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13400000056

第56章 “诺贝尔”:中国的旅程有多远?(1)

“大跃进”:中国高校主旋律

何为大学?大学者,大爱也。即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只有这样才能请得来并且留得住大师。

清华大学曾任校长梅贻琦云:“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业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并非物质上的简单堆砌,并非几幢高楼所能承载的,大学更需要的是一种内涵和精神。

这种精神是宽松自由的、开放的,是一种拥有深厚积淀的人文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校和老师不再只注重于成果的量化考核,而是一种能够对老师学术的充分容忍,正如普林斯顿大学能够30年如一日容忍经济学家纳什一样;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和老师是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不再是冷漠的机械式的知识“输出”与“输入”的关系。

今天的大学似乎已经进入了“大跃进”时代,不断攀比的大学城、几所大学的大合并、一位教授带几十名研究生的大讲堂、最后酿成高校内部的偌大黑洞……构成了中国特色大学的特有景观,也引来了种种冷思考——

思考1大合并:“本”不变何来“质”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做大”已经成为中国赶超世界一流大学的头等目标。在这种旗帜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出现了高校学校改名热、学科和专业设置求全趋同、纷纷占地建设第二校园等现象,实际上已形成一股愈演愈烈的高校重复建设风。业内人士甚至将它比喻成高教领域的一次“大跃进”。

新华社《焦点网谈》记者对高校大省陕西调查表明,“随着高校学科、专业及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许多原来在校生规模只有3000人左右的高校,普遍增到13万左右,于是西安的高校中出现了一股征地扩建新校区热潮”。“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向南延伸到秦岭北麓的土地,已被高校征完。”“有的学校还没有建设计划,便先将征地圈起来。”

整合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社会整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不断的和有效的动力机制和活力表现。没有整合,就没有任何活力和动力,社会各子系统就不可能运动,社会就谈不上发展。因为,社会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体,它需要不断地运动、更新、调整,才能够适应大自然体系的客观发展规律,借以发展、壮大。社会整合后的成功与否,必须要在整合的实践中去检验。也正是这种不断的整合、检验、识别、协调、认同,融合,最后融为一个运动发展着的、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实体,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中国建国以来的两次高校整合,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1952年—1960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共和国诞生以后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建国后百废待兴的建设需要,针对专门建设人才的匮乏,相继建立了一批专业分工较细的理工学院和文理大学。高等学校的数量由建国时的几十所,发展到400多所;1952年的大学调整,按照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的话说是利大于弊,因为经过那次调整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这种整合模式基本上是模仿苏联的办学模式。这些专业学院的建立,客观地说,为我国当时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符合国情国力的。

1992年—2000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教育界第2次大的整合,就是曾经流行的“并校运动”,这次大规模的并校,它的利弊如何,目前,还很难下结论。就其并校的总体指导思想,是针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偏弱、知识结构贫乏、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弊病而采取的并校模式。

我国目前共有1000多所普通高校。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苏联模式,国家把大学分成教育部直属、中央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所属院校三大类,许多部委属大学基本上都是以行业为特色,设置学科和专业。类似像石油、纺织、轻工业、统计、邮电、农业、林业、矿业、冶金、建筑等院校,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大区设立。

高等院校一哄而起,都在向多学科发展,都在向大而全迈进,无疑是出现在教育界的一次大跃进。这不仅违反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也会导致我国教育质量的大滑坡。

就中国目前合并的高等学校的层次来看,教育专家分析存在着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全国部属的重点大学,如60年代国家重点建设的60多所重点大学和90年代初实施的“211工程”和通过“211工程”评估的全国百所重点大学,被称之为“强强合并”;第二个层面省属或地方学院,由于过去的投入条件所限,只能在某些学科、某些领域有了较大的突破,被称之为“强弱合并”;第三个层面是系统内的地方学院和业余大学,被称之为“弱弱合并”。

人们担心的是,各高校的征地建设热会不会形成半拉子工程,重蹈20世纪60年代高校热的覆辙。

整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高校整合为学科建设的相互渗透、互补、交叉、融合提供了一个机会。目的是营造一个具有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商法律共生、医学生物互补、文化资源共享的学术生态环境,这就是整合后的理想的综合大学模式。目前的高校整合中距离这个理想的环境还有一定的过程。

