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77200000013

第13章 风暴中的我(1)

4.1我们所说的“自我”是什么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有体验在进行着。我们看,听,闻,尝,触摸,思考。我们可以高兴,生气,恐惧,疲劳,困惑,感兴趣,处于烦恼的自我意识(agonizingly self‐conscious)中,或者专注于某一追求。我能感觉到我正被我自己的情绪控制着,别人的表扬让我觉得更有价值,失败让我觉得自己被打垮了。这个出现又消失,看起来如此恒常却又如此脆弱、如此熟悉却又如此飘忽的自我,这个自我-中心(ego‐center)是什么呢?

我们陷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即使只是草草地留意一下经验,我们也能发现:我们的经验总是变化不定,而且始终依赖于一种具体的情境。要成为人——实际上要活着,就总是要处于一种情境,一个背景,一个世界。

我们不会经验到任何永恒的、独立于这些情境的东西。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相信我们的同一性(identities):我们有人格、记忆和回忆,我们有计划和期待,所有这些似乎都凝结在一种连贯的视点中,凝结于一个中心,由此我们面向世界,立基于其上。如果不是植根于一个单独的、独立的、真实存在的自我,这样的视点怎么可能存在呢?

这个问题是本书所论及的一切事物的交汇点:认知科学、哲学和正念/觉知的静心传统。我们希望提出一个彻底的主张: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反思传统——哲学、科学、精神分析学、宗教、静心(meditation)——都已经挑战了这种朴素的自我感。从未有一种传统宣称在经验世界中发现了一个独立的、稳固的,或者单一的自我。让我们援引大卫·休谟的名言:“对我而言,当我亲熟地进入我所谓的我自己(myself)的时候,总是碰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知觉,如冷或热、明或暗、爱或恨、痛苦或喜悦。任何时候,没有知觉我就把握不到我自己,而且除了知觉也观察不到任何东西。”这种洞见直接与我们从未止息的自我感相矛盾。

正是这种矛盾,这种反思的结论与经验之间的不可通约性,驱使我们开始本书的探讨。我们认为许多非西方(甚至是沉思的(contemplative))传统和所有西方传统,在对待这个矛盾时避而远之,拒绝考虑它,采取一种可以二者取一的回避(a withdrawal that can take one of twoforms)。通常的方式就是干脆忽视它。例如,当休谟在研究中反思时,他无从发现自我,他就选择回避并沉迷于西洋双陆棋游戏,让自己安然于生活与反思的分裂。

让·保罗·萨特通过说我们“注定了”要相信自我,也表达了这一观点。第二种策略是假设一个经验无法触及的先验自我,比如奥义书(Upanishads)中的灵魂(atman)和康德的先验的自我(the transcendental ego)。(当然,非沉思传统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个矛盾——例如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self‐concept theory))我们所知的主要或许唯一直面这个矛盾并且长久以来研究这个矛盾的传统来自于正念/觉知静心修行。

我们已经将正念/觉知修行描述为一种逐渐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在正式的静心中,而且也能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呈现人的心智和身体。

通常,当知觉、思想、感觉、欲望、恐惧和其他种类的心智内容就像猫儿在咬自己的尾巴那样无止境地互相追逐时,那些静心的初学者会惊愕于他们心智活动的纷乱。当静心者增强了正念/觉知的稳定性的时候,他们会经历这样一些时期,这时他们不会总是(用传统的意象来说)被吸进漩涡或者从马背上摔下来,他们开始洞察心智在被经验到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注意到经验是无常(impermanent)的。这不仅仅是所有人都异常熟悉的树叶飘落、少女凋零和国王被遗忘之类的无常,而是个人心智自身活动的无所不在的无常。每时每刻,新的经验生起又消逝,就好像是瞬间生灭的心智事件(mental occurrences)变迁的急流。而且这个变迁除了包含知觉还包含知觉者。正如休谟所注意到的,没有一个始终保持不变的接受经验的经验者(experiencer),没有一个为经验立足的平台。这个真实的无家园的体验被称为无我。每时每刻,静心者看到心智正在摆脱其无常感和缺乏自我感;看到心智在执着于经验,仿佛它们是永恒的;看到心智在评论经验,好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知觉者在评论一样;看到它正寻求任何打断正念的心智娱乐(mental entertainment),然后不安地转向心智的下一个专注点;所有这些都伴随着一种不断地挣扎的感觉。这种弥漫于经验的不安、执着、焦虑以及不满的潜流被称为苦(Dukkha),通常译为suffering。当心智力图避免它天生的无常和缺乏自我时,苦便自然地生起并成长。

