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25200000001

第1章 导论:高全之,学院外文学批评的筑路人(1)

——从早期写作生活的发轫到近期《张爱玲学》的建构

痖弦

对台湾文坛而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这几年,是一个惊蛰过后的大春耕时期。或许是因为台湾本身文化意识历史发展条件达到成熟的缘故,台湾文艺界、出版界,在短短数年之内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旧的一代隐退,新的一代登场;而很多今日文坛上卓然有成的名家,都是在那个时期崭露头角、开始写作生活的。

人常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我却要说,我能在那个垦拓的年代参与文艺工作,是生正逢时。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我被请去幼狮文化公司,承乏《幼狮文艺》的编政。通过这份文艺期刊,我不但经历了台湾文学重要成长阶段的重重变化,更结识了一批相互切磋的文学同道。少年十五二十时,最初的是永远的,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在三十年后的今天还与我保持联系,彼此建立很好的友谊,而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幼狮文艺》的社址,设在台北市延平南路距中山堂不远的一座小楼上。楼下是书店,楼上办公。所谓编辑部实在小得可以,桌子挨桌子,同仁们被挤成“以彼此的体温取暖”的样子不说,连阳台上、走道边,也堆满了杂乱的稿件和书刊。不过室雅何须大,大伙儿偏爱这个小小天地,作家朋友来访,也喜欢窝在这里不肯走,一聊就是大半天。那时台湾经济还没有起飞,每个人都穷得要命,常常是到对街小摊子叫来阳春面,外加一瓶价廉的乌梅酒,一大包花生米,就这么也可以度过一个高谈阔论的夜晚。

我已记不起高全之到幼狮来看我的正确日期,也许是一九七○年春天,或更早些,只记得他是跟双胞胎哥哥高齐之一起来的。齐之身材略高,个性开朗,颇为健谈;全之则显得比较文弱,说话不多,一眼便看出来属于沉默内向型。梁启超写徐志摩,用“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来形容诗人的风神,我初晤全之,也有类似的联想。因此我猜他一定是个写诗的。

想不到我的直觉并不正确,后来我才知道,他一心一意专攻的文类,竟是文学批评。那年代,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文学批评是一门冰冷的学问,总觉是上了岁数或带点夫子气的人才从事的,而文艺初学者,通常是从散文、诗歌等创作开始,再发展到别的领域。不过与他几次接触下来,我渐渐发现,他这方面的确富有才华与潜力。他每一篇论评文章发表,都使我对他有新看法。毕竟是性向决定了志向,为什么天下可爱的人都得写诗不可呢?

这次为了更深入地读通他这部《张爱玲学》,我特别与他进行一次笔谈,由我提出问题,请他逐一作答,二十个问题中也有涉及他早年写作生活的,对于问及为何当初没有走创作的路子,他说,一开始他也曾尝试过散文和小说,但从没有投过稿,原因很好玩,他当时的想法是“怕泄露了太多不成熟的自我”,不写小说,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缺乏小说家‘客体化’私心秘密的手段”。

高全之一起步就以文学批评(特别是小说批评)为终身志业的这个抱负,从来没改变过,就像信仰那么坚定、坚毅。他孜孜不倦,全力以赴,就这么稳定踏实地一路走来,长期的日问月学,培养出丰富的理论修养,周密的逻辑思考,以及娴熟的文字驾驭力,大量汲取,厚积薄发,使他几乎没有经过一般写作新手的青涩阶段,一出手就到达一定的艺术高度,不劳老编们“到处逢人说项斯”,这白袍小将立马文学地平线上的身影,立刻成为一个亮点。

高全之在《幼狮文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一九七○年十二月号上的《林怀民的感时忧国精神》,林怀民读了很喜欢,特别与他见面,二人从此认识了,至今仍是好友。高全之的老师董保中曾在文章中描述,高林两个人在台北深夜街头边走边舞边谈的样子,读来十分有趣。试想如果当时有谁把这个画面拍成纪录像片,那该多有意思。

