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25500000012

第12章 宋初政治与宗教

引言

在一个王朝初建时,皇帝往往不仅自己崇奉佛教、道教,并且召开庞大的法会等,以确立权威,收揽人心。同时,宗教方面也希望尽早接近新登场的统治者,得到庇护。因此,在一个王朝初建时,政治与宗教的关系特别密切,史籍中也有许多关于道、佛两教的记载。宋代亦不例外。然而,迄今尚未见论述宋初政治与宗教关系的论文。在拙著《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中,虽概述了宋初政治状况,但未涉及当时的宗教状况及宗教政策。 拙著仅提及在后世称为“千古疑案”的太祖与太宗帝位传承事件中道士所起的作用,以及太宗晚年留意黄老之道的事。其后,在研究宋代佛教社会史时,虽曾论及宋初的宗教政策,却未曾检讨包括道教在内的全部宗教政策。因此,本文欲综合诸文所及,通过考察宋太祖、太宗两朝政治与道、佛二教的关系,阐明宗教在宋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记述这一时期佛教史的,主要是南宋末年的志磐所著《佛祖统纪》卷四三《法运通塞志》第17110部分,为免烦赘,以下在引用此书时,省其卷数。

一、即位前的太祖和佛僧

身为后唐禁军将领之子的赵匡胤,即后来的宋太祖,在后汉时曾离开双亲,漫游四方,以寻求主公。在后世的记载中,有不少关于他这一段生活的轶闻趣事。其中,还有一些他会见佛僧并获得帮助的记载。《宋史》卷一载,汉初漫游时,太祖曾投宿于襄阳的僧寺,有老僧善术数,对太祖说:“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太祖遂北行,投入征讨李守贞的枢密使郭威幕下。这段记载无疑出自宋代笔记,但具体出处不明。

第二件事见载于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太祖微时,游渭州潘原县,过泾州长武镇。寺僧守严者,异其骨相,阴使画工图于寺壁。后入洛阳,枕长寿寺大佛殿西南角柱础昼寝,有藏经院主僧见赤蛇出入其鼻中,异之,待其醒后,僧问其所向,云:“欲见柴太尉于澶州,无以为资。”主僧遂赠其驴子与钱币。太祖即位后,召见该主僧,欲官之,僧辞,乃以为天下都僧录,归洛。今长寿殿中有僧画像。《佛祖统纪》亦载此事,注出《杨文公谈苑》。

第三件事,见载于李廌《师友谈记》等书所载苏东坡谈话。 五代时,有僧某,著庵道旁,艺蔬丐钱。一日昼寝,梦一金色黄龙,食所艺莴苣数畦。僧惊寤,且曰必有异人至。已而见一伟丈夫,于所梦之所,取莴苣食之。僧视其状貌凛然,遂摄衣延之,馈食甚勤。临别,又赠钱数贯,且嘱曰:“公他日得志,愿为老僧只于此地建一大寺。”伟丈夫即宋太祖。既即位,遂为僧建一寺,赐名普安。都人称为道者院。这是元祐八年(1093)在普安院送别知庆州范河中(即范子奇,字中济)时,东坡告知李廌的。中华书局排印本《苏轼诗集》即有此次的送别诗。 普安院,俗称道者院,位于汴京城西金明池西侧,在北宋时是很繁华的寺院。

上述三事的共同点是,均讲微时的太祖在漫游四方时见到佛僧,佛僧预见其将成大器并予援助。但故事的内容与因果报应的佛教说教无关,又非佛教典籍所载,乃出自俗人所著的所谓外典。同时,这些故事也并非以佛教宣传为目的而创作的。故事似非事实,但由此至少可以推测,即位前的太祖常与佛僧交往。

此外,《佛祖统纪》引《杨文公谈苑》载,后晋开运年间,宋州异僧曾预言,不出二十年,该地定会出帝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载,五代战乱,生民涂地,有一僧曰:“欲望太平,须待定光佛出世。”太祖统一天下后,人皆谓系定光佛后身。还有,《佛祖统纪》引《蔡氏笔谈》载,麻衣和尚曰:“辰申之间,有真主兴起,佛法也将大兴。”其后,太祖于庚申年正月甲辰获禅让,即其应报。这些预言太祖即位者也是异僧、神僧。除太祖自己外,预言宋朝出现而又广为人知的,是梁代神僧宝志的谶记。宋朝建国前,民间有得“梁志公铜牌记”者,云:“有一真人起冀州,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保永年。”因此,江南国(南唐)王李氏名其子曰弘冀,吴越国钱氏诸子皆连“弘”字,而当其讳者乃宋太祖之父赵弘殷。此段记载,出于江少虞《皇朝类苑》卷四七引《杨文公谈苑》,又见于《佛祖统纪》引赵普《皇朝龙飞记》。饶有趣味的是,“有一真人起冀州,开口张弓在左边”的谶语,被载入近代通行的“推背图”第四十一象及第四十八象。追溯其源,应是在南宋时已被载入“推背图”。岳珂《桯史》卷一载:“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悻心,故其学益炽。‘开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遍名其子,而不知兆昭武基命之烈也。宋兴受命之符,尤为著名。”北宋初期被视为志公之谶的预言,其后却编入了《推背图》。上述种种预言,表明了佛教方面对宋朝的期待。

