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91700000018

第18章 拨开云雾看青花——青花瓷

提起青花瓷,人们都知道它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那么青花瓷是如何产生的呢?中国历代知名青花瓷有哪些?它们其中都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信息呢?

青花瓷来历之谜

青花瓷具体产生于何人之手,产生于哪一年,虽然已经无从查证了,但是我们可以从关于青花瓷产生的民间传说中找到一点线索。为什么能这样说呢?下面让我们看看人们给予青花瓷的一个古老传说吧。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青花听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并央求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找矿。开始舅舅不肯,说找矿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后来,经青花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天刚拂晓,青花和舅舅便进山找矿去了。

秋去冬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三个月,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未归来,放心不下,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与舅舅。小宝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前,发现前面山谷有一缕青烟,顿时心头一热,匆忙朝冒烟的方向奔去。

来到山谷,小宝才看清,青烟是从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来的,便钻进破窖,发现窑的一角堆满各色各样的料石。再一看,窑的另一角还躺着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身边堆有几段柴火,柴火上正冒着一缕缕青烟。小宝仔细地朝老人瞧去,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渐渐苏醒过来,一看是小宝,急忙对小宝说:“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宝顺着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顶跑去,最终找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在她身旁的雪地上,还堆着一堆堆已选好的石料。小宝见状,哭得死去活来……

掩埋了青花,小宝含着泪水,搀扶舅舅回到镇上。从此,潜心研制画料。他将青花姑娘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用笔蘸着,画到瓷坯上,经高温焙烧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瓷便从此诞生。

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框框,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景德镇瓷器之风格。后人为了纪念廖青花,遂把画在瓷器上的这种蓝花称之为“青花”,把描绘这种蓝花的彩料称之为“青花料(廖)”,这两种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传说是美丽的,可没有多少可信度,那么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能否知道青花瓷的真正产生年代和它的发展历程呢?

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唐代时河南省的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已能生产装饰精致的产品了。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别是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及万历朝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名于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经常提出对质地、画面的改进意见,而且改善了景德镇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青翠光艳,清新明快,层次清晰,尤其是蓝色像蓝宝石一样鲜艳明亮,晶莹光润。然而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艺制作日益衰落。

青花瓷制作工艺之谜

传说虽然不可信,但我们多少知道了一些关于青花瓷产生的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材料,也多少知道了一些关于青花瓷制作工艺的秘密,但关于青花瓷产生有着怎样的历程、一个成品的青花瓷是如何产生的、到底有多少道环节等问题,我们还是一头雾水,那我们如何才能走出青花瓷制作工艺的迷宫呢?

要揭开这个秘密,首先得从制作青花瓷的材料入手。那么制作青花瓷的关键材料是什么呢?

青花瓷的主要材料是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那什么是釉下彩呢?釉下彩如何被制成了青花瓷了呢?

这一制作工艺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

知道青花瓷怎么产生的之后,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便是: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

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结果常用明丽、鲜艳、灰暗、晕散、清丽、规整、刻板、呆滞等词进行概括,这些概括的词语的形成,是青花的发色质量、呈色色调与绘画艺术的综合体。

那么什么是发色?什么是呈色?这两种色是怎样的关系,受什么条件的制约?

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我主要说成分问题。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

看来,不同的制作生产出来的青花瓷,其品质有着天壤之别呀,难怪青花瓷如此引人注目。

青花家族中的混血儿

元代及明洪武、永宣年间,采用进口苏泥勃青绘制的青花瓷器(以下简称“苏料”或“苏料青花瓷器”)以秀逸典雅的画工纹饰、隽丽精致的造型、宝石蓝般的色泽,傲然屹立于世界艺术品之林。几个世纪以来,它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炫耀其藏品档次的标准。迄今,面世的元苏料青花瓷器不过300多件。土耳其、伊朗馆藏最多。除中国有少量的收藏外,日本、欧美、印度等亦有不同程度的收藏。据统计,面世的明早期三代苏料青花瓷器不足一万件。

