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92300000060

第60章 锄头换兵器——工具还是工具(4)

用锄头维持不了最低限度的生存时,农民只得拿起兵器。其实,兵器也是他们整体活不下去时求生存的工具。

所以说,兵器“还是工具”。

⒌政治和道德问题

“还是工具”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历史教科书教给我们的两个说法:一、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动力是工具提供的,动力本质上就是工具)。二、农民起义是封建统治者改朝换代的工具。

这两个说法很好,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如果某次农民起义失败了,可以说,至少是农民起义动摇了前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才可能建立新的一个朝代。在新朝代里,农民阶级的处境能得到稍稍的改善。言下之意,农民兄弟们所付出的生命和鲜血,对历史的进步还是有贡献的。

二、如果某次农民起义成功了,农民军领袖(比如朱元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农民还是受剥削受压迫,则可以说,可惜农民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地主阶级篡夺了,本来是英雄的农民军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可耻代言人。

上述两种情形,分别可以说,农民起义是历史前进的工具,或封建统治改朝换代的工具。

从政治的“高度”看,毫无疑问,上述说法绝对是正确的。从历史的“低度”看,谁也不敢绝对武断地说,这种说法准确。

现在的社会环境比较宽松,历史学者们也比较敢于说话了。也就有学者提出,要“客观”地、“正确”地、“准确”地分析、认识、评价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不能忽视农民起义的负面作用。比如,农民起义对大批生命的屠杀、对物质财富和社会结构的破坏,等等。甚至有学者提出,封建中国社会的不能进步,主要原因是农民起义的周期性破坏。

在我看来,正面作用也好,负面作用也罢;促进作用也好,破坏作用也罢,都是片面的看法,都是贴标签的行为。产生片面认识的根本原因,除了政治的需要以外,在于概念的不清楚。

“起义”是政治寓意很强、褒贬作用很大的一个词,意思是正义的力量武装反抗非正义的力量(一般是指统治阶级或异族强权)。而在当时、当事的统治阶级看来,“起义”是暴乱,“起义”者是贼寇或流寇。

剥离其中的政治含义,“起义”的中性表达是“武装反抗”或“暴力反抗”。只要将“起义”一词还原成它的本义,很多问题就没有必要争论不休。

“起义”的农民为什么要进行暴力反抗?首先,他们整体破产,非反抗无以生存。其次,他们没有非暴力的诉求渠道,只能诉诸暴力。“反抗”加“暴力”,就是暴力反抗。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人把这种暴力反抗叫做“起义”,也有人把它叫做“暴乱”。

在我所读过的历史书中,比较中性、比较公道的说法,出自于柏杨先生。在他的史书中,把或被称为起义或被称为暴乱的农民暴力反抗称为民变;把或称为起义军或被称为流寇的农民军称为变民。

柏杨先生公道倒是公道,但“民变”和“变民”这两个词让不读柏杨历史著作的人很难理解甚至产生歧义。比如,“民变”中的“变”是什么意思?“民变”为什么而“变”?“反抗”一词的含义却很明确了:受到压迫,而且被压迫得过了头,被压迫者才会奋起反抗。

比较准确的用语,恐怕还是老古我的说法:“农民暴力反抗”和“农民军”。这样不仅界定了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能两边讨好。歌颂农民暴力反抗的人,可以把它叫做农民起义;诋毁农民暴力反抗的人,可以把它叫做农民暴乱。同理,农民军既可以叫做英雄,也可叫做流寇——看您站在什么立场。

“起义”的反抗是暴力性质的。既然是暴力,自然就会造成破坏;大规模的暴力,可能造成大批生命的消亡、大量社会财富的毁灭,社会结构的解体。破坏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暴力自然而然地(表面上是人为的)停止;只要人还没有死光,又会进行重建,形成新一轮的结构和秩序。