人们对于大学的概念已经逐渐锁定到一种共识上,那就是大学者,大规模也。这种扩张无异于企业的粗放式经营,只能带来短期的效益,付出的却是沉重的代价。

北大 “建世界一流大学”改革方案告诉我们,体制不动,一切都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你甚至可以认为你在建设“宇宙一流大学”也没有多少人去反驳你。高校的官本位体制甚嚣尘上、教授在学校被奴役地位、学校官员的管理低素质、党务人员的横加干预、外行领导内行等状况不改变,任你怎么合并,任你出台再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要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思考2大讲堂:一个茶壶能敌几十个杯

薄薄一纸“研究生转导师申请表”,在上海交通大学9名博士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看来,却是如此沉重。一年前,上海交大电子信息技术学院9名博士生先后向学校要求更换导师王永成,到2003年7月,他们全部转到其他导师名下,但是“申请表”排在第一位的“转出导师意见”一栏,始终是一片空白。

王永成,66岁,信息处理专家,是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国防预研及一项国家863计划的负责人。离开王永成前,9名博士生都在上海交大纳讯高科技应用有限公司“上班”,这家公司正是王永成的教学办公室,而王永成的妻子陈祖申是公司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法人。

“我们决定更换导师,不是因为他让我们给他的公司干活,现在开公司的导师很多;也不是因为他给我们报酬太低,我们有些人并不缺钱;我们要走,是学术心态问题——对我们来说,他不是疏于指导,而是误人子弟!” 一位博士生如是说,“反过来是学生在不断开题答辩、毕业答辩时‘培训’了他……”王永成也承认自己“已不能编任何程序了,甚至不会打字了”。

通过由北师大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王建民组织的对北京20余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经济、法律、管理、金融等热门专业导师每人带20名以上的在校研究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带研究生最多的一位教授所带学生人数达到47人。

200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硝烟刚刚淡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0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33万,比2003年增长22%。连年大幅度的研究生扩招,已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随之而来的教师负担过重、研究生质量下滑等一系列“副作用”,也成为高校和教育部门苦苦求解的难题。

事实上,一些热门专业的热门导师带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有人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茶杯和茶壶,那么当30个茶杯围绕着1个茶壶的时候,茶壶有能力将他们都灌满水吗?

……近年来,有关博士生、硕士生与导师之间的新闻不断。

一位博士生导师对此颇有微词:“现在有些导师简直是胡搞!某些文科专业甚至出现了一个导师带三四十个博士(包括在职博士生)的现象。按规定博士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而每个学生的论文在答辩前老师至少也应该看二三遍。”

种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博士生教育体制多年来积弊颇深。相当一部分人评上博导后,就离开了科研第一线,利用自己掌握的学生、学术资源,把争取到的课题,全部转移到自己带的学生头上,自己则忙着继续跑项目、要经费,成了包工头。

“王永成们”也有苦衷:“现在学校没有下达的科研项目,主要靠教授从外面争取。学生总以为老师搞了许多项目,很有钱,他们哪里知道项目太难争取了!钱太难到位了!”

中国的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经达到12万多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大跃进”。

20年前,中国博士生导师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博士点和博士生的含金量便开始下降。老一代的博导退休了,去世了,他的博士授予权就转移到了本校本系本所本室的新一代人手里。如果新一代的导师也是国内公认的名家,博士点还算名副其实。但人们更多看到的不是青胜于蓝,而是二世而衰,乃至二世而亡。

东南大学有1445名博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却不到200名。东南大学一位博士生说,该校每个博导平均要带十多个博士生,根本带不过来。

更为离奇的是,已经去世的某位百岁教授,在病中还指导12位博士生,真不知道他是如何指导的。而有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博导或外聘博导,博士生一年都难见他们一面。

一位教授形象地举例称,现在的博士论文甚至出现《论菜市场在城市中的定位》这样不入流的论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蕴藏的是中国博士生教育的深刻危机。

以至一些名牌大学的博导发出“博士硕士生源不如本科生”的慨叹。更麻烦的是官员们也看上了博士、硕士头衔的好处,于是纷纷挤进来攻读在职博士、硕士,他们入学考试和普通考生就不是公平竞争。有人入了校,不上课,还有官员的毕业论文是秘书捉刀代笔。现在,中国博士生的整体学术水平,不但不如80年代前期的硕士生,能不能超过那时的本科生,也很难说。

本来,考察一个大学,特别是综合性研究性的大学,首先是衡量学术水平,学术思想活跃,能够在国际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有一批名教授,能够培养出好学生,就是好大学。一个大学办得好不好,同行自有公论,社会自有公论。现在,博士点硕士点的多少,就成了衡量大学地位的硬指标。一个大学,一个院系,一个学科,如果拿不下博士点,教学质量再高,学术成果再多,也是白搭。在这种气氛里,人们的兴奋点便从学术创新转向学术包装,转向争取什么级别的课题项目,拿到什么级别的刊物发表,用什么公关方式达到这个目的,而学术问题本身,却被冷落到一边。

