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76900000008

第8章 学习也要讲究“策略”

学习,不是趴在桌子上看书的“看”,不是在教室里听课的“听”,不是能够通过层层考试的“考”,而是一种需要策略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但是,大千世界,犹如浩瀚的海洋,就算是我们天天泡在海里也无法游遍每个角落。而且,如今的社会节奏加快,信息更新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新的知识也在不断涌现,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更要人们跟上社会节奏,不断充电以适应变化的世界。然而,这么多的知识,你怎么学得过来?有没有学习的策略呢?本章将告诉你以一敌百的学习方法,帮你在无形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把学习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

1.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学习,“什么”最重要

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为什么学习?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蕴涵了无限哲理。“学习什么”是指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除了基础文化知识外,学习内容因每个人的专业而异。每个人不可能穷其一生学完所有的知识,只能选择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用的知识来学习。换句话说,“学习什么”取决于我们的人生目标。

“怎样学习”是指学习的方法。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恰当的方法更重要。不恰当的学习方法,不仅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适得其反。

“为什么学习”是指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与个人的志向有关。不管你是立志做一名科学家,还是立志做一名探索太空的航天员;也不管你是立志做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还是立志做一名叱咤商场的风云人物,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充实自身的知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学习内容,掌握恰当的学习技巧,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汗水,来浇灌学习之花,最终收获满园的芬芳。

做好“时间管理员”

有个词儿叫“穷忙族”,来自英文单词“working poor”。这个舶来的词汇,原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劳碌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但因该词反映了大多数在都市打拼的年轻人的真实状态,故在国内逐渐“受宠”。“越穷越忙,越忙越穷”是这类人最基本的生活状态。

也许,你也跟大多数“穷忙族”一样,努力与收获永远有着较大的反差。

也许,你每天都在抱怨,工作就像个无底洞,无情地吞噬了你的大部分时间。

也许,你每天在电脑前,忙着应付各种扑面而来的邮件、账单、新闻、娱乐、消息,在鼠标和键盘间打发了时光。

也许,你每天疲于拼命,奔波于各种客户之间,忙着推销你的产品。也许,你每天都在盘算着,房价今天涨了多少,存折里的数字什么时候才能让你买得起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窝儿。

我们有限的时间就在这各种各样的生存状态中磨损耗尽。如何在时间的夹缝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如何忙而不乱,做好时间的管理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自己焕发人生的光彩?那么,我们就要花点儿心思,管理好自己和时间的关系,改变“穷忙”的状态,以下几点也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1)有明确的计划和快乐的心态。提高工作效率最关键的部分是计划;而快乐的心态,则是执行计划的激励因素。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在执行工作计划时,则充满激情,效率也会受情绪影响而“水涨船高”。

(2)集中注意力。

你是不是每天上班都要挂着QQ和MSN?

你是不是每天都忙里偷闲去“偷会儿菜”、“聊会儿天”?

你是不是每天都开着一堆网页?是不是时不时弹出个小窗口就让你分散了工作的注意力?

如果“是”,那么,请有效地管理你上班期间聊天的时间、看新闻的时间、看邮件的时间。

诚然,工作需要调节,我们并不提倡数小时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计算机屏幕的工作方式,但这也不等于你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聊天、看娱乐新闻和八卦。在处理重要的工作时,集中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的时间会在不知不觉间被乱七八糟的事情覆没,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3)给自己的工作排序,并有条不紊地执行。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了一种时间管理理论叫“四象限”,即工作按轻重缓急可分为四种:重要且紧急的事(如客户投诉、即将到期的任务、财务危机等),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如建立人际关系、人员培训、制定防范措施等),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如电话铃声、不速之客、部门会议等),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如上网、闲谈、邮件、写博客等)。

对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要学会说“不”。拒绝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并不需要事必躬亲。对自己不重要的事,要委婉拒绝,或者指派他人来做。这并不是在教唆一个人去推卸责任,面对任务“踢皮球”,而是要根据工作需要,界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或者对自己不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委婉地拒绝。这样才能让自己从忙碌中解放出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我们都明白“光阴易逝”的简单道理,可是,我们却很少能对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些人喜欢“等”时间,殊不知,事业是干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有些人喜欢和时间赛跑,结果弄得自己筋疲力尽,毫无喘息之力;还有些人喜欢“磨”时间,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工作走马灯似的换,什么都想尝试,结果什么都没做好。

其实,上帝分配给每个人的时间是平等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利用。时间就像流水,既然留不住,就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对待生命的每一刻。不要让“穷忙”阻碍你前进的脚步,要有目的、有意识、有乐趣、有规划地忙,这样人生才不失精彩!

