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鹏不意间的述说,往往显露出他高妙的情怀:“说不清以后/更难说清”———大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遗风;有时候,他会透露优雅的情致:“螳螂裙子/比草还深/土墙豁口下/鹅卵石散发一颗红蛋壳的体温”;“窗台泥盆总有兰草的心事冒出来”;“一只凤凰顺着后半夜的月光/落进院里”;“一匹马闯进孤独的油画”;“空旷是无法听清的结论”……
在跟万鹏的相处之中,我们发现他本就是外表肃然而内心充满幽默甚至还有些狡黠的人。有时在诗里他会给我们把玩冷幽默,你读了会忍俊不禁:
现在还不是那个老人一条狗
抖动黑白相间的皮毛
追赶脖子上虚设的绳子
雪消逝得很快门前樱花落了
早晨发生一场叛乱强迫双脚回来跟上新一天真的主宰———《醒来》
而另一些时候,他又会给你以轻快甚至有些滑稽的描述:比如《泡桐早就渴了》就是如此:
岸上泡桐早就渴了
俯下花枝喝水
紫色花盅轻微颤抖
它突然看到
另外的
自己
对岸的莺鸟埋在叶子里
鸣叫的柳丝
来回摆荡
一团团白絮随风飘去
比想象美
他以一种直接的符合此刻心绪的呈现,确实“比想象美”。他的很多小诗都具有此类深度意象的特征。而诗人面对荒诞不经的现实,往往又会给我们展示辛辣的讽刺。在《1966》这首诗里,就有诸多的镜头:“旧卡车行进/尘埃拥护//喇叭扫射喇叭”;“瓷玫瑰叮当盛开”,“墨水瓶停在墙上/连续爆炸”———历经那个时代的人,都会见过如此怪诞的情景:
口号右边影子缩了下去
肖像用纸盾牌捂住胸部
思想附近一群左手怎么飞都飞不高
被批斗的影子“缩了下去”,只有用纸盾牌“捂住胸部”———既是无助的,又是无奈和徒劳的;而一群左手———那些一腔热血蒙昧无知的人尽管在“思想附近”,却是“怎么飞/都飞不高”,后来者看着这些诗句似乎在看戏吧?但恰恰是曾经的悲剧场景。而下面这组镜像几乎就是“地狱”了:
窗关得很死来苏浮动
蒸馏水清洗落日
夜难以缝合
诗人给予的特写或许是批斗会之后的,一个“人”又被关进黑屋子,那里还在输液抢救;但“窗关得很死”;对于悲伤、痛苦和矛盾的他们,的确是“难以缝合”。
三
万鹏这个时期的诗作钟情于书面语,篇什也倾向于整饬,也许这跟他的心绪或诗学观念有关?大约要经过一个时期,他才会有了“有限”的松动。在《你什么都不说》这首诗里就出现了新的姿态:
笔尖甩动头发咝咝作响的光哗哗流动的水
看得见的良心这回 你什么都不说
在这里,他显然是在为口语找到了一条进入诗歌的出路,而且显得异常的灵动与活泛。
万鹏“蜕变”的初期,语言打磨得十分光滑而干净,几乎不掺任何杂质:“被围的下午闪烁/水光绿意白绢蝶”;在诗里多用短句,诗体也多以短小的篇章为主,结构亦不复杂。随着感觉的丰厚与语言的拓展,诗句渐次延绵而悠长;结构也日渐复杂与开放。
一个人内在的感觉总是令人兴奋。而一个诗人内在的感觉,或许会及时捕捉到语句里———犹如“内心飞走/去一个风不知道的地方”,这几乎是一个成熟诗人基本的要领;此刻,你在那里会感觉到诗的惊奇。请你听听《院子的声音》吧:“聚拢一个模糊的圆柱”———这是诗人“听一群人说话”,接着,“女人的声音掺进沙子/男人/接着暴露石块”;“明显有人离开/剩下来的在发愣/一群灰椋鸟/插进树叶的翻译缺席”;“孩子没有原因的哭/瓷碗/落满水泥地”;“老人是上个月的北风/后来/被门轴挤了/玻璃也随着颤抖//院外的路面突然动了/模仿心跳”;“广场钟声及时赶到/门拱上的凌霄微微摇晃”……至此,我们至少看到了白居易《琵琶行》在现世的艺术回响,只不过万鹏在这里做得愈加日常了。而随着诗学的不断修炼,诗人的艺术感觉也愈加精妙。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奇思妙想———那一定来自他最为曼妙的诗写时刻:
……一个梦刚刚打开清凉的缺口
词语闪出刺玫果 它突然的红硕 像落进灌木丛的光
在那些习惯翻阅的手掌上 正发出嗷嗷怪叫
———《刷新》
