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的交往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个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些事情不好做正面的回应。此时,我们不妨灵活一些,从侧面作出回应。
英文本没读过
有这样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诃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煞风景去破坏融洽的谈话?
另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
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三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这个回答真是高明之至。
检察院用计抓疑犯
潜逃一年之久的犯罪嫌疑人刘三偷偷回老家刘庄过年了。消息一传到办案组,几个侦察员兴奋不已,当晚便驱车赶往刘庄。
时近夜半,刘家大院一片漆黑,这刘三到底在哪屋睡呢?侦察员小任灵机一动,在堂屋东间窗前压低嗓子喊道:“大娘,检察院来人了,快让三哥躲起来吧,可别说是我报的信。”
这一声不当紧,屋里刘老太急了:“三儿,快起来,检察院的来了!”紧接着,西厢房的灯亮了,刘三光着脚抱着衣服慌里慌张开了门。“不许动!”两把手枪顶在了胸口,刘三束手就擒。
其实,侦查员们是不知道刘三在哪个房间的,小任这样喊,就是要通过投石问路的方式把刘三逼出来。
郭松龄是乌云遮月,大帅是洪福齐天
郭松龄是张作霖手下的一名副军长,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战功显赫,为奉军获胜立下汗马功劳。但是郭松龄是个新派人物,很看不惯军阀部队内一些陈规陋习,不时要进言改革军队,这就触怒了奉系的一些元老,张作霖和亲信杨宇霆也对他百般挑剔,另眼看待。这可把郭松龄气坏了,他于1924年11月在滦州召开军事会议,以倡导和平为名,宣布回师奉天,准备兵谏。
张作霖在奉天得到消息后,又急又气。要不要带兵前去阻拦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张作霖身穿便服,怀里插了两支手枪,脸色铁青,两眼通红,独自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副官和卫兵们站在门外,连个大气也不敢出。突然,房内传出张作霖的一声命令:“传包瞎子!”
这包瞎子是谁?原来是一个算命卖卦的先生。他其实不全瞎,左眼还能看,但算命要的是瞎子,所以他整天戴副大墨镜。据说,他当年给张作霖推过“八门”,灵验得很。所以,张作霖发迹后,每每遇到疑难总要找他来求个签问个卦。这样,包瞎子也就身价百倍,成了“铁嘴神算”。
包瞎子一进帅府,立即感到气氛紧张,也没敢多说话,就将黄缎包袱放在红木桌子上,解开来,把一大堆刻着“天干地支”的卦子儿摆了起来。张作霖挥挥手道:“现在没功夫等你摆弄这些玩艺儿了,抽个签,问个吉凶祸福吧!”包瞎子连忙双手捧过签筒,张作霖虔诚地抽出一支签。包瞎子接过签条,念道:“乌云遮月不长久,桃红柳绿好风光;关公五关斩六将,谁是乌江楚霸王!”
张作霖听不懂啥意思,两眼一瞪,急问道:“别文绉绉地啦!快说是吉是凶?”
这是一条模棱两可的签文。包瞎子早摸透了张作霖的心理,只能报喜,不能报忧,只能说好,不能说歹。他也耳闻郭松龄起事,估计准是为了这件事,就连忙作了揖道:“大吉大利,上上签!签上说,郭松龄是乌云遮月,大帅是洪福齐天!”
