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一家著名食品公司中担任劳务管理的负责人请边德博士对公司的劳务管理提些建设性意见。他们请博士到总经理室,总经理开门见山地问他道:"请问博士,您能为我们公司做些什么呢?"边德博士做出犹疑的表情,谦逊地说:"我也并不十分清楚。还是先听听朋友们的意见吧!"总经理闻言,即刻拍板,聘请博士做为本公司的顾问,聘期为三年。
其实,此前该公司也曾见过几位专家,当时那些专家无一例外地高谈阔论,但只对公司事务谈些单方面的意见,只有边德博士以"我也并不十分清楚"开头,用自己虚怀若谷的姿态激发起总经理的优越感,从而使对方放心地任用自己。
即使是同样的忠告或进言,可因措词用句的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批评不要太过分
很多人受到忠告,只有智者才能从它得到禅益。忠告很少受人欢迎,最需要忠告的人,永远最不喜欢接受忠告。(卡耐基语录)
当一个人被他人指出自己不曾发现的缺点或错误时,他是不会心存感激的。因为他不会相信自己身上有这种缺点,所以他会认为你是在恶意中伤。(卡耐基语录)
若想使对方接受批评,首先要营造隐秘的氛围,消除对方的敌对心理。公开指责对方的缺点或在第三者面前肆无忌惮地渲染。
只能使对方受到刺激和侮辱,批评的效果就无从期待了。(卡耐基语录)
(1)不要过度的干涉
大凡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我行我素、自我意识极强的人。
很难界定,是个人主义的倾向升华为艺术,还是从事艺术能成为个人主义者。常从他们口中听到类似的语言,"我最惬意的时候就是一个人独处。"对这些人,倘若对他们的作品说三道四,或探究其私生活,他们就会勃然作色。
即使说者的用意是好的,语气是亲切的,他们也会因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大伤感情,耿耿于怀。
当然,普通人受到他人的干涉,心情也会低落沮丧,只不过不会做出如艺术人士那样过激的反应。
一个人的心情因外界的干涉而变得极坏,就会发火。
美国心理学家H·西努特将一个人生气的原因大致分类为:伤及自尊心时;欲求得不到满足时;睡眠不足时;心理不安时等。
以西努特博士的分析结果为基础做出假说的话,可以说人们最不愿意忍受的就是受到他人的干涉。
批评对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对方造成过分干涉的印象。
一位朋友在生产轴承的H公司,任制作部门的负责人。
一天,他对我抱怨说,他接到上级关于"增加轴承产量"的指示,转而布置给下属,可这么多天了,并不见起色。
于是,我询问他是怎么监督雇员的。朋友告诉我说,他每时每刻都要巡回在车间,遇到不尽如人意的环节,就要长时间地盯在那里。
于是,我向他提了几项建议。
我建议他抛弃几乎每时每刻巡视在车间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涉,因工人的过错而完不成产量时,也不要作任何指责,而给他们短暂休息的机会。
我想随后再考虑组成作业组的问题。没过几天。朋友告诉我说,照我说的去做了,效果不错,可没过几天,又变成了老样子。
于是,我让其把工人分为A和B两个作业组,先不要下达生产指标,而鼓励他们各尽所能,争创佳绩。不到一个月,朋友向我报喜说,我的方案大获成功。
分析朋友成功的秘诀,我想原因主要有下面两条:第一,在于抛弃了直接的干预,也就是说放弃了由上级一一做出指示、监督的做法;第二,将生产指标交给工人,激发工人们独立工作的积极性。
这一例子说明,若想取得批评的正效应,就要摒弃过度干涉、事无巨细、身体力行的愚蠢做法。
(2)不要揭人短处
谈话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尤其是能互相肯定对方的说话,那么甚至可能双方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但有些人却不懂得谈话的艺术,他的谈话会像一个检查官来审查对方的谈话,不时地给对方指出一些缺点,有时甚至是一些尖刻的批评。在他们心里似乎不存在一个平心静气谈话的观念。与其说他找到一个谈话对象,不如说找到一个批评的对象,他总喜欢指出人家的短处,而使他人处于下风,显出自己的一种优越感来,好像他一向是光荣、伟大、正确的,而他人就是自己的反面典型。这种谈话当然是令人不愉快的,因为这伤害了对方的自尊。
当一个人被他人指出自己不曾发现的缺点或错误时,他是不会心存感激的。因为他不会相信自己身上有这种缺点,所以他会认为你是在恶意中伤。可能的情形是,他也会想方设法地挑出一些你的毛病。
聊天的时候,你偶然指着人家的鼻子说:
"你这家伙是很小气的,比如有一次,我们去饭店吃饭,你……"像这样的例子你或许能找出很多,用来"论证"你的观点,你举得越多,对方会越恼羞成怒,而不会感到你的观点越来越正确。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对方明明知道自已的错误,但巧立名目,找出借口来掩饰自己。对这种人你可以含蓄委婉地点明就行了,没有必要捅破,你只须明白他在说谎,并且在行动上不做任何支持就行了。如果你这样说:
"哼,这个家伙又在说谎了,简直无耻!""你有种的话就承认已这么做了!"诸如此类的话可能会表现出你的堂堂正气,但人在需要虚与委蛇的时候还是要讲究些计谋,如果对方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如果你捅破他了,他会因此而明日张胆地干坏事,甚至对你自己也造成不利。如果对方是一个知善恶、思悔改的人,你这么一点破,他可能会生出一种大错已铸,不如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更有甚者,有些人喜欢指出对方的某些深以为患的隐私或短处,并将它当做笑料以享同座谈客,那可能会造成对方对你的刻骨仇恨。有些事情在外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如在自己看来可能是极为关注的,外人轻易地指出这种东西,会使他感到如同挨了一个耳光。