在佛教中,日常经验中持续的自我感与无法在反思中发现的自我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有着核心的重要性——人类苦的起源就是在没有自我的地方试图抓住和建立一个自我感,一个自我。当静心者瞥见了无常、无我及苦(存在的三法印),并约略地领会到一切皆苦(以第一圣谛闻名)的原因可能源于他们自己的我执(self‐grasping)(以第二圣谛闻名)时,他们就会发展出真正的动机和深入研究心智的紧迫感。他们试图建立一种强大而又稳定的对心智生起时刻的洞见和好奇。他们被鼓励研究:这一刻(this moment)是如何生起的?它的条件是什么?“我”对它的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经验是在哪里出现的?

因此探寻自我是如何产生的是一种问的方式:“心智是什么,它在哪里?”对这些问题原初的好奇实际上与笛卡尔在《沉思录》中所展现的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说法或许会让有些人感到吃惊,因为笛卡尔在当今实在是不受欢迎的。从一开始,笛卡尔就决定不仰赖教父(Church fathers)言论,而是依靠自己的心智在反思中所能辨明的东西。很明显,就像现象学一样,这也彰显了自恃研究(self‐reliant investigation)的精神。然而,笛卡尔很快就此打住了:他着名的“我思故我在”并没有触及那个在思考的“我”的本性。

的确,笛卡尔推断说“我”根本上是一个思考的东西,但是这里他走得太远了:“我在”所承载的唯一确定的东西是那个作为一个思想的东西。假如笛卡尔更加严格、缜密,他就不会匆忙地得出我是一个思考者(a thinkingthing)的结论;相反,他将保持对心智过程本身的关注。

在正念/觉知修行中,对思想、情绪和身体感觉的觉知在我们通常经验到的基本的不安中变得相当明显。为了洞察那种经验,了解它是什么以及如何产生,某些类型的正念静心指导静心者尽可能精确和冷静地专注于经验。只有通过一种务实的、开放的反思我们才能系统地、直接地检视通常为我们所忽视的不安。当这些经验内容——散漫的思想、情绪的色调(emotionaltonalities)、身体的感觉——生起的时候,静心者是警觉的,但是并不是通过关心这些思想的内容或者“我”正在思考的感觉,而是仅仅通过注意(noting)“思考”以及去留意那些永不停息的体验过程。

就好像正念静心者惊异地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失念(mindless)一样,那个开始置疑自我的静心者的最初洞见通常并不是无我而是对完全利己狂的发现。一个人不断地思考、感觉和行动,就好像有这么一个自我需要保护和保持。对自我的领地的最轻微的侵犯(指缝中的碎屑、吵闹的邻居)都会激起恐惧和愤怒。张扬自我的些微的希望(成就、赞誉、名望、快乐)都会激起贪念和执着。一个情境显露出任何一点与自我无关的迹象(等公交车、静心)都会引起厌倦。这样的冲动是本能的、自动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在日常生活中,它们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冲动确实在那里,并不断地发生着,然而对那些抱有怀疑的静心者而言,它们有意义吗?他认为他要拥有何种自我来确保这种态度呢?

