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孔子在这里说说的“温故”就是复习的意思。
复习,是学习(包括自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靠理解,二靠复习。因此,有一句名言这样说:“复习是学习的母亲。”
同运动选手在起跑之前总要先做做“热身”一样,我们在复习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我们要准备好复习时需要的书本、作业、参考书和复习笔记等有关材料。这样,一旦开始复习,就可以立即投入,专心致志。复习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想法虽不错,计划在某一天复习算术或某一门功课,可是到了那一天,为了找复习的有关资料,就花去了好多时间。当坐到书桌上开始复习时,早已被找材料搞得情绪不佳了。这样的复习,效果自然会因之打折扣,也无法让自己满意。
在复习的时候有选择地找几本与课本相关的参考书,用以开阔思路、帮助复习,这是必要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沃尔特·波克指出的:“通过阅读同一题目的两种不同的叙述,会使你更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记得也就更牢。”还有一种准备是,整理好平时的复习笔记。这样,就不必从“原始”材料看起,能使自己迅速地回到曾到达过的最高认识水平,从而节省不少时间。
另外,在复习时找来记录着平时劳动汗水的作业本、测验卷,对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的薄弱环节是有帮助的,这样可保证复习时有的放矢。
复习的方法解析
1.“猜题”法
“猜题”这种复习法,似乎有点赌徒碰运气的味道,被认为是准备考试的下策。但是,“猜题”的方法运用得当,对学习也是有益处的。
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猜题”,不是把复习的重点全押在“猜题”上,而是在按照教学大纲充分复习的基础上,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毕竟,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中真正重要的地方到底了解多少的办法。
运用这种方法复习,必须围绕教学的要求,认真去读教科书、课堂笔记、平时做过的作业和试卷。这样才能从中理出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和学习重点,并且根据作业和试卷中自己的问题找出学习中的难点。
其次,还可以依照以前作业和试卷中的题目类型,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编制一套适宜于自己的题目。然后,安排一段时间,以核查的形式独立完成答题,作为考试的热身。这种“猜题”,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通过热身练习,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可以发现新问题从而促进复习的深入。
为了保证“猜题”的质量,还有一些事情你可以在考前去做:
(1)向老师具体了解一下考试的题型、考试将进行多长时间,以及每一类题所占的比例,等等。
(2)当你复习时,碰到关键的地方,你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老师的话,有关这部分内容我会出什么题”。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下你要提出的问题。
(3)“猜题”还可以在小组里进行,运用集体的智慧,为自己提供更充分的考前准备。
2.及时回顾复习法
大家可能都听过“狗熊掰玉米”的故事吗?狗熊很笨,晚上到玉米地去掰玉米,伸出右手掰一个夹在左胳肢窝里,又伸出左手掰一个夹在右胳肢窝里,此后,不断重复上面的过程……就这样,掰一个丢一个,掰到天亮,它只拿到了一个玉米。我们在学习上假如不注意复习巩固。也会一边学一边丢,就像狗熊掰玉米一样劳而无功的。
我们都知道,人们大脑已经掌握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淡薄或遗忘的。为了让学过的知识长久地留在脑海里,就必须及时回顾。最恰当的做法是,在刚刚学过某项知识的头几天,就凭着鲜明的痕迹进行复习,这时候复习的效率将是很高的。与此相反,如果等到印象淡薄了再复习,将会花费成倍的时间。
那么怎样进行及时回顾的复习呢?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在课内某个空闲时间里,对某一项知识点进行及时回顾。
在课堂上,老师在讲解某项知识点后会有一些“停顿”,同学们要抓住这种“停顿”赶紧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回顾;如果有不够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释疑解难。例如老师讲解课文《给颜黎民的信》中关于“读书方法”的内容后,略有一定的“停顿”,有位同学就抓住了这个“停顿”,对老师讲解的内容马上进行回顾。突然,他在“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前“卡壳”了。他想不起老师刚才对这句话是如何讲解的了。于是,他立即求教于老师,弄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作者把名家著作比作“许多花”,把得到多方面的优点比作“蜜”。整个比喻的意思是说读书要博采众长,不然,收获就少。如果没有这样的及时回顾,恐怕不理解的地方就悄悄地过去了。
(2)下课后花几分钟的时间,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及时回顾。
