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也不等柳文旭开口,他恭敬的对着燕皇行礼道:“皇上,依老臣之见,犬戎倾尽全族之力的一战根本不会就此作罢。据前方战报而言,犬戎攻打青门关的军事战略,用兵之道完全是出自军家手笔,根本不是区区蛮夷所会,老臣猜想,这犬戎背后必有一股强大势力在暗中扶持。”
燕皇原本浑浊而疲惫的双眼中精芒一闪而过,淡淡问道:“那依爱卿所见这犬戎背后究竟是谁?”
李旭心中仔细思索一番,说道:“据前方战报而言,犬戎大军中出现一名军师,人人以天师呼之。此番的奇谋妙计均是出自那人之手。这人不是犬戎人,可是却无法得知他究竟是谁?属哪方势力?”
整个国策大殿随着李旭一言瞬间陷入寂静。
天下势力一分为三,南边的秦国,北边的燕国,东边的夏国。数月前秦国与燕国已经签订十年的和平条例,犬戎背后之人是秦国的可能性并不大,那么不是秦国就是……夏国?
当众人意识到这一点时,额头不经意的冒出一丝冷汗,若是真是出自东边那位的手笔,那么假以时日这青门关还存在吗?就算存在还属于燕国的领土吗?
之前大殿之上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武将,想请旨前往青门关一举击退犬戎大军,以此扬名朝纲,毕竟素来以骁勇善战,百战不殆为名的护国大将军以四十万兵力都未曾将犬戎击退,若是自己能够成功击退犬戎声名威望岂不高于护国将军?就算不能将其击退也不会无颜而归,毕竟连护国将军都未曾做到之事,他们战败又有何难堪。
然而现在,当意识这场战事有可能出自如同神一般那个人之手时,他们再也不敢有半分侥幸心理,毕竟在死神面前,只有丧命的份儿。
随着那人浮出水面之际,众人心中又有了一个新的疑惑,夏国是何时与犬戎结盟?他们之间的协议又是什么?怎样让心性残暴的犬戎甘心为夏国所指使?
此时他们猜想不到的是,一年前,那人只是修书一封传到犬戎大汗手中,短短一句话:“要么为本王所用攻打燕国青门关,要么本王率军攻打你族,你选哪个?”
正当众人心思各异时,一道低沉的嗓音淡淡响起。
“儿臣请旨前往青门关,一举击退蛮夷,扬我大燕国威。”贺兰玥缓缓上前两步,行礼道。
话音刚落,满堂震惊。
此番坐镇在犬戎大军中必然不是权擎王帝君本人,毕竟小小战役,那需他亲自出马?若是太子贺兰玥能出兵前往青门关,以他的兵法谋略,犬戎大军必败无疑。
然而,满朝文武皆知太子贺兰玥乃燕皇手中最强悍的王牌,那是燕国唯一能与东边那位抗衡的利剑,若是他前往边关,东边那位趁机来袭,燕国可有招架之力?
显然是不可能的,纵然将青门关弃之也不可能将贺兰玥派去攻打小小犬戎。
特别是当众人意识到犬戎背后之人极有可能是东边那位时,就更加不能了。若是这个猜想一旦被证实,这必然是那位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东边那位并未特意封锁消息,而是露出蛛丝马迹让燕国猜想到犬戎背后的势力极有可能是夏国,那么燕国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太子贺兰玥就有可能会前往边关攻打犬戎。若是不去,那么青门关将会彻彻底底的脱离燕国版图。
此时,那人十月之久还未攻下青门关,显然是刻意为之,不然以那人的兵法谋略想要拿下青门关实在是轻而易举之事,那么为何数月都还未拿下呢?只因他在逼着燕国做出抉择。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若是将贺兰玥调去边关,定能击退犬戎大军,守住青门关。可是如此一来,东边那位率领大军来袭,那么燕国很难招架得住。
若是不将贺兰玥派去边关,那么青门关必然失守,毕竟这一仗已经足足打了十个月,所有的网已经洒了出去,到了该收的时候了。
不管如何选择,燕国这一仗都是输家。要么选择保留青门关,任由帝君率领大军大举进攻燕国领土,要么弃之青门关,守住夏燕两国交界的紫荆关。
燕皇意味深长的看了贺兰玥一眼,淡淡说道:“你应该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些什么?你的对手是谁?在哪?”
贺兰玥仿佛没有听懂燕皇的言外之意,他铿锵且凛然的说道:“儿臣知道,儿臣的对手是所有窥视我大燕领土之人。此番犬戎大军来袭,战事数月僵持不下,犬戎不过区区蛮夷,小小番邦竟然胆敢挑衅北陆正统,若不以雷霆手段加以震之,我大燕有何脸面立于北陆?有何实力坐拥一方强权?”
“自古以来,君忧臣辱,君辱臣死。儿臣堂堂大燕一国太子,岂能由宵小蛮夷无端放肆。儿臣灭贼之心已定,还请父皇下旨恩准儿臣前往边关!”
此话说得大气凛然,热血沸腾,满腔忠诚淋漓尽致。然而燕皇闻言却莫名的笑出声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那双浑浊的眼里似乎有了然,有欣慰,有冀望,有疯狂,有野心,太复杂,复杂到所有人都无法读懂。
“若是朕不愿你前往边关呢?”
贺兰玥神色如常,淡然而冷漠,他缓缓说道:“儿臣只愿扬我大燕国威,震慑四方。”
燕皇闻言突然大笑出声来,说道:“若是朕依然不准你前往边关,那你该如何?”
贺兰玥缓缓抬头,看向主位上的皇帝,四目相对之间,火花四溅,暗自相斗,意味深长,他淡淡问道:“父皇不愿将儿臣派往边关自然有父皇的思量,儿臣不敢反驳。但是青门关一战必须速战速决,莫非父皇已经有了其他人选?”
燕皇闻言一愣,心中稍稍思索一番便已经了然,他眼角的笑意越发明显,淡淡道:“没有,皇儿有何建议不成?”
贺兰玥神色内敛,毫无情绪,诚恳说道:“青门关战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若是父皇不能将儿臣派往边关,那么此番重任不如交予三弟,三弟自幼熟读兵法谋略,青门关一战于他而言也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