尽管我们还不知道一个梦刚刚打开清凉的“缺口”是什么,但“词语闪出刺玫果”就已经够了。况且,还像“灌木丛的光斑”,还“正发出嗷嗷怪叫”———不由你不惊悚。而在《两种势力》里,他进入更加虚幻的想象里:“里边是一致的花园/玫瑰/这一朵紧挨着另一朵另一朵/总是在这一朵之后绽放/有关的红色/粉色/白色/缝隙的香味/蜜蜂的晕眩/小尖嘴说出的语音/基本丧失听力”……“从未与古代进攻者打通过/任何关系/古堡耸立/两座塔/信号/马蹄/雨点渗透/牛角发起冲锋/震撼门/前仰后晃/敌对的”———最后他在“两种势力”的推演中,“胜负都找不到意义”,而“更多时候”他只看见“对面是夏夜白桦贴紧月亮”……
在语言探索的视域,万鹏有时候走得很远,他甚至不畏惧语言的悖谬或语言的虚无。在《你什么都不说》这首诗里,你可以看到:“你什么都不说/门路突然塞满纸花”,“上午收到三个鞠躬/有两个是虚的”,“假的———肚子会说各国塑料语言/黑眼睛爬出了白虫子———假的”;“名字在别人的嘴上脱落/照片放大后/比你小得多/白纸上的字/述说着突然的黑”;“我们与你去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在一个地方//你先到了/我们随后似乎也到了/其实我们没到”,“这条雪路/并没有特别的雪”———他的心中早有此意念,所以他的述说是刻意的,也许你觉得的“不自然”正是他的自然。
万鹏是暗喻的高手,从中可以窥见他想象力的超拔,同时也向我们显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诗人的天赋。诗人把曾经的象征转化为暗喻,而且是日常的,而且在诗里平添了悖谬:“两只猫看见一只田鼠/它们是对方的田鼠/这里没有田鼠”。在他的诗里,一旦暗喻出现,就会闪烁奇妙的亮光:“神秘的流水/荒与草/不是姐妹/野鹁鸽钻错地方/两只靴子/飞来飞去”———“野鹁鸽”、“靴子”这类远设喻不由你不惊奇。还有“黄蜂和鸟羽/递过一本美学普及读本”;“芝麻从去年的壳里钻出/一群蜜蜂/议论梨花/为重要时刻辩白”,“那些长叶/那些即兴舞蹈/跳给自身合理的波浪/湖水一直收拾光线/岸上的紫桐/悄悄攥紧变化的时辰”,在这乱象丛生里,诗意悠然地铺展。
万鹏对动植物有着格外的偏爱。我想这大概源于我们这代人最早的承继———浪漫主义。在如今这技术唯上、市场霸道的社会,或许只有动、植物还是诗人最亲近的一族。“野天鹅/从少女的喉咙里展开长远的羽翅”;“柿树写下土崖上的美学/花喜鹊/得意于版画的飞进飞出”;“羽毛落下/一只斑鸠咕哝着飞远”;“杜鹃从不在一把椅子上”;“灰灰菜收到过夏天滴水的信/老于夜的后半部/蛙歌熄灭已久”,“树上红角枭沉默”;“黄昏/蝙蝠一只比一只盲目”;“以前的狐狸/火步穿过厅堂”;“请蕙兰进来/弱小的绿也有道理”;“绿颜色的喙从季节表面/啄麦冬草的根”;“蒲公英羞怯一朵黄花的年龄”;“蝈蝈进来/果然把发言装满屋子”;
狼的俪歌托起一个男人的气脉
远去的阴影里 一只松鸡落下
在另一个男人的荻花中啄到尾音
———《山水》
阅读中,我们能够理解万鹏在追求语言新异的效果。然而,有时候他给予我们的客观实现未必就如他所愿。有些诗句,就给我不知所云的阅读感受,或者说他的表达尚不合乎我们的阅读公约。而有些词语,尤其修饰语的运用也有些别扭;或许诗人在意于“采蘑菇的想法长出来/后来的野生植物都变成化石”?也许,作为现代派诗人———我们都在自己诸多的畸形里寻觅着自己的“正形”?万鹏也不例外。事实上,后来的转化与改善就证实了他作为诗人的实力。
在万鹏这里,我们会觉察到他看似扭曲甚至僵直的语句里,因为融入了过多的修辞元素,便有了雨夜般晦涩的质地;我们也看到他由于对修辞的过度倚赖,令一些诗句弯曲得似乎没有来历,或者说诗人一不小心留下了“斧痕”。而有时候,我们又看见他耽乐于造句———那种与诗无补的消耗。此刻,我想借助耿占春“现代诗经常以大量的修辞行为蒙人……这种惯习有时让人分不清是过于深奥的智慧必须以修辞的过剩揭示难以直言的感受,还是并无那些难以言说之物的涌动,只是以修辞遮蔽着空洞。当思想与感受仍远没抵达话语的边界,修辞的先期到达就不可能指示什么深远的含义”这段话作为我们共同的诗训。而归根结底,面对邓万鹏这样勤奋的诗人,在历经了一次诗歌的“蜕变”之后———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摆脱了某些传统的形式之后……只要情况确实发生了变化,即不是简单地走回头路,而是以不再使用老形式来创新,是一定会写出好作品来的”(艾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