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淮河以南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高温持续时间、强度及危害均不如2003年,但高温日数较常年多。其中6月下旬至8月上旬华南地区≥38℃的高温日数位居1961年以来第3位。
持续高温酷热天气加剧了南方部分地区的旱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导致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供电、供水紧张。
9.2003/04年冬季为1961年以来第3个最暖的冬季。
2003/0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为1961年以来第三个最暖的冬季,也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四个暖冬。其中2004年2月中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异常偏高,有17个省(市、区)平均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
10.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较2003年同期明显增多。
2004年春季,北方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1次强沙尘暴、5次沙尘暴、9次扬沙),比2003年春季明显增多,也略多于近4年的平均值(13次)。
总体而言,2004年我国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频率高、来得早、走得晚、多点散发、影响大”态势,但全国总体气候基本正常。干旱、洪涝、台风损失较常年偏轻,但局地暴雨洪涝、冰雹、雷击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繁,损失较重。
(四)2005年我国十大主要天气气候事件1.8个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登陆我国,台风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损失重。
2005年,有8个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在我国登陆,登陆个数较常年同期(7个)略偏多。全年登陆的8 个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中,有6个登陆时仍达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大于32.6米/秒)强度,是常年的2倍多,且6个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都在45米/秒以上,是近50多年来没有的。
2005年属于登陆我国台风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撤离危险地区人数最多,经济损失偏重,近海海面和沿海地区死亡人数较少的年份。
2.汛期西江、闽江、淮河等流域性暴雨洪涝较为严重。
6月17~25日,华南大部、江南中南部出现了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广西西江梧州站出现了解放以来最高水位,广东西江高要站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福建闽江也出现了超过20年一遇的大洪水。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京九、鹰厦铁路一度中断。造成经济损失严重。
另外,7月上中旬,淮河、汉水流域及川、渝大部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淮河流域王家坝站继2003年后又出现超保证水位,此次强降水过程造成川、皖、鄂、豫、陕、渝等6省(市)2700多万人受灾。
3.湖南、黑龙江等省局地暴雨诱发的山洪灾害严重。
5月31日至6月2日,西南地区东南部、江南、华南北部等地出现了强降雨天气,其中贵州中部、湖南大部以及江西西部过程降雨量达50~100毫米,强降水引起的暴雨山洪以及地质灾害。
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突发性的强降雨天气,形成山洪灾害,造成沙兰镇117人死亡,其中105人为该镇中心小学学生。
4.大风、冰雹、龙卷及雷击等局地强对流多发。
2005年,风雹灾害频发,点多面广,全国有27个省(市、区)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和雷击等强对流天气袭击。
5.渭河、汉江流域出现特大秋汛。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西北地区东南部和黄淮等地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导致渭河发生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汉江发生1983年以来最大洪水,陕西、湖北、四川、甘肃等省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6.年初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从2004年12月下旬至2005年2月底,湖南、湖北、贵州、江西、重庆等省(市)出现了持续低温阴雨雪天气过程,部分地区还出现冰冻、雨淞、暴雪等灾害性天气。
7.夏季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秋老虎”影响大。
2005年我国夏季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季内,中东部地区高温热浪天气多、持续时间长,其中河北、山西、山东、浙江、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华北南部、长江中下游沿江及其以南大部地区和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等地夏季高温日数一般有20~40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多5~15天。
9月中旬,江南、华南及四川东部、重庆的部分地区持续晴热高温,出现了“秋老虎”天气,日最高气温一般达到35℃~37℃,局地超过38℃。上海、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安徽、广东、四川、重庆9月中旬平均最高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
8.华南南部出现严重的秋冬春连旱、西北东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发生夏秋连旱。
9.春季沙尘天气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
2005年春季,我国共出现9次沙尘天气过程,比上一年同期(15次)明显减少,也少于2000~2005年春季平均值(12.8次)。全国春季平均沙尘天气日数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
10.山东烟台、威海遭受暴雪袭击。
12月3日以来,山东烟台、威海两地连续3次遭受强降雪袭击。12月3~21日降水总量:烟台为 80.3毫米、威海为88.5毫米。其中,烟台的降水量为1951年建站以来历年同期的最大值(历史极值46.7毫米),威海的降水量也为1959年建站以来历年同期的最大值(历史极值32.7毫米)。
三、重大气象灾害预测
由于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成因是很复杂的,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来准确地预测它,这主要是由于对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和成因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鉴于气象灾害预测的需要,国内外许多气象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并设计了海-陆-气耦合的气候数值模式,并且,这些气候数值模式应用到实际的短期气候预测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预测效果。据此,气象学家在对旱涝规律与成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旱涝预报方法,即,利用物理相关与气候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多年的预报试验,证明是一种有发展前途、行之有效的旱涝气候预测方法。1991年夏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和1998年夏季在长江流域及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以及最近三年华北地区发生的严惩干旱灾害,利用气象学家提出的方法比较成功地把这些严惩的旱涝区域预报出来,为国家减少了损失,这说明物理相关与气候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旱涝预测方法对于严重旱涝还是有一定预报效果的。
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发生了持续严重干旱,长江流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在内蒙和新疆等地的冬季时常有雪灾发生,春季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出现沙尘天气或沙尘暴。要准确预测这些灾害的发生,就必须搞清楚这些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与成因。这不仅必须通过大量的观测把全球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搞清楚;而且,还要利用数学、物理学的最新成就,把气候系统的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水文和生物的过程用数值模式表示出来,再利用巨型计算机通过这些模式的计算来模拟气候系统的季度、年际、年代变化。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预测实验,才能够利用这些气候数值模式来预测这些气象灾害的发生。因此,要比较准确地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还需要漫长而大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