽象的态度时,他可能会认为那些身-心关系问题,只有在他首先在孤立和抽象中满意地决定了身是什么和心是什么之后才能得以回答。然而,在务实的、开放的反思中,这些问题是与“一个人完整心身的凝聚”无法分离的。身心的这种牵涉防止了“心是什么”这种问题变为非具身的。当我们在对一个问题的反思中包含了问题的发问者和发问过程本身时(回忆一下基本的循环),那么问题就会获得一个新的生命和意义。

或许在西方人所熟悉的学科中心理分析最接近一个对于知识务实且开放的观念。我们想到的与其说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内容,不如说是它的观念,在这个观念中,当自我于其中的表征网络通过分析慢慢被渗透时,心这个概念和正在经历分析的主体这个概念被理解为是变化的。然而,我们相信传统的心理分析的方法所缺的东西就是反思的正念/觉知成分。

2.6实验和经验分析

在科学中,与实用主义联结最紧密的形式是实验方法。如果一个人想知道马有多少颗牙齿,那么他必须去数数。通过演绎推理,更精细的假设在理论上可以还原到可能的观察。尽管历史上这种实验的哲学理论一直与客观主义者的非具身的知识观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也不必总是这样。

正念/觉知静心能够被当成一种发现心智本性和行为的实验——一种具身的和开放的实验吗?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在正念/觉知静心中,一个人不要从企图获得某种特别的状态(正如在专注、放松、出神(trances),或具有神秘性的修行中)开始,确切地说,其目标应该是依其本身的过程来使心警觉。通过以这种方式使心放下,这样警觉和敏锐之心的自然活动就会变得明显起来。

当心变得敏锐时,佛教教义主张完全成为心正在进行的观察。的确,所有佛教的主张(无我、经验的缘起,等等)都被佛教导师当作发现而不是信条或教条。佛教导师喜欢指出,学生始终被邀请或的确被要求去置疑这类主张,并且以自己的经验直接来检验它们,而不是接受它们作为信念。(当然如果他们提出了一个极为异常的答案,他们可能被邀请再看看——就如科学教导在其常规形式中所做的那样。)就正念/觉知是一个发现经验本性的主张而言,两种反对意见可能会出现。首先,一个人可能想知道由静心获得的知识与我们称为内省的活动之间的关系。毕竟,作为一个心理学派的内省主义(因19世纪的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而出名),最终没有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一个基础。在不同的内省实验室之间,对于内省方法所产生的结论根本没有一致的意见——这正是科学的对立面。但被称为内省的方法是什么呢?每个实验室都以一个理论为开端,该理论认为经验可分解为某种元素,而被试可以被训练用那种方式分解他们的经验。实验要求被试像一个外在的观察者那样注视自己的经验。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认作是内省的东西。这恰恰就是被梅洛庞蒂和海德格尔称之为科学和哲学的抽象态度东西的本质。

正念的静心者会说,内省主义者实际上根本没有觉知到心智,他们只是在考虑他们的思想。这样一种活动当然只适合于展示一个人对心智所抱有的各种先入之见——因此,不同的实验室难以达成一致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斩断了内省的态度,正念/觉知静心才存在。

对正念/觉知原本作为一个现场的心智观察方法可能出现的第二个反对意见是,通过静心或变得警觉和觉知,一个人逐渐瓦解了他在世界中的常规的存在模式,即他积极地介入,以及体会世界是独立实在的那种想当然的感觉。那么正念如何赋予我们它所瓦解的常规存在模式的任何信息呢?我们的回答是,这个问题要有意义,那么本身必须假定这种抽象态度;一个人正在回顾这种积极的介入并且说它被瓦解或未被瓦解,好像这能从某个独立的、抽象的、有利的知识点被知觉到。从佛教的观点看,正是通过自然正念,梅洛庞蒂和海德格尔才有可能首先知道一个积极介入世界的常规的存在模式。(梅洛庞蒂本人确实在其《知觉现象学》的前言中这样说过。)正念所瓦解的是非警觉——也就是说,虽然非警觉介入却没有意识到那就是他正在做的。仅仅在这个意义上,观察改变了正在被观察的,而这就是开放反思的含义所在。

最后,我们始终认为,有必要有一个对人类经验的训练有素的观点,它能够扩展认知科学的领域以便涵盖直接经验。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已经存在于正念/觉知静心的形式中。正念/觉知修行、现象学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的活动;每一个都是我们具身性的表达。自然,佛教学说、西方现象学和科学,每个都继承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争论和相互冲突的主张。然而,就其作为实验的形式而言,它们的每一个都是向每个人开放的,可以由每一个他者的方法加以检验。因此,我们认为,正念/觉知静心可以在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之间架起一座自然的桥梁。我们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佛教学说、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一些主要论题——关于自我和主客关系——中,我们已经发现了汇聚点。在我们的发现之旅中,我们现在要转向的就是这些论题。