学习是一种投资

不要把学习看做枯燥无味的“考试”,也不要把学习看做决定成败的“分数”,更不要把学习当做人生路上的“负担”,而要把学习看做一种投资、一种用现在的汗水换来美好未来收益的成本。

也许会有人反驳说,学习投资见效太慢。如果我投资房地产,可能在这房价高涨的今天早赚了大满贯;如果我投资股票,也许等到牛市的时候,我也能大赚一笔,可投资学习,从幼儿园开始,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毕业,终于可以就业的时候,钱都不知道贬值多少倍了。

没错,学习是一项持久战,需要长期持有,不能短线操作、即时抛售。但是,学习所带给你的,远远不是财富那么简单。归根到底,你所做的投资都是建立在你不断学习所拥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所给予你的是赚钱的本领。

2.做好心理准备

别指望立竿见影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要想跑赢这场比赛,不仅需要坚定的目标,还需要持久的耐力。如果你想在学习上“一口吃成个胖子”,小心“消化不良”给自己的胃造成负担。所以,关于学习这件事儿,急于求成是大忌,“细水长流”才是上策。

学习就像盖房子,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逐渐积累的“细活儿”。房子的地基打不好,大厦就会摇摇欲坠,经不起风吹雨打。同样,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基本功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习的学生,才能“盖”出高耸稳固的“人生大厦”。

“勤学则进,辍学则退”,没有一蹴而就的学问,只有持之以恒的成功。纵观世界文学史,那些永垂史册的巨著都耗时数载:

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0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6年。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了40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

左思写《三都赋》用了10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

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

数字是最好的诠释,当我们翻阅传承至今的文学巨著时,我们除了称颂古人留给我们的不朽智慧外,还不得不佩服古人那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练书法整整用尽了18缸水,才使自己的书法达到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地步。杜甫言写作的精髓就在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读书学习别指望立竿见影,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学习一旦间断,所学的知识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消磨殆尽。

孟子曾做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意思是说,学习就像挖井,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见得活水来。如果挖下几丈不见水就放弃,那就只能是一口废井。持之以恒,是学习意志和持久力的表现,是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条件。

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不能浮躁地做着“一夜成名”的美梦,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年累月的坚持。要想打好学习这场战役,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打场“持久战”吧!

知识并非天生,悟到才是自己的

也许你一直在苦恼,“学习一直很努力,但成绩却怎么也上不去”。要知道,努力不等于“分数”,学习不仅需要策略,更重要的是“动脑”,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知识只有通过体悟才能转化为自己的。否则,死记硬背所学到的知识只能是大脑的“过客”,应付得一时,应付不了一世。

爱因斯坦曾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得到知识更重要。”知识的学习,不在于“囫囵吞枣”,而在于“细嚼慢咽”,也不是一味地“填鸭”式的死学,这只会让自己成为书呆子,一旦面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毫无解决之力。

有人说,现在社会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无暇思考,图书越来越趋向于儿童化、图片化、趣味化。每个人都在拼了命地挤压自己的学习时间,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用来赚钱。做学术?做学问?简直是天方夜谭,吃饱了撑的。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即使被趣味化、图片化的知识,也成了浮光掠影的影像,只能在人的大脑中留下模糊的记忆,继而随着行色匆匆的脚步和快节奏的生活,被大脑过滤后被当做垃圾排空。

也常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上班忙的我就像个陀螺一样,大脑只是机械地在工作,好像我已经不会思考了。”

我们不能选择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们大可不必把自己搞得像个机器人一样,只会机械地重复接收上司的指令,然后传达给下属或自己去执行。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然后让自己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静下来,去看看周围的世界,去想想怎样提高工作效率。不要让我们的大脑像废旧的机器一样,搁置一边,而是要经常开动这台机器,让大脑对接收到的各种知识、指令、信息等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转化为自己所能理解的东西,这样知识才能与你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境界,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让自己从碌碌无为中解放出来。

知识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而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不断传承和积累的。所以,知识只有经过我们认真的学习之后,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佛家说:“说不得,说不得,一说便是错。”

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

佛家之所以“说不得”,就是要你自己去体悟。所以,觉悟在佛家看来,就是“在我心”。正如慧能对风吹幡动的解释一样,“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虽然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只有自己悟出来的才是真的,他人只能在恰当的时候从侧面点醒你,而不能直接告诉你。

道家认为,道,可以言说,但说出来的“道”不等同于本来的“道”这跟佛家的“说不得”意思殊途同归。“道”意即人间大道、真理。在道家看来,“道”其实最简单了,就因为太简单了,说这是“道”也没人会相信,只有你自己领悟了才会明白。

在佛、道两家看来,悟性是重要的。人生在世,很多东西,只有自己真正体会了、领悟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知识可以传授,而悟性却需要在学习中不断琢磨、深思、领悟。知识是大众的,人人可习而得之。悟性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可传承。所以,才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就代表了他成长的潜力。而感悟能力还是来自自身的知识储备。如果胸无点墨,大字不识一个,估计也很难能悟出什么东西来。学和悟就如同一对双胞胎,多学、好问、学识丰富的人,其悟性要比那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人高得多。所以,悟性差的人要想有更高的成就,就要“笨鸟先飞”,勤学好问;而悟性高的人,也不能因天资聪慧就骄傲自满,只有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意。

学习要成为乐趣,而非负担

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懂得它(某一领域的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某一领域的知识)的人;爱好它(某一领域的知识)的人又不如以它(某一领域的知识)为乐的人。先贤哲人很早就懂得“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正如孔子这句话所说,学习效果的好坏根本在于学习兴趣的高低。诚然,人的天分是有差异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或没有对学习的热爱,那天分也只能被搁置一边而无“用武之地”。