为何世界上最精美的苏料青花瓷不在中国国内,反藏身于异国王宫?这就要从一段中外文化与贸易交流的繁盛历史说起。其实这些瓷器并不是为中国人烧造的,而是专为西亚阿拉伯人制作的。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瓷器传到中西亚,受到王公贵族的普遍喜爱并成为他们追求生活享受、彰显奢华的标志。为了符合自己的宗教文化与实用要求,西亚的商人带着矿料来到中国景德镇等产地直接定货。这些瓷器属于来料加工,专门按照伊斯兰文化生活习俗烧制出口,所以国内很少能够见到。来自西亚的工匠可能还直接参与了元青花的设计制作。

知道了苏料青花瓷何以身处异国原因,那么就需要进一步了解制造这些青花瓷的原料苏泥勃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产地何方?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为何现在没有人再去制作了呢?这一数百年的悬案伴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真相终于慢慢地浮出了水面。

有人认为苏料是宝石,有人认为苏料是钴科,那么苏料到底是宝石还是钴科呢?

倘若“苏料”为钴科。以苏料绘制的纹饰经过理化后:多数会有微凹的不规则黑褐色斑及“点线收缩”;部分还会有“颗粒状”晶体折射现象。胎釉间纹饰随笔触线条勾勒,会产生自然的“墨色斑”晕染;并伴随这种“墨色状”晕染,产生自然的色阶“过渡变化”,从而发射出“紫罗兰”般的色调,而其他任何“钴料”都与其上述特征判若霄壤。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述:“元进口的回回石头中,有一种‘撒卜泥’,为波斯语‘Sabuni’的译音,又译‘苏麻离青’,属一种劣质淡绿色宝石。”借鉴当今宝石界对蓝宝石的分类,其传统族谱中包括了:蓝、灰、黑等。按颜色不同,其色系等级分为:娇艳的正蓝为上品;带海蓝、灰蓝为次;带绿或墨蓝似黑的为下品。可见,陶宗仪一文中记述的“淡绿色宝石”即应属蓝宝石之列。再对照传统热处理优化天然宝石的方法:即依照天然宝石在地球内部所处的温度和氧化还原条件,通过加热的方法改变天然宝石的颜色,以使其呈色接近或达到娇艳宝石蓝的发色效果(这种改变宝石颜色色差的科学方法,与苏料高温理化后所达到的效果如出一辙)。

苏料究竟产自哪个国度呢?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苏料来自波斯地区,但其确切的产地国,其答案一直悬而未解。是出自原始的天然宝石矿物采集地,还是出自原始的钴土矿物采集地?波斯各国史料均未见记载。波斯地区历来分布有天然宝石矿和钴土矿,中国也不乏采集天然宝石矿和钴土矿的历史。那么,当初在波斯诸国中,是哪个国度的波斯人或投其所好或居心叵测,将神奇的“苏料”植根于中国的瓷器?是哪个波斯国家为当时的景德镇提供了这种“苏料”?唯一的途径就是考察与其相吻合的原始矿物遗址或原始文字史料来为其佐证。而事实并非如此,直到现在,大家对“苏料”的“母国”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苏料青花瓷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缘何得名“青花混血儿”呢?

元鼎盛时期,疆域达到现在伊朗地区(当时称波斯),臣服于大元的波斯色目人与元蒙人在血统上有难以割舍的渊源,其社会地位与蒙古人相若,高于汉人。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大批的波斯商人、工匠艺人,沿西域丝绸之路,迁徙中原。景德镇瓷都无疑成为这些人施展才华的宝地。像古老的传说那样,波斯人又一次演绎了“回回献宝”的故事,他们将其用于镶嵌传统器物的“撒卜泥”带到了景德镇,并坚信其以宝石缀饰器物的技艺,定会在这个神秘的瓷都得到施展。