西藏的上师楚臣嘉措(Tsultrim Gyatso)表述了这一两难困境:

要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么这一种自我必须是持久的,因为如果它每时每刻都在消亡,那么人们就不会如此关心下一刻它会发生什么;它不再是某个人的“自我”。再者,这个自我必须是单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单独的本体,那么为什么一个人会担心发生在“自我”上的事情多于担心其他任何人的自我呢?它必须是独立的,否则说“我做了这个”(I did this)及“我拥有那个”(I have that)就没什么意义。如果一个人不是独立的存在,那么就不会有人宣称行动和经验归属于自己。我们行动着,就好像我们有一个需要我们时刻呵护和促进的持久、单独和独立的自我。绝大多数人通常都不大可能去怀疑或解释这样一个想当然的习惯。然而,我们所有的苦都与此相关。所有的失去与获得、快乐和痛苦的生起皆因我们如此地认同我们这种模糊的自我感受。我们在情绪上与“自我”如此密切关联,以至于我们认为它理所当然……静心者并不去思考这个“自我”。对于自我存在抑或不存在,他也没有什么理论。相反,他只是训练自己去观察……他的心智是怎样依附于自我和“我的”的观念(the idea of self and “mine”)以及所有苦是如何从这种依附中生起的。同时他仔细地寻找着那个自我。他试图将它从所有其他经验中分离出来。既然自我是他所有苦的罪魁祸首,他就想找到并鉴别它。具有讽刺的意味的事情是,无论他如何努力,他都找不到可以算是自我的东西。

如果并不存在那个被经验到的自我,那么我们以为存在这样一个自我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侍弄自我(self‐serving)这种习惯的根源是什么呢?

那个在经验中被认为是自我的东西是什么呢?

4.2在蕴(积聚)中寻找自我

现在我们转到佛教教义中被称为阿毗达摩藏(Abhidharma)(论藏)的一些范畴来。这个词是指一些文本的集合,它是佛教三种文献中的一种(另两种分别是包含道德戒律的律藏(Vinaya)和包含佛陀言论的经藏( Sutras))。基于阿毗达摩的文本和其后对它们的评注,形成了对经验的本质进行分析性研究的传统,大多数佛教流派仍在教授和研究这种传统。阿毗达摩包含了考察自我感产生的诸套范畴。它们并非作为本体论范畴,就像我们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看到的那样。相反,这些范畴一方面用于对经验的简单描述,一方面是作为展开研究的线索。

这些范畴中最普遍的,也是所有佛教流派所共有的一套范畴名曰五蕴(aggregate)。(蕴对应的梵文是“skandha”,字面意思是“积聚、堆积”。据说,当佛陀第一次教授用以考察经验的框架时,他用谷堆来代表每一蕴。)这五蕴是:

1.色

2.受

3.想

4.行

5.识

五蕴中的第一蕴被认为是基于身体层面或物质层面;其他四蕴则是心智层面。这五蕴构成了心色法(psychophysical complex),这个心色法组成了人,也形成了经验的每一个瞬间。我们将考察将每一个蕴作为我们自己的方式,并且探寻我们是否可以在五蕴中找到什么来解释我们对自我实在性的基本的、情绪的、反应性的信念。换句话说,我们正在寻找一个成熟的真实存在的自我(ego‐self)——某种作为我们情绪信念的对象的持存自我,即相信在独立的、无常的日常人格之下有一个根基。

这个范畴是指身体和物理环境。然而,严格说来这个范畴是在感觉——六种感官及其相应的感官对象——层面上来指身体和物理环境的。它们是:眼睛和视觉对象,耳朵和声音,鼻子和气味,舌头和味道,身体和可触物,以及头脑和思想。这些感官并不是指身体的外部器官,而实际上是指知觉的物理机制。将心智器官(传统上关于它的物理结构是什么样的存在着争议)和思想作为一种感官和它的对象,是因为它们在经验中就是这样显现的:我们感觉我们用心智感知思想,就好像我们用眼睛感知一个视觉对象那样。

