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习惯统治的生物。
——夏洛特·梅森
习惯决定命运
——孙晓云
都说,婴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田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为了在这块田地收获“命运”,我们要细心呵护,绝不能让她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如果外面的空气有点污染,那么我们就要小心地为她拂去浮尘;如果窗外下着小雨,那么我们就小心地为她撑起一顶伞。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从婴幼儿开始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一)婴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来说会终生受益。生活实践证明,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也就不会学习、不会工作。穿衣、吃饭、喝水这些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内容,却构成了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幼儿时期就进行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家长密切配合倾注温情、付出心血。
1.卫生习惯的培养
(1)培养卫生习惯的原则
①根据孩子各年龄期神经、精神发育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②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必须一致,以免引起孩子心理紊乱。
③对孩子的尝试成功与失败应正确对待。尝试成功了。要给予表扬、鼓励,并提出新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尝试失败了,不要批评指责,不要埋怨,应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鼓励再次尝试。
④对孩子出现的抗拒性心理,应正面引导,不要强迫命令。
⑤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它需要经过成人长时间的培养与教育才能养成,一定要反复,要持之以恒,不要急于求成。
(2)培养卫生习惯的方法:孩子年幼,培养的方法应注意形象具体,反复训练,使其形成条件反射来达到养成习惯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示范法:孩子喜欢模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直接示范,是具体形象的示范。因此,父母应是培养孩子卫生习惯的榜样。
②结合法: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看图片、画画、讲故事、教儿歌和游戏等进行渗透性的教育,以便达到培养的目的。
③反复练习法:大脑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反复练习,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也需要有反复练习的机会。为了提高反复练习的兴趣,可采取带有竞赛性的游戏,在游戏中练习、巩固。
④定位法:将孩子常用的物品、玩具摆放在规定的地方,并严格要求按规定的位置摆放,使孩子对常用物品的位置形成固定的印象。这样就能养成孩子不随便使用别人物品的习惯。
⑤督促检查法: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较差,需要不断地督促、提醒和检查,这样才能使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得到不断强化,逐步形成自觉行动。
2.饮食习惯的培养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饮食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前提,也是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保证。因此,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1)培养婴幼儿对食物的兴趣和好感: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所以,大人不要当着他的面指责某些食物不好吃、没有营养,以免引起他对这些食物的厌恶感,养成挑剔饭菜的坏习惯。相反,要经常给宝宝讲解各种食物的好处,培养他对食物的兴趣。
对挑食和偏食的孩子,要经常向他们宣传各种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对生长发育的好处,并将不爱吃的食品精心制作成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菜肴,让其色、香、味、形均美,增加孩子食欲。
一般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在烹调制作上可做成馄饨、小包子、菜肉稀饭、干饭等混合食品,适合孩子的胃口;制作好的成品要小巧、好看,适合孩子的心理。
(2)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为婴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尤为重要。每次进餐为幼儿提供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通过进餐时间和环境的“刺激”,使幼儿建立起固定的条件反射,为就餐做好心理准备,以利于胃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和吸收。进餐的环境要安静、卫生、秩序良好,使幼儿心情愉快,思想集中,让幼儿从小养成专心进餐的习惯,切忌边吃边玩,成人不要在进餐时训斥幼儿,应把问题放在其他时间处理。
(3)培养幼儿吃多种多样的食物:培养幼儿吃多种多样的食物。避免挑食、偏食及吃单一食物,在安排幼儿膳食时应注意粗细搭配,肉、鱼、奶类、豆制品及各类蔬菜均要安排食用,幼儿不喜欢吃的食物,可变换花样和注意烹调方法。平时可采取讲故事或歌谣形式教育幼儿,说明食物营养的重要性,对长身体有好处,并积极诱导幼儿喜欢吃各种食物,保证幼儿获得全面的营养。
