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元丰六年冬至祭祀时,官吏们护驾前行,皇上正准备坐进御辇,辇中却忘了铺设被褥,匆忙中没有取来。皇上发现后,故意询问大臣们其他的事情。过了一会儿,被褥取来了,才坐进御辇,所以官吏们也算无罪。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很难下个结论,不过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故意宽恕的迹象。
宋元宗性情宽恕仁爱。一天对服侍他的人说:“昨天夜里因为睡不着很饿,非常想吃烧烤的羊肉。”服侍的人说:“为啥不下旨索要呢?”宋元宗说:“宫中一旦有某种需求,外面的人就以此作为定例。真害怕从此后每天夜里屠宰牛羊,以防备不定什么时候的供应。时间长了,伤害的东西就多了。我岂能因为不忍一时的饥饿,而开启无穷的杀机呢?”
谨慎勤勉,下属之忍
1.做一个明智的下级
现在,更多的人喜欢讲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其实,首先应该讲一讲,学一学的是如何做好下级的方法和艺术,特别是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未来的上级们。做不好下级,就永远是下级,而做好了下级,才有可能成为上级。
下级,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服从是基本的要求。适应上级,一定程度上是适应如何服从,但服从不等于盲从,更不等于仆从,同样需要一个人的智慧和艺术。
倘若把下级做得毫无人格,奴颜婢膝般地敬上级如神明,这是奴仆,而非下级。因为下级有可能成为上级,但奴仆永远做不到。
倘若把下级做得毫无思想,不过脑子地永远唯唯诺诺,这是机器,而非下级。因为下级可以影响上级,但机器永远做不到。
好吧,既然要适应上级,就要研究上级。因为上级也是人,他也会有思想,个性和风格。
上级的思维习惯和一贯作风往往决定他的管理行为,注意观察和了解上级会有助于加快自己的适应。下级可以通过上级的讲话、文稿、言行举止来了解,也可以通过同事的评价来了解,但是,不要使这种观察和了解的方式过于明显和随便,以免引起上级误解。
对上级是不是要投其所好?应当区分情况而定。上级的管理风格常常体现着他的用人取向。你以完全相反的处事方法来与上级相处,很多时候会让他不愉快,因此需要你对他风格的认同。比如,一个雷厉风行的上级,决不愿意使用一个慢慢腾腾的下属;而一个四平八稳的上司也不会偏爱一个风风火火的下级。这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调整,以避免走向被排斥的一面。下级不必把这种调整作为一种违心的逢迎,而应当作为一种学习和磨练。这个心态问题解决得好,对于增强适应的主动性很有帮助。
生活中的上级与下级理论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很多的上级并不能很好的把握着一点。在上级很随意的时候,下级可以自由一些,只是千万不要忘形。须知此人仍是彼人,场合不同而已。感情动物的危险性就在于他可以暂时隐而不发,或者记仇,以致当事人被报复时还不知所以。当然,如果你与上级的确已经达到工作圈和生活圈里的默契,那可能是另一种情况了。但是,无论如何,要避免形成人身依附的上下级关系。这种攀龙附凤,裙带牵连的关系很受一些世俗人等的追捧,但也恰恰不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此外,个别上级会有一些个人的嗜好,倘无伤大雅的,可以参与一些;倘若为社会鄙弃或关注的,须谨慎对待,宁可远离,不要逢迎。
那么下级的调整适应是不是意味着个性的磨灭?不是。无论如何适应上级的个性,也需要干成工作;下级再有个性,也不能不胜任自己的工作。在自己所分到的工作上,下级完全可以在上级所定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需要和其他人配合的事情上,或者代表上级处理某项事务时,一定要考虑上级的基本想法,把自己的言行自由度摆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视上级授权情况,区分需要请示和自己定夺的范围,在自己定夺的圈子里去发挥。下级的才能和智慧,往往是在这种原则下才会被上级不断认可。突破这个原则,就有越权之嫌,这是上下级关系中的大忌,倘若如此,下级的才能和个性越强,被炒鱿鱼的可能性就越大。
上级也是个体的人,他不可能事必躬亲,必须依靠下级的通力配合。而且上级也会有弱点,有短处,需要下级的弥补。如果上级向你咨询某一方面的问题,要坦陈自己的看法。但是若自己对问题认识也不清楚,或没有把握,也就明确地告诉他,切莫强说。上级安排的工作或作出的决策,很可能在现实执行中存在一些不足或漏洞,能够在具体操作中弥补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涉及关键问题或影响大局的,要以请示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方案。工作中自己的意见与上级不一致,原则上不要强求,因为在不同的意见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是上级的职责。上级采用了你的建议,不要炫耀;没有采用,也不必苦恼。只要自己尽心就行。在与上级交谈涉及到人的问题时,应当谨慎,对人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多说别人的长处,切不可以偏概全,刀走偏锋。若是不了解上级在这方面的真实意图,建议你宁可缄默。特别忌讳的一条:不要把上级对你的信任当作资本向同事夸耀,否则不仅招嫉,还可能引起上级的不满。
