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这则典故说的是晋武帝和满奋的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他继承了父亲的相国之位。他一得势,立马就筹划代魏自立,后来逼着当时的魏帝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历史上称为西晋,仍然定都洛阳。
而满奋这个人,是曹魏时期太尉满宠的孙子,既清高又有才学,但是他有个毛病,就是非常的怕冷。一到冬天,简直就把北方刮来的冷风当成是猛虎下山,非常害怕。一到刮风下雨,天气转冷,他就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晋武帝司马炎召来满奋商议事情。等他到了宫中坐定,就和晋武帝聊了起来。在说话的时候,满奋看到宫殿北面的窗户装的都是锃亮透明的琉璃,以为很疏松,风能从外面吹进来。于是感到浑身不自在,好像是外面的冷风已经吹了进来,刮进了他厚实的衣服里,身体也在不断地打着冷颤,口中也不敢说冷,但是在面色上已经表现出很为难的样子。
晋武帝看到满奋这尴尬的神态,感到非常有趣,不禁大笑起来。就对满奋说:“你啊,看清楚点,琉璃密不透风,外面的寒风根本吹不进来。”
满奋听完晋武帝的话,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我这个样子,就像是南方怕热的水牛,在晚上看到月亮就以为是太阳,忍不住就喘起粗气来了。”
典故中“吴牛”是因为当时的水牛只生长在长江、淮河一带,所以称为“吴牛”。在南方,水牛都非常怕热,到了晚上,误认为月亮就是太阳,很害怕,就气喘起来,所以也有“见月气喘”的说法。
后来人们用“吴牛喘月”形容天气酷热,也比喻遇到类似的事物因为疑心而过分惧怕,以至于失去了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