(4)讲究餐前卫生要求:教育幼儿饭前洗手,人们常强调“病从口入”。手接触外界物品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常带有几万个细菌,指甲缝里的污垢可藏细菌几十种,幼儿在进餐时如不洗手,很容易随食物将细菌吃进体内而导致生病,要教育幼儿饭前洗手,洗手时用流动水,打上肥皂,边洗边搓,边洗边冲。
(5)饮食要定时定量:根据幼儿年龄的需要量供给相应的食物。注意营养全面,数量充足,食物丰富多样,同时根据幼儿心理特征,进餐时不宜一次把饭盛得太多,教育幼儿学会一口饭一口菜,不暴饮暴食,要细嚼慢咽。幼儿胃肠道的消化酶和消化液也都有自身的固定量,如果食物量超过这些消化液消化能力的限量,就会打乱胃肠道自身的节律而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6)有计划开展幼儿科学饮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同时必须取得与幼儿的长期合作。教师可有计划地向幼儿进行科学饮食教育,强调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挑食、偏食的危害,并变成其自觉的行动。同时通过幼儿又可将科学饮食知识普及到家庭和周围的人中去。幼儿科学饮食意识的增强,将有利于促进幼儿愉快主动进餐及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并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习惯的培养是在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同时,家园配合,要求一致,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3.睡眠习惯的培养
足够的睡眠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之一。因为睡眠过程中能量消耗最少,有利于消除疲劳;睡眠时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三倍,有利孩子生长发育。良好的睡眠习惯是保证孩子足够睡眠的前提,然而怎样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呢?
(1)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良好的睡眠环境是保证睡眠的前提。首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即睡眠前不要让幼儿情绪兴奋或神经紧张,利用听故事等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使幼儿尽快入睡。其次,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卧室内每个幼儿必须有固定的床位,被、褥的薄厚、软硬要适宜,室内光线要柔和,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可以播放优美而轻柔的催眠曲使幼儿入睡,另外,在睡前还要提醒每个孩子大小便,以减少睡眠过程中生理上的干扰。睡前保持平静,避免过度兴奋,父母态度要和蔼,动作要轻柔,最好让孩子自动入睡。孩子睡后要保持安静,避免把孩子惊醒。
(2)睡眠姿势要正确:睡眠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睡眠的质量,如果俯睡或左侧卧睡都会压迫心脏,影响血液循环,蒙头睡觉,会使孩子呼吸不到新鲜空气,造成缺氧。要引导孩子右侧卧睡或仰睡,盖被子时不要蒙着头,睡觉时不要说话,不要让别人哄拍、抚摸,不要借助辅助物,躺在床上要独立、快速地入睡。
(3)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孩子每天要睡足几个小时?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年龄越小,睡眠的时间越长。现将睡眠时间(包括日间睡眠)列出,供家长参考:
初生,20小时;2个月,16~18小时;4个月,15~16小时;9个月,14~15小时;12个月,13~14小时;15个月,13小时;2岁,12~12.5小时;3岁,12小时;5岁,11~11.5小时;7岁以上,9~10小时。其中午睡时间占1.5~2.5小时。
4.运动习惯的培养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人健康,运动使人开朗,运动使人积极向上。作为父母应培养孩子从小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1)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习惯应从体育游戏开始,要尊重他们动作的愿望和能力,让孩子自由愉快的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引导孩子用动作去发现,去表现生活中的某些东西。比如,从常见最简单的小鸟、小兔子跳,到复杂的小鸭走、小马跑、大象走等,都是易于被小孩接受,乐于被其学习的基本动作。或者模仿某些情节,如叶子沙沙的响,小溪潺潺地流等。这些模仿性动作形象生动,并可以重复练习。孩子在做这些动作时,仿佛被模仿的对象再现于眼前,多次重复而兴趣盎然,联系本身就是对他们很好的游戏。因此,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模仿性动作。鼓励他们观察模仿能力的同时,引起他们运动的兴趣以及运动的灵活性。
在游戏中锻炼身体素质,发展基本活动能力的同时可以满足孩子活泼好动、好奇的心理。扩大眼界,加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使孩子们情绪愉快,性格开朗,变得生动活泼等。
(2)给孩子创造运动条件:父母给孩子创造运动条件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条件就是陪练,这个陪练首当其选的就是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动作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需求。
比如父母每天早上去跑步,可以叫孩子一起去。给孩子买一些皮筋、沙包、跳绳等运动用具辅助孩子运动。
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的方式,为孩子创造运动的兴趣及条件。也可以通过鼓励孩子进行一些比较刺激的活动,比如滑冰、攀岩、摔跤等,以及丰富孩子的体验、锻炼孩子的个性。
(3)让孩子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于健康,健康在于锻炼,锻炼在于坚持。
