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24900000005

第5章 名利总堕庸俗 意气终归剩技

“原文”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译文”

一个人如不彻底拔除功利思想,即使他能轻视荣华富贵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最后仍然无法逃避名利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能恩泽天下甚至造福千秋,仍然算是一种多余的伎俩。

“解说”

一个有为的人不受外物摆布,他拥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原则,把天机人情看得通透,或不犯错误,做到行得端,走得正。

因而能志一动气,我行我素。孟子说:“居天下之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不得志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曾有过下海与守本的争论,最后的结论是,宜下海的下海,宜做学问的做学问,知识分子要分流,各守一业,坚韧不拔,“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例解”

忧劳天下事 驾崩征途中

创业的皇帝大都是注定要操劳终身的。而朱棣似乎显得更为突出。我们看这样一个数字,便会感到吃惊,朱棣在二十二年中,意有十二次生日(所谓天寿圣节)是在出巡和征战中度过的。

即使平时的正常临朝,朱棣也总是忙碌无暇的。朱棣有夜读的习惯,每到夜深人静时,便秉烛独坐,批阅州郡图籍,静思熟记。但是事情太多,难免会忘却,本来晚间想好的要事,到早晨却忘掉了。问右右侍臣,也都不曾记住,朱棣只得沉思回忆,居然还能想起来。从此接受教训,告诉近臣们说:“朕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拾遗补过,近侍之职,自今事之丛脞者,尔等当悉记之,以奋顾问,所行有未合理,亦当直谏。”以后凡有要办之事,当即记录下来。有时睡到半夜,忽然想起一些办理未妥的事,也立即起来,唤人记录下来备忘。如碰上没有处理好的事,常常弄得彻夜难眠。每天清晨四鼓便又要起身,早朝之前,静坐沉思,考虑着应该处理的事项,考虑好了,上朝时便付诸臣执行。视朝之暇,也从不休息,总是到便殿去取阅书籍。有时谈论时间过长,侍臣劝他休息,朱棣说:“朕常在宫中周思庶事,或有一事未行,或行之未善,即不寐至旦,必行之乃心安。积习既久,亦忘其劳。”朱棣不仅要做一个“恩威莫测”的皇帝,而且要做一个励精图治的创业之君。他很少有休息的时候,即使不临朝,也要找些书来读。

永乐七年(1409)十月丁亥,鸿胪寺奏免午朝。“若等各就休息一日。”朱棣同意了。但在退朝时,他又问群臣:“居家无事时亦不废观书否?”

“有暇亦时观书自适。”诸臣回答说。

“常爱孔子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朕视朝罢,宫中无事,亦恒观书,深有启沃。若等皆年富力强,不可自逸。大禹尚惜寸阴,朕与汝等何可不勉!”

朱棣是一个事无巨细一概过问的人,事情管的多,总有些应接不暇。而大多数官吏则显得唯唯诺诺,难于发挥各自的主见。这确实像个开国之君的样子,皇位得来不易,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事事都想过问,惟恐有所失误。永乐九年(1411)二月的一天,朱棣在右顺门看四方奏牍,精神过度集中,御案上一个镇纸金狮被碰到案边,险些掉到地上,站在一旁的给事中耿通连忙上前将金狮往里边移了移,朱棣这时才发觉。也许是因为刚刚阅读奏疏思索国家大事的缘故,立刻同刚才的事联系起来,“一器之微,置于危处则危,置于安处则安”。他指着那尊镇纸金狮感慨道:“天下,大器也,独可置之于危乎?尤须安之。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不谨而积之,将至大患;小过必改,小不改而积之,将至大坏。皆致危之道也。”正是为了天下这一“大器”,朱棣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处处克己,以求天下之治。他把儒臣送上的《大学正心章讲义》反复读了多遍,特别欣赏其中清心寡欲的道理,认为做皇帝的尤其不能有所好乐,一有好乐,娱而不返,则欲必胜理。如果能做到心静而虚,事来则应,事去如明镜止水,自然完全符合天理。但这绝非易事。上朝时忙于政事,尚不及暇想,退朝后容易放松自己。朱棣便经常默坐冥想,以管束欲心为切要之事。于是将欲心与天下联系在一起,“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想到天下,顿时警觉起来,克己之心占了上风。当然偶尔也会有疏忽之时,朱棣曾派宦官去山西采办天花,但事后很快便感到后悔,立即下令停办了。

