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现场:盛大的忧患意识
陈天桥曾说:2001年之前,盛大每天都可能死去;在2002年,盛大每个月都可能死去;在2003年,盛大每个季度都可能死去。忧患意识对他而言,就像是一支清醒剂。“‘盛大’的开始是抓住了‘机’,过程是解决‘危’,又将不断创造‘机’。”
陈天桥如此评价盛大的发展。他始终是直面现实又憧憬梦想的清醒者。身处的领域中,新的技术,每天变化着,每天以加速度变化着。如何不断自我否定,并在自我否定中创造新的“机”,是“盛大”茁壮的生命力量。
在外人看来,盛大手里似乎有花不完的钱,财务状况足够健康。按照陈天桥自己的描述,盛大没有应收账款,没有银行贷款,每天的现金收入超百万。当有人说盛大发展顺利时,陈天桥强力反驳,他说自己每一年里都承担了别人十年的风险:遭遇过投资方突然撤资,遭遇过与合作伙伴对簿公堂,遭遇过黑客的大规模袭击,也遭遇过竞争对手“举报”所谓的偷漏税……陈天桥的心里一直都认同比尔。盖茨的那句话:“微软距离倒闭永远只有14天。”
陈天桥的忧患不是杞人忧天,是有根据的。家长老师们一谈到网络游戏,常是恨之入骨,盛大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也多半因此为负面。所以,舆论的压力一旦过了临界点,舆论就很有可能影响到政策的制定,也许哪一天来自政府的一纸文字就能够让这家公司彻底消失。除了政策风险之外,业务模式单一、竞争门槛过低,也是盛大天天面临的危机。
陈天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成为中国首富,他全部的利润都来自于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门槛本来就不高,又有盛大这样可模仿的成功模式,各种网络游戏公司必将在中国网游市场上竭力厮杀。虽然盛大有起步早的优势,但是未来是难以预计的,形势是千变万化的。
陈天桥也说,他最担心的竞争对手是像5年前盛大那样的一群人:坚定、执著,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充满激情,他们很可能颠覆一个行业。
危机时刻伴随着盛大成长,危险时刻在磨砺着他,成为了他的财富。在陈天桥看来,一家企业如果不能在快速竞争的市场中,始终保持小步快跑的速度,就会被人拉下来,就会保持不死不活的状态。而不死不活其实比死更痛苦。
智慧点拨
忧患意识是一种辩证思维和经营智慧。成功的经营者也要像盛大陈天桥一样,始终对市场的变化保持高度的警惕。
危机意识自古有之。春秋时期的商人计然曾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原则,强调不要只看眼前,而是看得远一些。可见,“谋长远”是贯通古今的经营原则。
忧患意识可以让经营者在危机面前保持清醒,如果不着眼于未来进行战略制定,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这就需要经营者者具有忧患意识。管理者的超前忧患意识,在当今市场条件下尤为可贵。要在忧患中求动力,求智慧,在忧患中找思路,找出路,让忧患意识走在企业改革的前面。要思想解放意识更新,在发展中认识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使之适用于新形势新事物的发展,发展中找差距求经验,树立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敢为人先的求实精神,要有抢先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优人一着的超前势头。
高明的企业经营者总是在处于高峰时准备应付低潮,这样才能时刻保持在发展的高峰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犹如大海行舟,唯有居安思危,方能处变不惊。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成功的战略不仅要能够指明企业该怎么发展,还要从忧患意识的角度上强化战略的预见性和执行力。
行动指导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谓高人,往往是比常人多看到三两步,多做了三两手准备而已。高明的经营者提高企业的忧患意识首先就要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有目标。同时根据企业的情况和市场情况及时地调整经营方针,围着市场做文章,就能使企业持续发展。
其次,企业如果培能养员工的忧患意识,使大家真正认识到企业经营的重大挑战,有危机感,有责任感,那么,企业在激烈的商战中就能形成坚固的防守体系。忧患意识是预防针,可以避免危险真正来临时的惊慌失措。
从企业的经营实践来看,实施“三个强化”,有利于促进员工忧患意识的形成。
一是强化企业改革力度。企业管理重在创新,创新是对既存制度的突破、变革和完善,必然会受到旧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阻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冲破思想禁锢,大胆改革创新,顺势而动,在管理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是强化考核机制的建立。考核是人事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寓管理于服务”的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以考核的手段约束员工的行为,在企业建设中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了重要地位;在确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在新时期创新考核思路、完善考核办法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以德、能、勤、绩、廉为基础,考核企业干部职工工作业绩,并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对员工收入实施差异化管理。
三是强化学习型企业的形成。学习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为企业员工增添竞争力。而“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将更加受到关注。知识经济条件下,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企业只有作为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够“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