其实要求孩子锻炼并不难,困难的是坚持。就像骑自行车一样,要靠人给它坚持不懈的外力,它才能不断地运动下去,一旦停止施加外力,自行车也会随之慢慢停下,再起步时,要用大于运动所施加力气才能够带动车子前行。锻炼也一样,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4)父母加入孩子的运动游戏:当今多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孤独要靠父母来填补。比如给孩子当玩伴,与孩子一起跳绳、丢沙包等。与孩子一起玩,可以促进孩子运动兴趣、能力的提高。
5.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培养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劳动观念;树立自信、自立精神;培养能力;培养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孩子在婴儿时期就有学习做事的愿望和积极性,这时开始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既顺理成章又事半功倍。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独立生活的各种技能。让孩子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二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学会处理与周围人和事的关系。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明确培养自理能力的要求:到幼儿晚期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会洗手、洗脸、刷牙;独立上厕所;独立用餐。会用筷子、吃饭不要喂、不挑食;独立收拾、整理房间;会洗手帕和袜子。能帮助成人做事,如择菜、扫地、倒垃圾等。
对婴幼儿的期望要恰当。对于1~3岁的婴幼儿来说,动作发展水平很低,各种能力尚在起步阶段,父母对婴幼儿的期望不要过高。其实,让幼儿做事,最重要的意义是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激发他参与做事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尝到学会本领后的喜悦心情,体验到成功的感受,这会给幼儿带来宝贵的自信,进而,到6岁以前,逐渐达到以上要求。
(2)激发婴幼儿自我服务的兴趣和爱劳动的初步情感和自我服务的习惯:如利用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和《小小手真能干》激发婴幼儿动手做事。用顺口溜:“兄弟几个人,各有各的门,要是走错门,真正笑死人。”来教幼儿扣扣子,反复练习,不觉乏味。
(3)给婴幼儿做事的机会,并注意分散难点,逐步训练:父母要允许孩子摸索,允许他失败,不怕弄脏弄乱房间,不要性急,不要过多包办代替,为孩子充分提供机会,让他自己动手,否则,过了这一阶段,想要他做他也没兴趣了。例如,婴儿在1岁左右就开始抢勺子要自己吃饭,但许多家长怕孩子弄撒饭菜不让自己吃,结果上幼儿园还不会自己吃饭。
(4)适当地帮助婴幼儿:婴幼儿开始做事时,父母应在旁边,留意是否有需要指点和帮忙的地方。注意失败太多,孩子会丧失信心的。
(5)从简单的地方入手:学习做事由易到难,这样有助于积累成功经验,树立信心。
(6)多用鼓励:婴幼儿做得不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肯做。父母千万不要说:“你真笨!”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要多从正面鼓励。
(二)婴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
孩子能否成材,除了身体健康因素以外,主要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人们一般都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是在成功的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小时候被小学老师认为是弱智儿。同样,爱因斯坦在幼年时也曾被认为是低能,但最终成为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香港商界名人李嘉诚先生在谈到他成功的因素时,特别强调除了客观性较强的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有一散文家在总结人生成功经验时说:“小胜在智,大胜在德。”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EQ)比智商(IQ)更重要。他推出的成功方程式是:20%的IQ+80%的EQ=100%的成功。教育专家王宝祥也把人生成功的因素总结了一个公式:人格+知识+能力+健康=贡献+财富。他说:“家长最能起作用的不是知识,而是人格、能力和健康。”
教育界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智育不合格将来是次品,体育不合格将来是废品,德育不合格将来是危险品。如果孩子的品行不端,越聪明可能对社会危害越大,目前不断出现的高科技犯罪就是很好的证明。而智力水平受先天因素影响多,后天改变比较困难;非智力水平可以后天培养,这就是两者的重要区别。婴幼儿时期又是道德萌芽和初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因为婴幼儿的可塑性很大,模仿能力很强,但辨别能力很差,无论是非、好坏,他们都能“兼收并蓄”、统统吸收。如果在这一阶段不及时进行良好的德育培养,幼儿那原本纯洁的心灵将会“自然而然”地被那些不好的品德所污染,而以后则很难纠正。所以,德育要从小抓起,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婴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品德教育,具体的讲,婴幼儿德育就是通过婴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各个环节的教育来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德。其主要内容是:萌发婴幼儿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其诚实、勇敢、好学、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婴幼儿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呢?
