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
1.“难得糊涂”是种学问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向来主张和提倡中庸之道,尤其突出体现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世方面。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故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一语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引起强烈的共鸣,甚至有人还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座右铭,自觉不自觉地去贯穿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本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人,其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有自私自利者,也有大公无私者;有奸诈阴险者,也有诚实温和者;有忘恩负义者,也有知恩图报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也是社会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的体现。既然承认这一现实,那么,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就要注意到这些,时时灵活多变,以求恰当处理。
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是是非非。然而,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一笑而过,雨过天晴,心中也就释然了;不必整天纠缠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必在意一些微不足道的得失,斤斤计较,到头来得不偿失。这是现实生活中的“难得糊涂”。
已故经济部次长吴梅村,他的人生哲学只有四个字——难得糊涂。
生前,在他办公定的墙上,挂著一幅由郑板桥题字的难得糊涂的复制横幅,上面写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很凑巧的,台南帮企业集团的领导人吴三连,他服膺的也是难得糊涂的哲学。
吴三连说:做人要难得糊涂,过份的精打细算,有时仍抵不过天算。钱四脚,人两脚,钱来找人才行,人去找钱就难了。
他会说出这一番道理,是有一段典故。
吴三连年轻时赴日本商科大学读书。毕业后在报馆当记者,因感到租房子的不便,乃决心要买一栋房屋。第一次存满三千日币(刚够买一栋房子),不料太太生病,这笔钱只好移去当医药费,钱花光了太太的病也好了;第二次又存了三千日圆,这次轮到小孩生病,只好又是花钱消灾;第三次再存了三千日圆,想不到一位友人需三千元交保,否则要坐牢,只好又把这笔钱借给朋友应急。从此,他就不再刻意去追逐财富了。
吴三连又说:做人要假糊涂,真聪明。
什么是假糊涂呢?他认为,假如有部属兴冲冲地向你提供意见时,千万不可只听了一半,就自作聪明地说:这个构想我早就知道了,你不用再讲了。因为这样会阻碍部属参予表现的机会。纵使你早已知道,也要假糊涂很有耐心地听完部属的建议,这么一来,部属才会踊跃建言,许多有价值的构想,才会源源不断地贡献出来。
细细品味吴梅村与吴三连的难得糊涂,可能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很深的哲理。
美国心理专家威廉曾经是一个极为能算计的人:他知道华盛顿哪家袜子店的袜子最便宜,哪怕只比其他店便宜几分钱;他知道方圆几十里内,哪家快餐店比其他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至于哪辆公共汽车比哪辆公共汽车车票便宜5分钱,何时去电影院门票最低等,他都心中有数。然而,因为太会算计,他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落得个一身疾病。30岁之前,他经常得跑医院看医生。尽管他知道哪家医院的医生医术最高、哪家医院的药费最便宜,但仍然病魔缠身,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更谈不到健康和幸福了。
直到32岁那年威廉终于醒悟,并开始了关于“能算计者”的研究。他跟踪了数百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惊人的成果:凡是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很不幸,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太能算计的人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到痛苦的时间和深度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太能算计的人,心率的跳动一般都较快,睡眠不好,常有失眠现象伴随;消化系统遭到破坏,气血不调,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病;太会算计的人常常把自己摆在世界的对立面,树敌过多,他们非常贪婪,过高过多的欲望像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心头,没有一点快乐。威廉的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全世界同仁的一致赞同和肯定。他的有关著作在50多个国家发行,点燃了许多愚人内心的明灯,使他们改变了命运,获得了新生。威廉自己也是自己研究成果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如今他的病全好了,成为美国最健康人群中的一员,生活充满幸福和快乐。
“能算计”的对立面是“糊涂”,如此看来,“糊涂”不失为一剂保健良药。人们常说:“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对于大事、原则性的问题,应该头脑清醒,毫不含糊,弄得明明白白,但对于生活中的非原则性的小事,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对无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种“小事糊涂”的处世态度,其实也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个条幅:“难得糊涂。”条幅下面还有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这里所讲的“糊涂”,并非指失去原则,对一切不闻不问,“稀里糊涂”,更不是“愚蠢”和“呆傻”,而是指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指明白事理、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是老实憨厚和真诚,即人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之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因为心胸开阔,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吃亏,所以有好人缘,使人感到可亲可爱可敬,能赢得人们的好感与信任,从而使其内心获得温暖和满足感。遇到或大或小的事情纠缠与人际纷争,就会“糊涂”一些,以至让人一分,息事宁人,退一步方海阔天空。这样就能使大大小小的矛盾“冰消雪化”,又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特别是当你处在困境或遭遇挫折之时,“糊涂”更能帮助你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甚至逾越难以想象的鸿沟。生活在详和的环境与气氛中,人自然轻松愉快,坦然、安然加悠然,焉有不长寿之理?