我们可以指出,即使在这种分析的层面上,我们也已经摆脱了一个抽象的、非具身的观察者的通常观念。按照这个观念,就好像一个认知者空降到一个既定的世界,这个抽象的、非具身的观察者作为一种单独的和独立的范畴与世界打交道。而在此,就像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里一样,我们与物理世界的遭遇已经情境化和具身化了。事物都是根据经验来加以描述的。

同类推荐
  • 非读不可的心理学

    非读不可的心理学

    乘坐电梯,为什么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往上看?占小便宜,为什么往往会吃大亏?甜美的初恋,为什么大多登不上婚姻的殿堂?一提上学,为什么孩子就会肚子疼?……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心理学问题。《非读不可的心理学》从学习、交际、自我管理、教育、爱情、事业等诸多方面讲述了心理学的日常应用,结合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演绎出来,并告诉读者如何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
  • 和希望一起飞

    和希望一起飞

    中考时,因没考上重点高中,我不禁感到心灰意冷。父亲的斥责在我眼里成了唾弃,母亲的鼓励也被我视为唠叨。一种难于道明的青春年春年少时期的叛逆使我开始憎恨这个世界,开始与父母、老师甚至自己作对。班主任曾私下不止一次对我的同学断言,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会有出息的话,那一定是上天瞎了眼。对此,我从来深信不疑。那时候的我是学校最鲜活热辣的反而教材,老师可随时毫无顾忌地当着同学的面将我贬得一文不值。
  • 拯救孩子拯救心:一位青少年心理专家的忠告

    拯救孩子拯救心:一位青少年心理专家的忠告

    本书是一本指导家长和老师如何让孩子摆脱面临的各种压力的指导书,作者在书中指出当今的孩子面临着学习、身体、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但最严重的压力还是来自心理方面。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要培养孩子健全身心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孩子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有了强大的内心才能轻松的面对一切压力。
  • 实用罗夏墨迹测验

    实用罗夏墨迹测验

    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和人才测评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心理咨询和人才测评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成为必然的趋势。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专业领域上的更深入和精细化。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和人才测评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般的咨询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方法上要有比较深入和精细地理解、把握,在技法的操作上要比较熟练。本书的立足点也在于此,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实际操作上的精细化提升。
  • 大众健康心理咨询

    大众健康心理咨询

    本书旨在帮助人们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求诱发心理问题的各种原因和认知因素;确定咨询切入点和切入方式,正确指导心理问题者解决心理问题;运用各种测验方法对心理问题者进行各个方面的心理测验,并解释测验结果。本书将全面、系统地告诉您保持健康心理秘诀和焕发青春的效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健康和长寿潜能。全书共分健康心理、青春期心理、长寿抗衰老心理、减肥增肥心理、保健心理、疗疾心理6个部分,汇集了有关健康的最有效和最新的心理知识。
热门推荐
  • 我紧紧地跟随在你身后

    我紧紧地跟随在你身后

    她的身边每一天都在发生新鲜的事情,叛逆、张扬、不羁,被一只只蘸了鲜血的画笔指引。――――――――――――――――――――
  • 小心,吸血鬼殿下已出没

    小心,吸血鬼殿下已出没

    对于拥有一半贵族吸血鬼血统的喵小柠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她老爸是吸血鬼的伯爵,然而她老妈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正是因为他们的相爱才有了她这个奇葩的结晶。更奇葩的事,她就出去挣个外快,也能遇上吸血鬼而且长的还很正,更奇葩的事,那只吸血鬼的老爸跟她老爸还有那种神马神马的关系,所以他就堂而皇之的住进了他家,这是什么鬼。“司空钥,吸血鬼是不会吸同类的血的,你对着我露出獠牙,这是什么意思。”喵小柠“但是你是吸血鬼么?你别忘了你还有一半是人类,我只要吸你人类的一半就可以了。”司空钥傲娇的说。“……”喵小柠
  • 第一次甜蜜