1.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有:
(1)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等。
(2)遵守学习活动规则:发言先举手,不随便说话、下坐位;看书写字姿势正确;整齐摆放学习用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
(3)遵守生活、游戏规则:遵守先后顺序;进餐、睡觉保持安静,不影响别人;游戏中不争抢玩具等。
(4)能公正地评价别人与自己的行为,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尊重他人所有权。
(5)有初步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对自己行为负责,不盲目模仿不良行为。
2.教育孩子学会交往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必须培养好以下几个习惯:
(1)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学礼仪礼貌,就难以立身处世。英国著名学者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把文明礼貌视为做人处世的入口处。
文明礼貌包括语言和行为两方面内容。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话,讲文明用语。如会用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如“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请”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交往行为如:尊敬老师和家长,注意倾听成人的讲话,不插嘴;父母工作或休息时,不打扰;和同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打人,不骂人,不欺负比自己年幼的同伴;见面打招呼、和人说话看着对方的眼睛:尊重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劳动,听从指导等。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穿着朴素大方整洁;遵守交通规则等。
(2)培养孩子赞美他人的习惯:渴望肯定是人的心理需求。
被人赞美是令人喜悦的事情,恰如其分地赞美能使人感到人际间的理解和温馨,并能有效地增进赞美者与被赞美者之间的更好交流,加深彼此的友谊。幼儿时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能力有时会出现偏差,而对他人的缺点却看得很清楚,往往爱挑别人的毛病,这样有碍孩子之间友谊的建立和发展,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赞美让人高兴,也使孩子获得了友谊和帮助。
(3)培养孩子宽容待人的习惯:宽容是一种大度,一种豁达,一种谅解,一种尊重,也是一种等待和激励。受宽容是一种幸福和激励,学会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的力量是惊人的。“将相和”中蔺相如不计前嫌,用自己宽容之心感化了对自己不服的老将廉颇,终于成为知交,共同为赵国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世代流芳;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甘心情愿为诸葛亮效犬马之力等等,都是宽容的力量所产生的作用。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大都是心胸开阔的人,他们能容别人难容之事,不斤斤计较,因而他们能保持一份好心情,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情去干他们的大事业。
现在独生子女怕吃亏的心理非常严重,这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宽容,得让人处且让人,善待和自己相处的每一个人,那么,孩子的天空将是广阔而蔚蓝的。
(4)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习惯:有一句名言:“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得最高。”如果你帮助别人上了果树,你因此也就得到了你想尝的果实,而且你越是善于帮助别人,你能尝到的果实就越多。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学会与人合作的习惯,可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达到自己原本达不到的目的。
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习惯,必须让孩子明白:第一,合作就是每个人都向同一方向努力;第二,信用是合作的立足点;第三,理解是合作的基础;第四,宽容是合作的黏合剂。把握住这四点,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习活动有个群体效应,如果孩子有几个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习效率一定能提高。
3.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习惯
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做人的信条。在市场经济时代,“诚信”二字就越显得重要,如果只重名利,不讲诚信,那么假冒伪劣,尔虞我诈,社会必将混乱,经济谈何发展。诚信,关系到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威望。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不堪为伍的,一个言而无信的企业是自毁市场的,一个言而无信的国家是自取坠落的。要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必须从每一个公民做起;要保持诚信的传统美德,必须从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开始。
诚信的习惯具体包括:遵守诺言、说话算数的习惯;实事求是的习惯;真诚待人的习惯;守时的习惯等。
4.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的习惯
培养有主动精神的、能独立思考的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幼儿的主动性一般表现为渴求了解新事物,能提出主见,发起并参与各种游戏,积极与小伙伴发生联系。在游戏中,当孩子独立选择游戏内容,为自己选择角色,并根据愿望自己选用物体和玩具时,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的能力就会最充分地表现出来。
幼儿的主动性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的孩子在游戏中,总想扮演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他们能自己提议做某种游戏,只邀请少数小朋友一起玩,如果有人与他们意见不一致,他们就会生气。他们善于布置游戏环境,能将新鲜事物引入游戏中。对于这一类幼儿,成人的任务是启发儿童设计新的情节,发展新的角色,同时训练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照顾其他小伙伴,轮流扮演主要角色。
第二类型的孩子最多,他们总是很愿意做游戏,肯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但不善于创新,他们对游戏组织者提出的意见大都表示赞同。对于这类孩子,可以教他们选择游戏,但少给予直接指导,多提出问题,帮他们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他们动脑筋进行游戏。
第三类型的孩子几乎不能参加共同游戏,只爱一个人玩。