如果因为工作受到上级的褒扬,不必张扬,要一如既往;如果受到批评,也不必颓丧,要心平气和。特别是受到冤屈的时候,应当视情况在适当的时机解释,不必急于当众扳回面子,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若是失误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同事的责任,干脆就不要解释,硬扛住。时间长了,上级自会了解情况,你的问题也就自然澄清。随着问题的澄清,你在上级和同事心目中的威信会有一个新的飞跃。倘若你当时把同事推到了前面,暂时你自己摆脱了被动,但很可能给自己抽掉了一档增长人气的台阶。这是气度和心胸的体现,有这样的气度,你才能成就你的地位。
毋庸讳言,每一个下级都希望自己能够进步,也能够说话顶事。但是有一句话应当记住:要想成为上级,先要做好下级;说话不顶事的时候非要顶事,最后也不能顶事。
2.做下级的学问
古代的下级学虽然没有像现代人那样形成文字专著,但他们身体力行非常到位。
春秋时齐国名厨易牙,使尽浑身解数侍候上司齐桓公,有一次竟把自己的幼子烹了,做汤献给大王。
齐桓公还有一个下级叫竖刁,很会迎奉上司,他窥见桓公十分好色,就主动把自己下边割了,为齐桓公管理后宫。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由于善于划船摇桨当上了黄头郎。汉孝文帝做梦想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身后推了他一把,上天梦得成。于是孝文帝就按梦中情景寻找这位黄头郎。最终寻到了邓通,又赏钱又封官。可邓通除了会摇桨,别无技能,没有会哄皇帝玩乐的本领,便只能进献媚之能。文帝身上患了一个大疮,是长在屁股上还是长腿裆里,史书上没说,反正,邓通就常常趴在这个大疮上吸脓。有一次,邓通吸完脓,文帝因感慨良多而闷闷不乐,就问邓通:“天下谁是我最爱的人呢?”邓通回答:“是太子。”这时正好太子进宫问病,文帝让太子用口给他吸脓疮,太子非常为难。这足以表明邓通比亲儿子还亲。文帝对邓通亲爱有加,找了一个相面的高人给邓通看相。相面的人说:“邓通当因贫穷饥饿而死。”文帝不服:我让他富他就富,怎么说会贫穷呢?文帝就把蜀郡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私人铸钱,“邓通钱”流通天下,邓通因此大富。
一个下级媚上,能为民族语言创造一个成语,这不能不说是个贡献。这个成语叫做“拍马溜须”。丁谓很有才,寇准很爱才,就竭力提携他,向李沆力荐丁谓。《宋史》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寇准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为其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寇准有一次用饭,一粒米粘在了胡须上,丁谓就动了心,庄严地给寇准捋起须来,这一创举,成为下级媚上的经典。
安禄山是胡儿,不认爹,拜皇帝的小老婆杨女士为干娘。有干娘自然有干爹,和干娘的感情深了,那还不好说,干娘和干爹睡一个枕头,通通话还不方便吗?好!这个胡儿安禄山官运直线上升,在军中骄横跋扈。史书上载,安禄山体重达三百二十斤,走不动路,挪动都需要士兵架着胳膊,插上杠子抬着挪步,可安禄山到了唐玄宗面前跳胡舞,身轻如燕……
下级学本无师承,只有悟性和天分的差别。笔者所录,囿于千字之内,下级学的演示在这里只不过凤毛麟角。败坏伦理的在此不录。
大家可能都知道“负荆请罪”这则成语,它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赵国。两位主人翁一位是上卿蔺相如,一位是将军廉颇。这两位一文一武是赵国的顶梁柱。因为蔺相如胜利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让霸气十足的秦昭襄王在赵王面前敲瓦盆,维护国家利益和赵惠文王尊严的使命,为国家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出生入死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不就动动嘴皮子,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好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车夫把车赶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忍让点儿,而不能发生冲突。”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忍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精诚团结,做了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