但是,景德镇陶瓷匠人对烧成的瓷器进行再点缀难以心领神会,只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将这种宝石粉碎熔炼后,配以料水,与含有“麻仓土”的“二元配方”的胎合在一起,绘制成纹饰后,敷以白色透明釉,经高温氧化还原,与采用传统钴料烧制的青花瓷器色泽相比,竟有天壤之别。它的应用,激发了那些对宋元名画研摹精透的画师的灵感,用苏料表现中国画笔墨所独有的勾、斫、皴、擦、点、染等特有技法,与耀州窑瓷器的奏刀深峻、磁州窑瓷器的隽逸古朴相比,有了异曲同工的新突破。烧成后的青花瓷器,纹饰题材及工艺造型,博采众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伊斯兰宫廷神庙建筑和金银器的纹饰、造型。如此工艺也就赋予了元青花瓷“混血儿”的美名了。

波斯色目人,对这种“中西合璧”的苏料青花瓷器视为瑰宝。利用“垄料定烧”的优势,捷足先登,将其大量运至波斯等地区,或献于神庙作为圣物贡奉;或献于皇室帝王;波斯贵族亦将占有这种瓷器作为彰显其地位的标志,并由此引发了波斯国皇室贵族为获取此物,而长期倾轧争夺的局面。

元代末期,统治者面临内忧外患的困扰和战乱,致使财政严重匮乏,需征敛巨大的税赋,而波斯地区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无疑成为弥补其财政不足的一种渠道。在这种背景下,只好听凭苏料青花瓷“叛逆他乡”,这是无奈之举。这也是元代苏料青花瓷在当时“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少流落民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料青花瓷尽管如此珍贵,可为何却逐渐地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了呢?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明朝以后对这种混血的元青花的溺爱,堪称苏料青花瓷器“半壁江山”的明早期苏料青花瓷器,却有着与其“鼻祖”截然不同的命运。洪武初年,刚刚建国,就专设御窑场,苏料青花瓷器被纳入御窑场烧制的范畴,对“官土”、“官料”严格控制,他人不可染指。烧成后的苏料青花瓷器,除专供皇室使用外,还作为贵重礼物赏赐和馈赠给万国来朝拜的使节。洪武之后的两个皇帝对苏料青花瓷器更情有独钟,特别是宣德皇帝,对苏料青花瓷器的设计、生产,不但亲自过问,而且不惜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与前代皇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派遣“瓷督官”专管官窑瓷器的烧制,还打破了历代皇帝不允许在瓷器上书写官款的忌讳,大肆倡导在瓷器上书写本朝“官款”。据史书记载,宣德皇帝曾命当朝大书法家沈度,与其讨论书写官窑瓷器“款识摹本”。在其推动下,宣德苏料青花瓷器无论质量、数量、品种、款识均在苏料青花器物中独步风流。所以说,在永乐、宣德在位期间,苏料青花瓷器之书写款识的“原始摹本”理应出自宣德皇帝或沈度之手,这也正是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官窑款识的苏料青花瓷器价值连城的根本缘由。

遗憾的是,伴随着宣德皇帝的驾崩,景德镇的优质“麻仓土”主脉矿料也消耗殆尽,苏料来源随之枯竭,延烧百年的苏料青花瓷器至此成了千古绝唱。

解密康熙青花瓷

清康熙朝在继承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瓷器的烧造以千变万化的造型与精湛的工艺水平开一代未有之奇。青花更是以不同的浓淡色调渲染出多种层次,赢得了中外学者的赞赏,在整个清代制瓷业中是最具代表性的。

清初一切沿袭明朝旧制。景德镇御器厂因停烧已久,顺治时则采用“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的进御形式。顺治时期在景德镇设厂,奉命为宫廷烧造瓷器。康熙初年三藩之乱,御厂一度停烧,但不久又正式恢复烧造。御厂对清代景德镇瓷业发展而言,在技术上一直是担任着领航者的角色。清代陶瓷生产首先废除了匠籍制,产品实行官搭民烧,并形成固定制度。匠籍是封建国家专为手工业工人立的户籍,他们子孙世袭其业,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清代以前官窑瓷器生产中多采用此种制度。