他们或是胆小,不爱说话,或是过分淘气,不受同伴欢迎。成人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正面引导。
5.从孝心开始,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心来自孝心,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孝心是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孝心是爱心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含辛茹苦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不孝,谈何爱朋友、爱同学、爱人民、爱国家呢?对父母行孝道是对他人产生爱心的最初起源。只要是一位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必然是社会上道德自律程度比较高的人。
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这是最有效的教育。现在,年轻夫妇冷落老人,争“刮”钱财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希望年轻的父母们,无论是为了老人的幸福,为了孩子的将来,还是为了你的晚年,你们都应该善待老人。父母做榜样,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好习惯。
在培养孝心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没有同情心就没有善良,没有善良就没有人道。同情心是正常人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父母要让孩子懂得“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理,并注意做到:
(1)为孩子讲清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重要意义,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感情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要求、培养的。比如,家中有人生病时,要求孩子端汤送药,主动关心;同学生病时,要求孩子看望问候;遇到老弱病残主动帮忙;遇到他人有困难时主动援助等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关心人、热爱人的良好品质。
(2)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对家人温和关爱,对外人仁爱礼貌。因为家长对于老人、同事、邻居、孤寡等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友善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同情心教育,缺乏同情心的父母是很难培养出有同情心的孩子来的。
(3)教育孩子对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的关心和爱护,对动植物的仁爱之心会有助于孩子同情心的形成。
(4)支持孩子参加助人为乐的活动:孩子经常参加助人为乐的活动,就会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崇高,形成助人为乐的善良品质,增强孩子的同情心。
(5)让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进行锻炼:没有受过艰苦生活锻炼的孩子就不会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会知道还有许多苦难中的孩子需要帮助。让孩子到贫困地区去体验一下生活,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就会激发孩子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贫困地区孩子的同情心。
6.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所谓自尊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感受和信念,是要求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好比人的脊梁骨,是生命的支柱。没有自尊心就没有了羞耻感和上进心,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就会没脸没皮,破罐子破摔。因此,建议家长:
(1)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而应该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就事论理,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同时,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家长要以事向孩子讲清道理,教育和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习惯,懂得“尊人者,人尊之”的道理,学会尊重别人。
(2)给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幼儿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喜欢做事,更喜欢成功。所以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并恰当地赞许和鼓励孩子的进步,使孩子找到“我很好”的感觉,从而在满足之中增强自尊。
(3)适度表扬和批评:父母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讲话,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要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与成人争辩是非,如果成人错了,要坦诚地承认错误,并向孩子道歉,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尊重他的,自己也应尊重父母。
当然,一味的表扬、赞许会使孩子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和慎重的处罚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手段。它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的检点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错误。
(4)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往往挺身而出,认为代替孩子做事是对孩子的帮助,可以减少孩子的失败。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你不行,让我来”,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养。在困难面前,孩子需要的是勇气和力量,家长要给他们机会去解决问题,从而发现自己的能力。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家长可以启发、指导和协助他们去想办法,寻找答案,而不是取而代之。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成人要有耐心、细心,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健康发展。