2.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曾在报上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皖西农村两户社员,因一家的耕牛吃了另一家的青苗,本来是件小事,无外乎道个歉,赔几个钱就可以了结的。但由于双方出口不逊,争强斗狠,继而发生械斗,导致两家人都参与,最后落得个一死两伤的结局,没死的责任人也被关进监狱。直到此时,两家人才落下悔恨的泪水,可是后悔晚矣!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可悲可叹!联想到发生在某市的“7·8”血案,面对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持刀行凶,眼看着任耀丽的鲜血流淌,在这面对邪恶、事关她人生命的关键时刻,本当“该出手时就出手”或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时,当时公交车上的20多位乘客却麻木不仁,没有一人见义勇为跳出来制止歹徒行凶,没有一人怒吼,没有一人报警,没有一人到公安机关作证。该市多家媒体对当时公交车上乘客见死不救、见危不帮、有警不报的麻木不仁,充当看客的行为给予了理所当然的强烈谴责。上面举到的事例,我们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
在小事上过份较真结果因小失大,在大事上迷迷糊糊关键时刻又麻木不仁,其结果,不是给党和国家利益带来损失,受到法律制裁、舆论谴责,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带来不快。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就是你搞好人际关系的法宝。那么,在我们今天,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呢?事关党和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是大非问题,可以算是大事,一般性无关紧要的非原则问题可以算是小事。上面所列举的事例:一家的牛吃了另一家几棵青苗,可以当作小事协商解决;而面对歹徒持刀行凶,直接影响他人生命,社会稳定就应当是大事了,这时就应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勇敢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在大学校园里,我们面临的较多的往往是生活小事。
比如同学间的一句口角,对某件事的不同看法,一点小小的个人恩怨等等。处理这类问题大可不必采用处理大事的原则,而应当小事小办,“小事糊涂”。就是说在这类小事上不要过于较真,要本着与人为善、包容谦让、求同存异、以团结为重的原则,通过谈心、协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来解决。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很多时候,一声“对不起”,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一个主动友好的行动,就能让人拨开乌云见太阳。“小事糊涂”,让人不亏。让我们大家都学会友好地的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世界相处。给自己创造一个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让我们的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翱翔蓝天。
3.聪明的糊涂人
聪明是没有办法的。有的人就是聪明,那智慧高得让人吃惊。据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把外行人无法理解的政治哲学理论解释得清清楚楚,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并奇怪为什么自己读书时没把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抓住呢!其实不奇怪,因为我们一般人没有他那样的脑瓜,这是犟不得的——俗话说:光脚的不能跟穿鞋的比着跑!是呀,我们读一本书要好几天,甚至整个月的,可是萨特,一边和同事说着话,一边浏览一本厚达400页的《思想》丛书,哗哗哗,不到一刻钟,一目了然,随后加以评论,说得头头是道,鞭辟入里,这是我们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吗!人家不仅如此,还把“硬伤”给点出来了——“作者在225页上这么说,但在312页又自我否定了。”
