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识人术,要运用在具体的生活中,在朋友、家庭、职场关系的处理中,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把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朋友间的友好相处,家庭的和睦,职场的顺利,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正确地识人。
生活中透视人心的点点滴滴
我们知道人心隔肚皮,人心莫测。事实上,人的内心状态并非不可揣测,而且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透视人心。最后不得不重提一下肢体动作语言的妙处。肢体语言是那些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比如外貌、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触摸、姿势、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
我们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即使不说话,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内心的秘密。人们可以在语言上伪装自己,但身体语言经常会“出卖”他们。
有一次,一位女病人对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有声有色地讲述她的婚姻是如何幸福,但弗洛伊德注意到她在讲这些话的时候却下意识地将她的结婚戒指从手指上滑上滑下。正是这个小动作让弗洛伊德心里有底,认为她对自己的婚姻并不满意,也不珍惜。后来,这个病人的婚姻果然出现了问题,因而弗洛伊德一点也不奇怪。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一天晚上,丈夫回来很晚,进门后,他就急急忙忙地向妻子解释因为有许多业务与客户商谈,所以耽误了很长时间。此时,他说话时却下意识地用手摸摸嘴唇,尽量避免与妻子目光相对。如果妻子善于观察,一眼便可看出丈夫的理由是编造的,他肯定隐瞒了什么。而且妻子还应该注意到,她不问他自己就主动解释的行为也是一种掩饰的行为。
人事部经理与求职者的谈话结束了,经理站起来和求职者握手:“我们考虑一下,回家等消息吧。”这位求职者心中没底,他究竟被录取没有呢?其实,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答案就在其中。在谈话时,经理的右手总是撑在脸上,中指封在嘴上,食指伸直指向右眼角,左臂又横在胸前,更明显的一点是他很少和这位求职的青年人进行眼神交流。这分明是在暗示求职者,我对你讲的不感兴趣,你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
如果你懂得肢体语言能够透露人的心理状态,即使你和对方没有交谈,也可以知道对方的心理。一个人在心情不舒畅时,会不停地吸烟,吸到一半又随手丢掉,也会把小纸片折来折去,甚至撕个粉碎;人在期待或遇到难题有所考虑时,往往会搓搓手掌。搓得很快,表示事情好办;慢慢地搓几下,事情就难办多了。如果你和别人谈一笔生意,对方若慢慢地搓手掌,那说明他疑虑较重,希望不大。
人物关系和交际效应也可以从肢体语言中透露出来。你和某人交谈,不要以为他的脸上仍有微笑,并不时地点头就表示他很有兴趣。也许对方已经想停止谈话,却还在捺着性子同你应付,你可以发现他身体朝向别的方向,或脚尖指向另一个方向,或眼睛盯着别处,不时地看一眼手表,等等。这些就是已经厌烦、很想摆脱的信号。
两个人在交谈,你作为第三者插了进去。倘若那两人把各自的身体稍稍转向你,并都有一只脚对着你,三双脚构成大体等边的三角形,这就是表示欢迎;如果他们只是看了你一眼,身和脚没转向你,这就是冷淡的表示。因为脚位指示会透露内心的奥秘,脚尖所指的方向不仅可以指示一个人所向往的目标,而且会指示对他有吸引力的人。
两个关系密切、很谈得来的朋友之间还会在身体动作上相互感染,采取同样的姿势。倘若两个好朋友相遇,停在路边交谈起来,那么两个人就会面对面,身对身,脚尖对脚尖,甚至采用几乎一模一样的坐姿或站姿。
在朋友间游刃有余
相对来说,处理好朋友间的关系,远比处理好其他的关系容易。抛开利益关系不谈,很多朋友关系是建立在相近的思想和观念、共同的观点和兴趣之上的,是日积月累达到的一个境界。退一步说,就算遇人不淑,交到一个损友,大不了绝交就好了,顾虑也不那么多。
然而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找到可诉衷肠的知心朋友,更希望自己是能广交好友,受人欢迎的人。这需要我们从自身出发,使自己具备受人欢迎的魔力。有的人天生有一种特质,就是人缘特别好。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你的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如果你想象那个人的人缘那么好,不需要你去学社交礼仪,只需要你平日里留意他是怎么做的就好了。
