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99300000005

第5章 反抗政治

上一章,我们讲到了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和他正言若反的语言特点。作为一个史官,老子抱着对历史与现实极大的怀疑态度,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看到了常人没有看到的事物背后的问题。那么在常人眼里的是非、善恶、美丑,老子是怎么看待的?他是如何来看待社会、文化与历史的?

刚才我们讲到了老子的辨证思维,或者说老子正言若反的表述方式。作为一个史官,他看到了事物背后的东西。比如说他看到了人类很多的文明成果、文化建树,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都是非常好的东西,可是老子在它们的背后发现了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他发现了所有文明的创造、文化的建设,它的背后都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当老子看出了这些东西背后问题的时候,他就成了历史文化的反叛者。

首先我们来看老子反智。人类的智慧当然是很好的,我们就是要不断地发展人类的智慧,不断地提高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但要提高我们的智慧,同时还要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但是老子显然看到了智慧也好,技术也好,背后的一些不好的东西。

在《庄子》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当然我们说庄子的故事很多都是编出来的,是寓言,但是他编寓言的目的是要说明问题。我们来看看他编的是什么样的寓言?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他说孔子的学生子贡,注意这句很有意思,他把主人公设置为孔子的学生,这就表明他和儒家之间的关系,表明他和儒家观念上的对立。

子贡到楚国去游历,从楚国回来了以后,又到了晋国,接下来又到了汉水的南边。在汉水的南边,他看到一个年纪很大的老人。这个老人在干什么呢?正在浇菜。旁边有一个很深的井,这个老人在井边挖了一条隧道,很深很长,一直通到井底。通过这一条很长的隧道,到井底下,装上一罐子水,很吃力地又从这个很长很深的隧道里边慢慢地爬上来,到菜园里浇上几棵菜。

子贡很有同情心,儒家弟子都跟着孔子学的,都有仁爱之心,“仁者爱人”,他看到一个年纪这么大的人,在如此吃力地浇菜,用这么大的力量,可是效益不高。他就走到前面,跟这个老人推荐了一个新技术。他说老人家现在有这么一个刚刚发明不久的机械,使用这个机械以后,一天就可以灌一百亩土地,可以用很少的力做很多的事。事半功倍,难道你不愿意吗?这个老人就问他,那是什么机械啊?子贡就告诉他,利用杠杆原理。用一个很长的杠杆,把水桶从井口放进去,然后运动杠杆,把一桶水从井底下吊上来。因为使用了杠杆的原理,可以直接从口进入井底把水吊上来,省得我们从很深很长的隧道里边下去,所以花时间更少。他跟这老翁推荐,他以为他在做一件好事,可是老人听了这番话以后是什么态度呢?“忿然作色”,就很生气,脸色都变了,然后又笑着说,这个笑当然是一种嘲笑了。

老人怎么说的呢?老人说你以为我不知道有这样一种省力的机械吗?我知道。但是我不用,为什么我不用?这老人有他的观念的,他说:有机械之事,必有机巧之心。

我们现在汉语里边有一个词叫“机械”,什么叫“机械”?就是很巧妙的器具。这个老人认为,凡是讲究巧妙的器具,一定会有机巧之心,有机心就不好了,人应该有一片纯朴之心,你为什么有机心呢?机心成于胸中,内心里边就不再那么纯洁了,内心就不是那么安定了,大道也就不能再存于胸中了。老人的这番话,说得子贡非常惭愧。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愲愲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庄子·天地》)

这个故事倒是挺有意思,实际上要说明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凡是人们去追求机械的地方,也就是在追求机巧,追求机巧的地方,就会破坏纯洁的道德。实际上,庄子的这个思想是来自于老子的。

我们现在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显示出知识与文化的力量,而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眼里,知识与文化却是机巧、利令之心孳生的温床,是一种恶因。在老子看来,但凡社会倡导的东西,必是当时匮乏的东西。因此,社会与文明越进步,本质的东西丧失就越多。

