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的总称。是航空兵的主要技术装备。主要包括:歼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反潜巡逻机、武装直升机、侦察机、预警机、电子对抗飞机、炮兵侦察校射飞机、水上飞机、军用运输机、空中加油机和教练机等。飞机大量用于作战,使战争由平面发展到立体空间,对战略战术和军队组成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军用飞机主要由机体、动力装置、起落装置、操纵系统、液压气压系统、燃料系统等组成,并有机载通信设备、领航设备以及救生设备等。直接用于战斗的飞机,还有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等。
1909年,美国陆军装备了第一架军用飞机,机上装有1台3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速度68公里。飞机最初用于军事主要是遂行侦察任务,偶尔也用于轰炸地面目标和攻击空中敌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专门为执行某种任务而研制的军用飞机,例如主要用于空战的歼击机,专门用于突击地面目标的轰炸机和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强击机。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用飞机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因素。
概述
军用飞机的分类,按用途可分为:战斗机(我国称歼击机)、攻击机(我国称强击机)、轰炸机、战斗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教练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电子战飞机、反潜机等等。
目前西方国家将战斗机分为四代:
第一代:亚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86、苏制米格15、中国歼5等。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4、苏制米格21、中国歼7等第三代:强调多用途的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16、F15、苏制米格29、苏27等。
第三代:强调隐身性能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22、F35。
在我国战斗机又称为“歼击机”,攻击机称为“强击机”,另从战斗机中分出“截击机”,但现在已很少使用“截击机”这一名称。
我国的国产军用飞机名称一般以其机型分类的第一个字再加上序号构成,如歼击机中有歼5、歼6;轰炸机中有轰5、轰6等,我国已装备部队的各种机型名称如下:
歼击机(战斗机)——歼5、歼6、歼7、歼8、歼10、歼11等;强击机(攻击机)——强5等;轰炸机——轰5、轰6、歼轰7等;水上轰炸机——水轰5;教练机——初教5、初教6、歼教5、歼教6、歼教7、k8等;运输机——运5、运7、运8、运11、运12等;直升机——直5、直8、直9、直11等;我国的军用飞机序号一般从5开始,以上都是我国已投产的飞机型号,当中缺少序号的如直6、直7、运10等机型表示该机已设计或试制成功,但因种种原因未投产。
在美国空军飞机种类中,攻击机的字母缩写为“A”,轰炸机的字母缩写为“B”,运输机的字母缩写为“C”,电子战机的字母缩写为“E”,战斗机的字母缩写为“F”,直升机的字母缩写为“H”,教练机的字母缩写为“T”,活塞式飞机字母缩写一般为“P”,侦察机字母缩写为“U”等等。战斗机战斗机亦称驱逐机,特点是机动性好,速度快,空战火力强,是航空兵空战和争夺制空权的主要机种。在飞机发明的初期,飞行员是不带武器、飞机上面也没有安装武器。当时,人们主要是利用飞机可以居高临下对地面情况一览无遗的特点,用来进行空中侦察的。敌对双方的飞行员在空中遇到,有时候还会挥挥手向对方致意。后来,有的飞行员就拔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枪,向对方飞机开火,从此人们厮杀争斗的战场,就延伸到了原来平静的天空中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首次把飞机用于战争。而到了二次大战时,飞机已成为主要战斗工具之一,这时的歼击机速度达750千米/小时,高度12000米。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比较著名歼击机有:美制P-51、英制“喷火”、苏制拉—7、德国的Me—109和日本的“零”式等等。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喷气机基本上取代了活塞式飞机。70年代以来,各国都加紧研制机动性好、格斗能力强的新一代歼击机。如美制F15B、F16和法制“幻影”2000等。我国研制了歼5型、歼6型、歼7型、歼10型等歼击机。