太祖即位时,也得到佛僧帮助。960年正月,接报契丹入侵而出兵,在陈桥驿禁军将士们拥立太祖为帝时,其母杜太后等家人在开封城内的定力院举办佛事,祈求太祖平安。兵变消息传来,官府搜及定力院,赖寺僧机敏,太祖家人才幸免于难。定力院位于大内前的州桥东街巷,建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8)。据传寺内有宣祖(太祖之父)、杜太后及太祖的画像,与赵氏一家关系极深。 此事是宋代的著名故事,见载于多种笔记中,如《杨文公谈苑》、陶谷《清异录》卷一、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五。

显示与佛僧有关的故事很多,与此相反,却找不出太祖与道士有关系的故事。仅魏泰《东轩笔录》卷一、《邵氏闻见录》卷七载,陈抟闻太祖即位,大笑曰:“天下于是定矣。”但如后所述,陈抟一次也未应允太祖之召见,对太祖采取了冷淡的态度。这就是说,太祖即位前与道教接触极少,与太宗大不相同。

要之,据宋代笔记所载,太祖早就和佛僧有交往,得到他们支持,成为他们期待和欢迎的天子。因是逸事,故并非史实,有可能是后来编造的故事。然而,竟有如此多的与佛僧有关的逸事,在宋代或北宋流传,不能不说是引人注目的。这表明太祖与佛教关系密切,佛教界支持这位维护佛教的好天子。那么,太祖即位后的宗教政策,是如何对待佛教的呢?

二、太祖的宗教政策

毋庸赘言,佛教界欢迎和支持太祖登基,是出于对周世宗废佛政策的反感,期待太祖复兴佛教。周世宗的废佛政策,大致包括下列三项内容:(1)废毁无额寺院;(2)限制出家为僧尼;(3)销毁铜像等供养物。施行于显德二年(955)。佛教方面称为“三武一宗”的法难之一。但是,这实际上并非全面废佛,只是整顿多余的僧尼和寺院,并进而整肃佛教教团。 上述三项政策中,最招致佛教方面反感的,是第三项:销毁佛像,改铸铜钱。据传,周世宗因亲自用斧砍坏镇州大悲像胸部,结果遭到报应,在北征途中胸部生疽而突逝。《佛祖统纪》载,目睹这一事件的宋太祖和太宗,对神僧麻衣和尚说:“今毁佛法,大非社稷之福。”

果然,太祖的佛教政策,是朝着缓和世宗废佛政策的方向前进的。太祖即位伊始,即沿袭唐代以来的成例,将其诞生日二月十六日定为长春节,在汴京大相国寺开设祝寿道场,百官赴此行香,天子赐宴。 作为天子的恩惠,在当日普度童行八千人。所谓普度,即无须试验而允许童行剃度。当时,两京及诸州的僧尼,有六万七千四百三人。 将此数与周世宗废佛时允许存留的僧尼数六万一千二百人比较,五年间至少增加了六千二百人。由此看来,此次普度八千人,在当时是极大的恩典。而且,据说此后每年普度一千人,总共又普度了八千人。 僧尼的数量,由此大增。

关于第二项废毁无额寺院,建隆元年二年,太祖即位之初,便允许因显德二年令而废毁的寺院中,在灵境古迹而又未毁坏的寺院,可以存留。同年六月辛卯德音云:

诸路州府寺院,经显德二年停废者勿复置,当废未毁者存之。

这虽缓和了二年的措施,但并未全面撤销废毁令。然而,《佛祖统纪》仅记载:“诏诸路寺院,经显德二年当废未毁者听存。”“停废者勿复置”六字被删除了。紧接这段记载,有撰者志磐赞云:“太祖? ?初登大宝,便下复兴之诏,有道之君,必隆佛教。”歪曲事实,把宋太祖打扮成护教者,以显示奉佛乃宋朝祖宗之法,这就是撰者的意图。

太祖并未全面撤销废佛令,同样,也未撤销铜像销毁令。《佛祖统纪》紧接上文载:“应已毁寺院佛像,可移置存留。故民间所藏佛像,渐次出世。”这是允许保留废毁寺院的铜像,与禁铜令并无直接关系。关于存留铜像的决定,乃是七年后的乾德五年七月丁酉做出的。《宋大诏令集》卷二二三载有当时之诏敕《存留铜像诏》:

禁铜以来,天下多辇佛像赴京销毁。顾惟佛教,民所瞻仰,忽从镕废,有异修崇。应诸道州府有铜像处,依旧存留。此后不得以铜为像。

此诏允许保留现存铜像,但却禁止新造,所以仍然只是废佛令的部分缓和。其后,太平兴国二年(977),从无禁铜令的征服地区江南,也适用这道诏令,“除寺观先有道佛像、钟、磬、铙钹、相轮、火珠、轮(铃)铎及人家常用铜鉴外,民间所蓄铜器悉送官,给钱偿之。敢有匿而不闻者,论如律”。 这一诏令,与显德二年的禁铜令大致相同,只是加入了佛像作为例外的铜器。大约是由于乾德五年诏令,才加入了“佛像”的。直到南宋,禁铜令依然有效,仍然允许保留寺观的佛像、钟、磬、铙钹等,全面继承了宋初的法令。

由此看来,太祖的佛教政策确实是朝着缓和周世宗废佛令的方向发展,但并非如佛教史籍所载“全面复兴”、无条件的“复寺立像”。宋初的赞宁即明言,宋代的僧籍制度是沿用显德条贯的。