老子有这么一段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我们来看这些词,“圣”、“智”是正面的东西。“圣”就是圣明,“智”就是智慧,“仁”和“义”就更不用说了,孔子特别提倡仁,孟子特别讲究义。儒家在拼命给我们建立一套仁义的哲学,让我们都做一个仁义之人。“巧”和“利”也是一样,有了“巧”我们可以省力,可以做很多事。“利”,那不是我们人所追求的吗?所以老子一口气说出了六个在一般的观点里边正面的东西,“圣”、“智”、“仁”、“义”、“巧”、“利”。但是他说了这些之后,他对这些东西是斩钉截铁的几个词——“绝”、“弃”、“去”,断绝了,抛弃了。仁不要了,圣不要了,义不要了,利也不要了,巧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在老子看来,没有了圣智之后,老百姓反而会有百倍之力。没有了仁义之后,老百姓反而会更加孝顺、更加慈爱,没有了巧利之后呢?天下也就没有了盗贼。我们说这是道家有名的反知识论的最早也是最经典的表述。

我们现在讲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这当然好。老子也不是反知识,我们只是说老子从一个正面的东西背后,看到了反面的东西,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老子就看到了二。那么老子对于知识,对于圣、智、仁、义、巧、利等等的否定,显然是因为他看到了我们没看到的东西,这是什么呢?

在老子看来,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人类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传统的道德正在崩溃。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指出过,历史的每一个进步都往往包含着对传统道德的亵渎。而且老子认为,智力的发达往往与本性中纯朴、善良的丧失是同步的,智力越发达,一个人本性中的纯朴可能会越少。生产力的进步,物质的积累,在老子看来,往往仅仅是满足了人类动物性肉体的欲望,而对于人性中的真善美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在老子看来,可能还有促退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子这些话,是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上也确确实实看到了类似的现象。道德也确实好像更适宜于在艰苦与匮乏的环境中来培养与体现。

后来庄子说过一段话,也是说明这个问题的。庄子说泉水里本来有很多的鱼,但是当泉水干涸的时候,“鱼相与处于陆”,鱼都被晾在干旱的地方了,这个时候这些鱼们会怎么做呢?

相濡以沫,相呴以湿。

就是互相以嘴中的泡沫来润湿对方,我们现在就用这样的词来表明人与人之间那种互相关心,尤其是在危难的时期,互相关心的这样一种道德关系。但是我们看庄子讲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相濡以沫,相呴以湿”的这样一种道德关系呢?泉水干涸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匮乏的时候。一旦水源很充足,一旦把这些鱼放到大江大海之中,他们还会“相濡以沫,相呴以湿吗”?所以庄子下面有一句斩钉截铁的话:不如相忘于江湖。(以上两句引自《庄子·大宗师》)

这话说的是很让人寒心的,为什么说让人寒心呢?因为“相濡以沫,相呴以湿”我们觉得这是多么温暖的一种道德境界啊!我们从人与人之间的相濡以沫里面,从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照里面,我们感受到一种道德的温暖,我们舍不得丢掉这个东西,我们在里面流连忘返。可是庄子说“不如相忘于江湖”。假如有了更多的水,假如有了大江大湖可以让我们游来游去,我们何必需要这样的道德呢?所以道家不光反智,在很多地方还反道德。它反对的就是儒家所提倡的这种道德,因为他们非常正确地发现了,儒家提倡的道德,实际上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互相需要,是因为这个社会有很多的匮乏、有很多的不足,一旦这些匮乏没有了,一旦这些不足变为充足了,这些道德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所以老子下面接着讲到这些类似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道德经·第十八章》)

他这样的讲话方式,或者这样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尤其是和儒家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好是顺序上颠倒过来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孝,提倡父母对子女的慈,所以我们造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呢?“六亲和”的社会,造成了和谐的社会,子女孝顺,父母慈爱,那六亲就和了。可是老子认为,这是倒过来的,正是因为六亲不和所以才有孝慈,而我们的看法是有了孝慈,才有了六亲和,正好秩序颠倒。“大道废,有仁义”,人间的大道被我们人类忘掉了,然后我们才提出所谓的仁、所谓的义。正因为我们太肯定人所谓的智慧,所以才有大伪,什么叫“伪”呢?就是人为的虚假的东西。

他还这样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这一段话讲得非常精彩,老子真是天才的预言,先是道没了,后是德,德后是仁,仁后是义,义后是礼。我们先把这个话放到这儿,先不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来看一看,人类历史的发展,老子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是不是照他所讲的那样?是不是他预言的那样?

老子的这一段精彩的言论,会预言成真吗?他为什么会认为人类将一一丧失“道、德、仁、义、礼”这些文化中、人性中美好的成分呢?

