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羞怯又爱发脾气的小孩
孩子三岁了,爸爸妈妈发现孩子越来越爱自己动手,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他也越来越爱发脾气,动不动就会大哭大闹,做什么做不好会很烦躁、发脾气,还不许爸爸妈妈帮他,即使是言语上的指导也不行。
他在搭积木,每次搭到那个地方就会全部塌掉,搭了几次都是这样,于是他就开始发脾气,把积木扔得到处都是。这时候爸爸过来要帮他,告诉他怎么样才能搭好。结果爸爸话还没说完,他就开始大哭起来,不接受爸爸的帮助。
他又开始对穿衣服感兴趣,可他就是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穿,结果是能力有限,总也穿不上。穿上衣从下往上穿,把双脚伸到领子里,把衣服使劲往上提,碰到领子宽松的衣服还行,要是领子小点的衣服就卡到他的屁股那里怎么也提不上去,他费尽力气也穿不好就会很烦躁。如果这时爸爸妈妈靠近他,试图告诉他怎么穿更合适,他就会一下子爆发起来,扔掉衣服或者手边的东西,嘴里还会发怒地叫喊;如果没人理他,他最后也还会因为自己行动失败了而抓狂,当爸爸妈妈去安慰他、安抚他的情绪时,他会很委屈地说:“因为我做不好。”
三岁的孩子会经常出现这些情况,他们很努力地想自己做好某件事,但由于能力有限,结果总不能如他们所愿,于是他们就会发脾气。而且他们还特别敏感,如果爸爸妈妈提出帮助他,他就更加破罐子破摔,似乎接受别人的帮助哪怕是言语上的指导都是令他感到非常羞辱的事情。
三岁的孩子在做某件事失败后,面对爸爸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会表现得更加不安和烦躁,或者干脆走开,逃避眼下的挫败。他们似乎很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指正,好像这样一来就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这种感觉让他们很不舒服。当下次再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羞怯,不愿意去做,害怕再次失败。
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年纪
三岁的孩子做事情失败后容易发脾气,还不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是因为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去做某件事时,却因能力不足而失败。一次两次失败他们还能忍受,当失败的次数多了,他们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之前他只是对自己的能力感到疑虑,而此时别人给他帮助似乎就是在证明他们不行,他们做不到。在他们看来,别人的帮助就是在否定他们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的他们来说这种否定让他们很难受,只好用大哭大闹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了。而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因上一次的挫败感而羞怯,而不愿再去尝试。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主感非常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这时候的幼儿已经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多技能,也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也就是说,三岁的幼儿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
而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三岁幼儿所处的这个阶段属于肛门期,这个阶段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
这个阶段内,三岁的幼儿对做哪些事有了“自主性”,但失败后的挫败感令他们对自己很失望,如果这时爸爸妈妈还对孩子说“你不行”“你做不到”之类的话,或者对孩子进行批评、惩罚,就更会使孩子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被批评或惩罚的次数多了,孩子的自主性就会受到压制,不仅无法消除羞怯感和自我疑虑,还会影响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
消除孩子的羞怯感和挫败感
三岁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这就需要爸爸妈妈精心教养幼儿,而又不能伤害幼儿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在很多爸爸妈妈看来,三岁孩子的羞怯感和挫败感未免有些夸大了,一些不值一提甚至是理所应当的事,比如他们做不到爸爸妈妈去帮助他们,这本来就是很平常的事,他们不但不会接受帮助还会大哭大闹,此时爸爸妈妈很可能就会批评或者斥责孩子。而实际上,爸爸妈妈只是在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成人觉得理所应当的事三岁的孩子对这件事的态度却还处在认知阶段,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可能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
如果孩子在三岁时的主要任务没有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羞怯感,长大后容易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比如意志薄弱、依附、随意、敷衍等;如果得到了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长大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克制、自律等人格特征。
所以这一阶段就要求爸爸妈妈对幼儿的行为必须理智而耐心,既要适度控制又要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还要施以科学的训练,及时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果太过纵容,长大后容易形成肮脏、浪费、无秩序等生活习惯;限制太严,又容易形成清洁、吝啬、忍耐等强迫性特点。
三岁的幼儿经常因为达不到自己希望的新目标而感觉受到挫折,这时候的他们正处在热爱创造与建构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可能暂时会因为失败发脾气,但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继续去努力,只要爸爸妈妈鼓励他们、支持他们,并适当地指导他们,他们的创意和应变能力肯定会让爸爸妈妈感到震惊的。
此时的幼儿因为能力不够经常会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爸爸妈妈这时还严格要求孩子,或给孩子制定高出他能力的目标,孩子就会更加容易感到挫折,长期如此,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疑虑。如果爸爸妈妈经常会对孩子说“你不行”“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连这么点事都做不好”,或者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就斥责和惩罚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彻底否定自己的能力,他的潜力和自主性也会被扼杀。所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能力,更不要批评、斥责或者惩罚孩子,要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自由发挥。
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并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更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溺爱孩子,事事为他代劳。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消除孩子的羞怯感和疑虑,爸爸妈妈就决不能纵容孩子,要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爸爸妈妈纵容孩子就会使他渐渐变得目中无人,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对任何事情总是抱着“予取予求”的态度来对待,凡事依赖别人,自我控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度也非常低,这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总之,爸爸妈妈对待幼儿的态度要掌握好分寸,既给幼儿足够他自由发挥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节制,避免幼儿受到过于严格的训练和不公正的对待,这样就能消除幼儿的羞怯感和疑虑,也就不会使幼儿因为挫败感而影响自主性的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