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30800000028

第28章 游酢与闽学(2)

三、游酢是闽学鼻祖

清朝人左宰为《宋.游酢文集》写序说:“孔子、孟子的道统,因为有了“二程”而得到光大,因而朱熹把“二程”看成闻道、知道的继承人;“二程”的洛学,因为有了游酢、杨时而得到推广,因此先辈学者都把游酢、杨时看做亲受教益的正统。”

游酢、杨时同时把“二程”洛学传到福建,他们同是洛学的正统传人,但杨时享有盛名,而游酢却罕为人知。人们一般把杨时称为“道南第一人”、“闽学鼻祖”、福建理学的创始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一是游酢比杨时早死12年(游酢死于北宋徽宗宣和五年,即1123年;杨时死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即1135年);二是游酢所处的北宋末年,金人南侵,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极端混乱状态,人们无视思想理论问题。不仅游酢本人的学说得不到重视,其弟子更无人过问,默默无闻,因此未能流传下来;三是游酢二传弟子、胡安国季子胡宏对游酢的诬害,使游酢及其思想的影响在尘封的历史中被遮掩以至几乎被彻底沉埋。胡宏诬害游酢研究佛学、援禅入儒、以禅证儒是“以其不仁不敬”而“尽背其师说”而成为“程门罪人”。在胡宏的诬害下,游酢及其理学思想的声望和影响自然就萧条冷落,甚至几乎被彻底沉埋。于是,游酢有的弟子,如胡安国、江锜、吕本中等就改师杨时,甚至师从多门。他们所传之学自然就不是游酢之学,而是其他学派的理学。胡安国除改师杨时外,还师从谢良佐,而最先师从孙复,因此胡安国的理学思想杂有孙复、杨时、谢良佐的理学思想。他的儿子胡宏本是游酢二传弟子,因为诬害游酢,自然也跟着其父投入杨时之门。胡安国、胡宏、江锜后来都活动在湖南一带,而开创湖湘学派。吕本中,除师事游酢外,也师事杨时、尹和靖,所传之学自然也不是游酢之学。至于游酢的纯正弟子黄中、陈侁、曾开等在胡宏的诬害下,自然影响乏力,未能流传下来。而杨时所处的是南宋初期,为了重振国家,复兴儒学,从朝廷到士人(即从上到下),都普遍重视思想理论问题。杨时又仕于朝,被皇帝选为侍讲,提出激进的抗金主张,又奔走各地游说,在东南传播程氏洛学,尽力为“二程”争夺学术上的正统地位,因而在当时杨时的声望极高。杨时弟子千余人,势力强大,再传弟子李侗、朱松、刘勉之、刘子翚、朱熹、张栻等,当时在政治和学术上地位也都很高,使杨时的思想传播较广,影响也较大。“道南第一人”、“闽学鼻祖”是杨时,其实这是不公道的,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在洛学与闽学的联系上,游酢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道南第一人”、“闽学鼻祖”的称号,应该属于游酢。朱熹都讲“道南首豸山”,肯定游酢是“道南首”,是“闽学鼻祖”。