从史书的记述中看,永乐时,皇帝百官的休息日是每年元宵节前后的正月十一日至正月二十日,十天时间。这个规定是从永乐七年开始的。当年的正月十一日的圣旨中说:

太祖开基创业,平定天下四十余年,礼乐政令,都已备具。朕即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民间放灯,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著不要搅扰生事,永为定例,凭官人每更要用心守著太祖帝法度,爱恤军民,永保富贵,共享太平。钦此。

每年到这时候,午门外设鳌山灯火,赐宴文武群臣,臣民们聚集到午门外观灯。朱棣高兴时,写些诗文,让儒臣奉和,一片太平景象。除去每年这短短十天,朱棣几乎没有休息之时,直到他晚年多病不起,才不得不依靠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

永乐二十二年,边关飞报鞑靼寇边,明成祖决定出师北伐御驾亲征。太子及文武群臣苦苦相劝,成祖断然拒绝,抱病出征。经过近一个月的鞍马劳顿,明军到达前敌,却未见蒙兵来犯的痕迹。显然,在闻知皇帝亲征的消息后,鞑靼骑兵北逃了。

这次北征始终未遇敌,徒劳而还。

七月十八日,回师到达榆木川。在这不大为人所知的北国荒野上,朱棣度过了一生的最后时刻。他召见英国公张辅,留下了极其简短的遗诏:

“传位皇太子,丧服礼仪,一遵太祖遗制。”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国荒原上默默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他在征途中死去,使这一幕悲剧更增添了壮丽的色彩。

若将永乐北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当属明初经略北方的壮举,是对洪武朝经略北方发展。它以控制鞑靼、瓦刺为目的,并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具体的出征安排的失误,并未改变整个局面,后三次劳而无功的出征,正说明对鞑靼地区控制的加强,其结果不仅维持了二十多年间北方的稳定,而且永远给予后来者以启示。

心系百姓忧 视钱如粪土

在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社会动荡中,清王朝的官员也开始了明显的分化。一些有识之士为拯救危机而振臂疾呼,相当多的官员却不顾国家安危,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时,也还有少数人依然如故,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地工作。同治朝以身殉职的河道官王仁福(1819-1867),号竹林,江苏吴县人,明朝大学士王鏊十一世孙。王氏世居吴县洞庭东山,是当地的大族。王仁福从小受到祖父、父亲的良好影响,“少诚悫,勇于任事”。在吴县,他以“持躬廉谨,临财丝毫不苟取”而远近闻名。他慷慨好施,当他见到“贫者无资以为生,将流为不肖”时,即“出五千金,买田为义庄”,使“鳏寡孤独有所养”。

王仁福的祖父曾任官河南,后卒于任。他为官虽“有隐德”,然功绩不显赫。这对王仁福的影响很大,王仁福决心继承祖父的事业,遂于咸丰初年赴河南,以捐纳获得布政司经历。清代的捐纳制度始于康熙朝。当时由于战争及救灾、治水等各项工程繁多,资金紧张,清政府遂决定凡出资助政府者可获得官位。这就等于允许有钱人用钱来买官。那时,许多以捐纳得官者还能为百姓办事。到鸦片战争之后,捐纳滥行,许多人花钱买了官,上任之后拼命搜刮百姓,再以此买更大的官。然而,王仁福却不同,他虽以捐纳获官,但绝不是为了搜刮百姓,而要在祖父工作过的地方做出成绩,以报答父、祖的教诲。他做了布政司经历后,勤勤恳恳,很快便改任东河通判,协助东河总督,负责治理河渠事务。

自从当了河道官之后,王仁福一心扑在治河上。他率役疏浚沟渠,加固堤坝,成绩显著,很快便以防汛功加同知衔。王仁福为了治河,索性又出资正式做了东河同知。当时的开封,城外壕沟沙淤如平地,王仁福奏檄浚治,他亲临工程,日夜督办,工程如期完成。