课堂上,老师在讲解某些知识的时候,节奏有时较快,知识容量也较大,同学们单凭课内有限的间隙时间回顾老师讲解的知识是不够的。在下课后花上两三分钟对没有重温的教学内容及时回顾,可以避免遗忘。仍以《给颜黎民的信》为例。对这篇课文,老师在一堂课内不仅讲解了“读书方法”的内容,也讲解了“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内容;不仅讲解了“同意把信发表”的内容,也讲解了“所署是假名”的内容。假如我们对其中“读书方法”的内容在课内间隙的时间里作过回顾,下课后花两三分钟对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这样就可以堵住学习上的漏洞,使自己的学习有一个良性循环。
(3)在做作业之前,先利用一段时间对当天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和复习。
这种回顾性复习比较简单,一般只要重新阅读一下当天所学的教材,翻翻学习笔记,作些初步回忆和思考就可以了。比如同学们在学校里学习了有理数知识,回家做作业之前,就要把与此有关的知识要点消化一下并且记住。从人的生理角度来看,人们初次认识一个事物,会在大脑里留下印迹,与大脑形成一种暂时联系;经过及时复习,这种联系就可以得到强化,而多次反复,便能巩固下来了。
(4)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进行一次较完整、较系统的回顾性复习。
这种复习除了进行必要的记忆、阅读和理解之外,应着重将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梳理一下,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中心环节,并整理好学习笔记。有了这样的复习做基础,到了测验或考试时就会心中有底、从容不迫。
一个优秀学生的复习经验:在每堂课的间隙时间里,对老师已讲过的内容及时回顾;在每节课结束,总要闭目沉思一两分钟;在每天回家做作业之前,又要花上近半个小时进行默想;逢到周末,则是要花较多时间,回顾一周所学——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学习内容。这样,对他而言,每一种新学过的内容,往往要经过三至四次及时有效地复习,使他对新知识的掌握十分牢固。每逢测验、考试,他便不慌不忙,不必开“夜车”,但成绩始终遥遥领先。
3.系统梳理复习法
据专家计算,一只蜜蜂要酿出1千克蜂蜜,需要来回飞行30多万千米,采集1200多万朵花的液汁。每次回来,还要把液汁从胃里吐出,由另一只蜜蜂吸到自己的胃里,如此吞吞吐吐120~340次,液汁才能成为蜜汁。但即使如此,这时候的蜂蜜,还含有不少水分,蜜蜂还要不断地鼓翅扇风,使水分蒸发掉,最后变成浓稠的蜂蜜。由此可见,蜜蜂之所以能酿出蜜来,除了它的勤快和博采以外,还有它对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地不断加工和提炼。我们在复习中,也应该像蜜蜂那样,把平时“采集”到的知识,不断进行加工、分类和整理。当然,这种整理绝不应是简单地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抄一遍,求得形式上的整洁。而是要通过分类、归纳等步骤,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以便能使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例如,我们在复习小学语文第十册(京、津、沪、浙四省市教材)《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的写作方法时,我们可以做如下梳理——
三篇课文共同的写法方法:写景抒情。
桂林山水:写山水,抒发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双龙洞:写双龙洞,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鸟的天堂:写鸟的天堂,抒发热爱南国风光的思想感情。
从以上三篇课文中可以归纳出写景抒情方法的基本特征:
(1)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征。
(2)按照顺序,描写景物。
(3)把感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
(4)把景物描写充分以后,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写景的目的明确化。
经过上述归纳、梳理,总结我们找出了三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的共同性和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只要一提起其中的某一篇,也就很容易想起其他篇了。这不仅可以使记忆变得轻松,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对课文中的知识还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4.重点、难点复习法
复习要在兼顾整体的同时,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以语文学科为例,一般说,一个单元的内容,所收课文少则为三四篇,多的就有五六篇。如果是一学期下来,那么全册书课文三十篇左右,即使是通读一遍,也得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而言,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下子把什么都重新学习一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撇开次要的东西,抓住课本中最重要的内容,弄清它的意义,并集中精力将它们留在记忆里。
影响学习效率的的因素有很多种,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让各种因素都处在最佳状态。一个阶段学下来,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和欠缺。因此,在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的同时,应当整理出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包括还未真正搞懂或已经遗忘了的内容,平时对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划上醒目的线条,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加深印象。以便在复习时多花些工夫,将它们实实在在地弄懂。