张作霖一听,眨巴了两个眼睛,认为大事不妨,就决定不再离开奉天了。
算命的人通过迷信手段求生,这是我们不应提倡的。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在两难之时,在模棱两可之时,通过自己的机智表现摆脱困境,解决危机。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如果不借助曹操之力,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万般的能耐,也无法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来。所以,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个人的力量可以解决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乘势而为,取得成功。懂得拿捏办事尺度的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借力、借势去营造有利的氛围,从而为他们的生活化解难题,铺平道路。
俾斯麦的外交手腕
从17世纪以来,德意志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局面。大大小小的邦国各自为政,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19世纪前半期,普鲁士已发展成为各邦中力量最强的一个王国,俾斯麦上台后,决心担当起统一德意志的任务。
俾斯麦看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普鲁士十分有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力量遭到削弱尚未恢复元气,而普鲁士的对头奥地利由于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支持俄国,相反和英法缔结同盟,致使战后奥俄两国关系不和,在巴尔干的矛盾加剧,因此奥地利这时不可能指望得到俄国的帮助。法国当时较为强大,而英国深怕拿破仑独霸欧洲,于是便支持普鲁士,牵制法国。法国拿破仑则希望普奥之间互相交战,准备在两败俱伤后坐收渔利。俾斯麦认清了这种形势,决定利用欧洲强国之间的矛盾,施展外交手腕,孤立敌人,逐步各个击破。
奥地利也是德意志各邦中力量很强的一个,明里暗里和普鲁士争夺统一的领导权。要实现统一,第一步就是要清除奥地利这个障碍。俾斯麦为孤立奥地利,使出一个高超的外交手腕,就是首先联合奥地利。1863年末,丹麦部队开进了德意志邦联成员国荷尔斯泰因公国和北部的石勒苏益格公国。俾斯麦以此为借口,拉拢奥地利作为同盟,一方面利用其力量对丹麦作战;另一方面又可以排除普鲁士的后顾之忧。奥地利则想利用这个机会共同宰割荷尔斯泰因公国,防止普鲁士独吞,因而欣然同意出兵。战争胜利后,普鲁士占领了石勒苏益格,把荷尔斯泰因大方地送给奥地利,奥地利人欣然受之,却没有想到这正是俾斯麦抛出的钓饵。
俾斯麦在这一个“免费馅饼”的钓饵下,竟巧妙地布下了2只鱼钩,奥地利却未发觉:首先,联合奥地利是为了进一步孤立奥地利,一旦普鲁士转而对奥地利作战,丹麦就不会出兵援助奥地利,普鲁士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其次,在丹麦战场上,俾斯麦摸清了奥地利军队的底细,从而为对奥作战时战胜对方打下了基础。第三,把荷尔斯泰因分给奥地利,是为了制造对奥战争的借口,因为荷尔斯泰因从来就不属于奥地利,也不和奥地利接界,名义上划给奥地利,其实奥地利很难有效地对该地加以统治。
俾斯麦特别善于借别国的领土做鱼饵,吊起他国的胃口,许诺甜头给对他有用的国家。
和丹麦的战争刚刚结束,俾斯麦立即策划对奥地利作战。除了军事上做好周密的准备外,外交上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关键一点是要争取法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为此,俾斯麦又使用“借花献佛”的外交手段,反复向法国暗示,在这次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将同意在欧洲划一定的领土给法国作为“赔偿”。法国本想看普奥两国鹬蚌相争的好戏,戏还未演,战利品就送上门来,当然乐得保持中立。稳住了法国后,俾斯麦又和奥地利的仇家意大利结成了攻守同盟,准备一南一北夹击奥地利。
上述战争准备工作就绪以后,俾斯麦便把荷尔斯泰因的问题提出来当作战争的借口。1866年6月初,普鲁士提出,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议会单方面讨论这一地区未来的地位问题,破坏了普奥之间原有的协议。6月8日,俾斯麦下令派兵进入荷尔斯泰因。奥地利当然不能容忍,便于6月17日对普鲁士宣战。俾斯麦等的就是这一天,立即同意大利一起宣布对奥作战。
由此可见,用借来的钓饵引鱼上钩,往往能使其见饵不见钩,因为除了爱占便宜的因素外,人们对于分而食之、瓜分肥肉也有着特别高的兴致。如此这般的心理,正是他们自投罗网而趋之若鹜的原因。
生活中办事因势而变,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该办的事。借力、借势无时无处不渗透在现实生活中,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从有形的借物、借财、借人、借地,到无形的借势、借机、借力、借智,借已经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意识里。在我们的一生中,通过借助于别人的思想、能力、经验、智慧、资金、人才等各种可借之物,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本身就是一项高明的处世本领。
于别人的思想、能力、经验、智慧、资金、人才等各种可借之物,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本身就是一项高明的处世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