游酢、杨时都是“二程”洛学的正宗正统传人。他们都把“二程”的“天理”的宇宙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等摘取过来,构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然后再把自己的思想学说体系一代一代传下去。游酢这一系传人,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游酢的一传弟子黄中却把游酢的理学精髓传给了朱熹。朱熹在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到邵武拜游酢门人与外甥黄中为师,黄中就把舅父游酢传来的洛学的真传传给朱熹。游酢的二传弟子胡宪在五夫里教朱熹学“河南程氏之说”、儒家重要经典、诗文杂学。黄中、胡宪的传授,都使朱熹获得了源自于“二程”洛学的游酢理学思想,为朱熹的博学和理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朱熹也重视收集流传下来的游酢理学言论、游酢著作、游酢文集。如朱熹友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石子重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凡十家对《中庸》意旨阐发的大著作集录为《中庸集解》,朱熹不仅帮助石子重集录成功,而且为他的《中庸集解》作序,后来朱熹又对石子重的《中庸集解》进行删繁就简,而著成《中庸辑略》,使游酢的《中庸义》、《中庸解义》中的理学思想得到传扬。朱熹还编著有《游氏妙旨》,直接从游酢理学言论、游酢著作里吸收游酢理学思想和许多精华来构建、完善、充实他的闽学(即朱子学)体系。又如游酢为了发展新儒学(即理学)的理论,而敢以担当罪人的冒险精神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思维路向,深入佛学领域,探寻儒佛分际,以禅证儒,以禅援儒。他在深入佛学领域,认真探索研究后,明确而坚定地指出:《易》书不可与佛书并,这是因为佛书“使人割其所亲,独立于空寂之地”,并且在《答吕居仁辟佛说》里陈述了儒佛的虚实之异后,旗帜鲜明地“敢以管见陈白”,表明了他是一个坚定的儒者,同时也说明了他入佛以及由佛之迹而溯及佛之道,是为了援禅入儒而实现儒学理论的创新性、创造性发展。游酢的这个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启发了朱熹。朱熹实得游酢思想精髓,在游酢所开掘的路向上成功地圆融儒佛而自成一家。再如天理论,游酢从“二程”洛学思想出发,把“理”看作天、地、人“三才”的本体,认为理在天为道,在人为仁,都是生育发展的意思。朱熹就继承了游酢的这一思想,而指出“天理”的本性就是生生不息的,“仁”是“生之性”或“生之理”。在修养论上,游酢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基本方法是变化气质,实现仁性的复归,提出“治气养心行己接物”的修养论主张,并强调戒慎诚身。朱熹也赞赏游酢的这一思想。在体验“未发之中”上,游酢主张“以敬为先”。他在《静可书室记》里说:“请以主敬穷理为吾之勉。”游酢的这一思想是源自程颐的主敬说。游酢说:“伊川先生教人,又用敬不用静者,以静贯动静,该体用。”因此,“以敬为先”(主敬),是程颐、游酢一脉相传之指诀。朱熹继承了这一指诀。朱熹在为《四书》作注时就吸收了游酢上述的思想和其他的许多精妙的见解。这都表明朱熹在构建、完善、充实自己学说思想体系时是直接地吸收了游酢许多理学思想理论。