学习动机一旦偏离了求知的目的,学习态度随之变化。代上课、代考试、代做论文比比皆是。

思考3大黑洞:象牙塔里的“学术蝗祸”

2003年初,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寝食难安,因为他的名字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1月8日,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网站发表一篇网文,揭露一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剽窃了国外论文。李仕峰是顾冠群的博士生。很快,东南大学作出反应:李仕峰私自署上了顾冠群为第二作者,完全是“李个人行为”。因此,顾校长暂时从此事中摆脱出来。

不料,一波未平,数波又起。新语丝网站又连续发表文章称,另两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同样是剽窃之作。紧接着,第四篇被认为有问题的论文又亮相新语丝。

在新语丝这个以学术打假著称的舞台上,聚光灯无情地照在了顾冠群身上。

据悉,事发当天,李仕峰电话告知在北京开会的顾院士后,顾彻夜未眠。

顾冠群院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事中国早期网络研究的权威,1965年研究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积分机,1988年他开发出X25通信控制器,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参与主持中国科研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立,在学术界有威望,是江苏高校第一位民选校长。

顾冠群2002年9月23日在东南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题为《笃守诚信,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讲话时特别强调,“丑话说在前,经评审和核实后,学位论文确有抄袭和剽窃的,不仅要处理研究生,也要处理指导教师”。

非常不幸的是,这个“丑话”几个月后落到了他本人的身上。

“一方在真诚劳动,一方在假冒伪劣,这就是当前学术界的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玉圣直指学术腐败。

连象牙之塔里学术界也不干净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上至名牌大学校长、院士,下至一般研究生,造假者越来越多,胆气越来越足,社会上鲜活的这全有,论文敢抄,数据敢伪造,假论文敢发,整本书都敢掠为己有,名家的敢偷,洋人的敢剽,评奖方面更是乌烟瘴气,裙带关系,收贿送礼,近水楼台先得月,评奖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的著作评头奖……这一切使中国学术界在全世界面前黯然失色。”

北师大教授美国史和世界史的杨玉圣和新语丝网站“站长”方舟子博士以“学术打假”为已任,成果显赫。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申小龙算是被折腾得最多的一个,他的“青年才俊”、“语言学家”的光环在杨玉圣的网上和笔下被揭,由此引发更多的学者揭批打假,申小龙也因而被揭得精光,连博导和教授的帽子也弄丢了。

2004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李纬娜《网上论文交易内幕调查》,文章披露了大量的大学生论文寻“枪手”触目惊心的事实。

网上签约写手被聘用的程序十分简单,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一般情况下,一封表达应聘意愿的Email之后,应聘者就会收到一封详尽的写作合同书和真实信息填写表,填写完毕并被对方确认后即成为其签约写手。签约时间一至三年不等。

写手提交的论文必须包括题目、目录、摘要、正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注释、参考文献、背景资料等信息,网站在客户确认论文质量后将通过银行一次性支付80%稿酬,待毕业论文在客户答辩确认后,或客户收到学术刊物用稿通知后,再支付剩余20%稿酬。

论文,作为衡量和表现某一专业领域内学习者对其专业理解和研究程度的非卖品,不仅标志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受教育程度,更是自身能力的体现。

同类推荐
  • 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

    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

    当人们用“第四种媒体”来称呼互联网这样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新兴媒体的时候,当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面侵入和占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网络既是新文化,也是新生活。
  • 三字经心解

    三字经心解

    贯通古今,拌落七百年的历史尘埃,融汇历史,汲取五千年的人文精粹。
  •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本书分为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中国人最易说错的话两部分,内容包括:社会杂言、古今广记、形似音异等。
  • 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本书对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城市社区建设相关概念进行的梳理和对国外城市社区建设典型个案的研究提出了可借鉴的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社区研究的历史轨迹和我国城市管理模式的演变及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典型个案,基于城市社区管理体系框架以江苏省苏州市的城市社区建设为个案,从社区、街道、区以及市四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实证分析,详细阐述了苏州市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对策。
  • 觉悟美学:解读美的本质

    觉悟美学:解读美的本质

    本书内容包括人的本质作为美的本质、人的外化成为丑的本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真善美批判、从动物式享受到美感、觉悟之维与美感标准等。
热门推荐
  • 攻略系统:女配人生