7.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的选择。显然,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自信的孩子往往也是勇敢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基石性的支撑作用。美国的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有自信心的孩子,便会在各种能力发展上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器官的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就像人的能力的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到最佳状态。自信可以给人带来胜任感、愉悦感,自信心强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好成绩,因而他们不断努力,百折不挠,最终获得成功。
这里建议家长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和成功之处,及时给予赞美和鼓励。因为当人们受到赞美时,大部分人的内心反应都是: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我做得好,那么我会再做一个更好的给你看。当孩子做对的事情被成人肯定、赞美时,他一定会更加积极、主动,争取再次成功,赞美会像浇水和施肥一样,使自信的“幼苗”逐渐长大。正如国家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美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赞美孩子可能用不到1分钟,可是赞美所产生的愉快感受却可能持续孩子的一生。
在赞美时,家长要注意必须是具体的,越具体越好。不要说一些“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大而空的话,孩子听了会觉得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甚至会觉得父母虚伪。
(2)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失败,而失败恰恰是对自信心的挑战。一个人是否有顽强的毅力,关键是看他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有缺点、错误是正常的,家长不要用放大镜看待孩子的缺点。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用偏激的言辞去斥责,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指出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然后,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树立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3)要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一切,切忌热心包办和冷遇藐视。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只要是有益的,父母应支持他们去做,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父母应多进行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保护。
(4)注意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怕虎是后天养成的。因此,父母要注意消除使孩子胆怯的因素,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家长要让孩子懂得:日常学习生活中,困难会随时出现,要勇敢面对。并且要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同时在培养勇敢品质的时候,还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蛮干。
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可以利用讲故事来启发引导。如讲《小马过河》、《小黄莺唱歌》,使幼儿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只要经过努力,困难一定能克服。而故事《谁的本领大》、《各有各的本领》可以让幼儿懂得不能光看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助;体育活动中有意设置障碍,让幼儿练习胆量和信心;利用音乐活动,如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鼓励幼儿多动手;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捕捉时机,适时地进行培养自信心教育。
8.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纪律、承担责任和厉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使其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认真负责的精神,对他们以后独立地走向社会、与人和睦相处,适应小学生生活以及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都有积极的意义。
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心就无从谈起;责任心以情感为基础。如果没有孝心,就不可能对家庭承担责任。如果没有爱心,就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负责,危难之机更不可能挺身而出;责任心靠意志来维持。没有意志做支撑,就不可能克服困难,抵制诱惑去承担责任;责任心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从为父母端一杯水,为家庭烧一顿饭,到义务献血,为国效力,都是责任心的体现,只是层次不同而已。
负责任的习惯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经常反省的习惯;正确面对过失,勇于承担责任的习惯;在家庭和学校中能承担具体责任的习惯;服务他人的习惯,有社会责任感等。
孩子的责任心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不断教育或影响,逐渐经历和体验才能产生。建议家长:
(1)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做事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先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再力所能及地分配一些家务活,进而,随即交办某些任务。做事之前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遇到困难,适当指导,但不要包办代替。
(2)鼓励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试试,但随意性很强,往往做事虎头蛇尾。所以交给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检查、督促、正确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3)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忧虑和难处:提出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父母和自己的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
