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挖掘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必修课按政治、经济、文化分为三部分来展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古今中外都有,难度也很大,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需要构建网络结构来理清线索,巩固知识。
教材每一单元后面都有一个“专题小结”,可以帮助我们去理线,搞清这一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但这毕竟是粗线索,要学得好,必须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因果关系作出分析,搞清它跟哪些历史因素有关,然后把孤立、松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这样就可加深记忆,加深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只有通过自己的理线,或者参考老师的思路理清线索,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知识才能巩固,否则那么多的历史知识是很会遗忘和混淆的。
如枟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枠的线索可编为:
这么一图示,必修二的专题五和专题八的相关内容就连接起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就一目了然了。然后再根据书本中的知识结构将内容再逐步细化掌握,做到先读精,再读厚,才能读得深,读得活。
对于易混淆的知识,可编成表格来对照,如两次国共合作问题,可设计如下:
对于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可用理线方法来解决。比如:
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成立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6月,“三大”制定国共合作方针;同期国民党有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一大”实现了国共合作;之后兴起大规模的国民革命运动,掀起五卅运动;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矛头直指三派军阀;1927年蒋汪分别制造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分裂,国民革命失败。根据其相互联系可将它们编为“21一大,22二大,23三大,24国一大,25反帝,26反军阀,27失败”。这样通过历史时间发展的线索,使各类相关的历史事件串线起来,便于理解和巩固。
学习中,还要把中国史内容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来理解,做到中外结合。比如1922年的中共二大为什么能够提出适合于当时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同一战后华盛顿会议订立枟九国公约枠分不开的,它使帝国主义在中国所谓“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实际上中国由日本独霸而变成国际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人民逐渐认清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打倒列强除军阀”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的心愿。因此中共二大中便有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与一大时的“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相比,有了具体的革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