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是儿童行为和情绪发展的一种正常状态。婴儿典型的忧虑表现为对陌生人的恐惧、对高处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对动物的恐惧、对流血的恐惧和对昆虫的恐惧,当然还有对孤独的恐惧。婴儿经常感觉到恐惧,是因为见到了特殊的事物,或是碰到了使他们感到讨厌和不安的处境,例如被狗咬。
忧虑是把双刃剑
对刚会走路的孩子来说,与父母分开或接触陌生人,遭遇黑暗、小动物或高声噪音的时候,往往会感到不安。这些都是刚会走路孩子的共同点,也是他们成长的正常途径—在适应与不适应的斗争中成长。
在心理学家看来,忧虑是想要尽快逃避一种不利处境的心理表现,它会使人心跳加快,出汗,并一直处于不安之中。忧虑并不完全是坏事,实际上有一点忧虑对人是有好处的,因为他能使人保持一种警觉,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做他们要做的事情。对一些事物有所恐惧或忧虑,也有利于孩子处于另外一个安全的状态。例如,一个小孩对火的恐惧,可以避免他玩火柴。
一般来说,在1~3岁期间,孩子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变化,总是会感到忧虑和不安。当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懂得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会认识到事物有时会出现自己想象不到的情况,比如说,蜜蜂能蜇人,小伙伴可能把他的玩具拿走,父母有时会离开他几个小时……此外,他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也变得更加敏感,有些大人不以为然的事情,他却会感到有很大压力。当他无意听到父母吵架的声音,他会感到非常可怕,也许会因此做噩梦,并且在第二天拒绝去幼儿园;甚至有时在幼儿园遇到由其他代课老师给他上课,他也会感到烦恼。忧虑往往还有一些生理表现,比如头痛或肚子疼。不过这些反应一般都是正常的,过了这段时间就会停止。
咋回事?
一般来说,在1~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普遍存在着5种类型的忧虑:1.分离的忧虑。即便是孩子已经适应去幼儿园了,但分离仍然会使他感到忧虑。当你离开房间,或者把他交给保姆时,他会抓着你哭,而且会想方设法叫你回来,你不在身边会使他感到缺乏安全感。
2.陌生人的忧虑。小孩子面对新面孔总会有强烈的反应,无论陌生人对他多么友好,他都会大哭或紧抱着父母不放,一直等到陌生人离开,他才会停止哭闹。在出生的第一年,幼儿对陌生人的忧虑是最强烈的,而在学会走路后,小孩子一般就会渐渐地对陌生人有所适应,忧虑程度会降低。
3.恐惧症。有时,孩子会对某种事物和环境感到恐惧,例如邻居家的狗或开过来的车。这种恐惧可能是因为现实的意外引起的,例如被狗咬了或看到过车祸。通常孩子对特殊的动物,或是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动物都会感到恐惧,例如蛇或狮子等。
4.托儿所恐惧。有时,孩子会拒绝去托儿所,哭喊或乞求你不要强迫他去托儿所,当你离开他的时候,他会大发脾气,而有时则表现为生理反应,如“肚子疼”等,这些既可能是分离忧虑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因为特殊的恐惧而引起的,例如在托儿所受到小朋友欺负和嘲弄。
5.羞怯。孩子在有生人时或新的环境中有时会显得惊惶失措,这可能是他天生胆小的缘故,这样的孩子在参加运动、做体操或上音乐课时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
在这个年龄段,这些忧虑都是正常的(胆小可能是个例外),等孩子长大了,就会适应的。但这并不是说家长就可以“无为而治”,其实积极的应对还是很必要的。
首先你需要确定孩子的这种忧虑是什么性质的。一般而言,如果孩子表现出以上的征兆,你就应该给予他特别的关注或者先去请教儿科医生。儿科医生将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检查,看是否有器质性的病症,如听力不好或视力差,这些症状也会引起孩子的忧虑。如果身体没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向心理医生或神经科专家咨询,看看孩子是否有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
怎么办?