进行有重点的复习,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抓典型。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个老和尚,收了两个徒弟。一天,他叫两个徒弟各摘一篮杏,对他们讲:“你们各自回房将杏剥开,看看是不是都有仁儿,谁先弄清楚了谁先来找我。”大徒弟回房后用最快的速度把杏一个个全都剥开,然后赶紧回到师父那儿说:“我弄清楚了,这些杏全有仁儿。”老和尚见他那篮全都剥开了的杏,笑了起来,指着一旁的小徒弟说:“你师弟早就来了。”大徒弟不解地问:“怎么这样快?”小徒弟回答:“我没有全部把杏剥开,只挑了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一个深黄的,一个浅黄的;一个圆的,一个椭圆的。我发现它们都有仁儿,就知道这一篮杏都是有仁儿的。”大徒弟一听,这才恍然大悟。
故事中小徒弟用的方法,就是一个抓典型的方法。它对于我们复习中既要抓重点,又要顾及全面这一点很有借鉴意义。
在期末或毕业升学考试复习过程时,同学们面临的学科多,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如果像上述剥杏的大徒弟那样,将各科知识的内容逐一仔仔细细地重复学习的话,肯定是不切实际的。以语文为例,这时候应该采用小徒弟那种“抓典型”的方法,在同一单元、同一册课本或不同册课本中找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课文来。通过“举一反三”,将典型单元、典型课文、典型段落复习深复习透,这样,其余同类型的知识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采用这种抓典型的方法,长文可以变短,厚书可以变薄,重点非但不难把握,复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5.“放电影”复习法
我们所说的“过电影”复习法,就是在复习的基础上,合上书本或笔记本,静思默想,把所学习的内容,像过电影那样,从头至尾在脑海中再现一遍。
例如,复习《金色的鱼钓》中“课文描写的老班长外貌有什么变化”这一内容时,可以采用“像看电影那样历历在目”的方法,让脑海中一幕幕回忆课文中的有关描写:
——炊事班长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望着他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使用这种形式进行复习,能培养自己借助形象来思考的能力,同时能比较牢固地在脑海中印上需要储存的信息。到需要运用时,便可随手摘取,应付自如。这种方法特别适宜于对记叙文的阅读分析以及作文材料的准备。比如,读完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文章后,你可以利用闲暇,沉思片刻,让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等,在脑中一一浮现。这样,不仅重温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借助形象引发的思考,还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一旦形成,对提高作文水平也就大有好处。著名作家巴金在病床上不能阅读时,他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所读过的作品在脑中一一“过电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由于各人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有的同学不善于静思默想,这也没什么关系,可以改用口头复述的办法来再现,效果一样。欧洲有位名叫修利曼的人,他有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即每读一篇文章,便一次又一次地大声复述文章的内容,有时甚至会读到深夜。他用这种方法精通了好几国文字。而他这种通过口头复述进行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过电影”复习法的一种个性化发挥。
口述式地再现学习内容,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不容忽视。比如有的同学常常记不住文章中外国人的名字,像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凡卡·茹科夫、《爱因斯坦小时候》中的爱因斯坦等。在学习时,只要采用一下“像看电影那样历历在目”的口头复述方式,多讲几遍凡卡·茹科夫怎么怎么样、爱因斯坦怎么怎么样,让人物的名字通过口述再现多次,自然就会记住了。这种复习方法其应用范围是很广的,复习英语单词、数学公式等都能使用。同学们可以寻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按照学习的题目自己大声回答;也可以在公共场合向同学、父母讲述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在不断地复述中,结合教学要求,就可以有效地查出自己到底有多少知识已经掌握,又有多少内容是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去复习巩固了。
运用好“过电影”复习法,可以帮助你在学习中逐渐接近学习的目标,使学习逐步达到完美的境地。
6.自我再现法
自我再现法是独自重现原记忆中知识的方法。其目的一是检验记忆的准确性,纠正记忆错误;二是通过复现来巩固记忆。运用自我再现法时,最好能将原识记材料放在身边,以便随时对照检查。常用的自我再现法有如下几种。
(1)自我口头叙述法。