杨时思想虽然传播较广、影响较大,而且他的许多见解也被朱熹继承和引用,但是他的思想学说严格地说只传授到李侗为止,朱熹实际上未承其学。朱熹和杨时、罗从彦、李侗只是有师承关系,并无真正的传道关系。杨时、罗从彦、李侗所传承的道,主要是偏重于心的程颢的理学思想。杨时、罗从彦、李侗一脉相传的是所谓“未发之中”。杨时这是从程颢处学来的。“未发之中”,就是体会人在喜怒哀乐之前的纯理精神本体,它是天下的根本,体察了它,人就会达到圣人的境界,天下也就可以得到治理。杨时认为,能体会到这点,就是遵循了天理。体会“未发之中”的方法是静坐。程颢教导杨时等“无可行时,且去静坐”。游酢在《静可书室记》里说:“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颢)二先生发明为学之要必言静者,以大本所当先也。”“清明其心,默存气象”(主静)是程颢、杨时至李侗一脉相传之指诀。杨时就是运用程颢传授的“静坐”(即“静复以见体”)的工夫来体验喜怒哀乐未发之际的天理。罗从彦从学杨时20年,其真得力处,也是“静复以见体”的体证工夫,即用静坐的工夫加以体察喜怒哀乐未发之时的气象。李侗也是如此。《豫章学案》说李侗跟随罗从彦学理学,“其始学也,默坐澄心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何如,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真在乎是也”。李侗教朱熹也是这样。朱熹在《答何叔京》文里说:“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人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朱熹早年依据李侗的教导,通过静坐体会所谓“未发之中”苦参“中和”,但始终未能达到那个境界。朱熹后来回忆说:“当时亲炙之时,贪听讲论,又方窃好章句训诂之习,不能尽心于此,至今若存若亡,无一的实见处,辜负教育之意。”这说明朱熹对李侗所谓“未发之中”不予重视,未曾学进去。朱熹不仅不予重视,而且还提出批评,如说“罗仲素(罗从彦)《春秋说》不及文定(胡安国),盖文定才大”、“罗先生说(指教人静坐)恐终坐病,此说终是小偏”、“李(侗)说敬字不分明,所以多时无提摸处,若一向如此(指静坐),又似坐禅入定”,等等。这说明,朱熹对程颢、杨时至李侗一系所悟解的性道之体(即主静)这一相传指诀没有给予吸收与传承。朱熹最后是另辟路径由游酢、谢良佐直承程颐的思路。朱熹曾经说:“道理不可专要静处求,所以伊川谓只用敬,不用静,便说中了。”对此,台湾学者刘述先生在《文化与哲学的探索》一文中评论说:“程门另一高弟杨龟山倡道东南,再传弟子李侗即为朱子之业师。但朱子并未契于龟山一系的‘默坐澄心’之教,且不幸延平(李侗)早逝,不得不自己努力,强探力索,苦参中和,一直到三十九岁才真正找到自己成熟的思路。朱子自述早年误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乃在未发上面用不上工夫,不免急迫浮露。后仔细咀嚼伊川(程颐)遗教,特别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语,才涣然冰释,为问题找到了满意的答案,从此认定性即是理,心则周流贯彻、通贯乎未发已发,在未发时只是涵养,已发之后则用省察。如此静养动察,分有所属,而敬贯动静。自此不复有疑。”因此,从朱熹思想学说的上乘脉络来说,在师承上,朱熹当然是李侗的学生,是杨时的三传弟子,但如果专就理学的脉络来说,朱熹实际上是不传杨时、罗从彦、李侗的学说,而是传扬并光大程颐、游酢的学说。杨时道南一脉,实际上只到李侗为止。朱熹思想不是附杨时一系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朱熹是由游酢直承程颐的理学思想的。游酢、杨时都是从“二程”到朱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就闽学渊源于洛学来说,闽学属于程颐、游酢、朱熹一系。

史载:“游酢载道南归,创建州理学之始。闽道学之统,于濂、洛、关并称者,首推建郡,实游定夫开其先也。”

游酢载道南归,创立建州(即武夷山)理学之始。福建理学的道统即闽学,能与濂学、洛学、关学并称,实是从游酢开始的。

因此,“道南首”、“道南第一人”、“闽学鼻祖”是游酢,而不是杨时。

同类推荐
  • “网”议红楼

    “网”议红楼

    该书假设《红楼梦》中的女性,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的性格,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可能的思想、表现和境遇。
  • 无语江山有人物

    无语江山有人物

    本书为“百家小集”之一种,是作者傅国涌最新文史作品小集,书中所写人和事,上至清末,下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阅读,爬梳考证期间的人事,写成此书。书中写了慈禧的垂帘时代,写了名人政要的读书生活,写了鲁迅的讲演,写了胡适的“得寸进寸”思路,写了报人邵飘萍,写了傅斯年对抗战进程的判断;还写了郁达夫、王云五、竺可桢、胡政之等知识人的在旧时代的心路旅程。
  • 《品三国(上)》补正

    《品三国(上)》补正

    本书是依据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上册)而推出的一部读书札记。作者引经据典,多方考证指出易中天《品三国》书中48处历史错谬。
  • 今生今世张爱玲

    今生今世张爱玲

    张爱玲始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话题。本书是海派作家陶方宣在出版了六部有关张爱玲的专著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厚重之作。全书以16万言的篇幅,从绝句、华服、芳踪、红颜、电影、摩登、美食、素描等八个方面切入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不仅以生动、流畅的文风营造出唯美的意境,而且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是一部令张迷们无法拒绝的苍凉之书。
  • 唐宋作家与文学研究

    唐宋作家与文学研究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曾巩文学思想研究》,中编为《五窦及其诗歌研究》,下编为《苏辙散文理论及其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曾巩文学思想成因探析、曾巩的文学思想、苏辙散文理论的渊源等。
热门推荐
  • 养鬼记事录

