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即为上课前一天看书,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把课本中知识点进行仔细阅读,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对于一些较复杂有难度的原理,先不必花过多时间去钻研。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从2006年9月起,浙江省高中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地理教材采用湘教版,湘教版的教材分为阅读、活动两个板块,阅读板块中是对地理现象、原理的简单介绍,而活动板块中则是对原理的分析、推导、探究。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以下分别各举一例说明:
自然地理预习例如地理必修教材I第一单元第三节枟地球的运动枠,可先将教材浏览一遍,关注每段教材前的黑体字标题,一般都是该章节的核心。本节教材有两个黑标题组成,其一是地球的自转,其二是地球的公转,这就是本节课的核心,然后要围绕着教材的核心,对教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圈点、注释。本部分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其地理意义上。初中时已经学习了有关的知识,但高中教材有了一定的深化,比如方向的表述、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与线速度等,尤其是恒星日和太阳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要搞清楚,可能很困难,你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疑问点记下来,带着问题去听课。同时教材中还有许多活动探究的内容,有的是以实验的形式,如教材中要求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相对比较简单你可以先动手做一下,以加深理解。如果比较难的,你可以先打一个问号,以待上课去解决。
而对于人文地理,例如地理必修II第三章第二节枟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枠本部分教材的两条黑体字,一是农业区位因素,二是农业地域类型,对此主要有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因素等四个相关概念。先看教材的解释,如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而农业技术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农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的价格。对这些关键词语要进行圈圈点点,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重述,并试着延伸其外延。怎么外延?第二部分农业地域类型中有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自给型农业、集约型农业等,你可以试着去想一想刚才提到的几个因素对这几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影响如何?这可能比较难,你也可以把它作为问题带着它去听老师上课,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农业区位可以这样去考虑,那么工业呢?城市呢?交通建设呢?显然都可以类推。这就是对区位这个概念外延的拓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