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yún dāng)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这个典故讲的是一个读书人画竹子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宋朝,有一个姓文名同,字与可的读书人,他十分擅长写生,经常画一些花鸟石鱼、翔鹰飞燕、旭日晚霞之类的水墨画,每个人见了,都对他的画技赞不绝口。
但是在所有的景物中,文同最喜欢竹子,在他的住所之外,他栽种了很多竹子,从窗外望出去,就能看到一大片竹林。每天,文同都会对着竹子欣赏许久,从早春到严冬,从晴天到雨天,从日出到傍晚,他把竹叶和竹枝在每一个季节、每一种气候里的变化和不同的姿态都看在了眼里。
渐渐地,他对竹子的各种形态都了如指掌,即便是闭着眼睛,都能够在纸上将竹子描画出来,而且每幅作品都很生动。一天,文同的知己晁补来拜访他,看到他画竹子时的样子,便赋诗一首,其中写道:“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意思是说,在文同落笔开始画竹子之前,心中就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
现在人们用“胸有成竹”来比喻在做事情之前,心中已经有了可行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