机动性是歼击机的重要性能之一,现代歼击机从M0.9增速到M2.0需3分钟,从海平高度爬高10000米需1.5分钟,低空盘旋最小半径800米,飞机载荷达9,即飞机产生的升力可达到飞机自重的9倍。
歼击机攻击性能也大大提高,配有各种高射速机关炮、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各种先进导航、制导电子仪器,命中率极高,而且可以全天候作战。有的飞机可以进行空中加油,加长了续航能力。提高歼击机短距起落性能,进一步减少对机场的依赖。提高电子干扰和反干扰能力,加强歼击战斗力。
二战战斗机
拉式战斗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歼击机。直到现在,这些歼击机的鼎鼎大名,仍然令航空迷们的回味无穷。
拉沃契金设计局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在苏联政府发出“采取紧急坚决措施,巩固和发展国家的航空工业”的指示后,许多能为航空服务的企业都转向飞机制造业。其中就有一家莫斯科郊外的家具厂也变成了有编号的国防企业。当时的苏联国防工业人民委员会于1937年6月1日颁发第0121号命令,命名该厂为301航空工厂。工厂利用部分专业加工设备,由人数较少但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和飞机工程师组成了一个航空试验设计局,开始根据别人的(国内的和国外的)设计图纸,小批量生产木质结构的飞机。
在拉沃契金、戈尔布诺夫和古德科夫三人被任命为设计局的领导之后,301工厂照搬别人图纸的生产即告结束。由于他们三人的创造性劳动,工厂变成了全新的航空企业,按照自己的设计图,生产自己的航空产品。1939年,设计师们提出了自己的高速歼击机设计方案LaGG-3。在进行样机的国家飞行试验时,LaGG-3达到了使用同类发动机的歼击机的最高飞行速度605千米/小时,因而投入了批量生产。飞机为全木质结构,机翼内装有燃料箱,五点式火力配备。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空军已经装备了300多架这种飞机。卫国战争中的空战实践,为设计局指明了设计方向,即必须使用功率更大的航空发动机并改进飞机的气动结构形式。这时,设计局的领导只剩下拉沃契金一人。他在不停止生产前线必需的飞机的同时,开始转产新型飞机。1942年9月,La-5新型歼击机非常有效地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库尔斯克前线的空战中,La-5飞机大大优于Me109和Fw190型德国飞机。1944年装备部队的La-7型飞机堪称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歼击机之一。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厂先后向前线提供了22000架拉型飞机,即当时苏联空军每三架歼击机中就有一架是拉沃契金设计局的飞机。为此,总设计师拉沃契金和设计局联合体全体人员受到苏联政府的重奖。
拉式战斗机
LaGG-3是由拉沃契金率领V·戈尔布诺夫和M·古德科夫所组成的小组由LaGG-1发展而来的,而LaGG-1的原型机(当时称作I-22)则在1939年3月30日第一次试飞。这些飞机不寻常的地方在于全机都是用木头造的,机身蒙拉式战斗机皮是西伯利亚桦木胶合板;机翼是木质两段式结构。所有活动翼面均为金属构架以布质蒙皮。有充惰性气体的自封油箱。LaGG-31600千米/时的最大速度以及一门20毫米机炮、两挺12.7毫米机枪的火力堪称是1941年初世界优秀的战机之一。LaGG-3使用1240马力(925千瓦)M-105PF直列式发动机,性能有所提高。在德军进攻苏联时仍有两个航空团在使用老式LaGG-1战机,但在一年内便已有四个航空团配备了LaGG-3。他们的任务为对地攻击的IL-2护航,除了机身的机枪(炮)外,还有在翼下发射的六枚8.2厘米火箭弹或轻型炸弹。LaGG-3装有一具定速螺旋桨以及较易平衡的尾舵,在前线是十分普遍的机种。但是由于在野外机场液冷式的克里莫夫M-105PF发动机操作困难,于是拉沃契金决定换装空冷星型发动机。