"你以为你这样解释得通吗?好,我再问你……"如果你这样诘问对方的话,不只会使对方感到很没面子,而且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因为对方会有一种被逼入了墙角的感受。
"得饶人处且饶人",我们始终要给对方一个机会,不要让对方难堪。我们有很多平凡的俗语,足以使我们谨记这一点:
"矮子怕量身高,和尚怕说灯泡。"
(3)不使人难堪的批评
一九○九年正是德皇威廉二世执政,他目空一切,发表了一篇荒诞绝伦的演说,他说德国是世界和平的主宰,只有使德国建立强大的陆海军才能稳定欧洲,并且维持英国的利益。他还声称自己是英国友人,他曾使英国不受俄法两国的压力在非洲获得胜利。
这篇演说在每日新闻上刊登,举世震惊,并把整个局势搅得越发混乱。世人都对这篇骄横狂妄的演说加以攻击评论,尤其是在英国最为激烈,连德国的政客亦不胜惊惶,德皇至此也后悔不该说那么露骨的话。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德皇就把责任推到总理大臣布洛克亲王身上,叫他来声明那篇演说是出自亲王的建议。布洛克得知此事后就对德皇说:"陛下,恐怕世人不会相信它是事实。"德皇闻之大怒,便说:"你以为我才是笨猪,能犯你永不犯的错误。"布洛克立即发现自己的错误,于是连忙改正说:"陛下,我说的话绝无这个意思,实际上陛下各方面的学识都远胜过我,我所懂的只是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些粗浅知识,而陛下在这方面懂得比我多得多,并且精通一切自然科学。陛下每次谈及各种科学原理时,我都深感佩服,因为我完全是个外行,连一点儿都不懂。"德皇经过他这样一补充,心中不快顿时全消,因为他相信布洛克没有鄙视之意,并且敬佩自己的才能,于是很高兴地握着布洛克的手说:"我们继续互相合作,团结一致,如果有人说布洛克不好,我将对他的鼻子猛击一拳!"布洛克亲王在千钧一发之际挽回了局面,可是他在说话中仍有一个错误,那就是他应该把赞美放在前面,这样就天衣无缝了。
几句恭维的话,把盛怒的德皇变成知己,假如我们在日常的交往中也应用这种谦虚称赞的方法,其结果不是一定更美满吗?
人们做错了事,或做了件吃亏的事,除非他自己主动告诉你时,才会坦白地承认错误,但如是你主动指出他的错误,那么他一定找出种种理由加以辩解。你可以在周围的朋友或家人中试试看,无论是小疏忽或大错误,没有几个人能在别人指出后立即坦率地,不为自己解释地承认错误。
《处世教育》的作者卡耐基教人不要乱批评别人,这是立身处世的信条,虽然不值得大家去完全照搬,但也是要引以为戒的。不过,事情有时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有时候也不能不批评,譬如父亲批评儿子,主管批评下属,甚至相当知己的朋友,有时候也免不了要批评几句。所以绝对不批评别人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怎样去批评别人。
第一,首先是要具有同情心,这样你不仅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并且对别人犯错误的原因也会加以分析,给予谅解的。要时时想着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对立的。
第二,说话要委婉和蔼,不要用过分刺激语言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搞错了!"用这种语气说话是没人可以忍受的。无论父亲对儿子、主管对下属,后者虽然慑于前者的威势不敢吭声,但他心里仍然是不服气的。
第三,说话时先要对别人犯错误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对方减少不安,然后再用温和的态度指出他的错误。
第四,指正的话题越少越好,能用一两句使对方明白就行了,然后把话题转到其他地方,不要唠叨个不休,使对方陷于窘境,产生反感。
第五,对方做了一件事情,其中有错误的地方固然应该指出,但做得正确的地方则应该加以赞扬,这样对方就会因为你赏罚分明而心悦诚服。
第六,改变对方的观点时,最好设法使自己的观点暗中移植给他,使他觉得是他自己改变的,而不是因为你的指正。
第七,对于那些无可挽回的错误,你应当站在他的立场上,给予恳切的指正,而不要严厉地责问,使他能知过而改。
第八,纠正别人的做法时,最好用请教式的口吻,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不应该用红笔写"就不如说:"你觉得是否不用红笔写更好一些呢?"第九,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这里可以举一例子来说明:
有一个小学生算术的成绩最差,学期考试结束后,学校把成绩单寄给了家长。家长一看,算术才三十七分。做母亲的在旁边发愁,可是父亲却若无其事地说:"算术分数那么低,大概学校填写错了吧!"从此以后,这个小学生的算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每次考试都能得到高分。其原因就是父亲所说的那句话。因为他把这学生的自尊心保存了,同时不时地再加上一句警告:"学校不会连错两次的吧?"这样,促使小学生在下一个学期中奋发学习,终于得到了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