比如,他怎么穿衣、怎么待人接物、怎么说话,然后模仿他的行为直至变得有你的特色,你就成功了。再仔细琢磨一下,亲和力的来源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亲切,你乐于接触周围的人,随时保持愉快的心情,愿意和别人说一些家常话,你就做到了亲切。又比如说热心,你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遇到事情不怕麻烦,不一味推托,你就做到了热心。当然,与朋友相处时保持开朗的性格和使用幽默的语言也是很重要的。他们会觉得和你见面自己也会变得很愉快,而不由自主地想与你亲近,你就能在朋友间游刃有余了。
在家庭中如鱼得水
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需要把情和理糅合在一起的地方。有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外面与同学、同事、朋友都能相处融洽,却苦于不能处理好简单的家庭矛盾,这是因为不能通过简单讲理来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其实家庭里要处理的问题是相当多的,比如孩子的教育问题、婚姻问题、家庭成员关系等。家庭是一个系统,哪一个人出现问题,都和家庭其他成员息息相关。
各种关系的绝佳处理是家庭融洽的基础。
夫妻是家庭的主体,夫妻间不仅需要爱情来滋润,更需要彼此的尊重、理解、忍让、信任和一辈子互相守望陪伴。有的夫妻误以为结婚以后对方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强烈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规划人生路线,或者以牺牲一方促成另一方的发展,这是观念上的错误认识,更是激化矛盾的契机。所谓的夫妻平等,是观念上要互相敬重,在生活细节方面也应该多加注意,小到家务活、大到子女教育问题,都应该由夫妻共同承担。当然如果夫妻间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有共同爱好,可以是互相倾诉的对象,可以患难与共、无话不谈。那么夫妻就能创造出更多的生活情趣,在生活质量上就能有所保证。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应该是一种平等的爱护关系,而不应该把子女当成父母的附属品。现代教育提倡父母应当与孩子建立起朋友关系。要爱得有分寸,不要代替子女作决定,好的做法是站在子女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孩子敞开心扉与你交流,你才能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和他们的是非观是什么,让子女在开放的心态下去学习生活,长大后的孩子才能是一个生理心理健康的人。父母关心子女的成长要有原则,对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都不能放松,留意他们的行为举止,还要鼓励子女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让他们在广阔天地里经风雨见世面。在教育时,应当以身作则,父母平时的穿戴、待人接物、个人修养有直接示范效应。因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偶像,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为子女的,则要尊敬老人,尊敬父母,承担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要虚心听取父母的教导,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父母丧失了劳动能力,经济上要资助,精神上要安慰,生活上要照顾。
兄弟姐妹间关系也占相当的比重。现在家庭中很多兄弟姐妹之间接触还是比较频繁,关系处理得好,就能和睦相处;处理不好则特别容易发生矛盾。兄弟姐妹,不论是在一起生活,还是分家另住,都以关爱和谦让为主。对于年事已高的父母,兄弟姐妹应该共同分担,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成年兄弟姐妹可能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在平时可以多加走动促进感情,但最好不要干预彼此的私人空间。当然,如果有人遇到了难事,家里有了变故则另当别论,这时大家一定要共同分担,一起解决。兄弟姐妹之间的账也不要算得那么清,但要力求做到不欠人情账,很多兄弟姐妹之间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正是因为兄弟姐妹的不计回报,我们才要有良心,才更要加倍回报,回报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家庭减少矛盾,更加和睦。
