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其封地在周地,所以世人尊称其为周公或周公旦。他是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儒学的先驱。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业。
有着皇族血统的周公,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曾两度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之后又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执政,并制作礼乐,为周朝提出了成套的统治思想。
姬旦从小就懂道理、知孝义,且多才多艺。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他给父亲端茶,就像捧着很重的东西一样,十分谨慎。即使替父亲处理事情,他也小心翼翼,不敢独断专行。周公辅佐周武王把商朝推翻后,没多久周武王便因病去世了,武王的儿子姬诵继承了王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没有办法亲政,于是周公又开始替侄儿处理国家政务,通过摄政决断天下大事。此时的周公,为人处世果断坚决,不仅平定了叛乱,还制定了许多安邦定国的制度。
儒家学说中“礼”的概念,就缘起周公。为巩固政权,周朝迁都洛邑,周公在这里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并宣布了各种典章制度,正式册封了诸侯,这就是著名的“制礼作乐”。
周公认为,“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礼仪规范,划分了等级并限制各阶层的权力;“乐”是配合礼仪活动而进行的音乐歌舞。所谓:“礼以分,乐以和。”礼强调的是分别,即“尊尊”,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乐的作用是感染众人和睦共处,即“亲亲”,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周公的礼乐制度对中华文明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从此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周成王成年后,周公及时将国家政权交还给成王,甘为臣子,全心全意为周成王出谋划策,对于成王交代的事项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谨慎躬行。对于贤能的人才,周公唯恐失去。即使是在洗头发、吃饭的时候,只要他听到有贤士来拜访,便会挽起头发、吐出口中的食物来接待来人。
鉴于商朝灭亡的教训,周公先后发布了许多公告。他告诫统治者,为政要注意“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有孝有德”、“知小人之依”。周公认为,民情能够体现天命,君主要与人为善,考虑民众的感受,多行恩惠,少施刑罚,做“保享于民”的有德君主,才能被上天保佑,才能“享天之命”。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他的天命思想把“敬天”与“保民”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孔子的儒家学派,把周公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并将周初的仁政视为最高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