清朝建立后,首先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加以改革。顺治皇帝宣布:“除豁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康熙皇帝也多次声明“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等等。由于工匠制度的改革,使广大手工业匠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摆脱了匠籍的束缚及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陶瓷生产的发展。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御器厂的机构设置较明代时有所缩小。这并非因为御器厂处于萎缩的状态,而是由于它吸收了明代的建厂经验,取消了一些多余的机构。如明代御器厂内设的狱房,到清代时便被废除。清代御器厂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放松,使工匠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御器厂本身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分工也更为细密,而且因在宫廷内设立造办处,使御用瓷器的运作渠道进一步通畅,更因高精细的瓷器在宫廷内有专门的制作程序,如画工、设小窑烧制等,使宫廷的瓷器消费进入史无前例的奢侈阶段。而中国古代瓷器就其工艺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来说,应以清代前期为最高峰。此时期青花瓷器凭最高峰的盛势,在创新与繁荣上也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高峰。

康熙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造型硬挺、爽利、饱满有力,大件器皿更是气魄雄伟。造型多用单纯挺拔的弧线、圆线和有力的直线相结合,外轮廓线各部分的组合变化乃至形体的整个比例也很协调。因此,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能给人以深厚含蓄、耐人寻味的美感。康熙青花瓷器的釉色特点是色泽鲜明青翠,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景德镇制瓷工匠长期经验积累,熟练地运用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分染出深浅有别的蓝色色阶变化,甚至在一笔之中也能分出不同浓淡的笔韵,使所描绘的物象具有丰富的色调。这种特点在康熙青花瓷中的山水、花鸟纹饰中表现尤为明显。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大,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公元1662年-1680年),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680年-1701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公元1701年-1722年)。其中,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康熙早期青花瓷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黑色小棕眼。器物口沿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的现象,足内露胎处常见放射状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这时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接近。

康熙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有“糯米胎”之称。胎体薄厚均匀,修胎仔细。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细小开片。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比早期制品有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淘洗精细的浆泥制成的“浆胎”,分量偏轻。使用云南出产的“珠明料”,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与明代嘉靖青花蓝中泛紫有很大区别。它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艳而无火气,直到现在它还是我国青花的标准色调。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这种色阶变化完全在于分色层次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不同层次的渲染是由于工匠们运用了“分水皴”的方法,其装饰效果上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康熙晚期青花胎体薄厚兼有,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釉面多数是青白釉、亮青釉。这时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青花瓷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釉里红等派生品种,烧造量不是很多,但别有情趣。

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最大特点是制作极为精细。这时候的器物不仅坯釉选练加工精细,而且制作技巧也很细致。大至76厘米高的“青花万寿字瓶”,小到仅5厘米高的“玲珑透雕小杯”,制作都相当严格和规矩,很少出现夹扁和歪塌现象。“青花十二月花卉杯”之类的薄胎器物,更是几乎不见胎骨,其胎薄得能映见指纹,造型也相当严格,口底交代得清楚利落。明代的制品一般多留有削足的痕迹,到康熙时期,工艺处理上精细到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底足面带有一种柔软、润滑之感。不少器物往往由于考究的细部,体现出完整的造型设计意图。琢器类的瓶、罐、尊、壶,在明代即使是极小的制品也是由两三截结合而成。到康熙时期就是相当大的器物,由于用辘轳一气拉成,明代遗留下来影响器物美观的接口痕迹这时基本上已看不到了。属于圆器类的盘、碗、碟、盆等也烧得很规整,器底圈足的里外壁都很笔直。明代盘、碗底足出现的塌底现象,此时已很少出现。多数底足都制成光滑而滚圆的“泥鳅背状”,外形也较美观。而瓶、罐、尊、壶之类器物的底足,最外围旋进了一圈,形成所谓的“台痕底”,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细部处理,是工艺制作精细的反映。