由于王仁福在治河任上竭尽全力,同治五年(1866),新任东河总督苏廷魁把他调到工作最艰巨的祥河同知任上。等待王仁福的绝不是个美差。自从黄河改道北徙之后,河南水患不绝,加上当时军事频繁,“国家岁入悉以输兵犹不给,河工之帑骤减,曾不常时十之一二”,于是造成“岁修不敷,堤埽残缺,料无宿储”。而祥河更是“汛地当冲,险工迭出”。因此,对于祥河同知,“人皆视为畏途”。王仁福却毅然接受了这项工作,义无所顾地走上了新的治河岗位。史载,王仁福赴祥河同知任,使“旁观者皆咋舌”。这是既表达了人们对他的钦佩和赞叹,同时也包含了对他前途的担心。

王仁福到任后,“尽力修守,不避艰危”。他经常是“畚扌局躬亲”,出现在治水第一线。他还多次亲赴上官衙署,以解决河工经费问题。人们很难在河道衙门里找到这位河道官。

同治六年(1867)八月,大雨,“水骤长,汹涌澎湃,激注埽前,掣埽去如剖木”,堤坝岌岌可危。王仁福奔走于风雨泥淖中,抢护堤坝整整七昼夜。后因款料俱竭,又一时无法向外求援,王仁福决定发动百姓,以身护堤。当地居民被王仁福的行为所感动,纷纷响应,聚集堤坝前。风在刮,雨在下。王仁福面对成千上万的百姓,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对奋勇护堤的众人说:“我为河官,挤汝等于死,我之罪也,当身先之”。说罢,第一个冲上了大堤,人们尾随而上。这时,一个大浪打来,把王仁福卷入水中,人们虽奋力抢救,却未能得其尸。身为河道官的王仁福为了尽忠职守,在特大洪水面前,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时,他仅仅四十九岁。

王仁福以身殉职的精神感动了所有在场的百姓和大小官员,人们拼死与洪水搏斗,终于战胜了洪水,使“残堤得保”。事后,人们为纪念王仁福,将他的衣冠入敛。东河总督苏廷魁也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皇帝下诏依阵亡例赐恤,并准附祀河神祠。人们将永王仁福算是较为突出者。

乾隆二十七年(1762),当河南巡抚胡宝王泉病危的消息传进京城之后,乾隆皇帝极为关切,“屡赐慰问,颁参药食品,两遣侍卫偕太医来视”。作为国君乾隆皇帝之所以对这位大臣如此厚爱,那是因为胡宝王泉任官三十年来一直是勤勤恳恳,“不辞劳瘁”,甚至在病危之际,仍念念不忘他在河南任上负责的水利工程,上疏乾隆帝,提出最后的宝贵意见,致使乾隆帝深为感动。

胡宝王泉(1695-1763),字泰舒,号饴斋,晚号瓶巷,江南歙县(今属安徽)人。雍正元年(1723)中举人,乾隆二年(1737)考授内阁,幼承家学,学识渊博,他自登仕之日起就以勤政自勉,把平时所学用于实践。很快,他的办事“勤敏”便被当时的军机大臣鄂尔泰所赏识。鄂尔泰对他的评价是:“省中隐埋一老名士,大能任事。”于是,调任军机章京。军机章京负责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一应事务,由于胡宝王泉勤苦自励,很快便熟谙了军机处的工作,而且“有问则应据经史百家及直省地形、土俗、职官、兵制、因革利弊,言之凿凿”。

乾隆六年(1741)以后,胡宝王泉几次被遣外出办事,如到东北清查黑龙江、吉林开垦荒地,到直隶赈济灾民,他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十三年(1748),又奉命从大学士傅恒征金川,他“日驰常三百余里,遇险则徒步,蹑危崖断栈,从者多不相及”,有时竟“三昼夜一食”。金川告捷,虽由傅恒指挥,但“赞画机宜”,胡宝王泉“劳绩最著”。凯旋之后,乾隆皇帝“亲斟金厄赐公湮,海内荣之”。

乾隆十七年(1752)以后,胡宝王泉始放外任,先是任山西巡抚,他“抚饥民,理冤狱,劾贪吏,整关隘堤防,诸政并举”。后又调湖南、江西,清理两地矿政,亦颇见成效。二十二年(1757),胡宝王泉调任河南巡抚。当时黄河屡屡决口,河南、山东、安徽被涝者六十余州县。朝廷派侍郎裘日修与胡宝王泉共同调查治理水患。宝王泉一到河南,就把治水当作己任。他奔波于全省各地,详细了解情况,经常是“自忘其劳,每行必躬历田间,问民疾苦。或境内有事辄夜半即行,途间买饼饵而食,所过传舍不知有供亿之烦也”。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他与裘日修上了治理黄河疏,建议将河南境内四条干河疏浚加宽加深,辅之以“截沙湾,塞决口,拓旧堤”,“分要工、次工、缓工,次第兴修”。乾隆帝赞扬说:“胡宝王泉不辞劳瘁,能体朕意,尽力调剂,以苏穷民,甚可嘉也。”次年,诸工皆竣,乾隆帝亲制《中州治河碑》,褒奖胡宝王泉与裘日修“不惜工,不爱帑,不劳民。”

