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观棋俗语:“看透莫说透,说透非朋友。”这是劝诫人们不要道破谜局。因为可能你已经看出问题的所在了,并有清晰的思路下好这步棋,但你毕竟是个旁观者,不是正在下棋的人,若你为一方指出迷津,另一方会怪你多管闲事,被指点的一方则怨你自作聪明,两处不讨好。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如棋盘上的谜局,如果你直言直语,道破玄机,未必会落个“好人”的名声。所以,会做人的人懂得话不说破,不说过多的赘言;而一般人则会直言快语,看似大侠风范,却容易被人视为“眼中钉”,遭打击报复。
没有人乐意让自己的缺点、错误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果一旦曝光,他们就会感到十分难堪或恼怒。比如,某人若当面指出你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好,你肯定会大为不快,甚至同他翻脸。
在人们眼中,自己的孩子总比别人的好,大多数人对待自己所做的某事或所持的某个观点都会认为是最好的,就像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一样,纵然有错误的地方,也不容许别人随便指责,如果是被当面直言提出,心中总是感到大为不快的。因此,在不得不提、不得不说的时候,处世高手们都会用十分委婉含蓄的语气说:“你做得很好,如果能再……将会更加完美一些。”一般人则会说:“你这样做费时费力,不如……”处世高手说:“你的想法很好,你看这样是不是也行得通?”一般人会这样说,“你的设想不合理,我认为……”因此,很多时候,处世高手的建议会被别人积极采纳利用,而一般人的批评则会引起别人强烈的不满和抵触。
人往往在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改变自己。但如果有人告诉他错了,他就会反对这种指责,而且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说话不要太偏激
上海一家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报纸招聘编辑部主任,应聘者200多名,结果张博士和郑硕士进入了最后的面试。在第一轮面试后,两人难分伯仲,各有千秋,这使社长和主编难以定夺。最后,主编出了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让两人浏览近期的几份报纸,然后写一份策划报告对该报纸做总体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这份报纸的认识勾画出它的市场定位、稿件内容、组稿对象、刊物风格和未来发展方向。
可以想象这份报告的分量。五天后,两人都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并将报告发送到主编的电子信箱里。
正如他们的面试一样,报告也是双峰对峙。不过,两人的报告还是有些差别的,主要集中在第一个部分,即对该报纸现状的评价上。张博士曾从事过编辑工作,所以对报纸的缺点看得非常清楚,他虽然对该报纸进行了肯定,但是在最后,其主要篇幅用在了点评该报纸的缺点和不足上。而且在报告中“语重心长”地警告:如果不改变现在的办刊方向和做法,该报纸将很快被市场淘汰。而郑硕士报告的第一部分的主要篇幅是谈论报纸的优点,而且承认这份报纸能坚持下来正是它本身具有足够的优势,比如读者对象把握较好,文章内容和风格有个性等等。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说:如果能在某些方面改进一些,比如商业资讯的快速传达到位,这份报纸可能会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当然,他是在间接地指出报纸的缺点。
最后的结果是:郑硕士被录用,张博士被淘汰。社长和主编决定录用郑硕士的理由是:郑硕士对报纸的评价中肯,策划基本到位;而不录用张博士的理由是:他虽然策划也基本到位,但对该报纸的评价过于偏激。
为什么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张博士被淘汰,而相对学历低一些的郑硕士被录用呢?难道真应了“忠言逆耳”那句古训?实际上,问题并不是出在张博士该不该指出这家报纸的缺点和不足上,而是他指出问题的方式并不符合一般人接受批评的心理,尤其是当他在求职时,没有把握好主次关系,对将要供职的报纸一味地批判、苛求,只字不提它的优点与长处,这必然无法赢得老板的欣赏。
通常,我们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某些长处进行赞扬之后,再去听一些令人不痛快的建议,总是心情好得多。就好像牙医用麻药一样,病人虽然要受钻牙之苦,但麻醉药却能消除痛苦。
在报告中,张博士虽然也使用了麻醉剂———赞扬,但是他没有任何“铺垫”,直接批评报纸的不足,让老板感到他几乎是在全盘否定该报纸。而否定显然不符合该报纸的现状,尽管名列当地传媒的次要位置,因为它能生存,就说明它的主办者并非庸才。否定报纸就是否定它的老板,当然不可能引起老板的共鸣,相反只能导致老板的反感。
直言直语不是一把可以劈荆斩棘的开山刀,而是一把让人心冷并讨厌的双刃剑,许多人都害怕被它刺痛。
其实,“直言直语”是人性中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因为,唯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正义邪恶得以分明;让美丑得以分明;让人的优缺点得以分明。只是在社交处世时,“直言直语”却是一种致命伤。
对人方面,直言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这不会被认作“爱之深,责之切”,而会被看作是和他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会产生多少效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堡垒,“自我”便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他从堡垒里揪出来,他当然不会高兴。
所以,委婉含蓄的建议在生活的人群中会畅通无阻,而直言直语则处处遭遇红灯。下例中的这位科长通过建议的方式进行沟通的做法就很好。
建议别人这样做
某单位一位科员利用工作之便私吞公款600多元。当时,科长正好出差在外,这件事就被反映到主管他们的一位副科长那儿。
副科长想:处理要考虑到维护自己的威信,从轻处理为好。于是,他便以这位科员平时工作表现较好为理由,做出了免予退款,只做检讨的处理决定。
这件事传开后,职工们沸沸扬扬,议论纷纷,说这样处理太轻,没有达到真正教育那位私吞公款的科员和警告他人的目的。许多职工还亲自找了那位副科长,要求加重处罚,但这位副科长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这时,科长出差回来了,科长接受了群众的建议,召开科务办公会议,复议此事,但在会上却没有人吭声。此前,科长已经了解了情况,会上冷场的原因他是知道的。他想:自己的老搭档处理那位科员的意见是不当的,但若在会上直接去说那位副科长,效果肯定不好,很有可能让副科长认为自己是在拆他的台。如果把说服工作放到建议中,以建议的方式说出来,他也许会接受。
所以,科长首先肯定了副科长的工作动机是好的。副科长听后,心里为之一震,气消了大半,开始平心静气地思考问题。谈论了一会儿,科长用建议的口吻对副科长说:“关于处理那位科员的事,要顾及后果,如果让他退出公款,并公开检讨错误,他今后再管别人,腰杆就硬了,这样处理是不是要好些呢?”副科长思忖片刻,紧皱的眉头松开了。他想:同样一个动机,科长的方法比自己好,达到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副科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连声称赞科长的处理方式好,使人茅塞顿开。这时,副科长带头同意科长的建议,重新严肃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事后,群众无不称赞副科长工作配合得好。
科长这一招很高明,他并没有直接否定副科长对侵吞公款的科员的处理意见,而是以建议的方式把自己的处理意见说出来,让副科长听着好像是在跟他商量一样。科长这样的说话方式很容易就让副科长接受了。这全都要归功于科长会办事,既严肃处理了侵吞公款的科员,平息了职工们的抱怨,又让副科长接受了自己的处理方式,还为副科长赢得了配合工作的美名。所以,与人说话尽量做到委婉,彼此互不拆台,利用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亲近,这样就能达到有效说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