也许在学生时代,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抱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当我们把考试当做负担,把分数当做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时,其实,我们已经偏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在压力下的学习,肯定是苦涩的,而不是快乐的,其效果也像“蜗牛”一样,进步很慢。当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馈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颓败,以致有些人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其实,态度决定一切。我们首先要摆正学习的态度。学习本身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强加给我们的“苦差事”,而是为了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而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学习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打破自己小天地、小世界的局限,看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才能让我们更明白自身对社会的价值,从而让自己活得更精彩;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文化知识,去破解宇宙未解之谜;才能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让我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习之于我们,虽然有时确实很“苦”,但我们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苦”中寻“乐”,这样才能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其次,要培养学习的兴趣。经常听到有些人这样抱怨,“关于学习的一些大道理,其实我都懂,就是当我去实施的时候,做不到。”有这样意识的人,我要说,“恭喜你,你至少已经开始反省自己了。而反省,是你提高的第一步。”为什么我们空有满腹理论却依然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呢?关键还在于学习兴趣是要逐步培养的。学习是一件很有策略的事,我们不能什么都不想,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平时肆意放纵自己,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其实,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刚开始你不懂规则,也不知道怎么玩,一旦你沉迷进去,就会无法自拔,这就是所谓的兴趣。简单地说,只要你想做,自然就会产生兴趣。对学习而言,也是如此,一旦你开始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要解决某些问题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时,你就会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兴趣自然而然也就来了。所以,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源于自己的求知欲。当你感动学习枯燥无味的时候,你要学会给自己创设情景,去想象一些让自己感觉赏心悦目的情景,如学会了这门知识,你就可以用它来实现自己心中的某种愿望等,这样你就会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而有意识地制定学习计划,当你学会了某项知识或技能的时候,就像攻克了一项难关一样,颇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带给你的愉悦感会让“退堂鼓”离你远去。而一旦你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像一个充满斗志的“圣斗士”一样,想要不断地“征服”新的高地。兴趣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推着你不断前行,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原来学习也不是那么枯燥的事。学习所给予你的,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

再次,要学会苦中作乐。也许,会有人反驳说,“既然学习能给人带来乐趣,为什么古人还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呢?”

也许,还有人会抱怨,“什么时候我才能抛开泰山压顶一样的作业、练习,让自己痛痛快快地玩一场呢?”

诚然,知识就像茫茫的大海,是没有穷尽的,学习的苦在于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付出。在知识获取的路上,永远没有“芳草萋萋”,只有“满路荆棘”。正因为学习的“苦”,才会让我们在成功时倍加珍惜收获的“乐”。在学习的征途上,我们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要把这“苦”当做负担。要知道,“苦”与“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学习贵在自我心情的调节,只有把学习之苦转化为学习之乐,才不会让自己被“苦”击倒。

如果你把学习当负担,那么,它真的会成为你的“负担”。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掌握知识的意愿。”

如果你把学习当兴趣,那么,它真的会成为你的“乐趣”。一个人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萌发求知欲,才能有进一步钻研的好奇。

“一切痛苦随风去,苦尽甘来便是甜。”要将学习路上的困难和苦涩转化为学习路上的动力和兴趣,就要为自己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自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主动学习。

最后,多问几个“为什么?”

当你带着问题或疑问读书时,那么你的学习就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是激发你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所以,学习的乐趣还在于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就意味着对过去的东西具有批判精神。爱因斯坦正是凭着“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伽利略正是凭借坚持科学真理的精神,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质疑,通过自己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

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曾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了批判的眼光,才有自由的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带着盎然的兴趣投入到问题的求解中去。

如果你还在为学习之苦而烦恼;如果你还在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快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如果你还为打开书本就犯困而苦恼;如果你想抛开学习这个“负担”……那么,请你换个角度,转变下思维,把学习当做乐趣来看,或许,你会发现,学海无涯,苦中有乐,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苦了!

没有任何借口

我成绩没有他人好,是因为我不够聪明。

我没考上大学,是因为我考试时没发挥好。

我创业失败了,是因为我运气不好。

我没竞聘上这个岗位,是因为我跟公司的人事话不投机。

我没完成这项任务,是因为他人干扰我的工作了。

我迟到,是因为我的闹钟没响。

我没钱,是因为我没有个富爸爸。

生活中,我们总是为自己的失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而这些借口,就像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一样,让我们面对自己的失败,心安理得。

可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借口上,而不去总结造成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那么我们永远都不明白我们真正的失误在哪里,在未来的道路上怎样修正这些失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前进。

借口,不是学习的动力,而是学习的“绊脚石”。不要抱怨是自己不够聪明才学习不好,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一个人的成功不是靠天资聪慧,而是靠后天的努力。如果你不如他人,首先想想,你的努力够不够?你的学习方法对不对?而不是像个缩头乌龟一样,遇到困难就“缩头”。也不要抱怨考试失误是因为发挥失常,而是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发挥失常?自己心理素质不好,下次考试时该怎样调节?如果你总是以“发挥失常”为借口,那么,你的人生估计也会因你的停滞不前而“发挥失常”了。更不要抱怨运气不好,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实力。凡事有果必有因,人类的遭遇不可能碰巧发生,你总不能说,“他人创业成功的时候,我碰巧失败了”。听起来,多可笑。

最严重的借口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或归结为各种客观因素所致。就像有人说,我没钱是因为没有个富爸爸一样,如果你很富有的话,你肯定不会说是因为你有个有钱的爸爸,大多数情况下,你会说是因为自己的决断正确,有很好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跟有没有富爸爸没关系。为什么我们不会把成功归结于他人,而把失败归结于他人呢?理由很简单,我们在为自己推卸责任。一个在失败时连责任都不敢承担的人,势必也成不了什么大事。

