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相对不足,是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而作为现代人类文明基础的油、气、煤等传统能源,正在大量消耗。如果不能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人类文明将随着传统能源的耗竭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而崩溃瓦解。为此,国家提出了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收益。可是现状让我们不无忧虑:一方面是国家资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国家能源的巨大浪费。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除大企业外,机关单位、大型商场、宾馆和银行是耗电大户,如机关单位的人均耗能量、人均用水量、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公务员的人均年用电量是居民的19倍,即一名公务员1天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个普通市民19天的生活用电。
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慷国家之慨的“节约冷漠症”现象不少:如开着空调却不关紧门窗,空调温度低于26℃;办公室光线充足,照明灯却照开不误;水龙头开了却没人关;电脑一天24小时开着,甚至周末也不关机……除了公家付款导致浪费之外,还有技术设计存在浪费、低资源税带来浪费等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蔡志洲认为,以上各层面上的能源浪费都与监管制度缺位有关,要真正做到节能,关键要从完善制度入手,让所有人都为自己消耗的能源付费。只有从制度上做出了保证,才能有普遍的意义。
构建节约型社会,除了完善节能制度外,我们还要树立节约意识,培养节约的行为习惯,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油、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块煤……关紧水龙头、一水多用,把淘米水用来洗菜或浇花或冲厕;夏天把空调温度设为26~28℃;上班或长时间离开家时应拔掉电器的插头或关闭电源(普通家庭拥有的电视、空调、电脑、饮水机等电器的待机能耗加在一起,相当于一只30~50W的长明灯);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塑料袋,购物自带篮子或环保袋……温家宝总理多次就一个“简单而复杂的乘除法”发表谈话。他说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小数目。这个“乘除法”,可以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上,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点资源,乘以13亿,那么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反之,如果每个人浪费一点点资源,乘以13亿,数额就非常巨大,国家资源损失就很大。
因此,我们不但要树立节约意识,而且还应树立忧患意识。国人长期以来自豪于祖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人们的思维中,很少有能源忧患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宽容”和“大度”。事实上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为什么?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们要防止铺张浪费,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