谁都知道,一个新人凭自己的作品敲开文坛的铜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全之初期的写作生活展开得如此顺遂,使很多人都看好他。不久,幼狮又出版了他的评论集《当代中国小说论评》,这对他无疑是一种更大的肯定。如果是一般人,有了这样的“机运”和“声势”,他的写作事业大可以就此顺势而进,快马加鞭地发展下去。但他却去了美国,且一去就是二十年,从此惜墨如金,藏锋不露,绝少与文坛通消息,连他的起跑点《幼狮文艺》上也见不到他的作品,成为一个令读者怀念的失联作家了。

他如此的“决绝”,背后有没有重大原因?没有人知道。他也很少讲起。在与我的笔谈中,虽然他表示对出国前那个阶段的一些作品不尽满意,并说他发现自己“知识、学识的贫乏,情绪的蔓芜”,不过谈到小说的精读与心得,他还是认为“有规矩可循”,显得信心满满。从种种迹象我们或许可以做出这样的辨析:高全之的去台,并不意味他对写作事业的放弃,他的长期隐遁,也许是以更沉潜的态度,对自己的文学生命进行全面省察。他之所以刻意地从台湾文坛的现实或现象疏离出去,是希望他的研究生活,在绝对自主、完全不受干扰的情形下进行,宁愿一个人踽踽独行,默默地探索、深耕、创造,也不要炫才媚世,作那千人一面的因循文章。事实上,他在美国读书、思考、写作,比在国内时还要积极,他的小说批评和美学研究工程,就像一株巨大无朋的珊瑚树,在无人知道的海底缓缓长成。

一九九四年底,高全之,这位羁旅海外二十载的文学炼丹者,终于回来了。郑树森为了他的“复出”,特别写文章帮他“暖身进场”,在《联合报》副刊上,我也为他做了访问记,传布他返台的消息。对于一向惯于安静的他,也许这么做会使他感觉不自在。其实只要文章在,著作在,影响在,回到文学的故乡,一切仍是旧时样。

高全之在大学读的不是中文系、外文系,出国后的专职也与文学无关。虽然他文学批评的研究从未中断,对台湾有关这方面的新信息与新动向也一直在掌握之中,但在国外日子久了,难免使他觉得自己距离中心太远而处于一种边缘位置。当我在笔谈中问起他的研究心情,他自称是“文艺界、学术界的圈外人”,说从事小说评论是“外行冒充内行”,是“为了维持少数文友(如白先勇、郑树森、张错等)互通有无的桥梁”,是“爱说话的普通读者提供学院外的角度,普通读者也有说话的权利”。此外,他对自己的能力也做了客观的分析:“我的弱点在于缺乏正统的文学训练,也许我的强点也在于此。也许我的努力可以证明,文学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欣赏,那些角度或许是目前任何既定的文学理论都无法说尽的。”

这段话说得谦虚,但也不亢不卑,言简而意丰,有很强的概括性,主要的是它能清楚地阐明,学院文学批评与学院外文学批评可以互动互补、并存不悖的道理。而对于今日的台湾文坛,学院外文学批评可能更值得倡导。高全之的这个想法与做法,使我想起钱锺书提出的一个观念,钱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文人慧悟逾于学士穷研,词人体察之精,盖先于学士多多许也。”钱锺书说的“素心人”与“文士”,指的不就是高全之这样的学院外的文学批评吗?不知他在美国加州的家,像不像“荒江野老”的居所,从他对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品“慧悟”之深,“体察”之精,很多地方的确称得起“先于学士多多许也”。至于钱氏说的“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这些年来文坛一窝蜂大谈张爱玲,变成一种时髦,一种流行。好好的一个张爱玲,被人说腻了,说俗了。这也许是为什么张爱玲离群索居,与世隔绝,不回信、不接听电话甚至不应门的真正原因吧。