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尤其是在学习遭遇瓶颈的时候,沮丧、气馁、灰心等接踵而来,不可否认,学习会受这些负面情绪影响,但这不是你学习不够优秀的借口。因为心情是可以调节的。当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可以撂下书本,到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或者找到自己排泄心中“垃圾”的方法,给自己的心灵“减压”。

为失败找借口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因为各种各样的借口,很多人在离成功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与成功擦肩而过。所以,学习也一样,“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学习途径大盘点

书店是你的免费充电器

每次去诸如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这样的书店,我总被那些席地而坐、拿着小本子抄录笔记的读书人所感动。有人说,这是一种书店文化,正是被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所吸引,所以很多人走进来,让书店成了自己的免费充电器。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也是一个能合理利用身边资源的人。书店是一个大的“图书馆”,在里面,你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你是走出了“校园时代”正在社会打拼的人,闲暇的时候去书店转一转,也许你会收获良多;如果你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去书店看看那些图书馆查不到的新书,才能让自己跟上专业发展的步伐……当然,我并不是教唆大家到书店看书,然后在新书上乱涂乱画,而是建议,不管你有没有逛书店的习惯,也不管你有没有到书店去看书的爱好,你都不妨在闲暇的时候,利用好书店这个资源,给自己的大脑“免费充电”。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图书种类繁多,知识更迭日新月异,我们没必要把所有的书都搬回家,有事没事,经常到书店逛逛,多看看关于管理、金融、营销、人际交往、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书,你能收获很多。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你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据统计,2008年年底,中国有100多万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所以,大学毕业了,不是学习结束了,而是学习刚刚开始,社会更是一个大百科全书,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不妨多听听专家怎么说

学习没有捷径,但有途径。

有人说,学习的途径无非是听听老师讲课、泡泡图书馆,有钱请个私人家教,没钱上个大众培训班。

诚然,传统的学习方式,无怪乎就这些,但是有一点我们可能忽略了,那就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免费讲座。

也许还有人反对,拉倒吧,听讲座就是浪费时间。错!所谓“讲座”就是讲授和座谈,既有单向的讲,也有双向的谈,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过程。而且能被邀请来讲座的人一般都是国内比较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自己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所讲的内容或许并不是你最需要的,但他们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做事方式肯定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也应该是我们听讲座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学习这些成功人士身上的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往往是成就一切事情所必需的。

尤其是现在社会上很多为青年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快速提升学习效率等方面的免费讲座,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大有帮助。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每年学校都会请国内外的一些专家来做讲座,这些讲座是最新知识、最新观点的传递,也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记、去体会的。我们不能为了听讲座而听讲座,或者因为讲座没有自己目前需要的东西而不去听,有些讲座不是要用耳朵听的,而是要用心听的,只有用心去听,才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讲座是以更通俗的语言表达相对专业的知识,更浅显易懂。讲座不仅要求演讲人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要求有演讲的魅力,能够调动现场的气氛,让更多的人分享讲座的成果。所以,去听讲座的过程,也是向专家学习语言艺术和表达能力的过程。

讲座是提高学术氛围的有效手段。在讲座中,可以接受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大致地了解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领域的新进展,能使你在知识火花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除非你不想改变。所以,抛弃你所谓的传统和偏见,不妨抽出点时间,去听听专家怎么说。

最懂得生活的人在民间

2008年,“山寨”成了热门的关键词之一。有人说,“山寨”现象是民间智慧和创造力的集体体现;也有人说,“山寨”让我们在各种“洋”品牌之间第一次体会到了“国产”的魅力;也有专家指出,“山寨现象”是市场经济培育期的必然现象,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管怎样,“山寨”一出来,就“雷”倒了众多人。

山寨现象的好坏我们暂且不做评论,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山寨“抄袭+超越”的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民间的草根创新和群众智慧。

“最懂得生活的人在民间”。我们应拓展一下眼光,向那些有创新精神的草根学习,向那些拥有民间智慧的人学习。

也许,你的父母并不是特别有文化的人,但每当你的人生面对重大的选择时,父母总能给你指点迷津;也许,你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但无意中的一段话,却让你醍醐灌顶。生活中,那些给予我们智慧的人,常常并不是什么专家学者,而是你身边触动你心灵的平凡的人。

一个白领打车要去机场,坐到出租车上,就与司机攀谈起来。

司机:“做出租车司机,也要讲求科学的方法。”

乘客很感兴趣,便问:“什么科学方法?”

司机说:“要懂得统计学,我每天开车17小时,每小时成本34.8元。”

乘客一惊,问:“你怎么算出来的?”

司机:“成本是按时间来算的,不能按公里算。我做过数据分析,我每天要上交出租车公司380元,油费大概210元左右。每天开车17小时,平均每小时交给公司的固定成本约为22.4元,平均每小时油费12.4元,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小时的成本不就是34.8元吗?而且,我还统计过,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载一个起步价的乘客,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掉17分钟的成本,就是9.8元,那我就只能赚2毛钱,不划算啊!”

乘客:“那你怎么办?”