道是最原初的东西,我们可以说三皇五帝之时,尧舜禹的时候,是道。到了周王朝建立的时候,就讲德。到了周王朝衰落的时候,孔子出来讲仁,“仁”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失去了对别人的道德约束了,到了战国中期,孟子出来又强调义。再往下发展,荀子出来,特别强调的是礼。所以我们说,如果老子是春秋后期的人,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他对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这样一个预言,实在是太准确了。尧舜禹的道,和西周的德是他看到的。孔子的仁,我们也算是他看到的,但是后来孟子提倡义,荀子提倡礼,这可都是他没有看到的,但是他预言到了。他不光预言到了礼,礼以后呢?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当荀子的礼仪也不能对社会进行约束和规范的时候,什么东西又出现了呢?那就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所提倡的法,当法出来的时候,天下大乱就开始了。这个时候就是秦王朝的时候,秦王朝统一六国,靠的是武力,靠的是杀戮,完全没有什么忠和信了。而且他统一六国之后,十六年的时间,国家就崩溃了,天下重新陷入混战,这不是乱之首吗?所以我们说老子这个地方,真的是预言非常准确。

我们再来看一看,在他的预言里面,实际上还包含了他的一个历史观。注意他这里面,每一句话里面都有一个“逝”,逝去的“逝”。在他看来,人类的历史,就其道德而言,是一个逐渐堕落的过程。就其文化而言,是一个衰退的过程,而不是发展的过程。人类在历史的长河里所谓的文化创造,比如说孔子创造了仁,孟子创造了义,荀子创造了礼,韩非子又特别提倡法,这么多文化的创造,这么多有价值的思想史上的成果,在老子的悲观的眼神看来,都不过是对堕落人性的一种被动的适应。因为人性中没有道了,所以我们提倡德,因为人性中没有德了,所以我们提倡仁,因为人性中已经不仁了,所以我们提倡义,因为人性中已经不义了,没有办法了,所以荀子又提倡礼。你得照规矩来,我已经对你不抱希望了,我知道你不仁不义,但是你总得按照规矩来,这叫礼。因为人性的丑恶极度膨胀,礼已经不能约束他了,所以韩非子提出了法,用强制性的、暴力的手段来约束。

所以我们看老子的这一段描述,他对于所谓的人类文明史是否定的,对于人类的道德是很悲观的。他认为人类的道德是一个逐渐堕落的过程,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人类的历史是一个逐渐衰退的过程。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都是在不断满足人的膨胀的物质欲望。而人性中的善良,人性中的道,人性中的德,人性中的义,却一点一点丢失了,所以人类假如要自赎,要保持纯朴的道德人性,在老子看来,那就必须反过来逆向行走。去追溯本原的道,所以老子鼓吹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也就是复归于人类最初的本质。什么叫“复归于婴儿”?婴儿就是无知无识的童心。什么叫“朴”?“朴”就是没有经过雕琢之前的木头。经过了雕琢,经过了美化之后,那就是文明,那就是文化。返回头走,就要抛弃现有的文化,抛弃现有的文明,所以我们说,老子反智,老子反文明,老子反文化,那你说老子太反动,老子一点也不反动,因为他这些反,反得有道理。

老子总是从一个事物的正面,看出它反面的一些东西,老子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积累、文明的进步中,读到的是道、德、仁、义、礼的丧失。大力鼓吹要回归到人类最初的本质,回归到婴儿般的纯、璞玉般的真。因此,他对当时的政治和统治阶级的态度也是反叛的。

实际上我们说,老子不仅反文明,不光反智,不光反文化,在现实的生活里面,老子还特别有勇气,他敢于反抗政治。老子反抗政治有两个含义:第一、他反抗当时的政治,这是绝对需要有现实勇气的,要有道德勇气的。第二、老子反对一切所谓的对人们的治理。我不光反对今天的政治,所有的政治我都反对。

老子为什么反对当时的政治呢?因为他觉得当时天下大乱、人民不幸,甚至人民犯上作乱,都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出了问题才造成的。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弭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因为你政治上的忌讳太多,所以老百姓就越加贫穷,说白了就是政策不放开,约束太多,老百姓无法自由谋生,所以老百姓就越加贫困。“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奇物”我们知道,在老子看来奇物都是不好的,人的伎巧越多,人的心智越发达,人的心思越复杂,各种古怪邪恶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同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越复杂、越苛刻、越烦琐、越细碎,盗贼就会越多。这一点老子讲得太对了,比如秦王朝建立以后,秦王朝的法令就是太严厉,同时太琐碎、太复杂、太面面俱到,结果是什么?不是老百姓守法了,恰恰是违法的人越来越多。天下大乱的责任在谁的手里?在统治阶级那里。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这几句话更好理解,也更尖锐、更愤怒。老百姓为什么饥饿?是因为统治阶级税收太重了。等于说夺了人们口上的粮食给统治阶级去了。所以老百姓的饥荒,不是天灾是人祸,不是粮食产得少了,而是统治阶级剥削太重。统治阶级有太多的苛捐杂税,有太多的差御,今天让老百姓去修长城,明天让老百姓去修黄河,后天让老百姓去修宫殿,宫殿修好了,还要老百姓去为你修陵墓。如此耗费民力,老百姓怎么能够完全听从呢?老百姓怎么能够不起来反抗呢?