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较前代也有了显著的增加,达到了所谓“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地。这时候除了传统的盘、碗、瓶、罐等器物继续生产外,还出现了帽筒、帽架、灯罩、鼻烟壶、扇形盒、笔筒等各式各样的日常用品、文房用具、案头陈设物。而且同一品种在式样上也是丰富多样,不少是独树一帜的创新之作。盖碗的出现就是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在茶盏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样式。棒槌瓶是以形似棒槌而得名,有方、圆两种样式,线条处理得有楞有角,比较硬挺,极似洗涤衣服用的木头棒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凤尾尊是以腹比凤体、口似凤尾而得名,从整体看,它是从花觚派生出来的一种新形式。油锤瓶与天球瓶近似,阔腹、小口、细长颈,肩部斜垂,弧度较小,腹下有足圈,极似过去榨油作坊的油锤。荸荠扁瓶以腹部较扁、形似荸荠而得名。贲把壶系仿藏传佛教器物造型,整器略似塔形,有大小两口,上均有盖,大口直径近颈腹,小口曲折连于腹部,腹圆略扁,腹下承托。将军罐通体为圆形,以其盖形似古代武将的军盔而得名。粥罐通体为矮圆形,腹部两侧各置有两系,可穿上铜环提取稀粥。此外还有以拟形化手法制作的茄式壶、佛手壶,福字壶、禄字壶、寿字壶等,壶体由窄扁方楞的福、禄、寿字形组成,字画之间雕镂透空,工艺精巧。

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在风格上也是完全谐调的。康熙青花瓷器的瓷绘豪迈、刚劲,这与硬挺、爽利的造型统一在一个基调中,这就使其既不同于明代各朝的器物,而又有别于其后雍正、乾隆时代的作品,从而形成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富有鲜明个性的时代特色。清代青花以康熙时为最好,而康熙青花又以中、晚期的最好。绝好的康熙青花呈纯蓝色,这时制瓷工艺由于釉子白度提高,因而更使这种明净艳丽的蓝色在洁白莹润的瓷釉衬托下,更有一种清新明快的色泽效果。康熙时由于“分水”技法的出现,使器物上描绘的物象不但具有丰富的色相,而且还有立体感,匠师在描绘物象时,运用蓝色的色阶变化,由深而浅逐层退弱下去,能分染出明暗、浓淡有别的色彩情调,富有层次的节奏美,甚至在一笔之中也能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纹凤尾尊、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其画面墨色淋漓,很像一幅在纸上的水墨画。

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烧造开创了历代未有之奇,纹饰题材大为开阔,内容从人物、动物、植物、山川日月和宗教、神话故事等,可说包罗万象。瓷绘艺术表现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整个装饰配置也更接近绘画的章法构图,图案装饰少了。其所绘人物似陈老莲、萧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吴墨井,花鸟似华秋岳等。康熙青花瓷绘重于神情表现,而且吸收了当时版画和民间年画的艺术成就,故画面多以比较简练的线条来表现各种事物,所绘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最能代表康熙青花艺术风格的是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瓷绘题材。康熙青花瓷绘中的山水画面表现了一种情景交融、澄怀观道的理想境界,展示的是简淡、玄远的意味,以大自然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为创作源泉,赋予瓷器本身以灵感,山水成了创作者书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也包括陶瓷艺术,都爱以山水境界作表现和咏味的中心,意欲将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融为一体,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画所追求的思想情趣和审美趋向。如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直筒式为典型康熙风格,外壁青花彩绘山水送友图。在虚实空间结构上强化主观意识,熔铸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远处群山飞鸟,云气缥缈,近处山势平坦,近旁流水环绕,三人于路旁即将分手,人物刻画鲜明生动,表现出难舍难离的情景。整个画面虚实结合,远近对映,充分体现作者综观整体,运筹全局的能力,大大扩展了山水画面空间表现的意境深度和诗情意趣。