司机:“所以载客也是有学问的。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要自己掌握主动权。要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主动地决定你要去的地方。有人说做出租车司机是靠运气吃饭的职业,我认为不是。你要站在客户的位置上,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给你举个例子,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

乘客想了想:“不知道。”

司机:“你要带那个拿脸盆的。一般人小病、小痛的到医院看一看,拿点药,不一定会去很远的医院。拿着脸盆打车的,那是出院的。从医院出来的人通常会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健康才最重要。所以这种人可能会打车走远路。”

司机:“很多司机都抱怨,生意不好做,油价又涨了,都从他人身上找原因。我说,你永远从他人身上找原因,你永远不能提高。从自己身上找找看,问题出在哪里。要懂得体味工作带给你的美,少些抱怨,做一个快乐的车夫。”

这位出租车司机的人生哲学与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如果在堵车的时候,你能少些抱怨,而用欣赏的眼光去享受这个城市的美,以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你不仅能体会到工作的美丽,而且能感受到人生的乐趣。尤其是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很多时候不是机会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首先放弃了自己,以致错失良机。

处处留心皆学问,有时候,“小人物”也有“大智慧”。

专业技能培训也不可少

比尔盖茨的十大优秀员工准则中的第五条是: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

对周围事物要有高度的洞察力。

吃老本是最可怕的。

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工作。

做勇于创新的新型员工。

由此可见,专业技能是我们成为职业人士的基本条件,也是被企业所认同的基本点,更是当前学校教育所偏重的授课内容。现在人才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竞争上。

有相关数据显示:中国7000万名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仅占3.5%,而西方发达国家占40%以上。在德国,很多学校的办学方向就是“培养第一流的劳动力大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价值最终还是通过其在创造经济效益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需要的是出来就能用的人才。

尤其是在中国越来越与世界接轨的情况下,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的充分竞争会带来更多知识与技能的比拼机会。大学毕业不等于就具备了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只有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让自己在人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是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曾风靡一时的电视剧《蜗居》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蜗居》中的女主角之一郭海萍毕业于名牌大学,毕业后就在一家外企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柴米油盐中耗费了自己的青春。当有一天她跳槽再就业时,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了。因为没有专业的技能,在求职的路上,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吃闭门羹”。直到后来,她才觉悟去学习外语,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办起了一所培训学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其实,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走出校门之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天便被生活中这样那样杂七杂八的事情消耗了大部分时间。一旦生活节奏改变,工作出现变动,不注重自身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规划的人,估计也会像《蜗居》中的郭海萍一样,只能在失业中苦苦挣扎,直到自己把所丢掉的专业技能补回来,才能重新站在职业的制高点。

反过来,假如你拥有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就会受到特别青睐,这也是你赖以成功的条件之一。在人力资源诸要素中,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学历文凭不再被看做就业的主要因素,相反,专业技能的好坏却成为“推销自己”的最佳砝码。

也许你正羡慕一个文凭不怎么好的人怎么能够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就轻轻松松当老板,赚大钱;也许你正为企业越来越挑剔的人才要求愤愤不平;也许你正被高学历、低工资的现状困扰,可是,你有没有审视过自身,自己真的就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素养和能力了吗?如果你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话,你也许能够理解,为什么企业都喜欢那些有良好职业技能的人。

机会往往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21世纪能够让你战胜对手的筹码就是你的学习力,不是光“学”不“习”,而是要立即行动。

如果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具社会竞争力,那么,记住,专业技能的培训不可少。

4.学习方法大盘点

当一个“好学生”

佛陀涅槃前给弟子们最后讲了一次佛法,弟子阿难问他:佛陀在世的时候,以佛陀为师。你涅槃了,以何人为师?佛说:“众弟子一定要精持戒律,这样就可以自己为师,以心中的明灯为师,不断精进佛法,弘扬佛法。”

佛陀的意思是说,如果能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那么自己就是心中的明灯。在学习上,也是如此,要想有所作为,前提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当一个“好学生”。

“好学生”就要勤而好学、敏而好问。所谓学问,就是有学有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要敢于向他人求教。关起门来,自己学习自己的,对学问一知半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只有通过问,才能使“疑窦释然,精理进露”。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不懂也不问。不问的原因很简单,碍于面子,怕问出来的问题太简单被他人耻笑,结果就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其实,这都是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卑心理在作怪。做学问、学知识,我们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劲儿。不仅要问,还要学会巧问。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要抓住问题的精髓,问到点子上,这样才能日有所进,事有所长。

做个“好学生”,不仅要学会问、敢于问,还要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荒于戏”,一个人所具备的知识,都是在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要想积累出学问的大厦,贵在于“勤”。

有些人削尖了脑袋在想学习的路上寻找捷径。其实,不管做任何事,学习也好,创业也罢,重要的还在于“付出”,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就能创造出奇迹。在学习的方法上,最好的捷径就是先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给自己指路的“明灯”,勤学好问方能成就大事。

