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语录”营销最佳的概念是你自己,很多话在报纸上、广告商都看的话就不是广告了,要有个性,个性不是喊口号。
“马云创造”马云的成功一开始就和媒体挂上钩了。早在1995年,马云在杭州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就知道很好地利用媒体为自己服务。
当时马云的中国黄页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中国之窗和杭州电信。这两家都是有一定政府背景的实力派。马云与之相比,就像一个刚会走路的幼童和一个健壮的大人相比,实力差别太悬殊,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不能力敌,就要智取。马云想到了媒体的力量,他在一位记者朋友的帮助下,在《杭州日报》头版发表了一篇《中国黄页闯世界》的文章,就是在这篇文章中,马云借比尔·盖茨之口说出了“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句著名的话。
马云深知媒体的力量,这篇文章发表后,在杭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且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转载。一夜之间,马云名声大振,中国黄页的业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后来马云转战北京。北京没有人知道中国黄页,更不知道马云。马云又想到了媒体。
但是,在1995年,不要说媒体,就连比尔·盖茨都对互联网持“中立甚至不屑的态度”。没有哪一家媒体愿意大张旗鼓地宣传互联网。
马云很有办法,也很有运气。他意外地结识了一个《北京青年报》的司机,帮他通过各种关系就找到了《中国贸易报》的副总编。
马云对于互联网的见解深深打动了这位副总编辑。副总编辑决定帮助马云。结果,《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发表了《走近马云》的文章。后来,在这位副总编的帮助下,马云有机会接触到了北京知名的媒体界人士,使大家都开始积极宣传互联网。
1996年,马云还通过一位老乡的关系,攀上了央视这个中国最强势的传媒机构,在《东方时空》制作了一期叫做《书生马云》的节目,帮助马云宣传互联网,宣传中国黄页。
马云自从创业以来,不知疲倦地在国内外奔波,和国内外的媒体打交道,从1995年到20007年,连马云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家新闻媒体给了马云和阿里巴巴帮助。
雅虎与阿里巴巴并购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并购案,而阿里巴巴在迎接并购的同时,也发起了一场借势炒作的强大攻势。
作为国内互联网知名企业的阿里巴巴十分清楚与雅虎并购事件的巨大影响力,这毫无疑问是个爆炸性的新闻,事情前后定会受到国内各大媒介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将对并购以及自身的品牌形象产生非同一般的推动作用。马云深谙借势做势的炒作之法,充分利用此并购事件的巨大影响,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有关话题,展开强大的炒作攻势,也为并购推波助澜。
传出并购消息以后,媒体开始了对并购性质的追踪报道,对阿里巴巴的关注也不断升温。该消息从8月8日上午10时开始在国内网络媒体上传播开来,随后,其他IT专业网站陆续转载该传闻,阿里巴巴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焦点的焦点。
这时候,阿里巴巴相当沉得住气,与“绯闻女友”雅虎统一口径:对并购消息不予置评。欲盖弥彰的阿里巴巴,成功激起了媒体“好奇”天性。一时间,围绕如何并购、到底谁收购谁、甚至是eBay是否要收购阿里巴巴等问题的评论性报道和推测铺天盖地,甚至有舆论认为,此次并购是雅虎吞吃阿里股份……
据不完全统计,三天之内仅百度新闻频道就能搜索到多达700条有关雅虎与阿里巴巴并购的相关报道;TOM网、新华网更是以“阿里巴巴与雅虎的并购”为专题对此次事件的前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跟踪报道;从报道媒体来看,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地的所有主流报纸、网络媒体等。
在这次“绯闻”中,阿里巴巴十分善于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借助网络,进行更广泛、更具影响力的炒作。对事件采用头条、要闻进行报道,占据网络制高点,第一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采用专题、总裁专访及论坛的形式来不断放大与深入、升华新闻报道。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炒作中,阿里巴巴任何的一举一动都被各大媒介进行了耐心、认真甚至反复地分析报道;借助并购事件的不断发展,引发外界对事件本身以及阿里巴巴的企业经营、内部管理、股权结构、领导团队等的详细披露,使得外界对阿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从《商业周刊》对马云的专访,到登上《福布斯》的封面;从到中央电视台的《书生马云》专题片,再到中国贸易报的《走进马云》专题报道;从央视的《对话》,到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和《年度经济人物》,还有最近火爆得不能再火爆的《赢在中国》……