不仅如此,到太祖晚年的开宝年间,反而出现了各种限制宗教的统制政策。首先,开宝三年(970)十月甲午,诏开封府规定士庶之家丧葬不得用僧道威仪前引。 紧接着,在开宝五六年间,相继发布了许多关系宗教的禁令。其开端便是开宝五年正月丁酉的“禁以铁铸佛像诏”,禁止毁农器造佛像。 这是禁铜令后的一个重要诏令,《佛祖统纪》等佛教史籍却未载。

招致佛教方面反抗的,是同年二月禁止尼众在僧寺受戒的规定。此即《宋大诏令集》卷二二三《禁尼与僧统摄诏》,亦载于《宋会要·道释》二之一。发布年月,前者作正月乙卯,后者作二月,《长编》作二月己卯。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也节录了此禁令。其文如下:

男女有别,著在礼经。僧尼无间,实紊教法。自今应两京及诸道州府,尼有合度者,只许于本寺趣坛受戒,令尼大德主之。其尼院公事,大者申送所在长吏鞫断,小者委逐寺三纲区分,无得与僧司更相统摄。如违,重置其罪。

《大宋僧史略》(下称《僧史略》)卷上《尼得戒由》,亦提及此事,并声讨说:“护法之士宜奏乞依旧行事,以免法灭遄速。”《佛祖统纪》亦载:“廷议惟欲分别僧尼,不知尼女受戒须依大僧,无置坛自受之律。此虽可救一时弊,但不可为法。今则不复用矣。”由于佛教方面反对,到南宋时似已撤销此令。

同时,取缔诸法会上男女混杂情况的《禁灌顶道场、水陆斋会夜集士女诏》公布了。此诏《宋大诏令集》系于开宝八年四月丁酉,《佛祖统纪》系于五年,《长编》则作六年四月丁酉。《佛祖统纪》对此诏未加评论,可能是这禁令发布后无多大效果,故以为无必要反对吧。

开宝六年出台的重要佛教政策,是四月甲申朔规定度僧数额。《长编》卷一四载:“限诸州度僧额。僧帐及百人者,每岁度一人,仍度有经业者。”《宋大诏令集》全录此诏,《宋会要·道释》一之一四则记有更详细的施行细则。如前所述,国初曾普度八千人,而当时僧尼数目是六万一千二百人,平均约八千人便许普度一人。与之相比,此次诏令是相当严格的度僧限制。以各州的僧尼总数为基准核定度僧数,这种新方法也引人注目。但《佛祖统纪》却未载此事。相反,《佛祖统纪》大书的,却是开宝五年定朝堂班位为僧先道后之事。此事见载于《僧史略》卷中《僧道班位》,作为宋初置佛教于道教之上的证据,受到佛教徒特别的重视。南宋初年,法道等人为将此祖宗之法昭示天下,重刊了《僧史略》。 但《僧史略》并未标名确定班位的日期,故《佛祖统纪》有何根据将此事置于开宝五年,尚不甚明了。

有关太祖朝宗教政策的记事,即使在一般史籍中,占压倒多数的也是关于佛教的。当时,佛教教团的势力超过道教,和朝廷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太祖朝的重臣,也是酷信佛教者多。 太祖自己在晚年亦信佛教,据《长编》卷一七等记载,开宝九年三月行幸洛阳时,太祖曾幸龙门广化寺,开无畏三藏塔,瞻仰其真像。他返回京城后,抄写《金刚经》并常诵读,曾被入来奏事的宰相赵普看到。太祖云:勿泄于甲胄之士。如有见朕读书者,就说朕读兵书。

太祖也并非与道教毫无关系。开宝二年闰五月壬申,太祖北征归来,在镇州召见道士苏澄,厚赐之。 也在开宝五年,与佛教同样,对道教纲纪也提出了整顿措施。其一是闰二月戊午,“禁道士寄褐及私度人为道士”。《长编》卷一三的记事极其简略,诏文见载于《宋大诏令集》与《宋朝事实》卷七,有关禁令发布的详情见载于《燕翼诒谋录》卷二。道士皆有妻孥,虽居宫观,而嫁娶生子与俗人无异。奉其教而诵经,则曰“道士”;不奉其教不诵经,惟假其冠服,则曰“寄褐”,皆游惰无所业者。亦有凶岁无所给食,假寄褐之名,挈家以入者,大抵主首之亲故也。为正肃道观混乱之风纪,诏曰:“末俗窃服冠裳,号为‘寄褐’,杂居宫观者,一切禁断。道士不得畜养妻孥,已有家者,遣出外居止。今后不许私度。须本师、知观同诣长吏陈牒,给公凭,违者捕系抵罪。”由此,道士得度也与僧尼是同样手续了。同年十月癸卯,诏功德使与左街道录刘若拙,集京师道士试验,其学业未至而不修饰者,皆斥之。

上述两项措施,是从未实行过的对道教教团的国家统制,与实施于佛教者一样,故其在宗教政策上意义重大。据《燕翼诒谋录》,禁止寄褐等后,宫观不许停著妇女,亦无寄食者矣。而道士之兄弟、父子、孙侄犹依凭以居,不肯去也,名曰“亲属”。大中祥符二年(1009)二月庚子,真宗皇帝诏道士不得以亲属住宫观,犯者严惩之。自后始与僧同其禁约矣。

此外,《长编》卷一三载,开宝五年九月,禁玄象器物、天文、图谶、七曜历、太一、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于私家,有者并送官。十一月癸亥,禁释、道私习天文、地理。由于实施了包括以净化宗教界、强化国家统制为目的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宋朝在建国后十二年,终于稳固了国家基础,在统治方面显示出自信心在加强。但此后三年,太祖即猝死。