用好眼睛这台“扫描仪”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双眼,我们认知周围的世界。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智力,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方面可能在众人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用眼睛去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考的过程。观察力是通向一切知识的门户,是科学实验和科学发现的基础。很多艺术家之所以能创做出传世的作品,也源于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享誉世界的伟大博物学家法布尔,其《昆虫记》深受世界各地成人及儿童的喜爱,就在于他对各种昆虫详细入微的洞察;达·芬奇《蒙娜丽莎》之所以享誉全球,就在于他捕捉了人物表情最生动的瞬间;大侦探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揭开无数案件之谜,就在于他善于观察周围细节的能力。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所以,在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用好眼睛这台“扫描仪”,注意观察周围的事务,发现问题,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去破解这些问题。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会议现场,突然冲进两个人,在现场进行搏斗20秒,当这两人离开会场后,主持人向与会者提议写下目睹记录,结果错误率惊人,只有一个报告错误率少于20%。这个实验显示,知觉过程是无意的,对于突如其来的事件,人们由于毫无心理防备,其观察的精确度也是视个人的好奇心程度而定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并不是任何事物都能进入我们的注意力范围的,只有哪些吸引我们、激发我们好奇心的事物,我们才会投注于注意。观察有很强的目的性,而我们的眼睛,就是担任这种选择的“扫描仪”。一旦吸引我们的事物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我们就会投注大量的注意力和精力让此传递给我们的大脑,在大脑进行加工后,我们就能得出对该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人生处处皆学问,所以,要善于用好自己的双眼,很多时候,就是在不经意间,我们有了新的收获和发现。

有这么一则故事,讲一个做窗帘生意的老板,生意一直没什么起色。于是,老板就去向专家请教,想让专家给指点个出路。专家问他:“你做什么生意?”老板回答:“卖窗帘。”专家说:“不,你不是卖窗帘,你是在做调节光线的生意。”一句话,让老板豁然开朗,从如何生产更多的窗帘转而思考如何运用各种材料、方法来调节光线,他的企业有了新的出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高度。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做某项事情的能力,而是缺乏发现商机的眼光。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可能所看到的一切都会有不同的结果。

江南春在写字楼电梯口挂个电视屏,于是就有了坐收广告费的分众传媒;顾青把鸭脖子变成休闲食品卖往全国各地,于是有了享誉全国的久久丫;梁建章、沈南鹏当年雇了一帮业务员在大街小巷发送会员卡,于是有了旅游预订机票酒店的携程网。把不起眼的小生意做大,靠的是什么?除了眼光还是眼光。

所以,请你擦亮眼睛,留意下身边的事物,也许,你就能从中发现一些大商机。

脑子越用越灵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用得越多,损耗就越快。于是,有人担心,人脑也会像计算机一样,用得越多,就会变得越笨。不可否认,“用脑过度”会造成“脑疲劳”,使人的记忆力减退、精神不集中。但是,脑子越用越灵并不是要大家过度用脑,而是强调我们要经常开动大脑这台机器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让大脑闲置在一边“生锈”。适度用脑对于保持大脑皮层的紧张度、刺激我们的神经系统、让我们保持充沛的学习精力是非常有益的。

“用进废退”的生物科学原则,同样适用于人脑。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和其他组织器官一样,用得越多,越能保持充沛的活力。如果一直不用的话,脑神经细胞受不到相应的刺激,就会加速大脑的老化。

有资料显示,人的大脑皮层总共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而一般人在一生中只用了10亿个左右。也就是说,人脑的潜力只开发了1/14,相当大一部分还未开发利用。而随着人年龄的增加,大脑的衰老速度也在加快,一个人大约到30岁以后,大脑神经细胞会逐渐以每天坏死10万多个的速度减少。

所以,勤动脑,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思想懒惰了,反应就会迟钝,尤其是到了老年,甚至可能会出现“老年痴呆症”。调查资料表明:多用脑的人智力一般比懒散者高出50%;学历及职业智力水平高的老人通常要比智力活动少的老人在脑的老化及智力衰退方面要慢得多且轻得多。

1825年,德国曾报道关于一个名叫长斯帕·豪泽尔的男子的故事。他曾经是个王子,3岁时遭人绑架后一直被监禁在一个很小的地窖里,靠人随意扔给他的食物而生,直到17岁那年才获释。获释时,他不仅身体虚弱,而且智力也低下,连1岁的小孩都不如。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用脑的频度有关。一个不经常动脑也不学习的人,其大脑发育低下,智力也远远赶不上常人。

而相反,美国一位科学家研究指出,如果一个普通人能够始终好学不倦,那么他的脑子一生中储藏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而该馆藏书约2亿册)。所以,别担心用坏了脑子。人脑就像灵感发源的长河,其信息储存量惊人。只有在脑力劳动中,才能体会到大脑的活力和热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让举国上下为之振奋。有人这么评价他:无论是“居庙堂之高”,或是“处江湖之远”,他都是个不知疲倦的人,始终精神抖擞,思想敏捷,口若悬河!丘吉尔精神动力来自何处?答案就在于脑力活动。善于动脑、勤于动脑让丘吉尔充满了斗志。

学习也是如此,不要总是担心用脑过度怎么办?而是要经常思考、用脑袋去想问题,而不是靠冲动或一时义气行事。俗话说:“刀越磨越快,脑子越用越灵。”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有许多抽屉的橱柜一样,我们记下的知识,会被任意存放在其中一个抽屉里,在需要的时候,记忆会指示我们知识存放的具体位置。但有时候,我们的记忆会“短路”,想不起把知识存放在哪个抽屉里了,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外在的辅助帮助我们回忆。这些辅助就是“烂笔头”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曾在1981年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旨在研究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学习的影响。巴纳特选了一篇字数为1800个单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然后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他们听。把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采用的学习方式各不相同。第一组为做摘要组,要求他们边听课边摘出要点;第二组为看摘要组,只要求他们看着已经列出的要点听课,但不必自己动手做笔记;第三组为无摘要组,他们就是单纯地听课,既没有相关的要点可看,也不用动手去写摘要。学习之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回忆测验,检查他们对文章的记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的组记忆效果最好;在听课时看摘要,但不动手的组记忆效果次之;那些只听课,不动手做笔记也看不到摘要的同学,成绩最差。