另外,现在家庭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出在经济问题上,这是一个难题。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就是要在个体经济上独立。家里的某一个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势必会让这个人只能依附家长或者配偶生活,他就失去了承担责任的独立性,也会同他内心所需的自我和自尊产生强烈的矛盾。所以说,在一个完善的家庭中,每个人都应该争取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一定财富。这也是一个家庭存在的理由,家庭中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为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而奋斗。当然,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在实际生活中却不那么容易做到。
在职场中呼风唤雨
现在的职场人际关系,关系到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会正确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将会是你在职场打拼的推动力。在职场中应用识人之术,相较于其他场合更关键更复杂。因为职场是创造利益和价值交换的场所,涉及利益,人的心态多少会产生改变,而且常常需要你在很短时间内对一个人作出判断,作出的判断不仅关系到你自身的利益,甚至是整个集团的利益,这时掌握与人交往的识别要素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职场中更需要一种快速判断力,在这里我们可以使用“矛盾判断法”,就是说在与人接触时,观察对方的动作和眼神、语调和用词、服饰及配件等,快速寻找对方的矛盾之处。以此判断对方的性格类型。比如,有的人衣服素净,但语言夸张,眼神四射,可以初步判断该人试图追求安详生活但心里比较焦虑、不稳定。这种判断方法快速简易,很实用。当然,对人的认识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应该结合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方式方法加以观察,再加以综合性的调查与彼此的沟通磨合为主渠道,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
要想找到能够助你事业一臂之力的人,你先要在心中有个数。根据自己目前的职务,设定一个标准,就是那些你需要拉拢的人的标准。你需要拉拢的上级领导,应该具备高超领导力,有自信心,能够赏识你、提携你,你偶尔出现过失时能够为你遮掩;你需要拉拢的同级别的同事,应该在工作中能够资源共享、互相进步,能够默契配合,意见相左时能够体谅包容,性格最好要开朗;你要拉拢的部下,应该有培养潜力,有工作执行力,外出办事能为你长脸,内部办事能让你放心,心态必须很积极向上。在拓展自己人际关系时,一方面要多结交比自己强、有互补优势的人,而不能为了自己的优越感和表现欲,只结交比自己弱或不如自己的人;另一方面是要善于以真诚赢得对方的信任,把对方纳入自己的人际圈,并由此进入对方的人际圈,从而扩大职场人际。
在职场中,我们除了要熟知识别人的技巧,还要正确认识和建立人际关系,给职业正确定位。要知道进入任何一家新的公司,要熟悉的头等大事不是工作流程、岗位职能,而就是人际关系。
职场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是以创造利益和价值交换为核心的场所,这种特定的环境就决定了职场人际关系的支点就应该是利益关系。只有找准这个支点,并由此切入,才能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画出人际规划的基本线。根据这点,我们就可以先在众多同事中找出自己能够结交的同盟,未来的合作者、竞争者,可以拉拢或者警惕的对象等。还要判断一下未来的发展趋势,会不会随着职位、工作岗位、工作距离的变迁而改变你们如今的利益关系链。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定位,并考虑现在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关系,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在中间的过渡期应该留下什么样的伏笔。