元代青花凤首扁壶来历之谜

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市正处在“文革”时期,当时蓟门桥元大都遗址附近准备建一些居民楼,然而当土建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工人们发现了一些破碎的瓷片,他们马上意识到遇到文物了,然而,他们也不知道这些文物是什么年代的,因此,便停止了工作,很快,文物工作者迅速来到了这里。结果,他们从地下挖出了若干瓷片,于是考古队员们猜想,这是一件瓷器呢?还是多件瓷器?而初步的推断应该是元代的青花瓷器,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元代青花瓷器本来就少,这一发现可以加深对元代青花瓷器的了解。

因此,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碎片编号后,交给专家来复原。结果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惊讶,原来这是罕见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这在当时是首次发现此类青花瓷器。

这件青花凤首扁壶高18.7厘米,盛水器,直口圆唇,短颈,扁圆腹,浅圈足,前有凤首翘起作流,喙上鼻前顶一宝珠,后有曲柄,壶前凤翅飞翔,凤身以下绘一丛茂盛的缠枝牡丹,整个图案表现了华丽的凤鸟飞翔于牡丹花丛之上的意境。

遗憾的是,当时扁壶碎成四十八块,最大的13厘米×6厘米,最小的为2厘米左右如指甲般大小。经过专家们仔细拼对后,用无色透明的环氧树脂粘接,粘接以后壶身残缺三分之一,千疮百孔,大大小小的孔洞达十七处之多,残缺处用瓷粉加合成材料混合后补缺、打底。

对于这件国宝级的青花瓷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这件瓷器何以在这里出现?在它的身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终于揭开了遮盖在这个青花凤首扁壶身上的谜团。原来,这个扁壶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赏给其最珍爱的妃子的装饰品。

那么这个皇帝为什么要赏给他的妃子一件青花扁壶呢?这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呢?

要揭开其中的奥秘,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其中背景。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强大,其前锋已经快要逼近元大都。这让元朝皇帝惊恐不安,于是急忙派遣得力大将前去镇压,然而,当时元朝皇帝却担心这个大将一旦拥有了兵权,便会与朝廷对抗,那样的话,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是大敌当前,没有更多办法来制约这些大将。因此,元朝皇帝急中生智,他下旨纳该大将的女儿为妃,并对大将许诺说,如果他能够平定朱元璋,那么一定将其女儿升为贵妃,大将无可奈何地应允了。

大将出征后,恰好元代官窑制作了一批精良的青花瓷器,其中有一件样子很是有趣,扁扁的,壶嘴很有造型。皇帝为了安抚大将的女儿,便将此物赏赐给了她。可是,有件事情难倒了这位妃子:因为皇帝只说赏给她,却没有告诉她,这只扁壶叫什么名字。为此,她一连好几天都很烦恼,这让皇帝看到了,他便问她说:“爱妃,你为何愁眉不展,难道还在想你的父亲吗?”这位妃子答道:“我并没有想我的父亲,我是在为陛下赏赐的那件宝物的名字发愁呢!”皇帝一听,哈哈大笑说:“这个很简单,我既然要让你贵为后宫之首,那这个壶自然就应该叫着凤首壶喽!”妃子一听便眉开眼笑地连说“好”!