    攻略系统:女配人生

    一个优秀的女配,往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人生嘛,总要先订一个小目标,比如说先灭掉男主试试?暮欢歌表示,她才不是炮灰,她是可以炸掉地球的暮牌核弹。
  • 浴火重生:我不是废柴

    浴火重生:我不是废柴

    本是组织里最厉害的杀手,却被最爱的人所杀,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大家小姐,还是个讨人厌的废物。你们给我等着你们带给我的,我必百倍还之。我会让你们后悔出现在这个世界。
  • 走马,别让青春输给懦弱

    走马,别让青春输给懦弱

    作者亲身经历改篇。短篇,6000多字青春总会遇见那么一个人,丢了智商也心甘情愿,因为我喜欢你啊,傻瓜,你为什么不信呢。。
  • 藏龙决

    藏龙决

    天下龙脉出昆仑,伏地入海纵八川,太仓有墓为地王,川原黑山水为白,西海无穷王母坐,长白有路登仙阶。
  • 千里寻

    千里寻

    它是一只特工猫,自小在主人身边,却因为一次主人朋友的背叛为主人挡子弹而死,落入地狱,走错轮回门,来到一个名叫千叶的大陆,却不想穿到了一位少年的身上,开始一段寻主之旅。化猫为人,只为千里寻你——潇之珏
  • 雪中的痕迹

    雪中的痕迹

    “什么事”?听见尖叫的天哲站起了身,不知何事,急切的问着。忽见李惠湘衣裳不齐的赶了过来,神情不见于一点血色,紧张要害怕的指着一边说:“蛇,有蛇”。天哲没有看去,也没顾理她的话,只是直视着眼前裸露的她,冰滑雪白的肌肤,丰挺亮丽的两座高峰,肉眼轻易而见,轻动微抖的弹性。眼前的一切,让他迷于其中,全身都无法动弹,外界的一切都让他抛浮空中,感不到听觉,转不了目觉。“喂”。李惠湘叫了他一声,不但没有任何反应,整个人都愣愣的僵住在那,只见他目不转晴的自己的上半身。好奇的李惠湘看了看自己,大吃一惊,衣裳微微的遮住下半身,可上半身大半都裸露出在光线之间,微凉中还带些痛感。这才知他为什么目不转晴的看着自己,顿时给了天哲一吃力的巴掌,用手紧紧的遮住那深不可测的地方,脸中透红的带着万分羞感。
  • 护心链

    护心链

    民国时,大家闺秀杨谨心因父亲的强势迫嫁给位七旬老者,婚前,在其姆妈的帮助下去上海投奔了好友翰墨。心儿跟翰墨的哥哥儒墨小时见过面,只是存在着误解,解开误会时,他们关系近了,后来儒墨向心儿表白,渴望着温暖家庭的心儿犹豫后还是答应了,只是她的克夫命还是给许家带来了灾难。心儿带着愧疚隐姓埋名做着厅后服务员孤苦度日,只是命运并不曾放过她,直到一直隐身在她身边的守护者扈天现身,她的生活才有了阳光,扈天是以凌三公子的身份出现在心儿身边的,扈天对心儿平等相待,只是心儿后来才知道她身边的凌三少爷其实在出现在她身边之前就已阳尽人间,那一直陪伴在心儿身边的扈天到底是何人呢?民国上海,一个个上场的人物结局又都会如何?
  • 《冷面皇后》

    《冷面皇后》

    国际女警莫名其妙的在捉拿逃犯中穿越,当他遇上她,两个人简直是欢喜冤家,那位温柔三皇子同时与太子爱上同一女纸,当爱情来临时,她又该怎样选择呢,他们彼此真的会幸福吗?敬请关注‘恶魔皇后’!
  • Dota燃烧的青春

    Dota燃烧的青春

    熟悉的英雄,熟悉的土地,在这里也许有菜鸟的神来一笔,也许有大神的力挽狂澜。当打出GG的那一刻,没有人想到,这,不是结束,而是一段新的开始,一场新的光荣与梦想的征程,承载灿烂与辉煌,都将于指尖融汇于我们的记忆深处,纵时光流逝,历久弥新。Dotaer!青春已经上路,战火已经点燃,准备好了吗?
  • 重生洪荒之尸道

    重生洪荒之尸道

    我自沉沦世间,奈何天意难测,重回远古,与天斗,与神魔斗。武器,我有鸿蒙圣器,功法,我有上古极致修真《尸神诀》,且看我一步步攀登至尊巅峰,成就远古鸿蒙尸祖,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尸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