当然,不管你作了何种人际关系规划,都是要在以“广结善缘”的大前提下,四通八达的人脉网能使你在处世时更加顺利。关键之处还在于,你可以从数量中淘出质量,说不定你还能找到你在职场中的“贵人”,就是那些可以赏识你、肯提携你的人,将在你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对你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你对职场人际有了以上统筹的思考,你就可以着手为自己设定出人际关系模型了,这样可以让自己有一个清晰的思考体系。找出上司、同事、下属跟自己的利益关系,并根据利益关系确定如何与他们结交。既有眼前利益也有未来利益的人,对他们要很殷勤,要经常换位思考;未来有可期望利益,但当前没有利益的人,对他们可以主动帮忙,通过合适的渠道增加互信;当前有利益的,但未来没有利益的人,对他们可以用自身跟对方互换,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就好了;于可期利益摇摆不定或利害掺杂,以及心机叵测的人,对他们要多听少说,不要深交;完全没有利益的人,对他们要客气而不让对方感到冷淡。这样就能够有目的、有方向、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在职场中圆满处理好人际关系,永远不是一个坐享其成,什么都不用付出的过程,圆通处世是要有来有往的,别人对你有帮助的,你要适时反馈和回报,人际关系是在这一来一往中产生的。你还要让人觉得与你交往是值得的,而且很舒服、快乐,要让与自己合作交往的人都有利可图,而且做到凡事都很自然、愉悦,你就把握了人际交往的命脉。但这种收付之间的平衡是很难把握的,不过只要自己能力允许,就要力争让与你合作的人多赚一点,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和你合作,这样你的路才能越走越宽,而对于少数贪得无厌或者斤斤计较的合作者,你就要及时结束这种关系,不要滥情。
当处理好了利益关系层面的人际关系后,人际关系还能发展到好友和人格互信的程度。要区别对待工作和友谊,在职场中要牢记工作第一,友谊第二,不要为友谊而破坏工作的规范。在工作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必须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对于工作上的事情,不管是你还是对方都不应该私相授受,跨越工作关系办事。如果是对方犯了错误,应该找时间与他真诚沟通。人与人接触后,有一定好感,进一步接触,你们就能结成利益共同体,在职场上休戚相关,彼此挡风遮雨。你在职场中建立起的关系网,是你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要好好把握。
保持心平气和
许多人能言善辩,时常在人群中占据上风。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有多么了得,他们更乐意尖酸刻薄,带有挑衅意味,似乎这样会显得伶牙俐齿,不好惹、有个性。
很多善于辩论的人因为不懂人际关系的维护,目中无人,争强好胜,什么都想比别人高出一截。别人说一句话,他也会从中挑刺,非要让别人同意他的观点,甚至不惜辩论一番决出胜负。卡内基对此说过:你可能赢了辩论,你却输了人缘。任何讽刺挖苦都是带有攻击性的,即使是友善的嘲弄,有时也会让你失去友情。讽刺挖苦阻挡了正常的开放式的交流,而使交往变成了荒谬的争吵。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千万别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那就会被人说成是“嘴不饶人”,还会给别人造成刻薄的印象。就算你是有口无心,也会令你的形象大打折扣。
戴维在公司是个小职员,一次同事跟他一起负责一个业务,可是最后却出了一点差错。戴维和同事互相责怪。
戴维一向伶牙俐齿,嘴不饶人,哪能容忍同事的责怪?就大声反驳他:“怎么着怎么着,当初你要知道我这样就别和我合作啊,既然合作了还怪我干什么?怪就怪你自己不会找搭档。我以前也是做事很认真的人,怎么到你这儿就总出错呢?你说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啊……”戴维嘴不停,一直持续了三分钟,同事气得说不出话来。最后,两个人形同陌路,戴维在公司的人缘也几乎毁掉。
公司的同事之间本应该是相互帮助,拧成一股绳。结果却为了这么一点小事撕破脸皮,那以后还怎么合作呢?公司里怎么还会有和谐的氛围呢?这就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了。
交谈和沟通是彼此之间交换信息、想法与感觉的过程,并不是辩论赛,没有必要分出高下,没有人喜欢总是被人驳倒,喜欢被强压在人之下。如果你只是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非要置人于失败之地,恐怕会得不偿失。赢了一场辩论,失去一个朋友,这又何必呢?