由此看来,合理的记笔记是比较重要的,这可以辅助我们的记忆。因为人的记忆的多变性、模糊性、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使得学习中文字记录显得更真实、可靠。

做笔记能强化我们的记忆,让我们能够“学而时习之”。如果不记笔记,可能当时我们记忆非常清楚,但时间会消磨我们的记忆,时间越久,记忆就变得越模糊,直至最后完全忘记。而笔记是打开记忆大门的导火索,不管时间过了多久,只要我们翻开笔记,我们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因而复习起来,事半功倍。

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是有限的,一旦我们处于长时间的学习状态,就会有学习疲劳感或记忆力衰退感,而记笔记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避免注意力分散而影响学习效果。

记笔记还有助于积累材料,扩充知识。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随时随地记下我们的所看、所学、所想,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就成了自己的一种材料储备和精神财富,需要用到时,如果脑子想不起来,翻翻笔记,一切近在眼前,省却了我们左拼右凑寻找材料的过程。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天资并不聪慧,同样一篇课文,他人读一遍就记住了,张溥读十遍依然背不下来,后来他通过边抄写边背书的方式,终于找到了熟练背诵课文的方法,于是感慨,“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地抄书、背书,他学到了很多知识,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曾看过这么一则笑话。

学生:“老师,蛇是什么动物?”

老师:“爬行动物。”

学生:“为什么蛇是爬行动物呢?”

老师:“因为蛇在地上爬着走啊。”

学生:“那我知道狗和鱼是什么动物了。”

老师:“什么动物?”

学生:“狗在地上走,肯定是走行动物了;鱼在水里游,肯定是游行动物了!”

老师听后哭笑不得。

诚然,我们不能说该学生不勤于思考,但是对知识点的活学活用,主要在于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或关键问题进行深刻、透彻的理解,而不能囫囵吞枣。我们常说学习要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一”就是对事物关键和核心的理解和把握,“三”就是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简单地说,笑话中的学生也做到了举一反三,错误的是他没抓住事物的核心和关键点,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却没弄清楚问题的本质,结果闹出了笑话。

人学习最终是为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借鉴已有的知识去解开未知的难题。善于学习和运用知识的人,必定也是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人。知识点各不相同,我们只有通过认真观察、反复研究,才能发现其细微的差别,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知识就像处于流通领域的钱财,只有让知识“流通”起来,才能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这就是说,知识贵在“活”、贵在“用”,不“活”不“用”的知识,只能是书中的文字、大脑中的垃圾,产生不了任何实际价值。

向他人学习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他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同样,也只有以他人为“参照物”,我们才有比较和学习的对象,才能促进我们自身不断进步。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于向他人学习,也是一种智慧。

“他人”指的是那些比我们能力强的人,向他人学习,首先要找对自己的榜样。

一个时代的榜样就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20世纪50年代的人崇拜毛泽东让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60年代的人学习雷锋的螺丝钉精神,70年代的人学习陈景润向科学进军,80年代的人学习张海迪身残志不残……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偶像也层出不穷。有人说这是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多元的价值观,也让各种思想“百花齐放”。不管怎样,不可否认的是,榜样给了我们前进的力量,榜样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但是,向他人学习并不等同于盲目攀比,选对自己学习的对象才是关键。因为你学习的对象就直接决定了你学习的动力和你学习所要达到的效果。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每个人都有一座“宝库”,善于发掘他人的“宝库”,这样才能让彼此的宝库共享。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他人学习,用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其次,不仅要向你的朋友学习,还要善于向你的竞争对手学习。这个世界,有竞争才有发展。竞争对手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我们的斗志,让我们不断地寻找超越自我的途径。

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向竞争对手学习,然后走自己的路”。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在他买下第一家商店后,不仅常常去总公司学习管理和经营知识,还常常跑到竞争对手的商店里,看看他们有什么经营方式、商品定价、商品陈列方式比自己强。一旦发现竞争对手有先进的做法,即使一个很小的细节,他也要立刻变为己用,并努力做到最好。早期的竞争对手斯特林商店开始采用金属货架来代替木制货架,沃尔玛发现了金属货架的优点后,很快成为全美第一家百分之百使用金属货架的杂货店;沃尔玛的另一家竞争对手富兰克特特许经营店实施自助销售时,沃尔顿连夜去学习,回来后开设了自助销售店,当时是全美第3家。

也正是有这种不断地向竞争对手学习的精神,沃尔玛终于做成世界最大的零售连锁之一,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资产超过250亿美元,他的家族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家族之一。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自省焉。”在孔子看来,人是通过学习而达到善良的,向谁学习?向品德好的人学习,就能逐渐向他看齐。而看过德行不好的人,就要做自我反省,这样自己才能不断提升。

一个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一个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民族,才是充满希望的民族!

向他人学习,你,做到了吗?