然而,这个妃子的父亲并没有把自己的女儿放在心上,他带着数十万军队一离开京城,便迅速脱离了朝廷,自立为王,与元朝分庭抗礼起来。这下让元朝皇帝勃然大怒,他马上下令,将这位大将留在京城的家眷悉数杀掉,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这位妃子。也许是感觉自己太冲动,还是觉得有必要安抚一下。等事情过去若干天后,皇帝才想起不该杀这个妃子的。想到这里,他假惺惺地对负责处理此事的大臣说:“还是安排隆重的葬礼来安抚她吧!”大臣马上心领神会地去办了。最后,当大臣问皇帝:“陛下赏赐的那件青花凤首扁壶,是否放在妃子的墓中?”皇帝犹豫了一下说:“还是别放在她的墓中吧,这样会让九泉之下的她感到不安的!我看在离她很远的地方再修一座墓,专门来放她生前我赏赐给她的器物吧!”大臣遵照皇帝的旨意去办了。可是,事情还没有办完,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了,于是,这些大臣都随意找了一个地方草草将这些东西掩埋便离开了。由此,这些器物便散落于元大都皇宫附近。

看来还真得感谢这个朱元璋和大臣,否则我们就根本无法一睹这件国宝的风采了。

同类推荐
  • 穿越之不一样的庚子

    穿越之不一样的庚子

    二本毕业的大学生,求职路上机缘巧合的穿越到了平行时空。为你们展现不一样的历史
  • 大唐医祖

    大唐医祖

    身患莫名绝症,一心求死解脱。睁开眼睛,回首已千年。贞观大唐,借体重生,他成了李元霸。死而复生,过往烟云,万事成空。亲人不再,友朋不再,心如浮萍。金钱美人,荣华富贵,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他只是一过客而已。从此,浪迹天涯,成为一名铃医。因为,他心中,只有一股执念:终其一生,誓将中华医学发扬光大,使其万古流芳。只愿,千年之后,另一个自己,不再彷徨......
  • 大宋摄政王

    大宋摄政王

    宋朝,一个辉煌的时代,华夏文明独步世界的时代。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工商业最兴盛的朝代,资本主义开始悄悄萌芽,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趋势初现。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国家却最终毁于野蛮的游牧民族。一个军校的高材生,莫名其妙的空降到南宋初年。于是,从绍兴七年开始,原来的历史被新创造的历史所覆盖——北伐光复,一统泱泱华夏;草原筑城,摧毁游牧民族;东南亚逞淫威,开南海为中国内湖;铁蹄所至,万物齐诛,非炎黄血脉皆为草芥,非华夏子民俱是蝼蚁!为了地位和新政残刻无情,打压异己狠辣酷烈,“大清洗”运动与红色恐怖令他身后骂名滚滚!推荐架空历史力作《李煜大帝》本书读者群:58541370,欢迎热爱本书的同志们加入
  • 这里曾经是汉朝1

    这里曾经是汉朝1

    秦末时期,天下大乱,以刘邦为代表的草根阶层,于战乱中迅速崛起。与此同时,没落贵族后裔项羽,于绝境奋起,力克群雄,争霸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韬光养晦,重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东出关中,与项羽逐鹿天下。一时间,英雄为决胜负,拔剑相向,天下如煮水鼎沸,血流成河,天地黯然无光……
  • 极品逆臣

    极品逆臣

    他本是黑拳高手,却穿越附身在一纨绔子弟身上。且看他在花天酒地中操纵明朝历史,更是用绝世拳法打下万里江山。
热门推荐
  • 九重仙域

    九重仙域

    随心,随性,随缘,随遇而安。低头赌气,看到的只是脚下的一方寸土,抬头争气,看到的却是整个蓝天。
  • 魔城启示录

    魔城启示录

    笼罩在恐惧之中的国家,充斥着被称为“魔”的怪物,人们在“魔猎者”的保护下,过着黑暗的生活。渐渐接近这一切的真相的道路上,充满了牺牲,充满了血泪,人们到底能否得到救赎,未来又会是怎样呢,却没有人知道。
  • 风花雪月:总裁文系列