所以,为了与他人有更好的沟通,请你克制住自己争强好胜的个性,隐藏住自己咄咄逼人的高超口才技艺,舍弃这种竞赛式的谈话方式。你不妨采用一种随性、不具侵略性的谈话方式。这样当你在表达意见时,别人就比较容易听进去,而不会产生排斥感。对别人的意见,你也不妨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考虑是不是也有道理。即使你真的无法表示同意,也要拿出宽容接受的姿态,毕竟这个世界上持不同意见的人很多,你不同意他,并不代表他就是错的。你只需要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就够了。
谦虚谨慎、宽容平和是交往的一大要点。切不可感情用事,没有城府,一冲动就口不择言。有些话可能也算不得错,可是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就会惹众人恼怒。
公共汽车上人多,一个年轻小伙子不小心踩到了一位老大爷的脚,老大爷脾气不好,张口就来:“你说你这么大一小伙子,欺负我这么大岁数的人干吗?”小伙子本来刚开始是想说一句抱歉,可老大爷的话实在让他反感,愧疚的心理马上无影无踪。他按捺了半天说:“踩了就踩了,可我什么时候欺负您了啊?”老大爷更不高兴,说:“得得得,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好。我看你那样儿,监狱里刚放出来的吧?”这下小伙子可火了:“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说完就要往前冲。这下车里的人左劝右劝,好不容易才让他俩消了气儿。
一点小事,换上一种说法完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可是说话太冲,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张嘴就来,非要逞一时口舌之快,就可能激怒别人,让事情变得不好收拾。所以,与人交往不要刻意地想做出强势的作风,似乎让所有人都哑口无言才是你的最高目标。嘴上占上风并不代表你有多么了不起,别人不会因为你的“伶牙俐齿”就佩服你,反而会因为你的不识抬举、不懂礼貌而厌恶你。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一旦在人际关系中占了上风,就气势汹汹、咄咄逼人,仗着自己有什么优势就大逞口舌之强,非要把人逼进死胡同他才开心。这样的人,即便再能说会道,也只会招人厌烦。
一位老人去逛花鸟市场,不小心将小贩的两个花盆碰倒摔破了。老人连忙道歉,还说愿意把两盆花买下来,可是一掏口袋才发现一分钱都没带。
那个卖花的小贩就不依了,喋喋不休地说两盆花值多少多少钱,其实最多也就20块钱。
老人说:不管多少钱我赔你就是了,但是我现在没有带钱,你可以叫人随我回家拿钱。
小贩不相信,不让他走,一个劲儿地让他再好好摸摸口袋找钱。老人把口袋翻给他看,确实是没有钱。可是小贩就是不相信,还咄咄逼人,说哪有这么大一个人出门不带钱的。
老人没办法解释,只好反复说,我不会骗你的。可是无论他怎么解释,小贩就是不相信。小贩要老人拿出身份证看,可是老人偏偏又没有带身份证。于是小贩就仍然不放他走。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老人没有受过这种委屈,感觉很没面子,着急上火,结果一下子心脏病突发,不治而亡。
其实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意外,何必太计较呢?上面事例中的小贩,为了20块钱的花盆居然葬送了一个老人的生命,岂不是追悔莫及?想想看,生活中为这种小事斤斤计较、得寸进尺的人还真不少,其实,很多事情根本没有必要非要分出高下优劣,尤其当这个结果还可能挫败别人的自尊心时,那就更不要去争辩。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你要存心让别人难堪,别人一定心里不服气。这也注定为你以后的人际交往埋下隐患,所以,有时候对自己的观点要有所保留,对别人的观点也要能理解和认同,这样关系才能和谐。
伶牙俐齿尽可以用到辩论会上,但是生活不是辩论会。一个拥有好口才的人会知道一个人不能永远坐在辩论席上,不同的场合要说不同的话,必要时还要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有张有弛,有理有节,恰到好处,拥有一颗体谅之心,真正的好口才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听懂锣鼓之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要注意说话方的“弦外之音”。
生活中有大量的话不用直接说出来,话里带出来就行了。更有不能直言的意思,得靠暗示来表达。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听出话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人沟通,在交流时更好地把握对方的意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东条英机出任日本首相。此事是秘密决定的,各报记者都很想探得秘密,都竭力追逐参加会议的大臣采访,却一无所获。
有位记者有心研究了大臣们的心理定式:谁都不会说出由谁出任首相,假如问题提得巧妙,对方会不觉地露出某种迹象,从而有可能探得秘密。于是,他向一位参加会议的大臣提出一个问题:出任首相的人是不是秃子?