高全之说他要写某位小说家,一定要对他的作品“来电”才行。他固然不会因批评界流行谈谁而谈谁,但也不会因流行谈谁而他偏不谈谁。他选取评论的原则,在于应不应该写,来不来电,应该写,来电,就毅然决然将该作家列为研究对象,全力以赴,直到写成为止,绝对不受文学以外因素的影响。一开始,他写的不是张爱玲,而是王祯和,学术界反应很好,王祯和夫人还特别写信谢他为乃夫遗著“注入了新的生命”,这对他鼓励甚大。快出书时,林怀民和白先勇向他建议,把张爱玲与王祯和的一段文学因缘补写进去,他遵照好友的意见特别加写了一章,结束了这项研究。差不多就在这时候,张爱玲不幸逝世,在加州的文学界朋友们为张治丧,高全之负责录像海葬过程。在海葬船上,他决定写张爱玲研究。他说:“当时如何写完全没有观念,只是想写一篇算一篇。儒家舍我其谁的主张,算不算自我膨胀?”

张爱玲逝世带来巨量的报道和有关她作品的讨论文字,有人认为张论已太多,读者疲倦已极,担心媒体喧闹一阵子过后,张的新闻性便会走低,劝高全之不必再写。但他说:“我的写作完全无法配合新闻媒体,不是‘清高’,而是不可能。所以就一路写下来。”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高全之就写了《张爱玲的女性本位》,不过他觉得缺点很多,没有再继续,然而再写,就得求进步与突破。这部书《张爱玲学》所收录的十九篇文章,多半发表在《当代》杂志,代表了高全之这些年来赏读张爱玲、思辨张爱玲、考证张爱玲、神往张爱玲的概括与记录,也代表他的美学修养与批评实践的一次完美结合。对于张爱玲的作品,几乎是一字不漏地通读、精读,并通过版本研究,精确地评点出作者的思想意旨,并不客气地指出一些论张爱玲文章的疏漏,对于文坛因特殊政治禁忌与不同文学立场对张爱玲的误解、曲解甚至诬蔑,也做了有力的澄清与驳诘,多方取譬,反复论述,务使自己的断语,成为今后研究张爱玲的定说。有人说一个好的批评家要把被评作者的书读全、读透,高全之对张爱玲作品的深入、专注与认真,就符合这样的精神。我们可以这么说,高全之是先成为一个读书家,然后再成为一个批评家的。

同类推荐
  • 从历史的暗景中走来

    从历史的暗景中走来

    《从历史的暗景中走来》主要内容分为“机略”“智慧”“恭谨”等。
  • 来历不明的生活

    来历不明的生活

    《来历不明的生活》是作者韦白所著的诗集。诗歌的内容写的很真实,很有冲击力。让我们感慨万分。
  • 只是路过你

    只是路过你

    世间所有的男女,皆是路过,也皆会彼此走失,可是爱情却始终在时光里,以它淡定安静的面容,注视着汪洋之中,沉浮向前的你我,即使是相伴一程,也终将铭心刻骨。
  • 美丽时光走丢了

    美丽时光走丢了

    新概念作文人气新星+90后主力青春作家,集体书写生命之初那些最美最真令人动容的友谊与爱情。
  • 序言集

    序言集

    本书为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先生三十多年来为著作撰写的序言合集,共74篇。著作内容涉及广泛,既有论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也有论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既有专著论发展,也有专著论改革;既有探索学术理论的著作,也有建言献策的智库之声。因此序言是对这些著作来说,既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阐释,也能起到导读的作用。结集出版这些序言,对作者而言是回首往事和重新学习的过程;对广大读者而言是迅速了解研究著作内容的权威解读,因此,该书的出版能够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也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热门推荐
  • 恋上复仇的三位世界第一公主

