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乱Q”虽然出道,唱片却完全卖不出去。于是在发行枟上·京·物·语枠前我们破釜沉舟,暗下决心,如果这张还卖不出去的话就只能退出乐坛了。幸运的是,这首歌虽然说不上是最畅销的歌曲,但至少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终于“射乱Q”免于被解散的命运。
其实这首歌并不是由我作词作曲的,我只是演唱者。那时的我正一门心思地思考着要怎样做好一名歌手,当时我正拼命思考的问题是:在歌手如云的乐坛,怎样的演唱才能唱出最畅销的歌曲?
歌唱,用心歌唱,有感情地歌唱,唱对音阶,明白哪里要唱得最重抑或是最轻、最高? ?别人告诉我很多要素,可我总觉得还有某个截然不同的、非常关键的点,是我还没有发现的。
到底是什么呢?我终于找到了———那就是节奏。
每首歌都有它的节奏,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的。这一点,没有任何人告诉过我。
一般来说,歌曲都是以固定的速度有节奏地演奏的。流行音乐每分钟的节拍数(BPM)一般为120~140.
在发现这个秘密之前我根本没有研究过节奏,因此我又从节奏的角度出发,重新听了以前研究过的音乐。
披头士的歌明明是英语歌,为什么能让大家记忆深刻呢?还有一些歌曲明明是用日语演唱的,听起来为什么却像是外语歌?再例如B摧z和南天群星,他们的歌有很多歌词都难以听清,但是曲子听起来却很舒服,这是为什么呢?
相反,为什么有些歌手声音很好听,但是歌曲却总是唱不进人们心里呢?
我认为,也许就在于他们演唱节奏上的根本性错误。
有一位叫做小林克也的DJ被认为英语讲得非常地道,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用英语的节奏在讲。
为了能把枟上·京·物·语枠演唱得奔放有力,必须先将这首歌的BPM设定为145左右,然后在打节奏时加快1倍,憋足全身的劲头歌唱,否则这首歌就很容易唱成普通的民谣。这种所谓的“劲头”很难用语言进行说明,于是我用不插电吉他先将这种节奏表现给乐队的其他成员听。145的2倍大约是300,这已经是人类的极限速度了,但是我们必须用这个快到要得腱鞘炎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才行。
我要求架子鼓和贝斯等打节奏的乐器都配合我的节奏,通过不断地用肢体语言和不插电吉他进行说明,终于使作品成型。
在这次练习的过程中,我的节奏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型了。枟上·京·物·语枠就是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演唱的。虽然它称不上是最畅销的歌曲,但至少挤进了ORICON公信榜前50名,我的自信心也因此得到了增强,并将这个方法运用到了枟单人床枠的创作中。
仔细听这首歌,你会意外地发现“单人床上”这句歌词被细分成了“si‐i‐in‐n‐n gu‐u‐u ru be‐e‐e‐e‐e do de”这样16个节拍,歌曲结尾部分也不是直接唱“啊,就不再会痛苦”,而是演唱成“a‐a,tu‐u ra‐a ku‐u‐u‐u na‐a‐a‐a i‐in no‐o ni‐i‐i”,像这样把节奏细分开来。
像这样演绎出来的歌曲,任何人都可以唱得很好,虽然要与节奏感很强的歌手媲美还有一定难度,但至少给人日本歌手演唱英文歌的那种感觉。
“早安少女组”的成员原本都是没有演唱功底的女孩子,我就是用这种节奏论不断地锻炼她们,把她们培养起来的。那种奔放活泼的节奏感是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的。
我认为音乐也好,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也好,能在某个领域内成为第一的人必定掌握了最适合他自己的节奏吧。
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都是生活的节奏。按照稳定的节奏生活,每件事都会进行得很顺利,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
工作也是如此,掌握节奏之后进展就会很快。例如将日程安排以30分钟为一个单位,再在头脑中将这30分钟进行细分,例如在10分钟内完成这些,那么完成3个,工作就刚好告一段落。这样就给工作划分了节奏。
人生不就像是跳大绳吗?
在长长的跳绳上,大家配合着彼此的节奏一起跳起。一旦被绳子绊倒,游戏就宣告结束。
教孩子们表演技巧的课程中有一项是跳隐形大绳。两个大人模拟着甩大绳的动作,一边打拍子一边告诉孩子们“现在跳进来”。通过这种练习,能让协调性成为身体的一种本能,而掌握节奏感和掌握协调性是一回事。
公司这个组织也是如此。我们能配合着他人的步调,在这个圆圈(译者注:日语中“圆圈”和“和谐”为同音词)中生存多久呢?———节奏感让我联想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