当时,日本首相有三名候选人:一个是秃子,一个是满头白发,一个是半秃顶,这个半秃顶的就是东条英机,在这看似无意的闲谈中,大臣没有想到其中暗藏机关,因为他在听到问题之后,神色有些犹豫,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聪明的记者从这一瞬间,就推断出最后的答案,获得了独家新闻。因为对方停顿下来,肯定是在思考:半秃顶是否属于秃子?
多练习“解话”、“接话”的功夫,可提高你表达言外之意及倾听弦外之音的本领。
在商场上,有时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客户会用一些不存在的“实事”来进行试探或胁迫,我们称之为“伪理由”,这时候就看我们的“听力”如何了!
例如对方会说:
——“在别的经销商那里也有同样的商品,价格要便宜得多!”
——“产品是不错,不过我们还要考虑考虑!”
——“还有几家供应商,也来找过我们!”
……
其实要想判定对方所说是否属实并不难,只需要问得具体一些,对方便开始闪烁其辞了,毕竟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公关专家提醒你,与上级领导谈话时更要注意,因为领导的语言是最具揣摩性的。
比如你刚到一家公司不久,领导找你谈话:“你到公司还没多久,工作成绩不错,以后有什么打算呢?”很轻松的一句话却含有领导特殊的意图,他是在考察你的工作心态。
你若很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志向,领导会以为你过于幼稚而缺乏城府;你若大谈自己与公司不相干的事业理想,上司会了解到你眼下只是把公司当成一个跳板,一旦有了机遇你就会远走高飞,根本没有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算。
这时你就该谨慎而言:“我想就目前的工作先干一段时间再说,以后再做打算也不迟。”以这种含蓄的语言回答是比较稳妥的。
要学会暗藏释说,以柔克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说话人是利用会话隐含来侮辱人,听话人就更应注意了。听话人不仅要善于听出对方的恶意,而且必要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个含蓄的回击。
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商人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回答说:“那好办,要是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这里商人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显然是暗骂“犹太人与驴子一样,无法到达那个岛”,而海涅则听出了对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时话里有活,暗示这个商人是个驴子,使商人自讨没趣。
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及至流露内心情绪。因此,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只有正确地“察言”,才能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把握他们的想法,更好地沟通。
把不同性格的人摆到最合适的位置
如何把不同性格的人摆到你生活中的最佳位置呢?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你很了解的人,这个人性格的方方面面,你都了如指掌,那你会让他跟你建立怎样的关系呢?大部分人会凭着感觉顺其自然,甚至认为这种关系的建立是理所应当,没有道理可言的。如果你还是用这样的观念理解并解决你的人际关系,那无疑是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在打理自己人际关系之初,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对自己越了解的人,越容易抓住别人的性格特点。在建立人际关系之时,很容易找跟自己性格相似的人当朋友,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很喜欢找同样性格内向的朋友,这种是我们最本能的选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人际交往就不能再局限于对同类的寻找。
如果你身边有性格热忱的人,他们是伙伴的最佳人选,特别是在事业上。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会感染周围的人,在工作上也表现得很有干劲,乐于助人,还比较能体贴他人的难处。但你不能让这种人介入你的生活太多,尤其是已经结婚拥有自己家庭的人,会因为性格热忱的人自主性过高又爱表现,难免会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导致你家庭出现问题。在同别人合作时,他们容易同人发生冲突,这时,你应该以正面和赞赏的方式鼓励他正确应对。
如果你身边有性格沉稳的人,他们是你值得信赖,甚至可以依赖的最佳人选。性格沉稳的人遇事冷静、为人内敛、不多言,他们能对周围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可以给你提供许多客观有效的建议。他们自身能承受较大的压力,积极投入工作和生活中,而且多能做到果断又面面俱到,所以能让人充分地信任他的能力和人品。但除非是你先向他发出求助信号,否则他是不会轻易地卷入你的是非之中的。