    恋上复仇的三位世界第一公主

    三位女主角的父亲找了小三,抛弃了女主角的母亲。接下来是三位女主角的复仇。
  • TFBOYS之初夏微甜

    TFBOYS之初夏微甜

    当多变女主遇上当红男子组合,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遇到重重困难时,他们能否坚守最初的信念,不忘初心,最后谁与谁会在一起,谁又与谁擦肩而过
  • 我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我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作者我曾与文中三个女孩进行过原始的血与灵的交错。三个女孩,三种人生观、婚姻观;三个女孩,三种生命的注解;三个女孩,我人生路上的三道风景;或悲苍如秋凉红枫飘零,或喜悦如三月桃花艳放。文中人物肖倩,随和中带点野性,但也不失少女温柔纯净。只可惜在那不懂爱情的岁月,我捏碎了她的全部真情……文中人物慧,善良软弱,她是我生命中的爱与痛,爱她的温柔善良,痛她的软弱妥协,在不幸婚内出轨后,她选策了死来诠译对我的爱。长歌当哭,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化为铮铮白骨,这究竟是谁的错?……文中人物兰子,曾与慧是患难姐妹,但却与慧性格迥然不同,她狐疑多变,缺乏诚信,她同样用真心追求爱情,然而幸福常被她的“睿智”经营得七零八碎,究竟又是谁的错?……其实,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面对真情。我们应该善待和珍惜。人的一生,错误难免,我们应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 贝用医生

    贝用医生

    “我不是故意想闯入你的生活”“你现在就在我的世界。”“对不起……”看着头快低到胸口,脑子不转弯的女人,顾然认输了。
  • 二嫁豪门

    二嫁豪门

    他给了她一场圣大的婚礼,全球轰动,遗憾的是新郎缺席,实在是距离太远不能来——生死相隔。他没有骗她,她做了红色豪门秦家的媳妇。她笑,笑这命运捉弄人,笑自己的天真,她跪过,求过,忍过,终是死路一条,大和尚说她有如天富贵,命中注定,遨游碧天,那她现在要荣耀四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华莲记

    华莲记

    有因必有果,你既结了这因,便该由你来食这果。我会看着你。“上辈子如果她爱的不是我,我也许还会将她拱手相让,但这辈子是万万不可能的了。”他烈焰红瞳:“你这没用的东西怎就怕他了呢!”就在他几近透明不见时,他总算能触碰到她温热的身体了。多么温暖呵!就像母亲的怀抱“你们人,又弄懂情这个字了嘛?哈哈,愚蠢!等你们弄明白了,我还会再回来的。”。。。。。。。。。。。。纵使今生遗忘又如何,只要有爱就行了。
  • 神幻星河

    神幻星河

    同一个宇宙,演绎不一样的传奇。当人类进入星际时代,科技文明走到了尽头,新的文明应运而生,异军突起,打开了通往宇宙的另一扇大门,涌现出无数的神级英雄,一时高手如云,纵横无尽星河,上演一部部神话传说。一个意外的传承,造就一个强人的诞生,踏着无数英雄的尸骨,一步步走向力量的颠峰。本书打造一部最科幻的玄幻小说,欢迎阅读。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

    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老师,请你宠宠我!

    老师,请你宠宠我!

    【深情篇】“苏荷昔,我想要给你一片天空。”“老师,我想要做能够配得上你的人!”【霸道篇】“苏荷昔同学,早恋可是不好的噢~但是如果你能找到足够强大的男人,老师也不是那么古板的人。”“那么老是那样的人在哪里呢?”“在你面前的我,我可以保证避免你的成绩不必要的下滑,还可以给你的肉体和精神带来双倍的刺激……”“老师,你这是在和我表白吗?”“怎么会?老师只不过是在向你阐述事实,不过无论你选择哪个男人,我都建议你选择我。”“老师……”
  • 最后的机械人

    最后的机械人

    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却因为解救小孩而被卡车撞飞,恰巧的被陨石砸中。他是一个孤独的侦查兵,因为生性冷漠,总是不能跟人走到一起。身体里面的‘陨石’,却原来是金属生命领袖火种,终于让他的人生,发生的不一样的变化。被外星人占领的地球,在无数合成兽,兽人的压迫下,他奋力反抗,逆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