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因为统治阶级太穷奢极欲,统治阶级太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然后你就加重剥削,加重压迫,老百姓在沉重的压迫和剥削之中,他已经无法委曲求全,他只好铤而走险,只好起来反抗。最后老百姓甚至都不怕死了。老百姓难道不怕死吗?老百姓到了不怕死的时候,一定是有外在的原因。当一个人都被逼得不怕死的时候,问题一定在于统治阶级。对于杀人的政治,老子更是深恶痛绝并予以诅咒:老百姓不怕死,用死来吓唬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假如让百姓真怕死,那么把作乱的人,抓起来杀掉,谁还敢捣乱呢?

本来由大自然来决定谁生谁死,就像有个负责杀人的“审死官”一样,那些代替“审死官”的人去杀人,就好比是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老子的思想,即是这种批判哲学。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不为者,以欲无不为也。

一针见血地把老子的真实思想及独特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出来。老子的很多怪话,不过是批判现实发泄不满的愤激之辞啊!

讲到这儿我们可以讲一个故事,是汉代刘向的《说苑》上面所记录的,说是古代的大禹,在外面出行的时候,看到了罪犯,大禹赶紧从车上下来,“问而泣之”,问一问你为什么犯罪,你犯了什么罪?而且大禹还为他流泪。大禹手下的人就问他,这些罪人因为他们自己做了犯法的事情,所以才会有今天的下场,你为什么要为他悲痛呢?大禹说,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拿尧舜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尧舜是圣人,是仁德之人。那天下的人都是圣人,都是圣德之人,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人犯罪,没有人因为犯罪而受到惩罚,没有人因为犯罪而把自己弄得如此苦难。可是到我治理天下的时候,百姓各以其心为心,人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了。所以不怪他们,是我没有把天下治理好,所以我觉得非常悲痛,然后他引用了《尚书》上的一句话说:百姓有罪在于一人。

老百姓有罪,这个罪过最终在谁的手上呢?老百姓犯的所有罪,最终都要归罪于统治阶级,是你没有把天下治好。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说苑卷一·君道》)

这是大禹说的话,当然大禹是不是说过这样的话?这已经完全不可考了,因为我们今天对于夏朝完全没有文字可考,这显然是后人编造的,但是在这个编造的故事里,体现出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政治观,这种有价值的政治观和老子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天下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人民的问题,而是统治阶级的问题,甚至人民犯罪,也是统治阶级逼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子反抗当时的政治,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我们还要说,老子反对政治,不光是反抗当时的政治,实际上从骨子里面来讲,老子反对一切对天下的治理。因为他觉得天下本来是很好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治理它呢?老百姓原来的那种生活状态,自自由由、自自然然,这样的生活状态很好,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治理它呢?实际上,老子在这个地方倒是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中国古代国家的建立,不是人民需要国家,而是国家需要人民,不是人民需要有统治阶级来管理他们,而是因为统治阶级需要有人们来成为他们剥削和压迫的对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子反对一切政治,反对一切国家,老子实际上是一个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者。

关于治理国家,老子说了一句特别有名的话,这一句话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像烹一条小鱼一样。这个话就非常有意思了,治大国怎么能够像烹一条小鱼呢?治大国,是像烹一条小鱼一样容易,还是像烹一条小鱼一样困难呢?老子这样的话里面,包含他对政治什么样的观点呢?