同类推荐
  • 享受不再纠结的人生

    享受不再纠结的人生

    本书选取了感恩、知足、宽容、珍惜、淡定、挣脱、放下、活在今天这八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让人们摆脱心理压力、心理空虚,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等智慧。
  • 青少年成才攻略-追求双赢的境界

    青少年成才攻略-追求双赢的境界

    如果你依照一个人的实况去对待他,他会变坏;但是你如以他应有的样子对待他,他就会变他应有的样子。——歌德
  • 其实你可以活得不累

    其实你可以活得不累

    轻轻松松度过每一天,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没事的时候听点音乐,放松自己;烦躁的时候做点运动,锻炼自己;得意的时候加点平静,修炼自己;悲伤的时候来点忘记,淡化自己……如果你每天在自己心里默默地念几遍:“其实我没有那么累,其实我没有那么烦,其实我没有那么忙,其实我没有那么苦,其实我没有那么惨……”,那么,很快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活得很幸福!一起来翻阅《其实你可以活得不累》吧!
  • 心态是健康的良药

    心态是健康的良药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现代人们口中常说的一句话是“心态决定一切”,其实,你的心态同样也决定着你的身体健康。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活动中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是单纯的没有疾病状态。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心态问题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因此,只有净化心灵,让心灵的天空清净、明朗,你就可以拥有健康。
  • 当我举杯的时候

    当我举杯的时候

    《当我举杯的时候》是猫伯爵对世界的5场告白,记录她在英国十年间,行走栖身,聚散分离,那些传奇的,孤独的,无法停止的,充满力量的故事。它们真实,温暖,直指人心,是孤身奋斗的窘迫,成长青涩的回忆,人事的羁绊与纠葛,情感的现实与浪漫。无论你是多愁善感的小孩,还是无所畏惧的混蛋,只要有梦,就不会老。
热门推荐
  • 古时后代

    古时后代

    历史于外星文明的衔接,生存于霸业的相连,执着于欺骗的碰撞,古时于后代的交替
  • 惹上霸道校草,蛮丫头插翅难飞

    惹上霸道校草,蛮丫头插翅难飞

    他,某市市长的二少爷,赫赫有名的集团副总裁,脾气时而高冷,时而逗比,霸道腹黑,还是贵族学院公认校草,市民们梦寐以求的男友。她,普普通通的一位女孩,却因为一场意外偶遇,从此,两人结下梁子……那一天,她的家里出了一点以外,找他帮忙。“要我帮忙可以。在我家做3年女佣,贴身服侍我。”某女咬牙:“好!”3年,她受尽了他的欺负,她偷偷流泪,某日,她终于忍不住了:“我要走人!欠你的人情我会还清,从此,我们进水不犯河水!”“想走,可是,本少爷发现,我已经离开你了……我喜欢你”某男说到。“做梦吧!我讨厌你,讨厌死了!”某女抓狂。【新书出炉,这次打死不放弃,请亲们放心跳坑。】
  • 我的女友是猫妖

    我的女友是猫妖

    我,叶晨曦,羽西学院的高材生兼校草。原本过着成天抱着书本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那一天……在陪着一群花痴女逛街时,无意中救了一只猫,我没想到那只猫竟是修炼千年的猫妖,更没想到从此以后我的生活被搞得一团糟……
  • 元曲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元曲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失去监控

    失去监控

    齐柯一次意外的受伤,被神秘势力植入的追踪器,随着挂下的一块皮肤离开身体,失去监控的齐柯随着,胸前佩戴的石头胸坠残余能量的融入身体,齐柯身体有了特殊功能,自己大脑可以与电脑想通控制电脑,,,,,,,,
  • 梦旅千年之情殇

    梦旅千年之情殇

    她是蝶族的的奇迹,为了他,不惜抛家弃族,逆天而行,甘愿付出血的代价!而他,身为执掌刑罚的冷酷天神,却愿意为她嗜杀人间,陷入魔道沦进炼狱!缠绵,甜蜜,他们之间的牵绊,错过了今生,还有来世,生生世世的纠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巅峰之路之万道之体

    巅峰之路之万道之体

    万道之体,天下第一之体,看魂龙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最巅峰。斩仇人,灭宗门,成万道之主。
  • 快穿之萝莉成神手册

    快穿之萝莉成神手册

    作为唯二的神魔之子,绮里陌凉表示压力很大。作为一名优(凶)秀(残)并被时空管理局的高层都忌惮的任务者,她面无表情:呵呵,当初既然敢威胁,就要做好位面被她玩崩的准备!
  • 金牌神医:废柴七小姐

    金牌神医:废柴七小姐

    她是21世纪的神医,却穿到了靖府废柴白痴七小姐身上。废柴?白痴?好啊!马上就让你们这群人知道什么叫做‘有眼不识泰山’,“小姐,大小姐生重病请你去治治。”侍女走进说道。“我不是兽医。”侍女迷糊道“什么?”“我治人,不治动物。”“……”这一世,什么样的奇葩都被她遇到了,病王爷,童颜长老,花心妖孽男,自称仙童的毒舌正太…………要不,修个仙,医个人,再收个后宫吧。
  • 轮回再生之创界

    轮回再生之创界

    过去的岁月只留有一人等待,偶然间轮回,却发觉最真的自己。系统,复活石,神秘玉佩,黎天明是否还能重回过去,创造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