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前方的梦想,理想中的幸福生活正在向我们频频招手,但我们仍然要相信,一双能够看破重重迷雾,帮助我们指引前进方向的眼睛才能带领我们走到幸福面前。
而隐藏在那份敏锐目光之后的真正指引者,其实是我们的智慧,那些几千年来不断追寻着人生真谛,探索着宇宙奥秘的大师们所流传下来的智慧,佛陀所拥有的无边的智慧。
这份伟大的可以帮助我们指引方向,甚至无所不能的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哥白尼发现了“地心说”的错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爱因斯坦则将物理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用相对论与质能守恒的定理开启了宇宙秘密的大门,这些人就是我们西方的智者与专家。而在东方,同样也拥有着许许多多拥有无边智慧的大师,而他们与西方的学者不同,并不将自己的探索方向设定在“物”之上,而是相反地通过不断地发现自我,而掌握这世间的秘密,可以说东方的神秘智慧是一种对自我的发现,对灵魂的阐释,可以说他们是一群真正的精神方面的专家。
这些东方的精神专家们正是通过对自我的探求,寻找到了另一条可以拥有智慧与力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与你的出身、你的财富,甚至你的身体状况无关,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智慧,无论我们是谁,都可以很容易地寻找到自己幸福的方向。
有的人也许会说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一定会受到各种现实苦难的约束与阻碍,比如我的学识、我的出身、我没有启动资金等,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正是这些。
在比产生佛陀的印度更为遥远也更为神秘的远东,有一位名叫慧能的和尚。由于家境贫寒,慧能从小没有念过书,甚至不认识字。但是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没读过任何书的慧能听到别人在念诵《金刚经》。
偶有所悟的慧能突然意识到这就是自己所要寻找的方向,于是他沿街乞讨,跋涉千里到了黄梅山,找到当时的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希望能够拜在对方门下学习佛法。
“你是哪里人,到这儿来做什么?”弘忍看着面前的乞丐,直截了当地询问对方的来意。而慧能所给出的答案却更加直接:“我是岭南人,到这里的目的是‘成佛’!”
听了对方的答案,五祖弘忍大师感觉很惊讶,但为了试探慧能的悟性却故意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色:“岭南之地都是蛮夷所居,你凭什么成佛?”
面对对方的鄙夷,慧能既没有生气也没有失望,只是心平气和地陈述着自己的理解:“人也许有南北的区别,但佛性是众生所共有,你我的形体、出身也许不同,但佛性却没有差别。”
就这样,弘忍大师收留了面前这位既没有显赫出身,也没有渊博学识,甚至连字都不认识的年轻人,可慧能的身份却并不是弘忍大师的弟子,而是寺庙中干杂务的和尚。
最终,弘忍大师在涅之前召集众弟子,希望他们各颂一偈来表明自己佛学的心得与境界,最终通过这种方式来考察众弟子对禅宗的理解,选出自己的衣钵传人。
而当时弘忍的大弟子,以学识渊博著称的神秀和尚张口颂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殷殷勤拂拭,不教惹尘埃。”
就在神秀和尚认为自己的佛偈高深通达的时候,一直边做杂务边修行的慧能和尚却说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听了手下学识最渊博和教育程度最低,也是地位最高与地位最低的两位弟子的颂,弘忍直接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能和尚,而慧能也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
通过慧能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些我们自认为横亘在自我与希望梦想之间的困难事实上也许并不存在。而唯一真正存在的只有我们的梦想与追求梦想的信念本身。神秀和尚企图通过展现自身的高贵或者渊博而得到弘忍大师的衣钵——实现他的梦想,却并没有成功,因为他认为这世上总有“尘埃”存在,可慧能和尚从他不顾自己的贫穷与没受过教育的现实,毅然踏上求法之旅开始,就已经懂得了这世界上的种种阻碍,如同“尘埃”一般,只要你不去为它们分心,就完全可以当它们并不存在。慧能的眼睛所看到的只有梦想,以及通向梦想的道路,至于那些让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瞻前顾后、裹足不前的干扰与纷乱,在慧能和尚心中,根本“不是问题”。而最终,那些干扰与纷乱也的确并没有成为慧能的“问题”。
可见,当我们选定了自己的目标以后,我们认为“不可能克服”的那些影响,其实也许并非真的不可能克服。最终让我们失败的并不是那些困难本身,而是产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恐惧与无力感。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普通家庭,如果说他的家庭与邻居有什么不同,也许唯一的差别在于他的父亲在当地乐团里唱合唱——微薄的收入,有限的音乐熏陶,这些构成了贝多芬拮据而完全谈不上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可贝多芬却在童年就对音乐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兴趣,他在人人认为“不可能”的年纪——4岁就开始学习羽管钢琴和提琴,而到了8岁,他已经开始了在公共场合的表演生涯;11岁的贝多芬再一次在一个众人认为“不可能”的年纪进入了波恩当地的剧团乐队;而12岁的贝多芬则将他少年时代的“不可能”发挥到了极致——被当时的宫廷琴师兼波恩剧场经理尼费看重。在尼费的培养下,一年之后,贝多芬就成功地发表了三首奏鸣曲;又过了一年,14岁的贝多芬已经成为了波恩剧场的助理,并且担任了宫廷的风琴师和故琴师。
创造了一连串奇迹,取得了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统统“不可能”的一连串神奇成就之后,22岁的贝多芬为了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放弃了他拥有的一切,只身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并且在那里遇到了那位对他终身的音乐成就有着重大影响的导师——海顿。在海顿的指导下,贝多芬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就创作出了《C小调交响乐》、《献给远方的爱人》、《田园交响曲》等著名作品,并以此奠定了他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的地位与声誉。
可就在贝多芬感觉自己终于快要触摸到梦想的大门的时候,不幸突然降临,32岁的他完全失聪了,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作为一位音乐家,失去了听力,这种打击几乎是致命的,贝多芬也曾因此而消沉,他感觉前途一片黑暗,仿佛有一座看不见,却又巨大到难以翻越的高山峻岭横亘在他与梦想之间——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完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也完了,他甚至绝望到希望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但这时才恰恰是考验贝多芬到底只是一位拥有着不错音乐天赋的小精灵,还是一位真正能将梦想化为现实的伟人的时刻——贝多芬用他的行动与成就证明了自己的伟大,也最终翻越了又一座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逾越的障碍。
听不到声音,贝多芬就用牙齿咬着小木棍,再将木棍支在乐器上,凭借木棍的颤动来感觉音乐的音量大小与音频高低。作曲的时候,贝多芬完全无法听到自己所创作音乐的效果,但他坚持一遍又一遍地在钢琴上弹奏自己的音乐,通过琴键的震动来感受音乐的效果。就这样,失聪不但没有击垮伟大音乐家的创作热情,反倒在贝多芬的音乐与灵魂之中融入了一种坚韧执著的生命光辉。最终,在失聪之后的30年,贝多芬凭借着他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等作品,将自己的身份从一位普通的“宫廷乐师”或者“音乐小神童”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古典音乐界一座真正永远无法被超越的高峰。
可见,这世上真的很少有“不可能被克服”的困难,许多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与“聋子音乐家”相比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小问题!
总之,无论是慧能还是贝多芬,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在我们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总有着许多看起来很可怕的困难,可我们一定要记得,真正的智慧并不是如何“躲避”这些苦难,改变自己前进的方向,而是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无力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追逐梦想,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