破坏中孕育着新生,新生的生命又哺育着破坏母本的种子。有如严冬的一场大雪,终结了一个丰收的秋季,却带来一个播种的春天,如此而已。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危机的周期性与自然界的季节轮替,本质上道理相同。人类无法阻止严冬中大雪的降临,也没有必要给大雪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人们应该做的,是在严冬来临之前,做好应急预案;一旦天降大雪,尽量停损减灾。

这样的话,中国的农民就会永远使用锄头谋生,而不至于也没必要放下锄头,拿起兵器求生。

至于农民起义的历史功能,也就没有必要非要定性是正是负,是促进还是破坏,甚至谈不上所谓的功能或作用问题,农民起义只不过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方式——最无可奈何、最残酷、最不幸的一种方式。

就像结扣,一个两个乃至三个死结,我们都有耐心、有能力解开。如果让您解开一长串的死结,熬干灯油,看花老眼,磨光指甲都解不开,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放一把火,把它烧成灰烬。如果有人咒骂这把火,可它毕竟帮您解开了这一串死结;如果有人赞扬这把火,可它毕竟把您的绳子烧了个精光。

怎么说好呢?

上面说的是暴力反抗的“政治问题”。如果撇开政治,倒是可以对暴力反抗做一些更基础的、更有意义的,比如人道上的解读。

毫无疑问,暴力反抗者的起事是正义的,因为他们为了自身阶级整体的利益,为阶级整体谋求出路。除了饥饿的驱使以外,起事者的号召往往是“义”字。

当农民军的队伍滚雪球似地壮大,纪律越来越差,抢劫屠城,杀人放火,甚至自相残杀、相互吞食的时候,这个“义”字是否存在,就不用说了。

拿惊天动地的唐末黄巢起义来说。黄巢本人具有当时的硕士学位(举人),还到京城长安参加过博士入学考试(进士科),可惜落第而归。

黄巢这个高级知识分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运动战(准确地说是“流动战”,时人称为流寇)高手。两三年之间,黄巢带着他的农民军相当于在欧洲打了一个转。

公元878年,黄巢从战死的王仙芝手中接过领导权以后,从中原转战华南,一路实行屠杀、破坏的报复政策。攻陷广州后,仅外国商人(大部分是阿拉伯商人)就杀了十二万。

公元880年北上渡过长江后,黄巢改为安抚政策,入洛阳、入长安时,秋毫无犯。

可是,公元880年在长安称帝以后,黄巢和他的同志们又漫无目的地、丧心病狂地、多批次、大批量杀人。

公元883年,龙椅上屁股还没坐热的黄巢被勤王军和沙陀兵团赶跑,放弃长安,向东流动,打下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一带)后,进围陈州(今河南省淮阳一带)近一年之久。

据《旧唐书》记载,陈州一带数年无人种地,颗粒无收,“人饿倚墙壁间,贼(指黄巢的军队)俘人而食,日杀数千。”既然“日杀数千”,围城又达三百余天,黄巢们要吃掉多少人?吃的又是什么人?别说“数千”,就算每日吃一千人,乘以三百天,什么概念?三十万!

有钱有势的、无钱无势而又能跑掉的早就跑了,黄巢们吃的肯定是手无寸铁、奄奄一息的老百姓或者俘虏。而且,黄巢的吃人方法很特别。他做了几百个巨碓,把活人一个个丢进去捣碎,做成肉糜,晒成军粮,像现代军队食用的压缩饼干。

黄巢以这种惨绝人寰的规模化、流水线生产军粮,来继续他的“起义”或者“革命”,不知“义”之何在,不知到底在“革”谁的“命”。

还有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攻克江宁,当上天王之后,立马导演他的几位高级跟班自相残杀,一个个清除干净;而且,每次清洗,都要成批地杀人。

洪天王自己搞了一大堆女人,学着封建帝王的样子,成天左拥右抱,风流快活,却让已结婚的起义军战士夫妻分开居住,不准过性生活(在政治经济学上,夫妻性生活是人口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前提)。不知洪天王的“义”又在哪里?