太祖的佛教文化事业中值得大书特书者,乃是开宝四年派遣高品张从信去益州(成都),开雕最古的木版大藏经,即“开宝藏”。对此,《北山录》、《佛祖统纪》、《释氏稽古录》等佛教史籍均有记载,其残卷日中两国合计现存八卷。 据记载,该项工作于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并进上。从现存经卷的刊记看,始于开宝五年,至开宝八年已完成大部分雕版。版本进上之迟,应是太宗初年政变的影响。

三、太宗的即位与道教

围绕着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到二十一日太祖猝死与其弟太宗即位之事,在宋朝当时就有许多臆测,其真相成为无法明了的千古疑案。 李焘在撰述《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对史料的取舍煞费苦心,加了一个异常长的注释,说明史料选择的理由。该书最先采用的,是玉帝辅臣黑杀将军降语的故事:

有神降于盩厔县(今属陕西)民张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号黑杀将军,玉帝之辅也。”守真每斋戒祈请,神必降室中,风肃然,声若婴儿,独守真能晓之,所言祸福多验。守真遂为道士。上(太祖)不豫,驿召守真至阙下。壬子(十月十九日),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

注云:“此据《国史·符瑞志》,稍增以杨亿《谈苑》。《谈苑》又云:‘太祖闻守真言以为妖,将加诛,会晏驾。’恐不然也,今不取。”宋初国史,有王旦监修的《两朝国史》120卷,大中祥符元年(1008)进上;吕夷简等修的《三朝国史》150卷,天圣八年(1030)成书;后者有《符瑞志》。 杨亿《谈苑》即《杨文公谈苑》,乃集杨亿平日对门人所语而成,原有15卷,门人黄鉴纂修;宋庠削其重复,整理为21目。原书虽已亡佚,但其中有关五代宋初政治、宗教的重要史料多被诸书引用;特别是《皇朝类苑》,引用达数十条,这个降神的故事,见于该书卷四四《黑杀将军》。记述此故事的,还有王钦若奉真宗之敕编集的《翊圣保德传》三卷。 该书于大中祥符九年(1016)进上。以上三书的记述有出入,仅据编纂年代之先后,很难判断其因果关系。

这一天神降语故事,对太宗继承帝位的正当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表明了其后朝廷崇奉天神的事实。此事发生后半年,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修建了祀奉天神的终南山北帝宫,命名为上清太平宫;太平兴国六年十一月壬戌,从道士张守真之请,封天神为翊圣将军。张守真亦获赐紫衣,号崇元大师,常被召入宫廷。 这一事件表明,道教方面借助太宗扩大了势力,特别是组成了楼观派。

的确,张守真是传达“天神降语”的有功之臣,但还有一位参与者,即宦官王继恩,也不能不予重视。他在建隆观开设黄箓醮,为天神降语提供了舞台。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载,太祖去世后,宋皇后命继恩召皇子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赴晋邸,催促踌躇的晋王来到宫廷。《长编》采用了这一记事。《长编》卷四一,至道三年(997)五月甲戌条载:“太宗之继位也,继恩有力焉,太宗以为忠,自是宠遇莫比。”《长编》明确记载,王继恩得宠是因为即位时的功劳。《宋史》卷四六六本传的记载比《长编》更明白:“继恩中夜驰诣府邸,请太宗入,太宗忠之,自是宠遇莫比。”本传将他视为太宗即位的有功之臣。他在整个太宗朝受到宠遇,与朝臣相结,势力大张。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不豫,他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人合谋,企图拥立已被废的太宗长子楚王元佐,被发觉后,三人获罪,继恩被流放均州,家产籍没。据《长编》注,三人的罪状,《实录》、《国史》并不明著,盖当时有所讳避,不得不然。事实上,《宋史》本传提及其罪状,只云:“及真宗初,继恩益豪横”,未言及拥立楚王之事。《长编》注中所谓“有所讳避”,是指与王继恩息息相关的重臣当时还有不少在朝廷。两年后的咸平二年(999),他卒于贬所,遣使将其家属还京师,假官舍处之。咸平四年,听归葬。大中祥符三年(1010),特诏追复官爵,以白金千两赐其家。至此,完全恢复了他的名誉。

在记述天神降语故事的上述三种史籍中,出现王继恩之名的,是在他恢复名誉后编纂的《翊圣传》和《国史·符瑞志》。《谈苑》中无其名,大约杨亿谈那些话时,继恩尚在贬谪中。咸平三年(1000)六月十二日立石的《宋传应大法师(张守真)行状》中,未出现王继恩之事,是理所当然的。由此看来,“天神降语”的故事,是宦官王继恩为拥立太宗而利用道教编造出来的;可以想见,在其背后有太宗的旨意。

预言太宗登极的,不只是黑杀将军。开宝末,晋王的亲信诣西边市马,还,宿于(甘肃)宁州真宁县的要册神祠,梦神人语之曰:“晋王已即位矣,汝可倍道还都。”使者至长安,果闻太祖升遐。第二年———太平兴国二年闰七月(《长编》作:七月癸亥),封其神普济王为显圣王,增饰庙宇,春秋奉祠,仍立碑纪其事。