胡宝王泉深知,治理水患,绝无一劳永逸之事,因此在取得初步成效后,继续专心防患,他“督令州县经理沟洫,每一州县中开沟自十数道至百数十道,长自里许至数十里,宽自数尺至数丈,皆以足资蓄泄为度”。“自是连岁大稔”。二十五年(1760),他又建议对已建堤坝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得到了乾隆帝的批准。这年冬天,胡宝王泉被调往江西。次年七月,黄河又于河南境内决口,乾隆帝再次将他调回河南。这时的胡宝王泉已68岁,但他不顾体弱多病,仍以治水为己任,全心扑在治河上。他上疏建议将逼近决口处的贾鲁、惠济两河增筑堤堰,两岸多挑渠港,同时建滚水坝,以导黄河水入两河。乾隆帝称赞他的办法是事半功倍。

远怀念这位为治河事业十几年如一日,鞠躬尽瘁的河道官。

殚精问民苦 勤敏功绩著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在胡宝王泉专心治水的时候,由于长年奔波,积劳成疾,他终于病倒了,而且病情相当严重。乾隆帝闻讯,派专人去探望。这时,胡宝王泉请来人向皇帝转呈他的一个奏折。这是处于病危之际的胡宝王泉上的最后一个奏折,这里既没有谈自己的病,又没有向皇帝提出任何个人要求,通篇所谈,仍旧是他念念不忘的治水问题。他汇报了自二十三年河工告竣之后的各项水利工程,其中谈到各州县所开沟渠,应“每岁或春融,或农隙,随时加浚宽深”。乾隆皇帝看到胡宝王泉的病危谏言,大为感动,他敬佩这位老臣鞠躬尽瘁的精神,因此,急速赐药派太医,争取抢救胡宝王泉,同时,又将胡宝王泉在河南各州县开沟渠的做法令直隶总督仿行。

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十八日,胡宝王泉病故。乾隆帝“深轸惜”,特加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赐祭葬。胡宝王泉的去世,使黎庶“悲思”,士友“追念”,时人“陨涕”,人们为“朝廷失一公忠任事之贤臣”而惋惜。这一切,正是对胡宝王泉的最好评价。

同类推荐
  • 心灵鸡汤大全集:高调做事的艺术

    心灵鸡汤大全集:高调做事的艺术

    高调做事,既是一种谋略,又是一种惊讶,这是人生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做事应有的态度。高调,不是喊着口号让别人都知道你要做什么,而是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看的透彻,把握根源和关键,漂亮地做好做成功。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高调意味着无论面对什么事情,要有积极和自信的心态。好的心态和态度是做好事情的最重要因素。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志存高远,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而对挫折,必然会奋发图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业,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做事不要为名利,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并不是消极避世,反面是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默默地、扎实地改变身边的世界。
  • 20岁学黛玉,30岁做宝钗

    20岁学黛玉,30岁做宝钗

    从20岁到30岁,是个主动求变的阶段,我们要变美丽、变豁达、变睿智、变强忍。从20岁到30岁,是个学着取舍的阶段,很多东西不论多久都不会改变,相信爱,相信感情,相信自己,相信天道酬勤。不管你像林妹妹多一些还是像宝姐姐多一些,总会有这个阶段。让我们一同经历,一同见证,这本书就是你最铁杆、最贴心的“闺蜜”,帮你走过每一个纠结的岔路口,帮你做出每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
  • 武则天向右,向右,再向右

    武则天向右,向右,再向右

    本书系君子心“读史做女人”系列图书之四,“读”的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从她成为才人、昭仪,到皇后、天后,直至女皇,结合当今社会元素,以女性的特殊视角,深刻剖析其残忍而悲悯的复杂人性。
  • 不碍事