    养鬼记事录

    李跳河为了寻找六岁那年失散的妹妹李蘑菇,用了八年的时间,带着一只六岁的萝莉水鬼黄童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遇到了很多奇人怪事。
  • 大乘六情忏悔

    大乘六情忏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赐良机

    天赐良机

    苏瑞是一名程序员,在工作3年后,发现自己的生活浑浑噩噩,因而内心陷入了极度的挣扎与矛盾。两个逍遥神仙,一场赌局,让苏瑞穿越回到了7岁的时候。没有梦想,便去寻找。梦想消失的真相,却让苏瑞觉得可笑。浑浑噩噩的人生已经走了一回,苏瑞不想再有第二次!
  • 道逆仙

    道逆仙

    我道本逆仙,仙又奈我何?万宗林立,脚踏逆仙之道,手拿日月星辰,俯视苍生,战帝灭皇,陆云本为死之人,却夺得奇缘再次生还,看陆云逆天战仙!!!
  • 恶魔指纹

    恶魔指纹

    若神非善,魔非恶,那正邪又用什么来区分?人,到底是神的奴仆,还是魔的玩偶?心所向,我可灭神,亦可葬魔。爱恋、憎恨、贪婪、王权、永生,得此五纹,便可霸世,亦可神魔共灭……黑暗的成长,无边的憎恨,当那双被废去的眼睛看见光明,却是心中堕落黑暗之时。是应先失去,还是要先得到?应是先爱,还是先恨?主角何去何从?永堕为魔,还是为爱痴亡……
  • 忆是佳人东

    忆是佳人东

    什么是年少的爱?年少的爱,就是一场自顾自的执着。你一定会为她做过不理智的事;你一定会在某个日落的黄昏,在学校的天台上,和她谈论过自己盛大而又不切实际的梦想;你一定就那么肯定与坚信过,她就是你的下半生。那个少女,她或许不美,但在你眼中,她的身上一定发着光。那光芒,超过了太阳。喜欢一个人,那个人可是会发光的呢!你能做的,只有拼尽全力,去更加努力的靠近那个光芒一点点,再一点点·····哪怕再多一点点也好!
  • 小草想飞高

    小草想飞高

    农村姑娘张芳,偶然遇到一个机会,到城里科技局打工,局长图其色,张芳爱其财,张芳施以美色,一步步爬高,局长好其色,一步步滑向深渊。前任局长倒下后,继任局长还是一样,周而复始,演绎出一幕幕人生悲喜剧。
  • 农家媳

    农家媳

    林雪一觉起来发现自己到了古代,不但成了亲还有两个娃,丈夫包子,公婆偏心,叔嫂算计,还有两个小姑子吵着要嫁有钱人,面对这一切林雪表示压力很大。“姑娘,不知道你是否成亲。”一男子问道,林雪指着后边抱娃的男人说,“本姑娘已经名花有主,若有意,下辈子请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Boss盛宠小甜心

    Boss盛宠小甜心

    南宫宇,他曾是一个只手遮天的恶魔领导者,却为她眸生温柔;苏夏洛,她曾是一个不知世事的女孩,却为他尽谙离愁别绪。青春正茂不谙世事的苏夏洛,因为一次偶然的误打误撞闯进了不曾与她有过任何关联的圈子,为了帮曾经救过自己一命的白凌莫,扛上了人人敬畏远离的南宫大boss。因为她像自己故去多年的姐姐,南宫宇不免多看两眼,为了能够弥补心中对姐姐数年来的愧疚,他用尽一切办法,将她留在身边,给予细致入微的照顾……
  • 重生:夫君在手万事不愁

    重生:夫君在手万事不愁

    前世她被伪善的庶姐姨娘利用,疏离母亲,她和母兄不得善终。这一世把渣姐一脚踹飞,和你的渣男下地狱玩耍去吧。前世疼她的母兄因她不得善终,受尽磨难。这一世她定护他们周全无忧,一生安康。前世她与他被迫分离,孩子更是被渣男下毒,她被射杀在城门前,骄傲如他竟自裁相随。这一世她定要与他长相厮守白首到老,神挡杀神,佛挡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