《翊德保圣传》载,乾德中,太宗在晋邸,闻真君灵应,遣近侍赴北帝宫斋醮。使者斋戒焚香祷告,云晋王久仰真君灵异,欲增修殿宇。真君云:“将来太平君主宋朝第二王将修建上清太平宫。”“此宫观上天已定下修建年月,今非其时。”使者回报,晋王大惊,遂息增建之念。由此看来,太宗自晋王时起,便与道教有很深的关系。

作为太祖之弟,他在宋朝建立的第二年任开封府尹,开宝六年封晋王,朝会排班位于宰相之上,已是天下第二人的地位。因此,在其府邸即晋邸,聚集了许多文武人才。《长编》、《宋史》等书中,服侍于晋邸者的传很多,据蒋复璁考证,其数达六十六人之多;他们在太宗即位后受到信任,位至高官者不少。

晋邸幕僚之一的程德玄,与习天文三式之学的方士马韶友善。开宝中,太宗以晋王尹京邑,时朝廷申严私习天文之禁,德玄每戒马韶不令及门。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既夕,马韶造访德玄,告知他:“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为天子之日)也。”仅此一例,便可知晋邸幕僚中颇有与方士亲善者。

在晋邸时代,太宗还因医病接触过道士。开宝五年他患病时,医官刘干与道士马应曾进行治疗,建隆观道士王怀隐也在那时“侍以汤剂”。上述的程德玄,也是因善医术而被晋王召见,得到信任的。大约是因为生病的缘故,太宗自此时起即关心医学,收藏有名方千余首。即位后,他即下诏翰林医官院,命献上各自所藏经验方,令王怀隐编集为《太平圣惠方》一百卷。 如此关心医学,故太宗与精通医术的道士们接触,可视为与道教的接纳。另一方面,不像太祖那样,有讲述他与神僧关系的故事,其幕僚中也未见太祖身边那种酷信佛教者。由此可以推断,与太祖宫廷浓厚的奉佛气氛相反,晋邸是为道教氛围所环绕。如前述拙著所云,太祖和太宗是不同类型的亲兄弟,二人性格各异。在与宗教的关系中也可看出不同,这是引人注目的。

四、太宗的道教政策

太宗即位时道教徒的支持,晋邸时代的道教氛围,也反映到即位后的宗教政策上,采取了太祖时期所未见的优待道教政策。

其一,营造道观。除上述的上清太平宫外,重要的尚有太一宫和上清宫。太平兴国六年(981)十月甲午,苏州兴建祀奉五福太一神的太一宫;八年五月,从司天春官正楚芝兰上言,移建于汴京东南部的苏村,十一月已未落成。这座近一百区的大道宫,因其后又营造了西太一宫、中太一宫,故称为东太一宫。 上清宫的营造,始于端拱元年(988)二月,由于工程进展不利,反对意见增多,一度被迫中止;太宗乃复出晋邸时所贮旧金银器,以数万两鬻于市,以给工钱旋其役,终于在至道元年(995)正月丙辰(宋敏求《东京记》作八月)完成。其规模大过太一宫,总千二百四十二区,《儒林公议》卷上云:“殿塔排空,金碧照耀”。这座宫观于庆历三年(1043)十月失火烧毁,神宗朝由灵惠大师王太初再建。

其二,征召道士。太宗一即位,首先应召的是陈抟。 陈抟字图南,后唐长兴中科举落第,遂不仕宦,游于山水间,隐于武当山九室岭二十余年,又徒居华山云台。显德二年(955)被后周世宗召至宫中,留居月余,好黄白之术的世宗询问飞升黄白之术,他答云:“陛下当专心于政治,不宜留意此术。”世宗欲任为谏议大夫,他固辞归山。其后,他对太祖的征召一次也未回应;太宗一即位,他马上下山进京。对于此次进京,在其各传记中均有记载。《长编》卷二五乃追记:“上之即位也,召华山隐士陈抟入见”;卷一七开宝九年十月甲寅至该年年末,无此记事。如后所述,《长编》这一时期的记事脱漏颇多。陈抟于太平兴国九年十月再次被迎至宫廷,益加重礼,赐号希夷先生,太宗屡与属和诗篇;留京都数月遣还。归山后的第二年雍熙二年(985)死去,据说享年百十八岁。

与陈抟齐名的著名道士丁少微,也在太平兴国三年四月应召赴朝廷,献上金丹、巨胜、南芝、玄芝等。他隐居于华山潼谷,与陈抟居处很近;但与陈抟嗜酒放旷相反,少微遵守礼仪,崇尚清洁。两人因性格各异,故未来往过。他也活了百余岁。比陈抟早三年,卒于太平兴国七年。

据《宋史·方技传》,被太宗召见的道士还有赵自然和柴通玄。自陈抟处得授《先天图》而又传授给穆修的种放,也在淳化三年(992)被召,也以病辞,太宗嘉其高节,命京兆府岁时存问。如此大张旗鼓地征召道士,在太祖时期是没有的,表明了太宗对道教的重视。

其三,收集道教典籍。从端拱二年(989)到淳化二年(991),太宗收集道书,得七千余卷,命徐铉等雠校,去其重复,裁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 这是真宗朝编纂道藏的先声。 正如孙克宽所指出的,由于太宗实施的诸种政策,宋代道教始于太宗朝,为真宗朝的隆盛期做了充分的准备。