还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你要明白把不同性格的人摆在你生活的最佳位置,会使你的人际关系更和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和谐、美好,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望并非易事。生活中你常会发现,有些同事间闹别扭,既不是因为思想观点上有分歧,也不是由于他们道德品质方面的毛病,只是因为性格上有差异。有的人性情沉稳,做事忠实认真,对咋咋呼呼、毛毛躁躁的人可能看不惯;有的人果断泼辣,与优柔寡断、磨磨叽叽的人可能合不来。这种“看不惯”与“合不来”,虽说只是性情不合,但这个问题不能忽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恋人性格不合,相互之间感到难以相处,感情上很痛苦,最终不得不分手;有的人因同事之间性格不合而搞不好团结,工作上不能合作;有的人谈生意,因为没有耐心和一个慢性子的人协商,可能失去一笔好买卖。许多事实都说明,一个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不仅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影响他的工作和事业。因此,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
1.要承认差别
人与人之间,不仅有体貌上的生理差别,而且有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上的差异。性格是心理差异的核心特征,人与人的不同,首先表现为性格的不同,世界上找不到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必须承认这一点,承认人与人的性格差异,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能消除由于性格差别而产生的“坏习惯”、“合不来”,就会缓解矛盾,就会减少对于不同性格的人的反感和厌烦情绪。
2.要求大同存小异
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往往不同,因此,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就要善于在不同之中发现共同之处。比如你是个性情平和、处世慎重的人,你给某人提意见,可能语气委婉圆滑,丝毫没有尖刻味。你身旁有一个性格刚直、暴躁的同事,他给这个人提意见,可能语气尖锐、单刀直入,同时还可能批评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怕得罪人。这时候,如果只看到那个直率的同志提出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粗暴,不讲情面,你就会与他格格不入,合不来。反之,如果除了看到你们两人提意见的方式不同以外,还看到他和你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目的都是真心帮助同事,你就不会认为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直率和热心肠,也就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
我们要是都看到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了。
3.要多了解别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是在环境、教育、实践等条件。
充分的谈判话题
在我们讨价还价之前,一定要做足准备,先搞清楚行情,再进入博弈中,否则将会陷入对方设定的骗局。比方说,你想寄一份快递,之前没有类似的经验,于是你给某家快递公司打电话,通过简单几句,对方摸出你是一个新手,于是骗你说要20元钱。你想了想,开始讨价还价,最后15元成交。当你为自己的谈判水平感到扬扬得意时,其实市场的行情也就8~10元而已,甚至更低,只不过,你没有摸清楚行情。这就是为什么“货比三家”这条策略如此重要的原因了。
在任何的谈判博弈展开之前,准备得越充分,对自己越有利,胜算的把握也越大。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访问日本时,基辛格作为美国国务卿同行。尼克松总统在参观日本京都的二条城时,曾询问日本的导游小姐大政奉是哪一年?那导游小姐一时答不上来。基辛格立即从旁插嘴:“1867 年。”这点小事说明基辛格在访问日本前已深深了解和研究过日本的情况,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美国人十分注重商业谈判技巧,他们在行动前总要把目标方向了解清楚,不主张贸然行动。所以,他们的生意成功率较高。美国商人在任何商业谈判前都先做好周密的准备:广泛收集各种可能派上用场的资料,甚至连对方的身世、嗜好和性格特点也不放过。因此自己无论处在何种局面,均能从容不迫地应付。
一家美国公司与日本公司洽谈国内机器设备。日本人素有“圆桌武士”之称,富有谈判经验,手法多变,谋略高超。美国人在强大对手面前不敢掉以轻心,组织精干的谈判班子,对国际行情做了充分了解和细致分析,制订了谈判方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做了预测性估计。
美国人尽管做了各种可能性预测,但在具体方法步骤上还是缺少主导方法,对谈判取胜没有十分把握。谈判开始,按国际惯例,由卖方首先报价。报价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有很深的学问,甚至是一门艺术:报价过高会吓跑对方,报价过低又会使对方占了便宜而自身无利可图。
日本人对报价极为精通,首次报价1000万日元,比国际行情高出许多。日本人这样报价,如果美国人不了解国际行情,就会以此高价作为谈判基础。但日本人过去曾卖过如此高价,有历史依据,如果美国了解国际行情,不接受此价,他们也有辞可辩,有台阶可下。
事实上美国人已经知道了国际行情,知道日本人在放试探性的气球,果断地拒绝了对方的报价。日本人采取迂回策略,不再谈报价,转而介绍产品性能的优越性,用这种手法支持自己的报价。美国人不动声色,旁敲侧击地提出问题:贵国生产此种产品的公司有几家?贵国产品优于德国和法国的依据是什么?
