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回老家与几位小学同学聚会,“忆往昔”之后,聊起了其他人现在的情况。“周老大”自己办工厂,资产几百万元;“猴三”当上包工头,在县城买了几套房;“刘拐子”从卖米粉起家,如今在城里盘下两家大酒店;“张牛皮”从给别人当司机开始,已经发展到拥有 60 多台大小车辆的运输公司。大家不禁感慨:想当年,他们成绩平平,远不如我们,但如今个个都当上了老板。
有趣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在我的同学中存在,在社会上也相当普遍。
为什么很多在学校时成绩一流的“好学生”,进入社会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仔,而许多在学校时成绩并不好的“差学生”,进入社会摸爬滚打几年后却当了老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好学生”专心于文化知识,过分讲究原则和规矩,忽略了做人的“圆”;而那些所谓的“差学生”却在与人交往和磨合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取决于技术知识,而 85%取决于社交水平。”
中国是以儒家为主导思想的国家,而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之道。古往今来,无论为人还是处世,你都要运用中庸之道,做到恰到好处,无过也无不及。
唐朝的柳宗元严正刚直,严厉抨击官场丑恶,结果遭到种种打击,还被逐出京城,流放到南方边境。到了晚年,他有所感悟。他说:“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可退也。”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棱角分明,处处讲规矩,坚守原则,这就是“方”。而“圆”则更具有包容性,把方变成圆,你原来的棱角、规矩、原则还在里面,只不过给注入了新的意义。方的东西永远只能立在一处,而圆的东西可以自由发展。所以,做人要学点“方圆”之道。很多时候,规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只一味坚守原则,不知道变通,只能被社会淘汰。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有傲气、有理想、办事说话有自己的原则,却不知道做人需要原则性,但更需要有灵活性。
比如,你刚毕业进入一家公司,接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严查前面同事做完的文案是否有错误。这时,忽然有人要你手下留情,因为错误太多,当事人就要被扣工资,你很容易得罪人。但是,你认为自己刚来,老板就给自己安排这么重要的工作,是对自己的信任和赏识,绝不能辜负他,更不应该作假。于是,你一个钉子一个眼,严格按老板的要求执行。工作结束,做这个文案的人受到了处罚,而你受到老板的表扬。但是,之后的日子,你发现同事都不喜欢与你交往,没人愿意和你说话,虽然表面客气,但你背后还是听见他们说你专会拍领导的马屁,甚至有人怀疑你是领导的眼线。
你心里委屈、难过,想自己没做错任何事,都是按照规矩办事,为什么会落得这种下场。其实,你错在不懂得如何运用规矩,错在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在工作中不懂得灵活变通,在复杂的现代职场中,你将举步维艰。
因此,年轻人应该培养中庸的性格。这种性格包容性强,遇到好人的时候慈眉善目;该决断的时候,绝不优柔寡断;面对困境,韧性十足;遭遇不平之事,能伸能屈,但绝不会唯唯诺诺让人轻视,也不会让人不可接触,更不会愚笨到让人厌恶。所谓可方可圆,包容万象。以超然通达的人生态度来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只有这种性格的人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你讲的中庸不就是一种不讲原则、圆滑透顶、明哲保身的做法吗?
其实不然。一个人如果过于方正、有棱有角,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
“明哲保身”不是胆小怕事、遇事就躲的怯懦者的代名词。在《中庸》一书对“明哲保身”这样解释:“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因为懂得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保全自身,以图东山再起,从而避免了无谓的牺牲,应该说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而不是一种贪生怕死的表现。那些贪生怕死、一味退缩的人,并不是明哲保身,而是误了自身,他们的行为不是中庸。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他们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这样的人没有失败,只有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人生在世,运用好“方圆”之术,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