当孩子忧虑的时候,父母的本能就是拥抱孩子,使孩子安心,但这还远远不够,父母应该能创造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忧虑的问题。以下这些技巧可以帮助这些父母:
1.承认忧虑是真实的。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出现恐惧和忧虑是正常的,父母不能否认这些现实的存在。例如,孩子对失去父母感到恐惧,就像父母也恐惧失去他一样。心理学家马耐斯博士说过:“说话对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忧虑讲出来,你就比较容易处理好它们。当一些消极的因素出现的时候,你越谈论它,它就会变得越没有力量。”
2.和孩子谈论忧虑。初学走路的孩子有活跃的想象力,但词汇却十分有限,所以他对害怕什么表述起来会有些困难。尽管如此,你还是要争取让孩子亲口告诉你为什么害怕,这是他战胜忧虑和恐惧的开始。你应该帮助孩子寻找合适的词汇来战胜他的恐惧,同时告诉他:“不要害怕!储藏室里没有怪物!”
3.分离的训练。你可以通过做游戏等方式教刚会走路的孩子逐渐适应你的不在场,习惯与你分别。比如,可以叫他自己找个地方藏上几分钟,然后等闹表响的时候,再让他回到你身边;或者让他呆在房间里,你自己走出去,过一会儿再回来……当他逐渐适应之后,你再逐渐增加分离的时间。这种藏猫猫的游戏对于孩子抵御分离的忧虑十分有益。到了一定的阶段,你便可以较长时间地离开他,当你说“我现在要出去一下,一会儿就会回来”时,他就会明白,你真的一会就会回来,他可以像往常一样期待着你的重新出现。
4.顺其自然。从学会走路时起,孩子便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成长。他会跌倒又爬起来,会逐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刻,会习惯一个人睡觉,会学习做艰难的事,会逐渐开始摆脱对父母的单纯依赖,但在父母欣喜地看到孩子的成长时,不要忘记,这种自治能力是循序渐进养成的,切不可急于求成,要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发展他的能力和适应力。更重要的是,你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特别是他恐惧的事情。事实上,当孩子能够越来越多地见识和控制一些事情时,他就会逐渐摆脱恐惧,减少忧虑。
5.运用你的想象力。笑声和故事是治疗疾病很好的一种办法,包括治疗忧虑症。如果孩子对雷声很恐惧,你可以编一个有关闪电的故事,告诉他为什么打雷,告诉他不要害怕。如果孩子不愿洗澡,也许是因为他害怕掉进去,在准备洗澡时,你可以在浴盆里放塑料椅子,用一对带颜色的淋浴喷头给他喷洗。在一周以后,便可往浴盆里填满一寸深的水,然后逐渐增加水。重要的是,你要努力逗他笑,因为笑声可以驱除恐惧,去除不适。
6.减少夜间的恐惧。有时,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有怪物躲在衣橱里,或因为怕做噩梦而睡不好觉。你有必要告诉他,你可以把怪物和噩梦赶走,你会当好他的保镖。你还应该尽可能把他的房间布置得舒适一些,让他觉得很安全和温暖。你要给他规定一个就寝的时间,把他的生物钟调到合适的位置,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洗澡,固定的时间给他讲故事,在熄灯之前,要使他安静片刻,切忌在睡觉前发生争论,并且在就寝时间不要让孩子看电视。
案例
生物钟之战
纪纲的儿子小辉今年已经3岁了,他的睡眠习惯还一直没有固定下来。有的时候,晚上他能够安安稳稳地睡着。有的时候他上午睡觉,而晚上却很难入睡。即便是午睡时间,也不固定,有时一小时,有时两小时。到了晚上睡觉前,他总让爸妈给他讲故事,否则不睡觉。有的时候,晚上十二点醒来,就再也不睡了,早上他老是发脾气,又哭又闹的,把纪纲整得焦头烂额。他的睡眠不好,既影响他上幼儿园,又耽误纪纲上班。这种状况到了小辉上幼儿园也没改,经常是其他小朋友午睡得很香时,唯独他却不好好睡觉,下午则打不不起精神,这些情况老师向纪纲反映了好几次。
为此,纪纲特意请教了一些专家。专家认为:“小辉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他没有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他在家中比较自由,少约束。也就是没有人管他。他的午休不能保证,晚上熬夜多,早上自然就起不了床,正常生物钟被扰乱了,家庭和幼儿园脱节会使家长和老师都为难。他的睡眠缺乏一定的规律和稳定性,出现害怕睡觉、怕黑、睡醒哭闹,甚至有的时候还耍脾气,需要父母陪伴才能入睡。如果父母不在他身边,他会感到很孤独。而显得有点不自然。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地调整生物钟的努力,改变其作息习惯。”
回去之后,纪纲按专家的建议,每天坚持不懈地对小辉做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没过多久,情况就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