从1999年创业之初,到现在收购雅虎随即成为中国网络门户的霸主,阿里巴巴深谙“造势、借势、因势”的新闻炒作之道,阿里巴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炒作中,“芝麻开门”。
可以说,没有媒体的帮助,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在阿里巴巴创业初期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做广告的时候,马云正是利用了媒体的采访报道来为阿里巴巴做免费广告。
在马云功成名就之后,还和媒体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经常向媒体界主动爆料,借以宣传自己。《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就曾经说过马云就主动地给他提供过“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这个“经典的商业案例”就是淘宝和eBay的“蚂蚁和大象之争”。
可以说,正是媒体的力量,帮助大家认识了互联网,也帮助马云在北京打开了局面。
“创业宝典”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广告不在与制作一则广告,而在于让媒体讨论你的品牌而达成广告。”普通消费者天生对广告的反感,这使得即使广告放在眼前,绝大多数人也会视而不见。更何况那些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的广告会被消费者过滤掉,新闻则成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因此,利用新闻事件(舆论热点),人为制造新闻、事件和舆论热点,借题发挥、借力打力,集中优势兵力,进而单点突破,获得好的效果。所以,要学会让媒体为自己服务,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很有启发意义。
一般来讲,利用新闻营销有三重境界。
初级境界,变亮点为焦点
任何新闻营销都有其明显的商业目的。在目的基础上,发散性的创造一些想法,这种带有极强的功利性的点子,往往只是一个亮点,思想的火花,所以你要把它变成新闻焦点。通过新闻营销的程序进行推广,形成阶段性的新闻事件,聚焦目标受众的眼球,这是最重要的。
中级境界,变焦点为卖点
什么是卖点?当然就是产品卖出去的理由。新闻营销的目的就带有销售任务,所以在新闻中最好能把产品嵌入其中,潜移默化的粘贴新闻中,润物细无声的打动消费者。其实,不论是直接来自产品特性还是事件的间接推动,只要达到销售才是终极目的。不过,在新闻营销中的产品买点和新闻买点的结合更微妙和巧妙,与一般的广告推广相比更含蓄、深入。当然,在事件中完全可以把广告推广和新闻营销作为整合,相互推动。
高级境界,变卖点为记忆点
新闻营销的作用如果仅仅是为了轰动,那么不如广告更现实一些。因为新闻营销需要影响长久,为不断跨越台阶进行长远的铺垫。所以如何将事件的热点变为消费的记忆点就显得尤为关键了。在实践中,通过某些新闻(不论采取哪些新闻营销手法),让媒体和公众对企业和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在达到销售同时,更要达到长久或者很长一阶段对企业和产品具有良好的认可,才是最高的境界。
“创业实战”利用新闻来进行营销,具有花费小、效果佳的特点,但是也要很好地策划,必须保证新闻的醒目性,否则可能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利用新闻进行炒作的方法很多,诸如悬念法、双簧法、争议法、揭黑幕法、借势法等等。但是,在利用新闻营销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观念要创新
和其他营销方式一样,创新才能吸引人,不能创新,新闻就可能是“旧闻”了。新闻就要突出一个“新”字,新奇才能保持公众对企业的关注,这也是新闻策划的基本支点和出发点。对于企业而言,特别是要策划一些动感很强的新闻,策划一些让媒体和公众感到很有新意的事件。
立场要公正
企业在新闻策划之前,就要摆正自己的立场。要多站在媒体的立场上,站在行业的立场上,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而不是一味地从本企业的角度出发。微软的新闻宣传就是忽视了与政府和公众的有效沟通,因此遭受到美国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口诛笔伐,最终以其垄断市场为由,将其拆分。
策划要周密
新闻营销是否成功,在于策划是否成功。从选题、策划,到具体实施,每个细节都要精心策划,不能有半点疏忽,同时要做好应急、突发情况的处理准备。事实不真实、组织不到位,造成欺骗社会、欺骗消费者的印象,就成了新闻策划的大忌。
反馈要及时
新闻发布以后,就像一颗炸弹引爆一样,谁都不会完全预测会发生什么事,要让企业的每次营销活动都做到一种极致,就得关注一些即使是细微的变化。比如从受众的数量和特征,活动的知名度、好感度,媒体和受众的态度等方面搜集相关信息,建立反馈及效果评估机制,为本次活动的及时跟进和下次活动的更好进行打下基础。
第七章 学学马云的“管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