萨特这种人,我想是上帝造人时一不留神造出来的一个天才。你不服不行。然而天才也好,聪明绝顶也好,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你不会想到同是这个萨特,在生活的小事上,竟然糊涂到令人觉得可笑的程度。他晚上写作,他妈妈总是预先把一壶热茶放在他的办公桌边上。有一天早晨,萨特手托着腮帮子,在房间里激动地走来走去,他说他一晚上一行字也没有写出来,还抱怨妈妈没给他留茶。他妈妈说给他留茶了,是他没有去碰它。萨特更激动了,他骂自己是个“浑球”。就在这时候,他妈妈一声惊呼,发现了他那肿得老高的腮帮子,说他发炎了,萨特照了照镜子,这才承认是疼痛使得他无法写作,而不是未老先衰。当他妈妈打电话请来了牙医,给他治好了牙病,他这才知道世上还有牙医这个行当。于是逢人就夸牙医有能耐,还劝别人看牙医:“牙医是很棒的人,您应该去找牙医诊断……”
我们都佩服获诺贝尔奖的人。可是,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知,甚至在他研究的那个领域。199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沃尔特·科恩(WalterKohn)。得奖后的第二天早上他在街边散步,遇上了两个背着书包去上学的中学生。那两个中学生走了过去,又折了回来,把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他是不是昨天电视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沃尔特·科恩说是。两个孩子高兴得跳了起来,马上从书包里掏出课本。对沃尔特·科恩说:我们今天有个化学测试,还有两个问题没弄清楚,你能给我们讲解一下吗?沃尔特·科恩看了一下,发现自己也不敢确定,就对他们说很抱歉。两个中学生十分失望地走了,边走边说:还得诺贝尔奖呢,连这都不知道。
这个故事像个寓言,有点儿像《两小儿辩日》。看来对诺贝尔奖也不能迷信。人生短暂,一个人只要做你想做的事,在你从事的那一方面能做出成绩也就不错了
那是一个伊斯兰教里的传说:一天,穆罕默德和阿里在路上遇到一个人,这人认为阿里欺负他,就大骂起来。阿里一言不发,忍耐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但最后终于克制不住,与之对骂起来。这时穆罕默德离开他们转身走了。阿里跟着追上来问道:“你为什么扔下我一个人,受这人辱骂呢?”穆罕默德答说:“当这人对你破口大骂,你一言不发的时候,我看到你身边有十个天使,这些天使都在回击他。而当你开口反过来大骂他的时候,天使们就抛下了你,我也就走了。”故事里的道理,是很了然的。
生活中的矛盾本是常事。网络上凭着文字的沟通方式,产生误会更是无可避免,每见论坛上“人头涌涌”,聊天室内“枪林弹雨”,无论自己是否陷于被“害”,我仍然忍不住窃笑。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人的激愤总是不能为“误会”歇止。矛盾来了,发展下去就是争论、吵闹……说实在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论起吵架,谁没有自己的本能呢?那么,此间就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吧?毕竟,善意的争论是不该带着“火药”的,“烽烟四起”不过是泼妇骂街罢了,自然难免丑态百出……笑倒一堆旁人。又道“穷途末路”、语多必漏,请别为自己的“尖酸刻薄”沾沾自喜!要知道“骂街”终难免庸人自困的。为了一时之气,损失的何止是尊颜?君不见,只有宽容,才是无懈可击!唯有你的善意,才能真正让人心悦诚服。
话又说回来,偶尔让人“挖苦”何尝不好呢?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没有自身的良莠之处?敢于面对自身不足,就是走近完美一步了。所以,请庆幸别人挑你“毛病”吧,无论来者“善意”还是“恶意”。只有你,才是真正的受益人。
再说吧,“沟通”是人类灵魂的载体,“争论”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虽然争论的意义并不在于输与赢,然而那些“乐此不疲”的,终究多少人明白?只有戒除了指责他人的习惯,生命才会赋予之灵魂中爱的力量,让之不败!当然,也只有懂得在“混乱”中欣赏安静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