    风花雪月:总裁文系列

    有钱人那么多掉下来个救苦救难的好不好?咣当——1铁饼:小熙,我是绝对不会放开你的!2铁蛋:大婶儿,刚刚是你把我捅下来的?3铁板:竟敢踢我?!来呀继续踢,来呀,死鬼~4铁锤:抢男霸女抢男霸女抢男霸女…话痨镇:型文而已别当考据党喔四篇故事大宠小虐HE结局
  • 快穿之大众男主

    快穿之大众男主

    他是高冷学霸是痴情暖男是霸道总裁是妖魅教主是呆萌忠犬是腹黑大神是病娇哥哥是傲娇正太是谪仙师傅……他简直全能,技能点杠杠的(如卖萌专一,欢迎给他补充~)你值得拥有,这是大众的男主ps:任务升级流+系统流
  • 天才少女校内爱

    天才少女校内爱

    她7岁已经读完小学8岁已经上完初中,这样一个天才少女却被父母送到全国第一高中炫樱就读。一个天才少女会在高中发生什么呢??
  • 内心修炼气质女人

    内心修炼气质女人

    英国作家毛姆说:“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些不懂得如何使自己看起来美丽的女人。”现代女性早已抛弃了旧观念,学会了在忙碌与优雅中积极地生活。女人的真正魅力不是时髦,而是内在修养。通过修养打造一个气质不凡的自我,通过读书学习培养一种远离庸俗的品位,因为气质修养才是女人永恒的化妆品。内涵是现代女性最应该具有的品质。在如今这个高科技时代,美容健身和着装打扮很容易改变一个人的外貌,外表美丽已不再是梦想。现代社会中,人们欣赏女人的角度也已经从外表的美丽转向知性美和内在美。这告诉女性:想拥有丰富的内涵就必须读书学习,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实起来。
  • 炎帝外传

    炎帝外传

    “我们是冒险,你带那么多女人的内衣干嘛?”他们,准备出发了!拥有大脑暂时性休息习惯,有点贪财,有点好色的队长!拥有丰富的冒险经验,冷静沉着的副队长!性格多变,温柔可人的美女神枪手!强大的美女剑士!头脑简单的MT!喜欢收藏女性内衣的医生!杀人无声,明恋队长的女盗贼。
  • 神威唤师

    神威唤师

    原本勤练武艺打算成为铁血战士,却阴差阳错到了圣灵学院进修魔法。看似拥有逆天属性的天才少年,却是先天零魔法的无敌废材。时空魔法是最难掌握的魔法之一,先天羸弱却天赋秉异的他却深谙其道。经历万千苦恼探寻父亲失踪之谜,却鬼使神差错手杀害了红颜知己。无尽的探索,拨开层层阴谋,终于揭开身世谜题......兽族的入侵,向精灵求援,矮人的参战,大陆支离破碎天翼又是凭借什么和成神的兽王分庭抗礼?领主叛变帝国再度分裂,天翼又将怎样抉择?苦苦追寻的父亲,下落究竟在何处?玉兰大陆的神话,徐徐展开的篇章
  • 中华史诗

    中华史诗

    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现今被发掘的每一个族群,都是我们肃然起敬的祖辈。中华历史上的每一个帝王,都是我们应该铭记的伟人。他们的功与过,是与非。都将归结于历史对他们的评判。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无论怎么都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曾经闪烁,中华的历史也离不开他们。每个帝王,每个朝代,每个年号,以及每个帝王的在位时间和功过是非都集中体现于此。若想了解中华民族,必须品读《中华史诗》。
  • 财迷宝宝腹黑娘亲

    财迷宝宝腹黑娘亲

    姜夏为前朝丞相之女,国亡之时,屈身为青楼头牌,与太子相爱。七年前,太子与相府嫡女有了婚约,为绝后患,对姜夏下药,并派人前往青楼对姜夏施暴。六年后,姜夏带着一对龙凤宝宝名震江湖,逢赌必胜。这对萌宝聪明伶俐,却爱财如命,个个都是演技派。当朝二皇子表示,本王不介意做你们的后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