同类推荐
  • 贯通一生的心理手册——心理哲学与艺术

    贯通一生的心理手册——心理哲学与艺术

    本书包含了:感知与适应——骚动中走好第一步、命运——立起不倒的人格、好心情——痛并快乐着、心与性——困惑的“玫瑰之战”等章节内容。
  • 释梦

    释梦

    《释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和精神学研究专家,从28000多个人的梦境中提炼和研究中得出了研究结果它不同于传统的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精神和心理的研究和判断,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压力带给人们的影响。研究的领域涉及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家庭、爱情、性等等各个方面的梦境中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对照,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这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的,他们可以从书中对儿童教育的新的洞见中获益。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书出版70多年来,在欧洲特别是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的中国,对于为人父母者或者教师,或者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们,它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本书的出版有益于从深层次提高我们对儿童教育的方法,培养更多有健全人格的人,更好地挽救问题儿童。
  • 保持良好的情绪与情感(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保持良好的情绪与情感(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于每个人对社会生活、对万事万物的态度千差万别,人们的情绪自然也就大为不同,即使是对待同一件事物,在每个人在生活的不同时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当然,无论情绪是如何地千变万化,情绪所涵盖的内容却具有确定性。一般说来,情绪包括以下内容:引起情绪的情境,人对情境的理解、主观体验、神经过程以及表情。
  • 缓解成长的压力

    缓解成长的压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为显著和突出。
热门推荐
  • 乘着火车游西藏

    乘着火车游西藏

    从未到过西藏的人,提起那片热土,脑海中常常会根据传说浮现这样一串的景象:谌蓝的天空,幽绿的湖水,五色的玛尼堆,虔诚的朝拜者,深居简出的喇嘛僧人,载歌载舞的雪顿盛会,一望天际、天地相接的荒原大地,高高耸立、人迹罕至的圣水神山……其实,这些只是西藏风光极少的一部分而已,还有数不胜数的秀丽景观、民俗风情和宗教圣地,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想象的。曾几何时,西藏之行因交通不便,山高路远,而让很多游客望而却步。
  • 天价契约,总裁克制点

    天价契约,总裁克制点

    “身为Dake夜店的舞女,装什么三贞九烈?”他以为她已不再是处子之身,并在她身上搜寻曾被抛弃报复的线索。“求你,放过我。”当七年前的分手恋人再次重逢,当七年前的感情再次回归主线…然而,在那美丽的夜晚,他与她终生约定,不到末日崩塌,不到天地合并,她将无法解脱,此刻,她沦陷了。舞女的身份总是遭到周边唾骂,同伴歧视,而这其中,却一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在他面前,她无法潇洒离开,在他眼里,她也只是个无法逃离魔掌的囊中之物。恨爱交加,该如何化解这份孽缘,舞女的一生,是否会永堕至此?
  • 青葱时代的青葱逗比

    青葱时代的青葱逗比

    女主是单纯的一名大学女生,她遇见了12个美好的人(有些人是小时候的朋友哦~),本以为就这样平淡的继续自己的生活,可是后来自己不愿承认的,并且扑朔迷离的身世不知不觉找上门来。
  • 边锋之道

    边锋之道

    一个德籍华裔小将,不重蹈巨星父亲的经历,要一直辉煌下去。立志要进入西甲豪门巴塞罗那,并帮助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进军世界杯。
  • 泛修行外传

    泛修行外传

    这里是楚天大陆。每种存在都有先天的自然界赋予的优势,比如人族的智慧,禽族的妖异,兽族的强横,虫族的鬼魅。而作为成万物基础的楚天大陆,自然界给予它的是广袤的地域,宽大绵长的河流,相对温暖潮湿的气候,充沛温润的精气,以及数之不尽的天材地宝。在这块土地的西南一隅,诞生了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叶青。鉴于其对得道升神的向往并在这条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在诸多诡异机缘之下,一步步成长为这方世界绝强者。在一次意外陷入另一广阔青蒙空间之后,却因祸得福,开启了自己修行的新篇章。在激烈惊险的争斗中,成就自己无上神通…...欲知详情,一切尽在《泛修行外传》。
  • 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本书作者以一个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跳出了诸如哈佛女孩,剑桥男孩所谓天才的精英培养模式,通过对20多年教过的孩子的细致观察与思考,用聊天的方式讲述发生在我们周围一个个普通孩子身上的故事,详尽、细致地分析了各种不同性格,不同优缺点的孩子,并就家长与学校及孩子老师如何打交道,孩子是否跳级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案例及建议,为家长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家庭、学校联动的教育方案,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家庭教育常见的误区。在轻松读完本书的同时,您会发现:原来,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 百鬼手记

    百鬼手记

    通过一个一个短小的故事,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鬼故事感受。每个故事都很短,不要看得太快啊!由于作者不是全职作家,可能更新有点慢。偶尔来看一下吧。
  • 悲伤流离失所
  • 读懂徐志摩

    读懂徐志摩

    本书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徐志摩先生的全貌,是一套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徐志摩先生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名家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名家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名家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他们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他们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他们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 郢吹雪

    郢吹雪

    世间百态,人间黑白。和平过后便是战争,乱世里有着千万种风景。沙场官场江湖,无数的人共同构成了这个年代。有人智谋无双,有人勇武无敌,有人背负家国,有人只是想要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