当然,任何一个政权、集团内部,斗争、夺权、倾轧是难免的,一定数量的杀人也是难免的,往往是出于某种需要,这些可能跟义不义的无关。但“义”总是有标准的。

我认为,“义”的最高境界是代表大多数人的集体诉求和整体利益。同时,“义”也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不能作出反人类、戕同类的行为,比如,黄巢们的大规模吃人以及洪秀全们的惨烈窝里斗。他们起事的时候,可以叫做起义,因为他们的确是为了义,追求义,做得也义。

当他们做出这些反人类、戕同类行为时,他们正义的暴力反抗就已经蜕变为恶劣的军阀混战或自相残杀。这个时候,“起义”最好不要叫做起义,免得玷污了这个美好的“义”字。

不把起义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楚,别说什么还原历史,探究真理,统治者本身就会陷于尴尬。

比如,如果新建立的王朝(如明帝国)发源于、发端于这里说的农民暴力反抗,把农民的暴力反抗称为起义,以标榜自己政权渊源的合法性,问题就来了。既然新王朝的统治者(比如朱元璋)把农民的暴力反抗称作“起义”,也就肯定了农民暴力反抗的合法性,这岂不是鼓励自己统治下的农民造反么?

因此,有必要对“起义”做一个严格、严谨、严密的定义。

我认为,起义的内涵,应该是指正义的暴力反抗。

至于起义的外延,则很难界定。因为起义外延的界定,大多出于功利的、政治的需要。从技术上来看,归类法也难免以偏概全,可以采用排除法予以界定。建议历史学者和语言学者采用老古的上述说法:当起义者作出反人类、戕同类的行为时,起义就不再是起义,而是蜕变为者军阀混战或自相残杀。

如果按上述观点,封建中国农民起义的结局无非两种:要么失败,要么蜕变(或者叫变质),前者如黄巾起义,后者如黄巢起义和洪秀全起义。

至于刘邦和朱元璋的建国,不能算作农民起义的一种结局。陈胜、吴广死后,秦末农民起义其实已经结束。项羽和刘邦他们对秦王朝的战争,其实是六国旧势力的反扑。项羽入咸阳,成为西楚霸王,标志六国旧势力扑倒了秦王朝这个巨人。

刘邦参加了秦末农民起义,但刘邦封汉王后发动的反对(而不是反抗)项羽的楚汉战争,其实是新一轮的造反。因为西楚霸王就是新的皇帝,项羽的霸王位置是六国旧势力推翻秦王朝后,各个实力派经过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政治协商”而确立的,是合法的。

领导元末农民起义的是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等。朱元璋参加了元末的农民起义,但他的政权不是从蒙古人手上夺取的。蒙古人是刘福通的红巾军和徐寿辉的天完军赶走的。当刘福通的三路北伐大军与蒙古人殊死搏斗的时候,朱元璋却在江南悄悄地扩张——不是打蒙古人,而是打其他农民起义队伍。

实际上,刘福通、徐寿辉死后,元末农民起义就已经结束。朱元璋与陈友谅(篡夺徐寿辉的天完帝国)、张士诚、明玉珍等等所谓农民起义军的战争已经蜕变为军阀混战,明王朝是朱元璋在军阀混战中建立起来的。

不说了吧,再说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书读得太明白也并不是什么好事。

三国动乱的根源,是三农问题。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存在三农问题。只不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办法。在封建中国,在三国时代,农民、农村、农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中国的农民为什么要造反?为什么要用大规模的毁灭来解决问题?为什么不能从制度的层面来解决问题?

