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在战胜越国后,一直想要获得天下诸侯的推崇,成为齐桓公那样的大霸主。他听说齐景公死后大臣争夺权力,新立之君幼小无势,于是兴兵北伐齐国。这个进兵计划并不合理,因为吴国还没有在地区内消灭勾践这个隐患,不应该匆匆北上。
伍子胥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劝谏说:“大王您的计划应该暂时搁置一下,我听说,越王勾践自从和谈之后,吃饭不设两样以上的菜肴,穿衣不用两种以上的颜色,吊唁死者,慰问病者,让越国的百姓十分拥戴他。他这是想利用民众的支持来向我们吴国报仇啊。勾践不死,必为吴国大患。吴越是邻邦,如果您不处理勾践,那么越国就将成为我国的心腹大患,您却急于求成,把力量用于攻打齐国,岂不是大错特错!齐国只是我们争霸道路上一普通的障碍,攻打齐国没有消灭越国紧迫。”伍子胥的看法十分准确,但是他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如何迎合夫差称霸的野心。他没有考虑到夫差的心理,因而他的建议就自然被夫差驳回了。
夫差拒绝了伍子胥的请求,带兵北伐齐国,在艾陵大破齐兵。俘虏了齐国的高、国氏,兵至缯邑,召见了鲁哀公,并强行勒索百牢作为犒赏吴军的礼物。鲁国的季康子派子贡列举周礼来劝说太宰伯嚭,吴王才放弃了无礼要求。而后,夫差留下来掠取齐、鲁两国南疆土地,志得意满之后才带兵回国。
夫差十分得意,认为自己称霸的时间已经指日可待了,回国之后就颐指气使地责备伍子胥,说他几乎误了自己的大事。伍子胥十分郁闷,回答说:“您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夫差见伍子胥这么顶撞自己,十分生气。伍子胥悲痛之下想要自杀,夫差听说之后又不忍心,因为伍子胥毕竟是他父王阖闾时代的老臣,而且对吴国有功,便制止了他。
吴越双方的实力对比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吴国的国势即将达到顶峰,称霸活动越来越明显,而越国则蛰伏着恢复国力;另一方面,吴国的内部发生了严重的矛盾,上层统治者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甚至伍子胥要以死相抗争,而越国内部则同心同德,为了复仇与称霸而努力。表面强大的吴国内部潜伏着极大的危机,而外表弱小的越国却像一只伺机捕猎的猛兽。
勾践自然不会放过向吴国反扑的机会,他询问手下大臣的意见,大夫文种说:“据我所知,吴王的态度过于骄横了,而且听说他们内部有很大的矛盾,请让我去试探一下,向他借粮,来揣度一下吴王对越国的态度,也看看他手下大臣的反应。”勾践同意了他的计划,于是文种向吴王请求借粮。夫差觉得勾践已经向自己求饶,而且越国穷得粮食都没吃的了,想要答应文种,可是伍子胥为了吴国着想,建议不借。夫差正在气头上,十分讨厌伍子胥,所以一怒之下还是借粮给越国。文种回去汇报说,夫差对越国毫无戒心,而且已经疏远伍子胥,勾践听了十分高兴,觉得时机已经到了。
储存出来的决战
勾践是一个不懂得认识时势的君主,所以一次次都按捺不住想要反扑,但是他受了当年兵败的影响,没有自己独断专行,他询问手下大臣的意见,文种和范蠡都认为吴国还没有处在内外交困的局面,而且只要越国起兵攻打吴国,伍子胥就马上会被重新重用。他们劝勾践尽量奉承夫差,等万无一失的时候再动手。
懂得储存力量,储存精力,在决战时刻再把真正的实力展示出来,才是真正的谋略。
勾践听从了范蠡和文种的劝说,带领越国群臣朝拜吴王,献上了丰厚的贡礼,并且极尽谦恭之能事。夫差觉得自己在地区内的霸权已经稳固,所以心中大喜。只有伍子胥心中害怕,说:“这是要葬送吴国啊。”
吴王将要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就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以表示自己对吴王的忠心。实际上,他只是带兵作作样子,没有真正参与残酷的血战,但是这样也让夫差十分满意,觉得勾践没有背叛当初的誓言,已经成了自己忠实的奴仆。
为了把这场戏演得更加真实,勾践派人把贵重的宝物敬献给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多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就特别地喜欢并信任越国,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而吴王夫差因为讨厌伍子胥,所以就总是相信和采纳伯嚭的计谋。伍子胥规劝吴王说:“越国是我们的心腹大患,现在相信那虚饰浮夸狡诈欺骗之词,贪图齐国、攻克齐国,好比占领了一块石头田地,不能耕种收获,丝毫没有用处。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如不这样,今后悔恨也来不及了。”