用提问来点破对方,说明美国人已了解产品的生产情况,日本国内有几家公司生产,其他国家的厂商也有同类产品,美国人有充分的选择权。日方主谈人充分领会了美国人提问的含意,故意问他的助手:“我们公司的报价是什么时候定的?”这位助手也是谈判的老手,极善于配合,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以前定的。”主谈人笑着说:“时间太久了,不知道价格有没有变动,只好回去请示总经理了。”
美国人也知道此轮谈判不会有结果,宣布休会,给对方以让步的余地。最后,日本人认为美国人是有备无患,在这种情势下,为了早日做成生意,不得不作出退让。
“准备充分再做交易。”这是美国人的经商法则。在经商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美国人会问到自己彻底弄清楚以后才善罢甘休。美国人这种问则问个水落石出的性格,在商业谈判中可以彻底地表现出来。
美国汽车业“三驾马车”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拥有近70亿美元的资金,是美国第十大制造企业,但自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公司却屡遭厄运,从1970年至1978年的九年内,竟有四年亏损。其中1978年亏损额达204亿美元。在此危难之际,艾柯卡出任总经理。为了维持公司最低限度的生产活动,艾柯卡请求政府给予紧急经济援助,提供贷款担保。
这一请求引起了美国社会的轩然大波,社会舆论几乎众口一词:克莱斯勒赶快倒闭吧。按照企业自由竞争原则,政府决不应该给予经济援助。最使艾柯卡感到头痛的是国会为此而举行了听证会。那简直就是在接受审判。委员会成员坐在半圆形高出地面八尺的会议桌上俯视着证人,而证人必须仰着头去看询问者。参议员、银行业务委员会主席威廉·普洛斯迈质问他:“如果保证贷款案获得通过的话,那么政府对克莱斯勒将介入更深。这对你长久以来鼓吹得十分动听的主张(指自由企业的竞争)来说,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说得一点也不错,”艾柯卡回答说,“我这一辈子一直都是自由企业的拥护者,我是极不情愿来到这里的,但我们目前的处境进退维谷。除非我们能取得联邦政府的某种保证贷款,否则我根本没办法去拯救克莱斯勒。”
他接着说:“我这不是在说谎。其实在座的参议员们都比我还清楚,克莱斯勒的请求贷款案并非首开先例。事实上,你们的账册上目前已有了4090亿元的保证贷款。因此务请你们通融一下,不要到此为止,请你们也全力为克莱斯勒争取4100万美元的贷款吧,因为克莱斯勒乃是美国的第十大公司。它关系到60万人的工作机会。”
艾柯卡随后指出,日本汽车正乘虚而入,如果克莱斯勒倒闭了,它的几十万职员就得成为日本的佣工,根据财政部的调查材料,如果克莱斯勒倒闭的话,国家在第一年里就得为所有失业人口花费27亿美元的保险金和福利金。所以他向国会议员们说:“各位眼前有个选择:你们愿意现在就付出27亿呢,还是将它一半作为保证贷款,日后并可全数收回?”持反对意见的国会议员无言以对,贷款终获通过。
艾柯卡在这次关键的谈判博弈中胜出,可以想象,他之前做了多么巨大的准备工作,他调查了政府所发放的保证贷款,搜集了财政部的调查资料,找到了为赢得贷款所需要的一切论证。当他拿出这些有利证据时,政府委员已经失去了讨价还价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