同类推荐
  • 三国志(下)

    三国志(下)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 天下争龙

    天下争龙

    仙侠版:天道崩溃,九州大地烽烟四起统一天下者可以把自己王朝升入天界晋级为天庭!历史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总之一句话这是一本披着仙侠皮的历史文!
  • 霁虹录

    霁虹录

    ”言祸“既始,天下亦倾。看功臣后裔,寒门才子,草野公主,青楼花魁如何抗争命运,在血雨腥风的斗争中求得一线生机。大漠孤烟,江南盛景,九州芳华,长安风雨。今昔醉看生死,来世再续华章。看才子指点江山,佳人秀质蕙兰。
  • 公子如砚

    公子如砚

    西昭的经卷散落在姑娘的梦中。西昭南方有城唤姑苏,又南三百里有一山,曰姑逢之山。山中有一姑娘,栖于如盖娑罗树上,醉于月色长枯烟下,不厌其烦地做着同一个梦。梦里,那个白衣飘然的公子,那个在夜里轻唤她“雨水”的公子,一并沉睡在这场缱绻无归的故事中。有匪君子,名唤白砚。
  •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册)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册)

    怎样快捷地了解世界,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时起,人类的第一个活动便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成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有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却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二、三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确凿的事实。《世界经典历史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这个线索来编写的。
热门推荐
  • 女真驸马

    女真驸马

    被雷劈后穿越到明朝时的东北,被女真部落酋长救回营地,结果被酋长摆了一道,稀里糊涂成为女真部落酋长的女婿,于是认命的欧阳军从小小的女真部落开始,参加朝鲜壬辰战争,统一辽东女真,吞并东瀛倭寇,窥视大明……
  • 循环死亡

    循环死亡

    一成不变的循环是生活,而生活一成不变的循环会让人发疯。
  • 终结孤单

    终结孤单

    遇到的人越多却越觉得孤单.这是成长的附赠品.
  • 都市随想录

    都市随想录

    一件意外发生的事件,让唐星用六科全挂作为祭品献祭打开了一扇新世纪的大门,是命运的安排还是老天的捉弄,身世的谜题,刺激的冒险,不渝的爱情……前方还有什么等待着他呢?(PS:以上简介有九成是我瞎编的,本书只是一本情节散乱,基调轻松的恶搞小说罢了。)
  • 我们这辈子

    我们这辈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笔者历时2年,与两位主人公不间断交流,记录谈话,整理完成。女主人公用10年的等待、跨越半个地球的追寻、三十年的奋斗,为自己赢得了家业兴旺、子孙满堂。也许这里不是这个故事最合适的发布场所,但只是单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听到这个故事,了解两位主角跨越一个甲子的爱情,体味善的力量。
  • 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一个困扰千千万万学子的热点问题;一个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的热门话题;一部历经十年读书炼心的生命感悟。作者花费十余年时间,以独特的视角撰写的这部关于有效家庭教育问题的著作,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既朴实又艳丽的鲜花。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倡导的借助心智修炼驯服精神、培养智感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 La Mere Bauche

    La Mere Bauch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让这首歌带我们回到从前

    让这首歌带我们回到从前

    这么多年,总有一些歌,如记忆中一个老友、一页风景、一道伤痕,陪着我们一起成长、一路风雨、一同衰老。每当唱起它,会唤醒哀伤或愉悦的心声。这么多年,一直有个心愿,给予每一首老歌,一个和往昔重逢的故事和人物。《让这首歌带我们回到从前》,这是未来一年想写的书。
  • 恋在他乡

    恋在他乡

    她,风流帅气的前夫,后悔自己当初的背叛,在功成名就后追来异国他乡,试图挽回爱人的心。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最终也只能叹覆水难收,他,在机场的那一场美丽的邂逅,注定他的心里从此有了她,并且生根发芽,但是他的爱太沉重,屡次让她伤痕累累,最终他们能否谱写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浪漫恋曲?他,开始只是受人之托,给女主创造点绯闻,没想到渐渐地却身陷其中,为她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他将何去何从,是继续助纣为虐,还是成全一对有情人?
  • 挑灯楼夜话

    挑灯楼夜话

    本书汇集了百余篇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彩,以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故事、诗歌、小品、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予以呈现,是作者毕生心血之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