在苏军从德军1941年的进攻中恢复以后要求先进装备的呼声越来越大。拉沃契金开始设计使用1600马力(1194千瓦)M-82气冷星型发动机的LaG-5,最直接的改进便是将座舱后的机背削去一块以改善视野的La-5。在大战结束前包含后来的La-7在内总共生产了21975架。La-5第一次大量加入战局是在1942年11月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此种战机为低/中空战机,而在1943年7月库尔斯克的坦克大战中La-5机群扮演着坦克杀手的角色。盟军击坠数最高的战斗机飞行员伊万·阔日杜布于1943年3月26日至1945年4月19日之间所击落的62架敌机全都是在LaG-5、La-5FN以及La-7中所完成的。
米格战斗机
谈起俄罗斯著名的米格飞机设计局,航空爱好者们绝不会陌生,因为几乎自二战以来所有的空战中,都有这个以米高扬和格列维奇名字命名的飞机设计局的产品参与。
I-200(米格-1)战斗机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战斗机,在投入批量生产之前,该机研制代号为I-200,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I-200采用了混合结构,前机身由空心桁架焊接而成,采用硬铝蒙皮。AM-35A发动机在海平面高度时功率1350马力(1马力约为735瓦),在6000米高空时功率为1200马力。机身两侧分布两个水冷散热器,座舱下有一个油散热器。座舱的基本结构由空心桁架焊接而成,并通过三个螺栓固定在机身上。飞机的后机身是由松木翼梁和胶合板构成的木制硬壳式结构。
1940年10月,正当I-200还在进行改进工作时,第一批25架预生产型已经建造完毕。由于当地天气恶劣,这批飞机不得不被送往驻扎在埃夫帕特利亚的第146战斗机团进行适应性飞行。苏联空军科学研究院的老牌试飞员S·萨普伦以及来自第一飞机厂的工程师尼吉特申科和试飞员A·卡莱夫参加了参加了在第146战斗机团的试飞。试飞证明了I-200是一种高性能战斗机,1940年12月,I-200被正式命名为米格-1战斗机。就此,米格战斗机揭开了自己辉煌历史的第一页。
米格-21战斗机
米格-21座舱布局米格-21被称为空中的“AK-47”步枪,结实可靠,性能优良,成本低廉。生产了1万多架,一度成为五十多个国家空军的主力机型。对抗北约五十年,参加过三十次军事冲突,喻为“冷战”象征。2008年年底,作为冷战的一个象征,在与苏联的主要对手——北约的对抗前线服役了50年后,米格-21战机退役。
米格-21是根据朝鲜战争中喷气战斗机的空战经验研制而成,其飞行速度为2马赫,轻巧灵活。米格-21是一种气动外形良好的轻型单座单发战斗机,采用三角机翼设计,雷达天线安装在进气口中央的可调节锥体内,进气道前端很薄,以适应两倍以上音速的高速飞行。
米格-29“支点”战斗机
米格-29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高机动性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护航、对地攻击和侦察等多种任务,用于取代前苏军的米格-21、米格-23、苏-15、苏-17等战斗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支点”。
米格-29该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进入前苏军服役。该机采用全后掠下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带有较宽的机翼前缘边条,边条翼上有百叶窗辅助进气口,正面进气口内有可启闭的门以防止外来物在起落时进入发动机,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复合材料结构占全机重量的7%,整机推重比大于1。该机是针对美国的F-16和F-18设计的,设计重点是强调高亚音速机动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但不具隐身能力,为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该机具有多种改型,包括米格-29A,陆基单座双重任务型;米格-29UB,战斗教练型,机头雷达换成雷达测距仪;米格-29C,A型改进型,座舱后的上机身曲线更陡;米格-29D,舰载型,起落架加强,机翼可向上折叠,内部载油量增大,安装了新的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可空中加油。至1995年4月,该机已生产1200多架,除装备独联体国家外,还出口到印度、伊拉克、伊朗、朝鲜、罗马尼亚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