    不碍事

    在世间,功名富贵也好,为人服务也好,重要的是要人忙心闲。无心不是不用心,而是不计较得失。如我们的身体,平常百般爱护,加意保健,而百年之后身腐灰灭,身体也不是我们的……在世间,我们的能力要和所做的事情相应,人生志趣要与环境相应。禅门的悟道是活水长流,每天都有很多的小悟,集很多小悟为中悟,忽然有个恍然大悟,然后对于“生从何来,死将何去”了然于心,再也无惧了。道,在平常心里面,在日用生活中成就,不必刻意强调,也不求速成,只要有恒心,一片豁然悟境就在你面前。
  • 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本书涉及到了三个领域: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和个人成长。针对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理论的阐述、现实的思考和可行性的办法。对于如何培养懂得学习、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大有裨益,希望每为阅读过本书的人都能有所领悟,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扬弃,从而寻找到教育的本真。
热门推荐
  • 综漫梦游记

    综漫梦游记

    本书讲述一个普通的爱做梦,爱幻想的宅男在二次元旅行的故事。当梦变成现实,面对陌生的世界,他应如何生活?女主不止一个,不种马,无敌流爽文,新人写书,请多关照。
  • 木非烟

    木非烟

    她是灵界新上任的婆婆,为了灵族的安危,舍弃最爱的长太息嫁给冥族大冥司,却在婚礼那天遭遇歹人毒手,身体四分五裂,命在旦夕。长太息刻骨削肉将她拼接,救其性命。当她醒来之时却不见爱人的影子,踏破山河,访遍六界,只想对最爱的人说一句那从未说出口的话:“我爱你!”......
  • 炼妖仙尊

    炼妖仙尊

    一个机智的宅男,穿越到了修仙世界,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上古炼妖师的储物戒,一夜间化身为高大上的炼妖师,且看他如何玩转修仙世界,从而笑傲于七界之中。---------------------------------每天早上9点更一章,若两更会在晚上8点加更一章,如果有打赏推荐票暴增之类的加更情况,也都会在晚上8点后再加更。书已签约,请放心阅读。书友群:275214446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忆已殇

    忆已殇

    前世,今生,有多少错过的爱恋,我与你执手又能挽回多少离愁?舞一曲凤凰挽愿汝永相伴
  • 陨落世界

    陨落世界

    荒野大陆此时正是上古各族纷纷出世,危机与宝藏共生的时候,谁能在这片被上古大战陨落的世界踏至巅峰?天巫国太子听墨喜爱雅文音律,不喜争斗,却因皇权斗争,陷入死亡边缘。逃离空羽山庄时,被舅父赠予神秘石板,踏上探寻之路,听墨也在这一刻改变了心性,踏上武学之道。手持神秘石板,寻无上秘境,千载乾坤,尽在这一刻有了结果。
  • 29岁的圣诞节

    29岁的圣诞节

    起风了,雪花在他们身边漫舞着,舞着人生的回旋曲,舞着爱情的交响乐章……
  • 重生之我很快乐(上)

    重生之我很快乐(上)

    韩雯雯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死,而是重生到了12岁??望着十几年不见得老爸和多出来的邻居易晓峰捡到的弟弟韩小迪,韩雯雯决定给自己新生的人做个规划:一,利用随身空间做到小富即安让韩妈过上好日子。二,有空调戏调戏易晓峰这个绝世小受长大后与之一起走入爱情的坟墓。三,一定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狠狠滴报复那些曾经欺负过自己的银们~!且看韩雯雯这个史上最懒的重生人士怎么玩翻新的世界吧~!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超级典狱长

    超级典狱长

    【玄幻爽文】玩个锤石莫名被电死,孟宇带着一身锤石的技能,穿越到这神技的时代,踩踩所谓的天骄,鞭策所谓的美女……谁说锤石不能装逼的?!站出来!保证不打死你!
  • 医治亡灵

    医治亡灵

    爷爷把全部身家都留给了她,却唯独不肯把姓氏留给她。他是做尽坏事的坏爷爷,还是有苦衷而做坏事的好爷爷?这么有钱为什么还要卖掉我的亲生妹妹?“不要说要跟我谈人生,有本事跟我谈生人。”“小姐,给我来杯你的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弃明

    弃明

    人们如今苦苦追寻的,却是昨日所抛弃的。明天,人们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