(4)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让孩子一块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自己的意见、采纳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5)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例如,损坏了他人的物品,要让孩子知道是自己的过错,应当予以赔偿,要一起带孩子去买东西赔偿,赔礼道歉。
(三)婴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幼儿今后入小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条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还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得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他们的习惯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幼儿自身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已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学跳舞,她不喜欢舞蹈基本功练习,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对学习舞蹈可以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活动的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对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如果不会则应弄明白后再告诉他,但是说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如果家长只是骗骗他,以后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这样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4)创造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已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2.有效的注意力训练
这里是一些培养幼儿注意力的经验:
(1)复述性练习:让孩子看书5~15分钟(按孩子的年龄来控制时间),立即合上书,要求孩子按你的要求“复述”故事。为防止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复述”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如可以提几个主要问题,图书上有谁,在干什么。书上的人或动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书上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让孩子把看到的动物形象画下来。最后可以让他重新再看一遍书,几次后,渐渐地孩子就会逐步理解集中注意力的必要了。
(2)拼图及七巧板练习:这是二维空间中最有效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项目,要求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连续不断的判断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而这种游戏的挑战性又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底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当孩子还是2~3岁时,可以买一种最简单的拼图,一开始自己拼给他看,然后慢慢的他自己会拼了,再买一些块数比较多的拼图和一种正方体的拼图让他自己看着图片来拼,这时他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看图片来拼图,有时为了增加他的兴趣,还可跟他比赛,看哪个拼的快,这样他会更加的感兴趣。
(3)多米诺骨牌练习:大约有七成“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通过这个骨牌堆放的游戏,其耐心得到长足的进步。多米诺骨牌训练其实是考验孩子能将单一的动作坚持多久的一个训练。将来,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所面临的所有学习科目都是多变、有趣、富有挑战习惯的,遇到重复训练会不会使孩子犯“老毛病”?骨牌训练无论对心神的专一、心神集中的持续时间,都是一个极好的练习,而把几十块甚至几百块骨牌瞬间推倒的快感,也能促使孩子对训练的“单调”产生耐受性,只有最终有快乐和成就感,孩子就可以逾越集中注意力所产生的单调感。
(4)抗干扰练习:等孩子在无干扰环境中的注意力已大大集中,家长可以考虑在他的“注意力训练”空间中,放上“干扰源”,比如他在做拼图游戏时,父母可以在一旁看电视,比如他在看书时,可以稍稍打个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注意力焕散的现象,会有反复,但最终他的抗干扰能力会渐次上升。(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您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没有在进行这种“注意力训练”时,您千万不要去打搅他。让他安心的做自己的事。)
3.养成读(看)书的习惯
书对孩子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书不仅教给他知识,带他认识世界,还对他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性格发展都有正面影响。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使他终身受益。培养一个爱好阅读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这里有几点做法供家长参考:
(1)陪读:就是陪孩子一起读图书中的画面,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画面编故事,培养孩子对画面产生兴趣,这时家长可边读边指着相应的图画,然后慢慢的过渡到读图书上的文字,使孩子对文字产生兴趣。
(2)演戏:就是读完一个故事或儿歌进行动作表演,如小兔是怎么做的,大象是怎么救小兔的,大灰狼又是怎么做的,根据情节进行表演,家庭中几个人分别扮演,一遍表演后可以重复几次,角色互换。让孩子认识到书中的儿歌故事可以做游戏,从而使他更喜爱看书。
(3)提问:首先向孩子提问,小托班的家长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你喜欢谁等等。中大班的家长要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让孩子充分思考。其次让孩子创编,家长把故事讲一半,留个结局让孩子自己创编,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最后让孩子提问,要孩子将不明白的地方,不懂的地方提出来问家长。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采用以上几种方法来引导孩子喜欢看书、爱上图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家长们不妨去试一试。
4.养成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先来听一个例子:一位妈妈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妈妈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妈妈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妈妈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他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提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让我试一试……真好吃的!”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