还有,太宗自己爱读《老子》,好黄老之道。据《长编》等书所载,太宗经常与宰相、近侍所谈的话,不仅是关乎国政的公事,而且也涉及平时的生活信条和回忆等,从中可以看出其人情味,这是意味深长的。前面提及的拙著,已经运用那些史料描述了太宗的人品。 特别指出他经常引用《老子》之语,晚年以其思想为政治的指导方针。淳化四年闰十月丙午,他对宰相说:“清静致治,黄老之深旨也。夫万务自有为以至于无为。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太宗还尝对左右说:“大凡帝王举动,贵其自然。”又教导寿王元侃(即后来的真宗)说:“夫政教之设,在乎得人心而不扰之尔。得人心莫若示之以诚信,不扰之无如镇之以清静。”他更著有《逍遥咏》十一卷,将老庄思想表现于诗中,端拱二年十一月,命僧录京城义学文章僧可升等笺注,入藏颁行。 虽然此书入佛藏,但正如书名所示,实际上是依据《庄子·逍遥篇》阐明其道的。

如前所述,太宗对道教及老庄的喜好,始于晋邸时代;但在与契丹交战而失败,自己也负伤,厌战情绪增强后,特别显著。他对近臣述说心怀道:“朕读《老子》,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

五、太宗的佛教政策

太宗对于佛教,是否就冷淡呢?并非如此。太宗比太祖时期更积极地推进优待佛教政策。其表现之一是普度,太宗朝在太平兴国元年(976)、七年(982)、雍熙三年(986)实施了三次。史籍所载,则次数各异,故有必要加以考辨。其一,同时代的赞宁《僧史略》卷下《临坛法》载:

我大宋太平兴国元年及七年,度僧一十七万有余,自古无比。缁徒之炽在兹矣。

《僧史略》所载,仅太平兴国元年及七年两次。《佛祖统纪》太平兴国元年条载:“诏普度天下童子,凡十七万人。”注出《国朝会要》。被视作北宋初年人的慧宝《北山录》卷一〇《外信篇》亦注云:“太宗初登极,度天下系帐童子出家。”因此,太宗与太祖一样,即位伊始,即行普度,确系事实。但今本《宋会要辑稿》不载此事,《长编》等史书亦不载。如前所述,这一年陈抟进京事,这些史书亦未记载。《长编》等书对太宗即位之年,严格讲是十月二十一日以后的记事,脱漏颇多。此次普度的记事,为佛教史籍可补一般史书之缺的罕有之例。其发布月日不明,不知是即位后的十月乙卯还是改元后的十二月甲寅。

关于第二次太平兴国七年的普度,《长编》卷二二、《宋会要·道释》一之一四、《宋朝事实》卷七、《宋史》卷四等一般史书,《佛祖统纪》等佛教史籍,均有记载,问题不大。谨录《长编》九月己巳朔条记事如下:

诏曰:朕方降教法,用福邦家。眷言求度之人,颇限有司之制,俾申素愿,式表殊恩。应先系籍童行、长发,并特许剃度,自今勿以为例。

这是具有以兴隆佛法来获取国家安宁的明确政治目的的,故予佛教徒以特别恩典。所谓童行,乃指虽已出家修行但未得度为沙弥者;长发乃女性童行,亦称尼童。《宋会要》、《宋史》将童行当作沙弥是错误的。在此诏令发出的太平兴国七年,建立了译经院,开始译经事业,献上志公谶记的刻名,普度之策与这些事件也是有关联的。

第三次是雍熙三年十月,诏祠部,凡僧尼籍有名者,悉牒度之;又诏自今须经业精熟,阅试及三百者乃许系籍,此事见载于《长编》卷二七、《宋会要·道释》一之一四(作二年)、《佛祖统纪》。《长编》注云:“太宗普度特放凡两次,太平兴国七年及此年也。《实录》不记此年事,今追书之。”可见《太宗实录》似未载此事。但今本《宋会要》也有上述记载,此年的普度实际上进行过。为何在此年进行,尚不清楚。作为同时代史料的《僧史略》,亦未记载,不知为何。

总之,据《僧史略》,前两次普度,合计得度十七万余人,平均一次八万五千多人,是太祖朝的十倍以上。后周世宗削减僧尼数量的政策,实际上被废除了。至道元年(995)规定,在五代以来被称为佛国的江浙、福建地区,原先僧百人许岁度一人,今后以见在僧数每三百人放一人,尼从不限制改为每百人许放一人,合格标准也从读经三百纸改为五百纸;第二年,又诏淮南、川陕路并依此制。

得度的缓和到真宗朝更进了一步,天禧三年(1019)的普度达二十四万五千余人。结果,天禧五年的僧尼总数达到四十五万八千八百余人,创宋代最高纪录。

寺塔的营造也大规模进行。特别是汴京的开宝寺宝塔,历经八年岁月,所费以亿万计,端拱二年(989)八月癸亥完工,为八角十一层、高三十六丈的大塔,“巨丽精巧,近代所无”。太宗赐其匾额曰“福胜塔院”,塔上奉安千佛万菩萨,塔下有天宫,安置阿育王佛舍利塔。这原是杭州著名工匠喻皓为吴越钱弘俶所造,吴越国归顺宋朝后,被从杭州运到汴京的。 由于后周废佛而成了官仓的龙兴寺,太宗即位伊始即恢复为佛寺,改称太平兴国寺。 这所伽蓝极其雄壮,特别是西阁,高与开宝寺塔相侔,以安大像。

此外,在太宗的诞生地后晋的护圣营建寺,历经六年,于雍熙二年四月己卯落成,取名启圣禅院。此寺耗用了巨大的工费,共有九百间房,是屋顶用琉璃瓦修建的豪华建筑物。在此安放了从江南运来的优填王旃檀瑞像、宝志和尚真身等。 在地方上,已知者有重建泗州普照王寺的增伽大师塔。据入宋僧成寻记载,此塔八角十三层,高十五六丈,每层皆用黄色瓦铺成,在西南部有“雍熙之塔”的匾额。