    第一次甜蜜

    七月,北戴河的旅游旺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沙滩,碧海蓝天,游人如织。海滩不远处,众多国家级企事业单位的疗养院在树荫中显得异常安详。从钢筋水泥建筑物中抽身重回自然,是时尚,也是自身的需要。
  • 豪门霸道千金

    豪门霸道千金

    霸道的千金爱上了妖娆的总裁,曲曲折折的剧情华华丽丽的结局
  • 魔主天下

    魔主天下

    我若成魔,当主天下,大道不灭,万古长存!争锋万界,何人不惧?九天万物,唯我独尊!沉在弱者的世界中,十五年了,如今一朝得醒,元昊誓要站在强者的顶峰。“我要的是众生的仰望,而不是我仰望众生,我是一个魔,谁都要深深恐惧的魔!”今日我有权在手,明日屠尽天下狗!
  • 情深似海:一见钟情爱上你

    情深似海:一见钟情爱上你

    十年前一见倾心,他对她便一往情深整整爱了十年,而她对他的付出一直视而不见着,误以为那是他年少,错把友情当了爱情!她因所爱的男生故去,而离家出走疗情伤!他满世界找她,想尽一切办法找她……终于找到她了,她却绝情冷漠的拒绝他靠近。他为她醉酒喝到住院,她挽着当红偶像巨星的手高调人前秀恩爱,占头条,上新闻!分分钟虐死了他这只单身汪……他在她危险时出手相救,她淡淡的说了六个字:谢谢相救,韩少。他苦笑:我需要知道,我小时候的玩伴,曾经的未婚妻,这两年过得什么日子?有没有吃苦受累?她怔了,这才认识到,他对她的感情是认真的。韩夜磊爱了她夏尔欣整个青春!!!他看着她认真道:我不想看你婚纱落地,我以哥哥的名义出席你的婚礼。你要我等多久才能接受我?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多少个十年我都等!只求你能回头看看一直陪在你身旁的我!
  • 恶魔王爷Iloveyou

    恶魔王爷Iloveyou

    男友在执行任务,不小心将她卷入其中......执行枪决之时,真相揭开,他最终还是不忍心,子弹穿耳而过,她被吓晕过去......漆黑的夜晚,病房里传出奇怪的响声,待男主回来时,病床上空无一人......穿越到古代的她,由于和柳家小姐长得一模一样,被迫代嫁给王爷,新婚当晚,王爷带着青楼女子在她的床上一夜缠绵......
  • 狂飙都市

    狂飙都市

    沈默在末世里呆了五年,在对丧尸的最后一战中,穿越回家乡。五年的时间,青涩的大学生变成了铁骨铮铮的硬汉。习惯了丛林法则的沈默,又如何在这灯红酒绿的大都市里一路狂飙,重新走向属于自己的巅峰!!!对待亲人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女人像夏天般火热,对待金钱像秋风扫落叶般干脆,对待敌人像严冬般冷酷。且看沈默的彪悍人生。*******************************读者群:105772019,加群时请写明“保护伞”验证。
  • 离婚不易

    离婚不易

    婚姻------社会的发明,人类的需要。自从发明它以后,总是出问题。言的婚姻亦是如此.......
  • 尖叫宠物店1:离奇宠物店的无解密室

    尖叫宠物店1:离奇宠物店的无解密室

    某一天,学校周围突然出现了一排排奇怪的宠物店广告牌,这些看似普通的广告牌里却隐藏着一个只有孩子们才能发现的大秘密。无数的小学生涌入这家诡异的宠物店,以自己的灵魂来和古怪的店长立下契约从而换取那些看似呆萌无比的宠物。所有签下契约的孩子都被店长带往了一间神奇的密室,诡异的事情也随之发生了……小伙伴们在好奇心旺盛的邓杰克的怂恿下踏上了宠物店冒险之旅,殊不知这个决定却将大伙推向了恶魔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