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沾上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一摸,可以拎一拎,滚一滚,闻一闻,切开它,尝一尝,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一些其他不同性质的东西,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认识它,在这个过程中于是孩子明白了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家长是否善于把握。所以,我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孩子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5.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下面提供几则有助于增强幼儿记忆力的游戏。
(1)依次说出名称:把6样东西按先后次序排列在桌上,让孩子看上几十秒钟,然后遮起要求孩子凭记忆依次说出这6样东西的名称。
(2)辨颜色: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袜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也闭上眼睛说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袜的颜色,将会引起孩子对这种游戏的更大兴趣。
(3)找物品:当着孩子的面把8种不同的小物品分别藏好后,再让孩子将这些物品一一找出来。
(4)看图说话:把4~8张不同内容的图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会儿,然后盖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图片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叙述一遍。
(5)飞机降落:将一张大纸作为地图贴在墙上,纸上画出一大块地方作为“飞机场”。再用纸做一架“飞机”,写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图钉。让孩子站在离地图几步或十几步远的地方,先叫他观察一下地形,然后,蒙上眼睛,让他走近地图,并将“飞机”恰好降落在“飞机场”上。
(6)看橱窗:这个游戏适合在带孩子外出时进行。路过商店橱窗时,先让孩子仔细观察一下橱窗里陈列的东西。离开以后,要求孩子说出刚才所看到的东西。
以上讲了这么多都是组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因素以及具体的一些方法,家长在训练或者培养时,要注意的是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哪怕是只有5分钟的时间也是好的。
(四)婴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习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众所周知,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下面我们就介绍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内容包括物质环境的创造和精神环境的创造。在物质环境的创造方面主要对学习用品、玩具、图书的数量及家庭活动角的创设展开,而精神环境的创造则表现为亲子活动:共同制作玩具、共同阅读、聊天游戏、学习专门技能、外出娱乐等,另外父母还应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从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学着关心体贴他人。相反,如果家庭中冲突不断、气愤紧张动荡,孩子就会感到心神不安,有精神压力,造成心灵创伤,往往会变得胆小孤僻,对人冷漠,性格暴躁,表现出各种行为失常。
2.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时期的思维具体形象,好模仿。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幼儿最爱模仿。
另外家长的以身作则是孩子直接学习的最好榜样。幼儿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父母的榜样表率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家庭中扮演榜样作用的年轻父母更应检点自己的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家长自身做起,事事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3.学会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实验,称为罗森塔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鼓励效应、赏识效应,幼儿的成长需要关心和爱心,需要周围人的尊重和赏识。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只要一句激励的话语,也许可以改变他们一生。的确,一句鼓励赞扬的话使人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而一句打击讽刺的话语会使人在炎热的夏天感到一种阴冷。人的本性都喜欢听赞扬的话,一个经常得到鼓励、得到赞扬的人是自主的、快乐的、敢于克服重重困难,勇于攀登高峰的,他的成功,是赏识教育的结果,赏识教育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真所谓是“小题大做”。无限夸张,看到一点优点,就大力加以鼓励和表扬,确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让更多的家长去品尝所带来的收益吧!
4.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
一致性则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一致,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辈之间对孩子要求的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暴露矛盾,而是私下进行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5.科学训练,提高幼儿练习兴趣
培养幼儿品德行为习惯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许多孩子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和“行”严重脱节。
所以,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训练,创设家庭中训练的机会,反复练习,直到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习惯。
在品德行为训练中要讲究科学,掌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生性好动,游戏是他们的爱好,所以应积极采用游戏的方法来练习。如为孩子准备一些箱子、盒子、挂壁式布袋,整理玩具时让孩子玩“玩具、图书回家”的游戏,孩子便会乐意整理物品,长期坚持会养成爱清洁、有序安放物品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