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认为他是杞人忧天。伍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伯嚭听到这话后,觉得伍子胥和夫差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挽回了,就多次与伍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计策,借机向夫差诽谤伍子胥。他说:“伍子胥这个人表面忠厚,实际很残忍,他当年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惜,从楚国逃到我们吴国来,这样不孝的人,又怎么能忠于自己的君王呢?大王您上次想攻打齐国,伍子胥就强硬地提出反对,后来您作战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而且四处散布我们吴国会出乱子的谣言。您不防备他,他一定作乱。”伯嚭这番话处处都抓到了伍子胥的短处,而且碰到了夫差的痛处,于是夫差就更加疏远伍子胥了。伯嚭为了除掉伍子胥,还和其他大臣共同谋划,在夫差面前三番五次地诽谤伍子胥。
夫差一开始也并不相信伍子胥会背叛自己,因为他觉得伍子胥虽然处处和自己作对,但还是吴国的忠臣。一次,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要出发的时候,对他的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大王总有一天会被勾践打败,到时候你和吴国一起毁灭,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这次出使齐国,可以为你找到一个避难之处。”于是,伍子胥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大臣鲍牧,然后就返回了吴国。
伯嚭听说了伍子胥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觉得终于找到了置伍子胥于死地的机会,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伯嚭说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句句都打在夫差的心坎里,所以伍子胥才因为这番谗言而被杀。这段千年之后让人读来依旧觉得咄咄逼人的说辞是这样的:
“伍子胥为人强硬凶恶,没有情义,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酿成深重的灾难。前次大王要攻打齐国,伍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没有听他的意见,终于发兵,并且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伍子胥因自己计谋没被采用而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这种阴暗的心理简直令人发指!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诸侯,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希望大王对这件事早日想办法。”
在吴国处在争霸的最重要阶段,急需内部团结一致的时候,却有这样的内部掣肘和暗算存在,吴国又怎能真正实现霸权?这番谗言带来的,不止是伍子胥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吴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不信任和猜忌。
吴王夫差听了伯嚭的谗言,十分震怒,说:“伍子胥果然欺骗了我,而且辜负了我对他的信任,居然偷偷地背叛我!我不能原谅他的背叛,一定要让他知道背叛者的下场。”就派使臣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说:“你是叛徒,我现在命令你用这把宝剑自杀。”伍子胥仰天长叹:“唉!谗言小人伯嚭要作乱,大王反来杀我。我辅佐你的父亲称霸,又在先王的众多儿子中拥立你为太子。你立为太子后,还答应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没有接受,因为我是一个忠于自己国家的大臣,并不抱什么让君主报恩的希望,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我,吴国肯定是要灭亡了!”伍子胥对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说完之后,伍子胥就自刎而死。夫差听说伍子胥死前还要说这样的话,大发雷霆,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扔到江中。
夫差杀了伍子胥后,就攻打齐国。齐国鲍氏杀了他们的国君齐悼公,辅佐阳生做国君。夫差为了表示自己是正义出兵,在军门外痛哭了三日,然后从海上运兵攻打齐国。但是这次作战遭到了齐国的顽强抵抗,吴国军队战败,夫差只能退军回国。