同类推荐
  • 负曝闲谈

    负曝闲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本书从明清画集如《唐诗画谱》、《诗余画谱》、《古今名家画稿》等书中挑选出与元曲意境相合的画89幅,相互配合。收录了伯颜的《喜春来》、关汉卿的《大德歌》等三百首元曲。
  •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而列朝正史都仿《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好多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
  • 传世藏书-孔子家语

    传世藏书-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汉族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菜根谭)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菜根谭)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血洗沙场

    血洗沙场

    “龙神决之青龙战技,当属上古神界巅峰传承。当你某一日有缘修炼其他位六圣龙传承,再结合吾之青龙传承,七龙聚首,当属为龙神决!其余六圣龙分别为金蟠龙,混沌地龙,生命木龙,焚天火龙,时空白龙,暗黑之黑龙。每种龙族掌管一种洪荒法则……今吾传青龙战技与你,记得好心修炼,别辜负了龙的传人这无上荣耀!”龙语如同烙印般在牧天扬心底再次响起。
  • 战神的动漫之旅

    战神的动漫之旅

    一个普通人穿越到洪荒世界,历经千辛万苦,成为人族第十一位战神,修为大罗金仙。回过头,猛然发现自己一直帮助的后辈早已成为不败战神.死后,自己堂堂战神居然变成喰种,但人族守护者会吃人肉!好饿啊!饿啊!"咔嚓嚓!""啊勒!"自己的左手呢?没关系,学习后辈,做一个独擘战神,才怪!弑神者、问题儿童世界等神话世界,"三清,女娲,准堤等诸位圣人放下手中武器,有事好好说。""什么!你们说后辈以信仰重塑我身,带我把诸位圣人都干掉了,这是诸位的分身!"点头,点头,围住!"等等,别打我英俊的脸。""什么,二选一?打脸吧!"
  • 雄征天下

    雄征天下

    三国、楚汉、先秦、明末……总也是那些事情、那些人,是否看腻了?来点新鲜的!这是一个你们未曾见过的世界,不一样的乱世,不一样的人和事,但同样的热血、同样的残酷。……横刀立马,剑指天下,醉枕红颜,立业千秋。这是一个小兵的传奇,这是一副英雄的画卷……
  • 南蟾记

    南蟾记

    一个天生神力的猎户少年,因为一次意外走上了修真之旅,前路漫漫,看他如何一步步成长......
  • 成神的宿命

    成神的宿命

    人生在世,就是要去寻找一些躲不掉的,抛弃一些不属于自己的。
  • 星尘浪子

    星尘浪子

    掌控星元之力,孤身逆战寰宇,谜之少年鹿星尘,携美杀敌一路冒险,踏上河系之巅。醉生梦死的虚幻帝国,腐朽不堪的星海联邦,虎视眈眈的魔族异类...在这群雄争霸的宇宙时代,弱者注定没有生存空间!浪子星尘,星空鏖战!
  • 浩瀚凌云

    浩瀚凌云

    宗门千万,强者如云,万千法门,无尽神通。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舞台,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浩然天地,正气长存。漫漫强者路,伊人在何处?浩瀚无尽的九州大陆,谁主沉浮?
  • 恋一场星空:恶魔我是你的小太阳

    恋一场星空:恶魔我是你的小太阳

    可爱的蠢萌女孩夏夏无意中撞上了大明星高冷霸道校草卫易泽的车,,,而校草可是从不近女色的人,可这是一见钟情吗?他们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夏夏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
  • 职场甜宠:反扑腹黑boss

    职场甜宠:反扑腹黑boss

    刚入职场,她一头雾水。她:“啥都不懂QAQ……”他:“如果你潜规则我,我可以考虑教你。^_^。”职场受挫,她垂头丧气。他指正:“做人当昂首挺胸,莫叫人看了笑话。”她点头:“嗯……做人当昂首挺胸,莫叫人看双下巴QAQ……”被吃干抹净,她余惊未消。她:“这……这是非法同居……”他却笑着扶起她的无名指:“其实我不介意让它变得合法。”
  • 霜叶红

    霜叶红

    小说由一对初恋情人四十年后的相遇展开叙事,描写了共和国历史背景下乡村青年的苦难与挣扎,奋斗与爱情。主人公夏风身世坎坷,自小就因其富农子弟的身份备受歧视,饱尝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磨难。他虽聪敏好学,上进有为,却只能沦落在家乡农村。但倔强的性格又使他不甘沉沦,而是努力跋涉与前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抓住一次次机会展露出才华,最终成为一位出色的技术专家和成功的企业家。与坎坷经历相伴随的,则是其一波三折的爱情遭逢。他与少女夏晓娟的恋情青涩、纯真,最后却与另一位深爱着他并与其共同经历风雨的农村姑娘高雪梅相爱结合,相伴一生。但是,初恋刻骨铭心,双方的情感深处又始终埋藏着难言的苦楚和无尽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