后周世宗整理寺院,即废毁无敕赐匾额的所谓无额寺院。太祖朝仍遵循这条原则。但是,太平兴国三年三月,仿唐朝官寺制度,赐天下无名寺院“太平兴国”、“乾明”之敕额,赐额之数逾百。 这就大幅度地改变了世宗的“废佛策”。

对太宗如此盛大的崇佛的政策,官僚中当然会有反对意见。王禹偁直言道:“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田锡针对开宝寺塔的营造切谏:“众以为金碧荧煌,臣以为涂膏衅血。”据说太宗对此言亦无异议。

作为太宗崇佛事业的重要部分,太平兴国七年六月建立了译经院,后改称传法院,重开唐元和以后绝迹的佛典翻译事业。八年,设置印经院,印刷由成都运来的大藏经版。 太宗自己亦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系的著作。据《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一八,其著作有:《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十一卷,《秘藏诠》二十卷,《同佛赋歌行》共一卷,《同幽隐律诗》四卷,《同感怀诗》四卷,《同怀感回文诗》一卷,《逍遥咏》十一卷,《缘识》五卷,《妙觉集》五卷,共六十二卷。如前所述,其中的《逍遥咏》十一卷是关于道教的著作。

太宗的崇佛事业,其规模比宋代任何一位皇帝都更加豪壮,但并非溺佛。太平兴国八年十月,在以传法院进上的新译经五卷示宰相时,太宗有如下的话:

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达者自悟渊微,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究宗旨。凡为君治人,即是修行之地,行一好事,天下获利,即释氏所谓利他者也? ?虽方外之说,亦有观者,卿等试读之。盖存其教,非溺于释氏也。

这是表明君主佛教观的意味深长的讲话。治理人民即是修行,行一好事天下获利,此即佛教的利他行。这与后周世宗毁佛像、改铸铜钱、为佛舍身的行为,是如出一辙的。佛教虽是方外之教,却有可观者,要求宰相读佛典,这是太祖所未有的积极利用佛教的态度。具体地说,普度是希望“造福邦家”。雍熙二年六月己卯诏,两街供奉僧于内殿建道场,即是“恐百姓或有灾患”。 太宗朝进行的各种崇佛事业,将为百姓祈福作为其首要目的,明确显示出佛教服从于政治需要的立场。

结 束 语

本文考察了宋初政治和宗教的关系,涉及太祖和太宗两朝。其结果表明,佛教徒支持和欢迎太祖的登极,期待着废除后周世宗的废佛策。太祖为此也缓和了禁令,采取了优待佛教的政策,但未必达到了佛教方面的期待,因为这一时期政策的基调是继承后周世宗的。另一方面,太宗从晋邸时即与道士交往,可见其关心道教,又在即位时得到道士支持。从著名的道士陈抟的行迹看,太宗和后周世宗是道士们期待的君主。因此,太宗朝奉行了太祖朝未曾有过的积极的崇奉道教的政策。我们必须注意到两朝宗教政策的这种差异。两者的差异,正如前文业已指出的那样,在其他各种政策方面,也有共同的倾向。但是,在太宗朝,佛教也和道教一样受到崇奉,后周的“废佛令”事实上已被废除。太宗的谥议云:

释老之教,崇奉为先,名山大川,灵迹胜境,仁祠仙宇,经之营之,致恭之诚广也。

这段话很重要。这种赞词,是宋代其他皇帝所没有的,显示出太宗是宋代最重视宗教的皇帝。各种崇奉事业,归根结底是治理政事的工具,应该给人民带来利益。真宗朝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这种政策。真宗时期,是宋代道教的极盛期;佛教的僧尼和寺院的数量也创下了宋代最多的记录。

原载日本同朋舍1989年9月版《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

1992年3月译于广州暨南园羊城苑。

(原载《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3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版)

附言:本文曾经暨南大学外语系王岩先生校正,谨此志谢。

同类推荐
  • 读懂鲁迅

    读懂鲁迅

    本书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徐志摩先生的全貌,是一套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徐志摩先生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名家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名家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名家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他们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他们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他们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 埃尔顿·梅奥: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促进者

    埃尔顿·梅奥: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促进者

    这是一部关于埃尔顿·梅奥(1880—1949年)的生活和工作的定论性传记,它首次对梅奥的学术、工作和生活进行了全面准确的描述。梅奥作为澳大利亚和美国社会科学的先驱人物之一,开创了组织行为科学研究的先河,并以其在哈佛商学院和西部电气公司的工作对美国社会科学和工商管理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主题仍备受争议,而梅奥的思想横跨多个学科——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工商管理。为了改善产业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他鼓励管理人员与下属之间的合作,他把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发展了工业心理学。特拉海尔的这部传记追溯了梅奥的思想根源,有助于澄清这场争论的方方面面。
  • 中国十大文豪王安石

    中国十大文豪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丰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因曾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所处的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交困,而统治者又因循苟且,不思振作,这是一个弊端丛生、孕育变革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王安石经过自身的努力,不仅以一个文化艺术的多面手,而且以一个杰出的改革家而彪炳史册。
  • 微软王国里的华人领袖

