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高中三年学习历史的历程,我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心得和体会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无论学习什么东西,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历史也一样。当然,要让每个人对某一科目都有兴趣是很难保证的,但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记得念高一的时候,一遇上历史课就会头痛,那时候总觉得历史是一种靠死记硬背的东西,没有什么活力,枯燥乏味,所以就经常在历史课上出神,有时甚至会打瞌睡。结果每次考试临阵磨枪,考试成绩当然不会理想,都是徘徊在60分边缘,还有好几次是红灯。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郁闷。
升入高二后,也就是文理分班后,我意识到了学好历史对一个文科生来说意义重大,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逐渐认真对待历史这门课,对历史的看法也逐渐改变了。在用心学习与认识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体会到其实历史并不是死的,它包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一门需要动脑筋的课程。有时,历史本身散发出来的一种神秘感会不断引导你去产生种种联想和思考,而当你在经过思考和努力后取得满意成绩的时候,心中就会产生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所以,对于那些对历史没有兴趣的同学来说,不要总是认定“我不喜欢历史”,“历史不好玩,没意思”,“历史真枯燥”。试着去喜欢历史,只要你试试看,相信你会渐渐摸索到它独具的特色和魅力,也会渐渐被历史吸引。
其次,我认为学历史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听课”。我觉得“听课”效率并不是强调我们要如何抓紧抄老师的板书,其实在听课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听老师是怎么讲的,跟牢讲课的思路,抓牢讲课的重点和关键。并且要尽量保持和老师的互动,这样容易集中注意力,不易走神开小差,而且认真听,认真思考,大致记下板书有几个要点,每个要点的关键词,课后不需要板书也可以按照上课时的内容,自己概括出条目,将原来只记下关键词的要点补充完整。这样既不容易遗失从老师口中传出的信息,也能增强自己对这些板书的理解和记忆,听课效果就提高了。
另外,历史是一门比较琐碎的科目,有很多东西比如说年份、地点和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是要靠背的。但我想很多人都不喜欢“背”吧,至少我是很讨厌背东西的,因为记性不好,看了又忘。所以我就给自己降低要求,不用“背”,用“记”的。要“记”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书”。以前老师就说过:你们要学好文科其实并不难,只要肯去看书,一遍一遍反复地看,就一定可以学好。经过这几年学历史的过程,我体会到“看书”的确是很重要、很有用的。到考试的时候,再把整本书通看一遍或者两遍,并且千万要保持思路的清晰,哪个朝代发生哪些事,有那些政治经济制度,它们各自的文化政策如何,以及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又是怎样,通常在不同朝代之间进行比较,更容易把总体框架建立起来,也能更加有力有效地“记”。
最后,就是“作业”的问题了。“作业”问题分为“做”作业和“订正”作业。“做”作业之前最好把书和笔记都看一遍,尽量不要边做边翻书,这样效率低,而且也不容易真正理解题目。作业批改后要认真订正,订正作业很重要,它可以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考试前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作业,尤其是后来做错的题目,错题容易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很难纠正的概率。
除了这些,加强同老师的交流也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上课回应老师,课后有疑问一定要多问,这样不但有利于理解疑问,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
当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其实大家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才是最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上是我学习历史的体会,希望能提供给大家一点点小小的启发。
(本文作者,柯琼晓:北仑中学2005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浙江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