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指使。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加强烈,不容易同意你的看法。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可能也只是为你的个人利益进行的“表演”,不一定愿意接受你的意见。
但是,如果此时你能使用“我们”这个字眼,就会暗示对方:彼此是一体,是利害与共的。这样,对方原本坚强的防御体系就可能倒下,在不知不觉中信服你的说法。尤其是在男女的交往中,更不要说“我和你”,而要使用“我们两人”,才能让对方产生彼此是一体的共同意识。
试想一下,如果你对孩子说:“请做作业。”孩子可能会很不情愿地去做作业。但是如果你对孩子说:“让我们一起来做作业。”那么,孩子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抗拒心理。
由此可知,最不受限制、最容易为人接受的,就是仿佛与对方处境相似的话语。专家告诉我们,同一句话,“圈内人”说容易被接受,“圈外人”说就容易遭到拒绝。所以,当你向他人提要求,我们不妨多说几个“我们”,这就暗示你是对方的“圈内人”,这样就能提高说服效果。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于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对象,若在心理上让其感觉到彼此是“自己人”,那么两人就更加乐于接近。
有一个上高中的女孩早恋了,父母大骂不止。但是父母越是反对,越是坚定了她爱无止境的信心。
有一次,这个女孩和班主任的谈话却改变了她的行为,让她暂时封存起心中的爱恋,而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班主任把她叫到办公室的时候,她已经做好了受批评的准备,头也懒得抬起来。但是,班主任并没有批评她,而是说起了自己的经历:“记得我年轻时,班上有一个帅气的男孩吸引了我。不知怎么搞的,我老是会想到他,在上课时也会禁不住看他一眼……”当班主任说到这里的时候,女孩抬起了头,因为她感觉到班主任是理解她的。
接着,班主任说,这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然后谈了自己对早恋的看法,告诉女孩,在这个年龄,克制早恋,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的必要性。倔强的女孩终于被班主任说服了。
其原因在于,班主任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与女孩相对的立场一边,而是找出与女孩共同的语言来打开话题,让女孩觉得班主任与她是站在同一边的。
人们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自己人”之间的交往效果会更为明显,相互之间的影响也会更大。“自己人效应”一经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事件与心理冲突会大大减少,就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一次,艳平到商店买裤子,试穿了很多条,也没有觉得非常满意的。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一旁跟艳平身材差不多的导购女孩,满脸微笑地跟艳平攀谈起来。
“您在买裤子的时候,是不是很难买到合适的?”她问。
艳平看了这个苗条高挑的女孩一眼,说:“是啊!”
那个女孩继续说:“像我们这样身材太苗条的人,很难买到腰围合适的裤子,我也经常买不到。”她边说,边微笑着用双手做了个掐自己细腰的动作。
“是的,很多裤子我都喜欢,但没有小号的,腰围有点大,就穿不了。”她这一说,还真说到了艳平的心坎里。
“可不是么!以前我也在网上买过裤子,有适合的,但质量都不太好。我觉得咱们店里的裤子穿着挺舒服的,你看!”说着,她低头看自己的裤子。艳平对这个与自己同样感同身受的导购女孩顿时有了好感,立即决定买一条裤子。
这个导购女孩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她没有把她自己和艳平看成店主和顾客的关系,而是看成了面临同一问题的同一类人。她抓住自己和艳平身材相似的特点,巧妙地拉开话题,把是否买裤子的问题,转移到身材太苗条的人比较难买到裤子的问题上。结果,艳平很自然地把她当成了“自己人”,而对她所说的话比较信任。
所以,为了使自己的热情获得他人的正面评价,有必要在交往或服务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形成双方的共同点,从而使对方把你当成“自己人”,这样,你就很容易赢得他的好感,很容易说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