    微软王国里的华人领袖

    近年来,在图书市场中,关于微软帝国的书籍,比比皆是,但是,却没有一本书去真正关注微软帝国中的华人领袖,也没有去探索他们成功的秘密,事实上,他们的非凡才华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学习的。因为,在这些离我们最近的、同时代的英雄的血液里,流淌着同样的民族习性。在编写此书时,我们没有像记流水账一样来谱写这些天才们不平凡的事迹,所以,在行文中,剔出了那些死板无力的编写手法,取而代之的是,只要能让读者从中受益,也就不惜一切行文的手段,更多的是着眼于他们成功的方式以及对成功的感悟。
  • 毛泽东与郭沫若

    毛泽东与郭沫若

    本书以历史为经,人物交往为纬,采取“分镜头”写真的手法,全面表现了毛泽东与郭沫若两个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交往活动和友情发展。
热门推荐
  • 惊鸿绝:凰妃无双

    惊鸿绝:凰妃无双

    她是战功赫赫的萧太子,运筹帷幄谋天下;他是风姿卓绝的凌王殿下,决胜千里夺江山。史书有云:西泽元景二十三年,萧太子魂堕长乐宫。却不知那九天之凤,早已伺机而动,意谋江山。天下皆知:南曜凌王体弱多病。殊不知那惊世游龙,早已潜伏多时,心在天下。§【小剧场】【逗趣生活篇】某日。被收走零花钱的某小仙女痛定思痛,决心一定要痛改前非!于是画了一本图册叫卖:“限量版图册!不要九万九千九百八,只要九千九百八,精美图册带回家!”得知消息的某大魔王变装施施然降临:“哦?”某女兴高采烈:“相信我,你一定会爱上这本书的!”某王拿起图册——《春宫十二式》。某大魔王:……#画风会崩会抽风,宝贝们谨慎食用#
  • 腹黑王妃:胖子,给本王站住

    腹黑王妃:胖子,给本王站住

    容镜荷,容云大将军、临星国长公主之女。绝脉之体,废材一个;身材肥胖,夫家上门退亲;神智呆傻,被嘲讽为傻猪。就这么一个废物仍有人处处想着至她与死地,可当她重新醒来一切都变了。堂妹觊觎她的首饰,那得有地方戴;二婶想骗走她母亲的嫁妆,老底都得赔上;皇后想要她的命,那也得有命要。伤害她的,她要一一还回去。可洛王纳兰凤渊是怎么回事?“嫁给我!”“不嫁。”“那我嫁给你。”侍卫来报“王妃拆了容和堂,打伤了琉璃公主。”随即紧张的问到:“王妃手打疼了吗?”“王爷,王妃烧了金玉坊。”“烧了就烧了,对了,王妃火石够吗,不够送过去。”王爷,您真是够了!!!
  • 这个世界请你温暖

    这个世界请你温暖

    任何东西的存在都开始有一个期限超过某一个时间将会被人们扔掉
  • 凡人魔天纪

    凡人魔天纪

    他本天潢贵胄,英才盖世,有望成为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却被皇族选作护道者,以剑道护君道。从此绝代剑客横空出世,一剑平江湖,震慑无数魔头宵小。他更潜心剑术,期望以武入道,以剑求仙,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多舛,却被深爱他的女人施邪法化作一只虫子,从人中龙凤蜕变为蝼蚁虫豸,这其间的痛苦辛酸又有谁能知?不能成英主,不能做剑客,也不能成仙,唯有成……魔!魔!魔!
  • 疑似花间一梦来

    疑似花间一梦来

    一梦之间,这是真是假?她女扮男装,是大垣王朝唯一的皇子临江王。那么,他呢?是敌国王爷?是邻国皇子?还是……那个正站在她面前的……皇叔。或许只是睁眼闭眼,世界换了模样。世人皆道,她是“谪仙”,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如九秋之菊,身着素衣,绝代风华。可是,身为“谪仙”的她,也有许多……
  • 花之圆舞曲之彼岸花花开彼岸

    花之圆舞曲之彼岸花花开彼岸

    彼岸花花开彼岸,又叫曼珠沙华,生于黄泉岸边,能让死者想起前世的事情
  • 独灵草之侠姐凌寒

    独灵草之侠姐凌寒

    三件宝物,引得他们自相残杀。最后,还是为得到独灵草。几个无辜的少年,不幸的卷入了他们的阴谋漩涡。是祸,是福。是喜,还是悲。
  • 食恶男女

    食恶男女

    她是绯闻多多的花蝴蝶,善变、冷漠、无情、放荡不羁是她的代名词。她高傲、自信,却又魅惑如罂粟,什么道德伦理、公平正义她全部无视,她只做她自己。他是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卑鄙、无耻、下流是他的代名词。他是只为利益而活的黑心律师,世人指责的目光他全部无视,他只做他自己。坏男人和坏女人的爱情拉锯战,究竟谁输谁赢……请不要错过冷傲女设计师和黑心律师的爱情故事。
  • 蝶恋花之初见

    蝶恋花之初见

    花与蝶的爱恋是怎样的生与死的分界点又在哪柳翩翩觉得华墨玉是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她让自己变得强大只为了保护华墨玉可自己却一次次让他陷入危险华墨玉以华府长子之身入赘柳府只因为那个在红枫飘落的季节对着他巧笑倩兮的女孩明知道自己不能给她什么却又忍不住沉沦又是红?闫?愕募窘?自己和她还能不能一起再欣赏一次
  • 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敢于打开心灵之门

    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敢于打开心灵之门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