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⑨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⑩,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①说:同“悦”。
②《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③忖度;猜测,揣想。
④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⑤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⑥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⑦舆,车子;薪,木柴。
⑧许:赞许,同意。
⑨形:情况,状况。
⑩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
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御:治理。
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构怨:结怨,构成仇恨。
【评析】
孟子的一番心理分析果然奏效,“君子远庖厨”哦,齐宣王不得不心服口服。就如同医生给我们看病时一下子就确诊了我们的病症一样,我心不免戚戚焉,而且还顿生对医生的亲切之感,我们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并终于康复。
而在这一章中,孟子却改变了策略,用上了逻辑上的归谬法。他先给出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宣王亲口对此加以否定,然后把宣王自己的做法加上去:“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这样便轻而易举地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通俗点说,就是自己本来很有能力,可就是不想去做。
正当宣王在这两个概念面前还有些不清楚,无法区别时,孟子又举出两个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其实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差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说到底,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朝这方面想,有没有这样一种精神,孟子的这一段分析,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中那一段著名的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事情,都是愿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比如说为老年人让座,不要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等,的确都是“为长者折枝”举手之劳,而不是要你“挟太山以超北海”,做《封神演义》里的英雄。但我们就是生性懒惰,又缺乏“这点精神”,所以老是要去抢坐,要随地吐痰,要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没有想清楚“不为”与“不能”的道理。话说到此,我们是不是要在生活小事上多加反省,多做点“为长者折枝”的事情呢?
还是回到《孟子》文章上来,讲完了“不为”与“不能”的区别后,文章又一次展开了心理学方面的分析。齐宣王又迎来了一番政治行为心理学的开导,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从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说到底,这一方面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也合于《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只要将这一点做到了,“天下可运于掌”,就没有什么不能统一了。
讲完正题,孟子又引用了一句格言道:“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希望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最后还以“霸道”的做法、军国主义者的行为来加以反衬,刺激齐宣王逼他做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行仁政,推行以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孟子在这里的做法,是由物理性的逻辑真理推及人的心理,要求齐宣王反躬自省,认识自己。我们在《论语》里已经知道,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不过,我们在这里突然想到的却是,认识自己固然需要自省,认识他人不是更需要权衡度量吗?俗话说:“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谁能够造出这权衡度量人心的公平秤和标准尺子呢?让·保尔·萨特说:“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可是这“地狱”的长短轻重,谁又能知道呢?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①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②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③土地,朝④秦楚,莅⑤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⑦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⑧人与楚⑨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⑩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释】
①采色:即彩色。
②便(pián)嬖(bì):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
③辟:开辟。
④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⑤莅(lì):临。
⑥若:人称代词,你。
⑦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⑧邹: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邹县东南的邾城。
⑨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⑩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涂:同“途”。
愬(sù):通“诉”,控告。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