吴王夫差连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杀了伍子胥,第二个是贸然进攻齐国,每个错误都是十分致命的。第一个错误,导致吴国内部的力量受到削弱,而且出现了伯嚭一言堂的局面;第二个错误,让吴国的对外称霸受到了阻挡,而且吴国的国力削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本来应该停止争霸,转而进行内部的安抚和建设。但是夫差好大喜功,并没有停止称霸的脚步,反而变本加厉,靠着已经取得的胜利,几次号召诸侯与自己会盟,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这种冒进的行为,和勾践当年向吴国发动进攻的情况何其相似!夫差走到这一步,失败已经是注定的结局了。
这个时候,勾践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召见范蠡,询问道:“吴王已杀死了伍子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吴了吗?”范蠡回答说:“不行。虽然他的内部削弱了,但是外部的压力还不够。”到了第二年春天,夫差到黄池去会合诸侯,想要把周天子也邀请到场,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只有太子带领老弱残兵留守吴都。夫差完全没有认识到这是吴国最危急的时刻,但是勾践这次再也不会放过机会了。他向范蠡请教,是否可以进攻吴国。范蠡说:“我们的国民已经忍受很久了,吴国现在又是最空虚的时候,可以了。”
于是勾践派兵五万攻打吴国。吴国毫无防备,一下子就溃不成军,吴国太子也在乱军之中被杀了。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夫差当时正在黄池会合诸侯,准备确立自己的霸主名号。他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把报告压了下来,还杀掉了七个知情者。最后,夫差还是没有做成霸主,因为诸侯们都拥立晋定公做霸主。会盟结束后,夫差才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讲和。勾践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这是勾践的第一次反攻。这一次,是给吴国一个双倍的打击,在地区内,宣告了吴国霸权的结束。在国内,又让吴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而且,勾践选择的进攻时机是吴王夫差外出争夺霸主地位的时候,这就让吴国百姓把仇恨转移到夫差身上,认为夫差是一个只知道自己霸业却不顾百姓的暴君。百姓渐渐与夫差离心离德,不再支持他。这个时候,越国和吴国的实力已经完全出现了逆转,吴国处于下风,而越国则无论是民意,还是实力,都占了有利地位。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连续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越国大败吴军,并且包围吴国都城长达三年之久。吴军失败,越国又把夫差围困在姑苏山上。夫差派使者跪着前行,请求讲和。这时候,勾践也像当年的夫差一样,想释放夫差。范蠡说:“当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大王您每天辛苦治理国家,难道不是为了今天的雪耻吗?谋划伐吴已经二十多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难道您忘记当年在会稽的苦难了吗?”
范蠡这番话,一边在提醒勾践重温当年的屈辱和仇恨,不让勾践在胜利中得意忘形,一边又指出越国争霸的必经之路就是消灭吴国,永远消除后患。这是当年夫差没有做到的,所以夫差才有这样的下场,而范蠡劝说勾践做到了,越国才真正确立了地区的霸权。
当得知求和要求被拒绝,夫差在绝望之下自杀身亡。而勾践从此开始了进一步的称霸,他稳扎稳打,而且制造合理的借口出兵,并且优待周天子,而且把以前吴国武力侵占的他国土地归还,得到了各国的拥戴。于是,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勾践终于享有了“霸王”的称号。
越国最终消灭吴国,成就霸业,就在于能够不轻举妄动,懂得积蓄所有的有利条件,在自己国力强盛、内部团结、同仇敌忾的时候,面对一个先杀了忠臣、影响了内部关系,继而四面出击、内外都处于紧张状态的吴国,在越国最有斗志和实力,而吴国内部最为空虚最为虚弱的时候出击,而且能抛开妇人之仁,最终奠定牢固的霸权基础。吴越之间的博弈,各种要素实际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就在于两国君主在面对血仇、民意、国力、各诸侯国关系这些因素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